信念是什么意思(信念是什么意思简洁)

我们的行为处事自然要依据一套规则,这套规则不仅仅指的是客观世界的运行规则,而更多是关乎我们怎么看待这个客观世界,也就是说我们的主观认识世界是怎么搭建的。

西语有云:地图不等于彊域。意思就是说我们依照我们的理解画出来的“地图”和这个客观存在的“彊域”并不是相等的。

明代大儒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有一段话,我非常喜欢:

【二五四】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先生这段话很是“唯心”,似乎此花是“同归于寂”还是“花色烂漫”全在一念之转,这句话既对也不对(当然在先生所说的场景里是合适的),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关联也一直被大家所研究。

这里不得不提到维吉尼亚·萨提亚(1916-1988)的冰山模型,它实际上是一个隐喻,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如果我们用“非暴力沟通四要素”来对照冰山模型,首先“事实”是在于水面之上,而另外的“感受”、“需求”则在水平之下,而“请求”则大致相当于那条水平线。

这里我们不准备详细介绍冰山模型,而是想重点讨论一下在其中的“观点”一层所包括的“信念”。

那什么是信念呢?我比较能够理解的是NLP(神经语言程序学)中对“信念”的表述。不同于心理学的复杂,NLP中的“信念”是非常简单、易用和可操作的。

华人NLP大师李中莹先生在《重塑心灵》中,把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统称为“信念系统”。而信念就是“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或者“事情就是这样的”的主观判断,是我们认为维持世界运作下去的法则(这是来自说话者脑里认知的世界,也即是主观的法则),是解释和支持行动或没有行动的理由。

对很多人来说,信念也就等于真理——事情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这点也是很多人的迷惘和困扰的来源。信念是本人认为世事应该是怎样的,但并不能说真理便一定是这样。能够把主观信念和客观真理分开并且认为它们是两回事,便是一个人已经达到一定智慧水平的认证。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军队做过一些很不人道的实验。其中一个就是让被抓来的盟军飞行员坐在椅子上,双手被绑在椅后,用布蒙着双眼,一个德军军官对他说,经过审判决定把他处死,方式是放血!有人用冰块在飞行员双手手腕处轻划一下,然后有预先安排的东西发出滴水的声音。德军人员全部离开房间,数小时后再回去时,发现那个飞行员已经死去!没有真正的流血,他怎么会死亡呢?原来是因为他完全相信自己正在不断地失去血液,很快就会失血过多而死。这个信念不断地重复,造成身体里真的呈现出失血过多的状态,因而死亡!由此可见,信念如何支配我们的身体。

当一个人坚持一个信念的时候,是会看不到听不见不符合这个信念的东西的。试想,如果你从来没有见过听过有电梯(升降机)这种事物,现在你站在一幢大厦的电梯对面。你看到一群人走进去,门关上。然后过了一会儿,门打开了,出来的人,其性别、衣服、面貌都完全不同了,你心里会怎样想?会有怎样的感觉和情绪?这个东西一定是魔鬼或怪物,能够把走进去的人完全改变了,而且这些人完全不自觉!

信念的种类

1.定义式(相等式)

确定事物之意义,一项事物与另一项事物的意义相同。

常见的用词包括:XX是YY、即是、等于、就是、便是等。例:沉默就是投降。

2.因果式

一项事物导致另一项事物的产生。可以是直接明确的,例:因为你没有来,所以我失败了;也可以是隐藏的,例:我很累,不能帮你。

常见的用词包括:引起、使得、迫使、造成、以致、导致、如果、因此、因为……所以、终会、终于、结果、将会、只会等。例:不良沟通造成婚姻失败;如果你不开口便不会这样了。

3.规条式

事物中的选择性受到限制。常常表现为一个人或一件事的能力水平或限制,常见的用字包括:能/不能、可以/不可以、可能/不可能、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必须/必须不、不得/不得不、认为……必要/认为……不必要等。例:他需要培训才能胜任;他不可以这样就离开。

◇事情发生的概率,常见的用词包括:会/不会、也许会/也许不会、可能会/可能不会等,还有一定、绝不会等。例:这不会出现;那样做一定失败。

◇一个人的主观愿望,常见的用词包括:会/不会、要/不要。例:我会成功。

4.判断式

事实上,所有的信念都是判断。这里指的可以算是最简单明确的判断模式,就是把对事物的主观猜测当作必然。

判断式的信念往往没有特定的用词,而只是带着肯定语气来描述事物。例:他不成;我输了;三次才对。

信念形成的四个途径

1.本人的亲身经验,例如,曾被火烫伤而知道火能伤人。

2.观察他人的经验,例如,见到同学顽皮而受罚,因而知道某些行为不可以在上课时做。

3.接受信任之人的灌输,例如,父母说要提防陌生人,所以我们对不熟悉的人有抗拒之心。当然其中绝大部分是好的,也帮助了孩子成长,但是有些时候,也会有例外。

有一位母亲,对女儿说一个男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上进心,女儿成长后谈恋爱时挑选的就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男子。十年后他俩分手了,原因就是那个男子太有上进心了,总是忙于工作事业而没有给家庭足够的时间。这个时候她才明白,男人的上进心对她的婚姻幸福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

4.自我思考做出的总结,例如,某人总是拒绝我的善意,苦思之下,终于认定是因为他妒忌我升迁比他快。

在一个新出现的情况里,以前的信念不管用,需要新的信念去支持行动,例如,在新的工作环境里,一个人总是对我的问候不大有反应,这没有先例可供我参考,在苦思之下,我得出一个结论:他妒忌我有能力。现在,凭着这个信念,我便知道如何对待他了。由此可见,行为需要信念的支持。但是,这仅是自己思考而建立的信念,可能很片面和主观。

事实上,没有任何信念在所有的情况里都绝对有效。绝大部分的信念都能帮助我们成长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情况,但也有少部分是因为我们接收时没有好好地理解和消化,或者欠缺全面的定位(与其他信念契合),因此在某些情况出现时,发现有冲突存在。我们称这些信念为“限制性信念”(limiting believes,也常被翻译成“负面信念”)。

因为我们现在的主题是沟通,所以下节我们聚焦在影响沟通效果要的“限制性信念”,以及我们怎么更好地处理“限制性信念”。

(全文完,“ManagerUp职场精进”,“习惯养成”,“回应的艺术”更新中...W.X“中层管理精进”,欢迎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