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什么常见的东西来自国外(美国人的家里都有什么东西)

长期以来,"世界第一大工厂 "的名字一直被许多中国人所珍视。


诚然,中国人口众多,工业发展水平高,劳动力成本低,使其成为许多外国公司作为工业生产来源的良好选择。


近年来,伴随着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博弈,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逐渐体现出来。


这一点,加上人们乐于看到 "中国制造 "随处可见的事实,使许多人认为 "美国不能没有中国制造",中国在制造产品方面已经牢牢控制住了美国。


但是,"中国制造 "在世界范围内随处可见,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吗?美国产品在中国的渗透率如何?


在这里,让我们看看我们这些人对美国产品的依赖程度。


如果让你列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美国品牌,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苹果手机、特斯拉汽车、可口可乐、耐克和阿迪,等等。


那么,如果我开的是国产车,用的是华为手机,喝的是国产饮料,用的是中国的李宁,我是不是就可以完全抵制美国产品了?


当然,答案是否定的。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国商品比人们想象的多得多。


首先,我们通常使用的日常化学品被美国产品渗入了。


就拿牙膏来说,高露洁牙膏、汰渍洗衣粉、泡芙洗发水和合肥石,这些品牌的名字都很有中国特色,但都是美国货。


但美国风味的 "黑人牙膏 "确实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品牌。这种对比不是很惊人吗?


除了日常用品外,我们经常吃的零食,如里兹薯条、士力架巧克力和奥利奥饼干,都是美国产品。


然而,这些产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即使我们不买这些产品,我们仍然可以在国家品牌中找到 "平面替代品"。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那些尚未在中国生产的 "美国 "产品。


例如,我们需要乘坐的几乎每架飞机都是由美国的波音公司或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生产的。这两家公司还提供世界上几乎99%的大型民用飞机。


在电子产品方面,我们对美国产品的依赖甚至更加明显。


即使你使用国产手机或驾驶国产汽车,在芯片控制方面,美国仍然对中国电子产品有压倒性的优势。毕竟,今天,华为是唯一能够独立生产芯片的家用电话。


海量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我国芯片进口总额,达3128亿元。


而在此后的三年里,尽管中国一直在大力投资自主芯片研发,但芯片进口一直没有变化,平均量保持在3000亿元以上,占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的近60%。


芯片是一部功能齐全的手机的 "大脑核心",仅凭芯片,美国就牢牢控制了中国电子市场。


我相信很多读者会从心里感到 "扬人之长,败己之短 "的感觉。作为世界第一大工厂,中国的出口业绩难道不值得肯定吗?


事实上,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的绝对大国,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相对廉价和高技能的劳动力以及优质的港口运输优势,几年来一直处于制造业的行列。


对于美国来说,美国人民当然不能没有 "中国制造"。


还是以汽车行业为例,虽然美国汽车品牌享誉全球,但其汽车生产中12%的进口部件来自中国。这足以支持美国汽车生产供应链的一个重要部分。


而在日常生活中,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例子仍然非常普遍。以大蒜这种日常必需品为例,美国居民消费者日常购买的20%来自中国。


仅仅是20%,对人们来说可能不是一个概念。那么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3月,美国缺乏大蒜进口,直接导致当地大蒜价格上涨30%,这一变化影响了许多当地餐馆。


就电子产品而言,中国占世界稀土总产量的97%。要知道,稀土是生产电子产品(如手机)的重要原材料之一。


在过去的三年里,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呈现出逐步减少的趋势。同样明显的是,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正在增长,中国制造的产品正在触及美国人民的生活。


在阅读了上述关于美国和中国出口的描述后,我想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任何模式。


在我看来,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产品大多是品牌知名度高的成品,或某些产品的高科技核心部件,如芯片。


美国依靠中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仍处于 "原材料 "阶段。除了农产品的突发事件,它们更多的是基于简单的制造业生产的零部件和配件。


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下,人们还会为世界各地都能看到的 "中国制造 "产品而沾沾自喜吗?


在国家发展的初期,依靠生产来开拓国外和市场,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时,中国的教育水平还很低,劳动力的素质也没有达到极高的水平,从事简单而单调的生产是解决温饱问题的必经之路。


但今天,中国强调保护高技能人才,普及和推广教育,不断探索和创新科技研发,让我们看到了 "中国创造",而不是 "中国制造"。


主导品牌效益的高附加值产品才应该是我们更多关注和进步的一部分。


不再沉溺于 "美国离不开中国产品 "的梦想,而是更多地提高国内产品的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在 "科技是目前第一生产力 "的情况下,才能更主动地掌控国际贸易的主动权。


唯一的出路是向 "自力更生 "迈出坚实的一步,不要再过于执着于过去制造业带给我们的荣耀和骄傲,而要更加注重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