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的wise是什么(wise 36氪)

12月13日-15日,36氪WISE2021新经济之王峰会在上海举行,今年我们以「硬核时代」为主题。“硬核”是当下时代和大环境带给中国新经济企业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要求企业关注技术创新,找到自身“硬核”壁垒;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回馈社会,展现更多“硬核”责任与担当。在从商业模式创新的“应用时代”迈向技术创新的“硬核时代”之际,我们与上百家硬核企业汇聚一堂,聚焦宏观政策、智能制造、半导体、新能源、新消费等热门赛道,全方位探讨各领域如何构建以创新驱动的硬核竞争力。

消费是过去两年最炙手可热的赛道之一,针对当下消费赛道机遇与风险共存的格局,线上与线下消费的快速变化,以及餐饮与跨境出海的变迁与未来,一场以“新消费,新机遇,新价值”为主题的圆桌论坛在36氪“WISE 2021中国产业投资峰会”展开。参与本场论坛的嘉宾有华映资本主管合伙人王维玮、复兴锐正资本合伙人刘方未,五岳资本N5Capital合伙人钱坤,本场论坛由36氪基金创始人、36氪集团副总裁赵甜主持。

“新消费,新机遇,新价值”论坛现场

以下是对话实录,36氪编辑整理:

赵甜:非常感谢主持人。我们这个论坛到最后一个环节也到尾声了。我发现其实今年我参加跟消费相关的论坛没有十个也有八个,可见消费这个话题真的很热。我们今天请的各位都是在消费这个赛道上投过很多项目的,希望接下来大家有一些精彩的分享。先从王总开始,我们依次介绍一下自己和自己的机构。

王维玮:大家好!我是华映资本王维玮,华映资本是一家12年的中早期投资机构,我们现在主要是看两个大的方向,一是大消费,二是科技。我主要是在看大消费相关的投资。

刘方未:大家好,我是复星锐正资本的刘方未。复星锐正资本是复星旗下唯一全球化的科创风险投资基金,重点覆盖科技、新消费赛道,人民币、美元双币基金,基金成立到现在8年了。

钱坤:大家好我是钱坤,我所在的投资机构叫五岳资本N5Capital,是一家双币基金(含人民币、美元),主投早中期阶段,我们是投科技和消费的基金,多数集中在A轮B轮。我们投的一些公司赶上了这波消费资本增值的热潮,像我们投资的HARMAY话梅、KK集团、妃鱼,他们在过去两年里面发展得都很好。

赵甜:我介绍一下自己,我们是36氪基金的创始人,36氪不光有你们今天你们组织看到的36氪的媒体,我们还有氪空间,鲸准数据,也有自己的基金,我们比较关注A轮左右的项目的投资,也投一些企业服务以及消费科技。大家能听的出来,不管其他的赛道有没有斩获,大家不约而同把视角转到消费这个赛道。从2017年,特别是疫情以后消费这个赛道无论从估值、融资规模,项目的发展速度来看都已经上升到快车道。当然随着这几年的热度不断升温,我们发现在消费方向上投资出现很多新的变化和趋势。那么我就想先从王总开始,我们依次分享一下对我们现在的消费赛道投资热度的理解。

王维玮:消费投资去年比今年热,今年是热了一半——上半年挺热的,下半年没有那么热。最近听到很多人在说,包括媒体也说的比较多,就是消费还能不能投的问题。实际感官是,反正媒体写媒体的,投资人投投资人的。刚刚宋总讲到,最近几年涌向龙头的钱占了绝大多数,确实是这样,当市场看上去没有那么好的时候,投资人就投头部。最近半年,虽然新消费热度没有那么高,实际上各个细分行业比较头部的公司还是融了非常多的钱,而且估值一点没有受影响。

这两年比较大的变化是,今年大家开始投线下了。今年以前,线下的投资没有那么热,主要还是投品牌、渠道或者投供应链。今年的情况,大家其实也看到了,在几个细分的赛道有非常多的项目和非常多的钱涌入。我把它理解为,一是因为资本市场有退出,尤其是香港市场对线下的、确定性较高的项目还是能给予比较好的回报;二是整个市场对更高确定性的追求。因为线上整体的价值在回归,大家重新意识到整个社消在线下的占比还是非常大的,这是我们看到的几个趋势。

赵甜:一是头部集中,二是线上资本热潮往线下转移,这两个趋势。

刘方未:消费这件事情,开个玩笑说,看一个行业火不火就看那个panel排的时间。而且看二级市场也会发现,火不火除了基本面,还存在板块轮动,一级市场同样如此。

行业就在那儿,它变或者不变,都还是保持每年以一个固有增长的速率在上升,但是确实投资人的投资热情经常波动,这挺正常的,不用悲观的说新消费好像死了或者没有更多的机会了。

辩证来看, 2017年大家为什么从TMT 过来投消费,特别是消费品牌,以及标的和估值坐标轴的问题,我们详细缕一缕。

首先,以前移动互联网的时候,一般老大老二烧完了,后面寸草不生,老大老二开始收过路费。所以投资消费品牌的时候,要看准头部机会。但有很多细分品类都不是靠烧钱烧出来的,供应链拐点到了只能在生产规模上优化,复购、扩品都得靠产品本身。复盘一些常见的误区,那就是投资人选行业,喜欢从上向下,或者从下而上。从下而上是说以我们个人的喜好去看消费,个人偏好或者体感多的行业就主要看一下。另外,从上而下是指从行业大小来看,先挑万亿级的,再挑大几千亿市场空间的行业。不同的行业在资本进入的过程里面,这个行业的上下游有没有准备好?是不是可以在加速的时间节点里带来结构性变化?这是行业本身决定的,不是资本光投钱就能得到的。不同消费行业各自的拐点,和上下游结构才是决定了前端出品牌效率的核心。所以说,选对具体的行业和对应的节点,接下来才有机会四两拨千斤。像今年我们回头看有一些行业,很多媒体会写这个行业里寸草不生,没有企业再扑进去,也没有资本重视了。但当我们看企业的时候,发现他们依然在这样的行业里,因为头部玩家带路把整个行业从研发、开品、内料、流转的道路铺平以后,我们的企业也在一年半,两年时间里实现了规模化的增长,每年能达到数千万的净利润。

所以总结来说,在整个行业发展过程里,每个行业都有自己固有的增长曲线,但是资本的热情会上下波动,资本波动后会有一个补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间如果回到投资本身,还是看这个行业自己是否准备好或者到达拐点。而且消费板块包罗万象,也不仅仅只有品牌一种形式。上周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特别提出,要打通国内大循环的供给约束堵点,提升制造业核心能力,我们相信一批“专精特新”的消费型企业还会不断脱颖而出。

赵甜:其实刘方未总讲了两个观点我特别的欣赏,一是在这个市场情绪剧烈波动和大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个资本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不是专业的投资机构,他们可能误判很多的投资的信号,造成了估值上资本的很多事件贫乏,背离资本投资本身的价值。另外对于真正的投资机构,特别对于持续关注某个赛道,某个行业的投资机构,反而不会受这些市场情绪的干扰和影响,会过滤到这些噪音,会更看中这个行业基本的基础面貌,伴随他们成长。复星是老牌投资机构,做投资也很多年,相信有丰富的案例和数据积累得出这样的心得。

钱坤:投资消费和投资TMT是两个不同的角度。TMT是A、B轮的时候有几十、上百家公司相互厮杀,是刺刀见肉的厮杀。像当年做打车的有四五百家公司,但是到最后只剩一家了,所以它是越大越容易,因为TMT有用户黏性,只要它提供了真实的价值。但消费不同,很多公司会碰到一起。说“消费者忠诚复购”有一点扯,一旦有竞品、新鲜产品出来之后消费者立刻转移,没有任何忠诚度。消费投资从我的角度来看,比较喜欢逆周期投资,就像2017年开始投线上品牌,2018、2019年投线下公司,到今年的时候,尤其5月份以后,我们基本上没有做消费相关的投资,因为这个时间点、节奏不太对。我记得我在年初春节前后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现在翻出来看依然有点意义,今年双11基本上是所有线上品牌最后的辉煌,到明年3月份之前,很多融过资的公司停止增长,它和经济本身的规律有关。因为过去最大的线上红利来自于社交媒体催化这些公司增长,线下是来自疫情以后的购物中心和街边老旧品牌的撤出,导致清理出很多空位。产品角度来说,80%的产品没有真正的更新和升级,只有很少量的领域里面有供应链和产品的升级,我们的投资逻辑是找到那些真正有长久价值的公司,这是我们一直在关注的。换句话说,也许从明年年初开始,又到消费投资比较好的时间点,估值很便宜,创始人很理性,能够提供真正的价值。从去年8月份到今年9月份这一波消费热潮,可能有一些热钱进来,把整个市场给搅乱,所以良莠不齐的公司都能融到钱,但这反而是促进大家冷静的时候。我个人认为,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说,如果自己的产品是真正有价值的,而且有一定的壁垒和竞争性,这个时候入场不是一件坏事。

赵甜:钱总的意思是,咱们投消费可以再等一等,是吗?

钱坤:对。2019年开LP会的时候,讲线下投资逻辑没有人听,2020、2021年变成你不用讲,大家都在抢。现在还有余波,但现在投线上消费品牌的投资人已经非常理性了,这是一个认知和学习的过程。

赵甜:明白,市场需要教育,需要教一些学费,也需要有一些案例。刚刚钱总讲等一等,我觉得现在从消费这个产业,从餐饮这个赛道,等到今天这个风口,没有20年也有10年,没有想到过这种势能这么大规模的资本,系统性地进入线下餐饮这个赛道,过去应该没有看到过。上一波还是雕爷牛腩、皇太极那一波,再往前就是小肥羊,真功夫那一波。我跟别人开玩笑,看的第一杯奶茶是避风塘,第一个植物基是永和豆酱,这个赛道一直都在。体量、规模、企业整体的发展速度其实都不会很差,但是这一两年才真正走入了资本的视野。王总,不久前,在餐饮峰会上听到您分享了这个话题。您再展开说说。

餐饮行业的过去与未来

王维玮:资本为什么投餐饮,之前也说过很多。但是最基础的一点是,大家投餐饮,是希望有退出,能赚钱。投资人对行业实际上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选择标准,最大的标准就是说能够赚到钱,赚到变化产生的红利,而且能够退出。

所以我觉得在餐饮这件事上,除掉现金流、可确认、标准化,上游供应链的成熟等等以外,还有几件事其实挺帮到大家,一是海底捞的头部效应;海底捞曾经估值很高,今年虽然掉了一些,但是股价走势依然是不错的;另外就是九毛九的上市,这几个品类很好地带动了整个市场。

当然,还要感谢奶茶。奶茶这个品类,我们以前做过一个总结,大家想一想在消费品里面,真正在一级市场,没有上市的公司里面,市值过百亿的公司有多少?线上品牌其实非常少,除了元气森林,babycare等,基本上没有什么线上品牌。而且元气森林主要还是靠线下的。

再看线下,光是奶茶就有五个以上,喜茶、奈雪、蜜雪冰城、古茗、益禾堂、书亦烧仙草等等。可以说,光一个奶茶的头部公司融资额,实际上超过很多线上消费品牌的总和,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当然也是因为大家觉得头部项目跑得好,才敢于投。所以我觉得资本这个东西,还是有示范效应和跟风效应。

整体看,餐饮本身是个五万亿的市场,拆开来看,有几个细分赛道比较好,一个是奶茶,一个是咖啡,咖啡也是估值非常高的,加上今年的烘焙,而这些细分赛道都有很多特点,一人食、两人食,大家其实没有把这个太当餐饮。

另一个趋势,就是市场上最容易融到钱的是供应链+零售的模式。大家想一想,很多融到钱估值又比较高的项目,其实跟供应链和零售企业没有什么区别。包括已经上市的绝味,快要上市的紫燕百味鸡,它们其实不算餐饮企业,而是供应链+零售企业,包括正新鸡排等,都是非常标准化的东西。投资人觉得能够赚到钱,市场上也有需求,公司的资本价值也能够被市场认可,实际上还是一个造富效应。

赵甜:抛开基础设施不说,赚钱是硬道理。商业模式本身成立,同时也有资本上的价值替投资人赚到钱,这件事就是投资的真相。我觉得餐饮行业这么大的体量也是源于国内还有很好的人口的基础,疫情之后不断被大家提到的内循环。宋总也说到,别讲什么外循环,未来的几年就指着内循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希望没有误解他。我们发现这两年有相当多的中国的公司在出海,其实是享受到了产业和资本的红利。从这一点讲,不得不说外循环还是有机会的。而且随着出海的势头出现,我们发现中国公司出海也在升级,从最早的供应链的出海到产品化的出海,最近几年甚至出现了品牌的出海。这个话题,我们和刘方未总看过类似的项目,特别想听听您在这方面的想法。

跨境出海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刘方未:复星锐正资本从2016年开始就开始布局海外,之后陆续组建了印度、东南亚、以色列的本地团队。我们在过去这些年走过一些弯路,也做了一些探索,跟大家简单的分享一下。

过去两三年,很多机构开始做跨境,无非三个原因:一是大家看到疫情之后海外电商渗透率的迅速上升所带来几千亿的市场,这个市场谁来买单,谁来做供给?二是海外新媒介带来的变化,我们经历了国内过去这五年,明白流量流动就意味着新的机会。三是国内各个产品都有不错的供应链单元。

回头来看,不同国家的细分的经济体里面,到底能不能用上国内的时光穿梭机理论,像以前美元基金看我们那样?其实是不能的。最核心的原因是因为三化的进程不一样,三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三化的不同,就决定了每一个跨境的目的地国家里,它的模型应该长成什么样,和他本身这个阶段里面的商品流转大概是什么样子。基本上大的趋势就是三个,非洲地区的“从无到有”,东南亚、印度、拉美地区和一部分中亚独联体的“从有到优”,和最终中美在经历的“从优到信”。

如果把跨境行业的投资细分来看主要是三块,一是商品全球化,二是IT软件出海,三是本土运营+中国特色。

从投资和进程来讲,分为四种类型,平台型、铺货型、软件出海型、品牌溢出型。我们仔细看其中的投资机会。

第一,平台是较悲观的,不点名讲,过去一年困难重重,包括去年、前年有平台型公司正扬着帆就”触礁“了,虽然表面问题也有,但核心还是在其他国家及地区做边际效应极好的生意,没有平衡到各方利益导致的不可持续性。所以说,其他没有结合好主权利益的平台模型不太适合一般的创业者或者是资本介入。

二是铺货,铺货从我的理解来讲,老玩家们,不管是现在比较大体量的还是华南成规模的这几家,这个时代已经翻篇了,他们会加速退出历史舞台,或者在逐渐归零的过程中。接下来精铺,以及在精铺货品里面提供中台化能力的公司和团队都很有价值。

三是品牌溢出。区分一个概念,这两年看到非常多品牌出海的企业给自己的定义是D2C品牌,其实品牌溢出、D2C品牌、独立站是三个不同的概念。独立站只是D2C品牌在出海时,借助的有阶段性红利的渠道之一。我觉得未来在所有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终一定是全渠道进行售卖,只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后品牌溢出的形式各有千秋。比如说SHEIN去了美国以后,从欧美消费者的心智来讲,它是一个比Zara性价比更高,推款更快的时尚电商品牌。但是如果在发展中国家,像我们投的Urbanic在印度、巴西,对于当地的消费者来说,Urbanic一定不是新的Zara,它会很像我们小时候穿的Only和Veromoda20年前刚进中国的状态,未来一定变成本土非常有影响化的全渠道商业化品牌。这是品牌溢出的过程里面,当你进入一个国家之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后表现出来的形态是非常不同的。

四是IT和产品软件的全球化出海的这件事情。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因为一头在外的生意很难做,一旦贸易的年代过去以后,注定跨境这件事情,从第一天开始大家的信息化的程度就已经深入到所有公司的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的环节,如果回头看,跨境公司用到所有系统级的支持工具,包括所有赋能的产品都还在。对比国内的目前产品来讲,还在小米加步枪的年代,这里面的机会还是相当多的。

以上是几点分享的关于跨境里面我觉得非常有机会还可以继续做的点。

赵甜:其实跨境出海还是大有可为的,但是结合你们原来走过的弯路或者看到的案例,要结合当地的经济环境、发展的阶段特别政治环境综合考虑我们出海的公司,要在当代长成什么样,这个其实有很大的区别。

刘方未:外循环,不一定非得目标是某些国家。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大航海时代正在重启。在未来,出海企业可以沿着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在欧亚大陆上有所作为。

赵甜:这个可以特别向往下。

线上与线下的变迁与机遇

赵甜:拉回来,听一下钱总的分享,因为刚刚您说到,五岳很早就在投消费,线上品牌2017年之前就一直在关注。线下我们也投了像HARMAY话梅等头部的公司,线上线下都有投。但是其实从零售的角度来说,其实是很大不同的业态,您是怎么来看线上线下现在的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投资?

钱坤:我们投消费行业发现,零售大概能做到百亿左右销售规模的时候,品牌一般做几十亿,尤其是小几十亿是比较常见的,我说的是创业公司,不是已有的成熟公司。现在这波其实来自于流量结构的改变,尤其是线上品牌,社交媒体出来以后,让很多新品牌获取用户的成本突然一下变低,特别是获取年轻用户,这个时候在2017、2018、2019年尤其明显,有的公司的销售额一下冲很高,这个打法没有很高的壁垒,导致被很多人学,使得各个细分领域里面,无论是大品类还是小品类都有创业者出来做,他们也分别做到了一定的规模。

线下这波来自疫情之后的格局改变。疫情之前,一波是2007、2008年,再之前就是2012、2013年,它借助的是流量变化。2005-2008年的时候线下购物中心突然起来了,有很多空位置出来,它们又能聚集流量,很多餐饮连锁起来,像西贝都是那个时期起来的,当年有真功夫和很多快餐拿到融资。上一波,雕爷和西少爷、卖煎饼的,他们利用的是微博这一波,用户来自互联网,但是店还是线下的店,房租格局没有改变,这一波因为疫情以后有很多老品牌撤出,房租格局发生改变,前提是因为中国线下购物中心的房租的高峰是2018年年中,所以在2018年年中以后,房租逐步下降,一碰到疫情跌到原来30%、40%,很多生意又可以做了,又起来了。不断发生格局的改变,尤其是创新的改变,所以中国的创业者非常勤奋的,他们一直在努力创新,一直在孜孜不倦。

但是为什么有的时候会出现一波高峰,有的时候不出现?因为外部环境,流量格局发生巨大的改变。中国最值钱的公司是做流量的,无论是商业地产公司,还是线上商业地产公司,阿里、腾讯、百度、头条都是线上地产公司,占有很大的流量,这些公司是一百亿美金以上甚至一千亿美金以上的公司。线下流量的公司是一百亿人民币以上,接近一千亿人民币的公司,依靠别人的流量,然后来做生意的公司,可能都是几十亿人民币,到一百亿人民币的公司,这一波历史上的格局已经重演好几次。

我们能够抓住什么?我们能够抓住任何外部环境改变的时候,有一些公司总能利用自己的洞察、勤奋、产品的创新、杀出重围。如果没有外部流量的变化,没有技术升级导致产品的根本性发生变化,创业公司就没有机会,消费领域创业公司就没有机会。在线上打广告,在2014、2016年没有人在淘宝上脱颖而出,因为抢不过那些已经形成规模的,有自己流量和用户群的公司。当流量格局发生改变的时候,消费品公司才能出来,现在这个领域依然有一定的机会,因为在某些细分领域里面,流量格局依然发生改变。按照以前的打法,比如2017-2018年的打法,再重塑一个消费品牌,机会不再了。

赵甜:您的结论是再想重塑一个消费品牌。

钱坤:现在很难出现像完美日记这种纯线上和通过铺货建立品牌的公司,这种机会非常罕见了。除非产品有革命性的创新,导致取代以往的产品,才有这样的机会,否则纯粹就是搬箱子。现在消费品牌创业公司是一个品牌集成商,从代工厂拿东西过来,从KOL拿流量过来,从VC拿钱过来,再一攒设计包装一下,放在线上销售,就变成了品牌公司,其实这种制造品牌机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赵甜:只是做一个简单生产资料的组装,这件事已经不成立,红利期已经过去了,这个我同意。刚刚钱总提到,特别是前几年也有一个机会跟冯伦对话提到,全中国都在为一件事打工,线上为大的流量平台打工;线下就在为线下的流量——location打工。在地的地主,它的位置就决定了这里的流量基础、质量、消费能力以及频次等等,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流量主,最后流量主可能是崛起的整个链条价值最大的部分,这让很多做产品、做品牌的活得并不是很舒服。流量再造基础上会有很多产品、新品牌的机会。当然如果只是做简单的重复组装这件事就不成立了。品牌还需要有更强的,有颠覆性的创新和生命力。

送给新消费的总结、建议与启发

赵甜:回到今天的主题,最后围绕今天的圆桌新消费、新机遇、新价值这三个新的话题,我们从王总开始,为我们今天这个论坛送两句话,可以是总结,可以是建议,可以是问题,启发大家自行思考。

王维玮::去年有一次年会,我们在讨论新消费是什么东西,以及新消费,旧消费和传统消费的区别。钱总说到感觉新消费是从package开始的,拿来主义,好像供应链攒一个,钱攒一个,KOL攒一个,就能做起来。实际上我们也聊过很多的项目,有一个体会,很多的所谓新消费公司做的虽然是package的事,但是一些创始人不是这么想的。他们还是会去做传统消费品要做的事,比如说去搞供应链,去线下铺渠道,去做全渠道等等。

所以我觉得虽然是新消费是一个说法,但是实际上消费还是一个非常长期主义的东西,因为哪怕大家看到的耳熟能详的年轻的品牌,其实时间也很久了。拿体育这个赛道来说,耐克是1972年成立的公司,安德玛是1996年,lululemon自开第一家店到现在也有21年了。所以我觉得做消费品公司的创始人要不忘初心,才能够持久。我们也很愿意陪伴这些创业者跨越周期,等待更长的时间。

赵甜:王总的意思是这些你们这些品牌不要着急,时间还有的是,如果你一个人熬不过去,有像华映资本跟你一起做时间的朋友。

王维玮:有一个事情很有意思,我聊过一个中国奢侈品,我问过好多目标客户,我说这个牌子你们知道吗?他们说知道,那买不买?不买,为什么?他们说如果是50年以上的牌子,就买。有时候品牌在时间上的沉淀,就会在用户中产生这样神奇的效果。

刘方未:非常同意。包括奢侈品这件事情,什么叫奢侈品?这些品牌本来就应该只有全球5%的人拥有,才真正满足它的定义。所以我们臆想出来的事情,比如说穿越时间,比我们想象中要持续的更久。而且很多好的品牌,不提名字,某品牌,某资本当时等了八年的时间,才把他们的销售收入等起来了。把它卖掉,又隔一年的时间,他们的利润曲线才释放,因为基本上都是之后一年到两年,到大概十年左右的时间,又以四倍的价格又卖了一次,这确实是挺需要等待的。

赵甜:当然,你们都是坚定的时间的朋友,这个我能看得出来。但是还是回到我们今天的话题,毕竟这个势能在这里,大家还能看到产业和资本在这个timing机会,做投资机构,既要做长跑的陪伴,在每个节点也要抓住机会,您结合这个新的特点,再做个总结。

刘方未:我会希望不管是国内现在已经成形的品牌,还是计划转型要做跨境的话都来找我们,我们来看已有资源和渠道里面,包括已在海外的企业里面,有什么样的资源可以嫁接给大家。我觉得其实很多的行业里面,玩家都是蜂拥而至,所以非常快速就红海了,这个是我们不想看到,企业家也不想看到的事情,但是没有办法,市场的天性就是逐利的。但是我相信跨境有一个挺好的点,就是它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能长红、更长线的事情。原因是因为在这个行业里面,不太是单一的能力单元,你的长板极长就能做的,比如说你的交易流量或者找到上游好的代工厂就可以了,相比而言它是复杂型交易,在这个细分行业里面没有那么多的行业头部,比如说有很多国内的互联网公司的高管出来创业,有一定大概率能做成。因为在这个行业里面,相对来说,曾经有过的出海的上市公司比较少,且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所以如果是资本能有一个比较有耐心的时间慢慢进入这个行业,同时创业者又不是蜂拥而至,而是组团进入行业,能把这个行业里面的雪球滚大,雪道滚长,其实是比较比较舒服的格局,有利于整个行业更健康稳定的发展。

赵甜:现在创业内卷太厉害了。稍微有点风向就有大量的资源资金投入,造成很大社会资源的浪费。当然如果你足够优秀,其实在市场上不缺资金和资源。现在创业者如果足够优秀,门槛其实在降低,因为肯定会有社会化的资源提供支持。王总愿意在资金上做时间的朋友,陪着创业者成长。刘方未总说在出海上,复星不光有资金,还有很多的knowhow很多的资源,在产业上陪伴创业者成长。

钱坤:这两位都是我比较喜欢的投资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说话比较直接,两位都不说虚的。所以我在想我要给创业者的建议:一是要在增长的市场里面,不要逆势而为;二是创业者自己要坚信长期主义,不要相信投资人说的长期主义,因为真正长期主义的投资人是少数,大多数投资人是做着一进一出买卖的工作,赚钱是核心,长期不核心,不得不长期,因为长期才能赚钱,但赚钱是核心,并不是他纯粹想长期;三是自己要有热爱,这个热爱包括两个层面——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努力,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否则无法做到真正的长期,想要穿越周期更难。我在2017年底做过一个总结,当年上市的八家消费品公司,平均的成立时间是13年,所以如果不做十年以上的打算,在消费领域去做创业,其实是不太容易的,我们不要看到有一些人短期成功了,从成立到上市可能三四年的时间,大概率是有很强的外部因素和资本泡沫存在的,我们假设自己是唯一的幸运儿,我们想成功,就一定要坚信自己是长期主义者,不停的给自己打气,同时找到能够相信你的资本。

赵甜:谢谢钱总。虽然你刚刚说很喜欢这两位投资人,我也是投资人,我希望你也能喜欢我。您刚刚说的话,我特别认同,也非常真实。其实投资人的诉求也是很现实的,因为他自己背负着对LP,对自己管理人的责任。在座的各位也能听得出来,我们今天分享的话题是关于新消费、新机遇、新价值,但是在“新”的背后它的商业本质并没有变化,所以希望不管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也好,都不忘初心,我们能够做时间的朋友。

再次谢谢大家!感谢大家今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