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3数字什么意思(数字1363是什么意思)

摘要 客家人的族谱上几乎都有以数字为名的祖先。以数字取名由来已久,唐宋之际,士大夫阶层对于数字名字的喜好,对以数字取名的风气产生巨大影响和推动,因而数字名字十分普遍。客家人族谱上的数字名字,留下了中原文化的烙印,保存了历史年代的身影,正是客家先人来自中原的一个注脚。族谱与诸多史料图书一样,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典籍。

关键词 族谱 数字名字


客家人的族谱上几乎都有以数字为名的祖先,如念一郎、十二郎、百八郎、千三郎、万九郎……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一篇关于客家姓氏族谱研究的文章,认为“数字祖先的问题,且几乎罗香林所搜集到的各姓氏族谱都有这种‘以皇帝作祖、以名人作宗’但却接不上去的情况,因此只好用‘数字郎’来接”,以此作为族谱不足为奇的一个证据。然而,在永定随处可以看到祖宗的数字名字,宗祠的神祖牌上这样写着,坟墓的石碑上也这样刻着,完全不是“接不上去”,如高头江姓始祖百八郎(见图),而是源流清楚的开基始祖。族谱上的数字名字是怎样来的呢?于是对数字名字来历作了一番探索,整理如下,请大家指正。

永定高头江姓始祖百八郎之墓。碑文为:高头始祖考百八郎江公妣周氏老孺人墓。

一、以数字取名由来已久

在历史上,使用数字作为名字,曾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早在西周时期,按排行取名的就很多。只是当时表示排行的不是用数字,而是用“伯(孟)、仲、叔、季”等。《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孔颖达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如文王之父季历是老三,前有“太伯、仲雍”。季,兄弟姊妹排行最小的。《诗·魏风·陟岵》:“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毛传:“季,少子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①


古代名字是分时段取的,先取小名,名,最后才取字,如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男子举行冠礼的时候取字,通常在二十岁,其时兄弟排行大致可以排定了。


用数字作名字,在唐朝已形成风气。唐朝时,那些数字名是表示同祖父母或同曾祖父母的兄弟之间的排行。如:

李白——李十二②,

柳宗元——柳八③,

①见《史记·管蔡世家》。老四周公旦用了尊称,此文后面又说“封叔旦於鲁而相周为周公”。

②李白的别称。杜甫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贾至有《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诗。宋·杨伯嵒《臆乘·行第》:“前辈以第行称,多见之诗;少陵称谪仙为十二。”

③柳宗元的别称。宋·杨伯嵒《臆乘·行第》:“皇甫毋称柳柳州为柳八。”

韩愈——韩十八①,

元稹——元九②,

白居易——白二十二③,

崔兴宗——崔九④,

李衔——李十一⑤,

张彪——张十二⑥,

李绅——李二十⑦,

在唐代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数字取名者比比皆是。在此,仅举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部分诗歌以资为证。如:


李白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赠别从甥高五》、《答杜秀才五松见赠》、《赠何七判官昌浩》、《金乡送韦八之西京》、《送薛九被谗去鲁》、《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送崔十二游天竺寺》、《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早秋赠裴十七仲堪》、《赠武十七谔》、《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


杜甫诗《赠苏四徯》、《送杨六判官使西蕃》、《奉赠严八阁老》、《赠田九判官》、《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徐九少尹见过》、《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奉酬寇十侍御锡见寄四韵,复寄寇》、《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簿公》、《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送孟十二仓曹赴东京选》、《送张十二参军赴蜀州,因呈杨五侍御》、《九月一日过孟十二仓曹、十四主簿兄弟》、《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赠李十五丈别(李秘书文嶷)》、《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酬郭十五受判官》、《送王十六判官》、《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泛江送魏十八仓曹还京,因寄岑中允参、范郎》、《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赠郑十八贲(云安令)》、《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送魏二十四司直充岭南掌选崔郎中判官兼寄韦》、《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晋肃入蜀,余下沔鄂》、《题郪县郭三十二明府茅屋壁》、《奉简高三十五使君》。


白居易诗《游城南留元九李二十晚归》、《过刘三十二故宅》、《期李二十

①韩愈的别称。宋·王谠《唐语林·文学》:“﹝刘禹锡云﹞柳八驳韩十八《平淮西碑》云:‘左飱右粥,何如我《平淮西雅》云仰父俯子。’”

②元稹的别称,白居易有《与元九书》。

③白居易的别称。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他被贬在通州,染瘴大病,“危惙之际,不暇他及,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④崔兴宗的别称。崔九,玄宗时,曾为右补阙,“诗佛”王维的妻弟,王维好友,唐诗人裴迪诗《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另外,崔九是崔涤的别称,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崔九堂前几度闻”的崔九指崔涤。

⑤ 李衔的别称。李为杜甫的好友,杜甫的《长沙送李十一衔》诗中写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⑥ 张彪的别称。《唐诗纪事》:彪,盖颍洛闲静者,天宝末,将母避乱,尝有《北游酬孟

云卿》诗曰:“善道居贫贱,洁服蒙尘埃。慈母忧疢疾,室家念栖哀。”杜甫有诗《寄张十二

山人彪三十韵》

⑦ 李绅的别称。白居易诗《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中有“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句,意为辛大丘度,性迂嗜酒;李二十绅,形短能诗。故当时有迂辛短李之号。

文略王十八质夫不至独宿仙游寺》、《酬王十八李大见招游山》、《醉送李二十常侍赴镇浙东》、《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朝归书寄元八》、《寄李十一建》、《酬张十八访宿见赠》、《寄杨六 杨摄万年县尉》、《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酬杨九弘贞长安病中见寄》、《闻庾七左降因咏所怀》、《题元十八溪居》、《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先以六韵寄之》、《答韦八》、《对酒有怀寄李十九郎中》、《初授赞善大夫早朝寄李二十助教》、《叹春风兼赠李二十侍郎二绝》、《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喜与杨六侍御同宿》、《酬皇甫十早春对雪见赠》、《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蔷薇正开春酒初熟因招刘十九张大崔二十四同》、《杨六尚书新授东川节度使代妻戏贺兄嫂二绝》、《宿西林寺,早赴东林满上人之会因寄崔二十二》、《答崔十八见寄》、《重答汝州李六使君见和忆吴中旧游五首》、《早祭风伯,因怀李十一舍人》、《重过寿泉忆与杨九别时,因题店壁》、《送蕲春李十九使君赴郡》、《闻杨十二新拜省郎遥以诗贺》、《赠皇甫六张十五李二十三宾客》、《送刘五司马赴任硖州兼寄崔使君》。①


从这些诗歌的题目可以看出,文人墨客酬唱应和,大都以数字名字或数字名字连官职(或正名)称呼对方,这表明用数字名字称呼对方,与以官职称呼对方一样,是对对方的尊重。大量的数字名字出现在诗文中,说明当时士大夫阶层喜好以数字名字相称,并且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


唐代,妇女也多以数字来称呼,常以“娘”排行。如杜甫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韩愈有《祭周氏二十娘子文》等。唐人小说中亦有黄四娘、荆十三娘的故事。


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对数字名字的喜好和推崇,想必对社会取名风气产生巨大的影响。常言道:上行下效,民间百姓的孩子出生,有请族中识文断字有声望的长辈取名的习惯,这些长辈必然是族中能够吟诵“子曰诗云”的“文化人”,不可能不受士大夫们的影响,数字取名由此仿效开来是可想而知的。1960-197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民间取名好用“东”“红”“军”“兵”等字,由此,我们也可以大致窥测唐宋时代取名的风向。


二、宋元时流行以数字取名

如果说唐代所见的数字名字大多是文人墨客,那么,到了宋代,以排行的序数作名字就更加盛行了,通常是以同父兄弟的排行为序,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杨家将,杨业之子有杨四郎、杨五郎、杨六郎、杨七郎;平民百姓以数字命名也随处可见,如《水浒传》中梁山泊好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孙二娘、扈三娘等。宋朝洪迈《夷坚志》中所载数字人名比比皆是,如男性有“鄱阳城民刘十二”、“昆山民沈十九”、“丽水商人王七六”、“苏州大亨沈万三”、“温州担麻人顾百一”,又有,兴国军民熊二、南城人夫周三、符离人从四、楚州山阳县渔者尹二、黄州市民李十六、金华孝顺镇农民陈二等;女性有“房州人解七五姐”、“岳州甘百十”、“隆兴卖艺女王千一姐”、“临川守许中复其兄之女十二娘”、“豫章狂妇刘三娘”、“纪三六郎名爽妻张氏三六娘”、“永嘉徐秉钧县丞有女曰十七娘”、“福州候官县黄秀才女十一娘”、“大庾县吏黄节妻李四娘”、“钱塘有女巫曰四娘”、“京师妇人夏二娘”,还有秦二娘、解三娘、萧三娘、刘三娘、屠氏十娘、郑氏八娘、廿二娘等。这些人名的分布地域很广,包括今浙江、江西、江苏、安徽、福建、湖北、山西等地,由此可见宋代下层社会平民取名用数字的习俗已十分普遍。洪迈下的结论是:“疑宋时里巷细民,固无名也。”。

①《唐诗一万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年 12 月版。摘自李白、杜甫、白居易的部分诗作。

《名公书判清明集》①是南宋时几位著名官员的判词汇编,其中好多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名字也都是数字。如有一份《陆地归之官以息争兢》判词,说的是一个叫张清的人死后,其家族的人为争一块地产生了纠纷。其中提到他的兄弟张六一、侄儿张七四,还有张百三等名字,都是用数字。一份《争田业》的判词,讲的是一个叫闾丘绍的人,“娶阿张为妻。绍存日生二女,名四二娘、四四娘,遗腹生一男,名继祖。是时阿张奉姑阿叶命,纳胡喆为接脚夫,抚养孤幼。不四年,胡喆又死。胡喆生二女,名胡四十娘、五十娘,亦早死。自后闾四二娘招蔡佾为赘,闾四四娘招曹叔训为赘,皆阿叶命也。继祖长成,娶阿曹,生一男,弟九十,名璇,尚幼而继祖又死。”从这段文字看,阿张的后代除了男的继祖有正式名字之外,女的全用数字做名字。


1995 年 5 月 10 号,《报刊文摘》有一篇文章说,中国历史上写自传的封建帝王只有一人,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撰文的家世石碑有四块。第一块石碑是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到金陵之句容去拜祭先祖时亲自撰文立石的《朱氏世德碑》;第二块石碑是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命前元文史大臣、当朝翰林的史臣危素按他的口授撰文,由丞相李善长负责诣陵立石的《皇陵碑》;第三块石碑是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自己亲撰碑文的《御制皇陵碑》;第四块石碑是朱元璋亲自撰写的《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记》。《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记》介绍朱元璋的身世,从他的上祖一直写下来,谁出生了,生在哪儿,叫什么名字,都交代得非常详细。从《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记》中可以发现,朱元璋一家几代人的名字都是用数字。②而明朝开国将领汤和的曾祖叫“五一”、祖父叫“六一”、父亲叫“七一”,常遇春的曾祖叫“四三”、祖父叫“重五”、父亲叫“六六”,吴王张士诚原名叫张九四。


清朝人俞樾在《春在堂随笔》第五卷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意思是元朝禁止老百姓取正式名字,只让他们按照排行或者父母的年龄编个号。俞樾是否从朱元璋家族及其将领的名字得出以上的结论,不得而知。其实,遍翻《元史》,并没有“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的法律规定和政策条文,甚至连类似的记载都没有。而有可靠的事例能够证明,元朝有一些非官非士的百姓不用数字做名字,或者除数字名之外另有正式的名字。张传玺主编的《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③一书,收录了大批元代合同,合同里的交易双方多为平民,如祁门县谢子英、李德昌、李文贵,徽州汪周孙、郑思通、胡显卿、程宏卿、谢俊民,休宁县吴寿甫、吴兰友,晋江县麻合抹、蒲阿友等等,这些人有的是商人,有的是农民,用的都是正式名字而非数字名字。如果元朝政府确实严禁百姓使用正式名字,那么这些人最多只能在口头上以名字相称,而签合同时恐怕就不敢用正名了。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用数字取名是一种十分流行的风俗,元朝人只是沿袭了这个风俗,并不一定出于官方的强制。

①《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华书局,1987 年 1 月版。

②《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记》节录:“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

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桑。五世祖仲八公娶陈氏,生男三人,长六二公,次十二公,其季百

六公,是为高祖考。娶胡氏,生二子,长四五公,次即曾祖考四九公,娶侯氏,生子曰:初

一公,初二公,初五公,初十公凡四人。初一公配王氏为祖考妣,有子二人,长五一公,次

即先考,讳世珍。元初籍淘金户,金非土产,市于他市,先祖考初一公困于役,遂弃田庐,

携二子,迁泗州盱眙县。先伯考五一公十有二岁,先考才八岁。先祖营家泗州,置田治产,

及卒家日消。由是五一公迁濠州钟离县,其后因至钟离居。先伯考性淳良,务本积德,与人

无疾言忤意,邻里称善人。先伯娶刘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盱眙,重五

公生钟离。先考君娶妻陈氏,泗州人,生子四:长重四公生盱眙,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

某其季也,生迁盱眙后,戊辰年。”

③《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 8 月版。

三、客家姓氏族谱中的数字名字

客家人的祖先从中原南迁到赣闽粤边的山区定居下来,逐渐形成客家民系。客家民系形成的时间,大致在宋元之际。客家人族谱上的数字名字现象,正说明客家人是中原汉人之后裔,传承了唐宋间数字取名之遗风。以下录永定县十个客家姓氏族谱中数字名字的情况为例,以追溯客家民系的中原文化根基。


李姓

湖坑奥杳楼下村《陇西李氏族谱(李万豪民国 14 年抄本)》记载,从得姓第65 世至 79 世出现数字名字。其间 72 世李保朱从宁化石壁迁上杭县内东门街,生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五兄弟,李火德生于宋淳熙十一年(1184),卒于宋咸淳六年(1270)。李火德之孙千三郎由上杭丰朗迁永定莒溪葫芦场坎,葬胜运里大坪湖山凹上大窠里。千三郎之子三五郎,迁湖坑,葬湖坑寨背,妣江氏葬湖坑塘丘。


林姓

湖坑洪坑村林日耕先生保存的《永定洪川林氏族谱(林文胜 1963 年抄本)》记载,从得姓第 84 世至 93 世出现数字名字。80 世林伟,宋绍兴间(1131—1162)为汀州教授①,83 世林文德居宁化,生九子,一郎迁尤溪,四郎迁上杭濑溪,五郎迁永定高陂西陂,六郎、七郎迁浙江泰顺,八郎迁上杭白沙,九郎迁南靖象山。八郎之后 88 世茂青从上杭白沙移居抚溪,妣詹氏携子保生移居洪坑,詹氏墓在洪坑村头;茂敷之子福寿移居虎岗,祖寿移居文溪。


苏姓

2005 年版《永定县苏九三郎公系大宗族谱》记载,苏姓入闽始祖苏益(875—967)之后裔第 6 世至 18 世出现数字名字。6 世苏颂(1020-1101),字子容,出生于同安芦山堂,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官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执相印②,是宋代著名科学家。13 世九三郎,名毅,于元皇庆二年(1313)前后随母蔡氏从广东枫朗移居汀州上杭金丰苦竹(即今古竹)开基,葬在古竹大坪顶峻厦祠后。


江姓

2003 年版《永定江氏宗谱》记载,江姓从得姓第 106 世至 115 世(入闽第 7世)出现数字名字。入闽始祖八郎从江西经宁化石壁迁上杭三坪开基,生三子:万里、万顷、万载。万顷(1121—1275)生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念五郎、十八郎(葬上杭三坪源里村鸭嬷坡)。十八郎生 9 子:百八郎居高头(葬在高头水口塔下山),百九郎居大埔小青龙窟坪,百十郎居大埔湖寮,百十一郎居饶平葛藤凹,百十二郎居陈东水尾,百十三郎居平和大溪江寨,百十四郎居平和大溪莒溪,百十五郎、百十六郎留居上杭三坪。各地族谱所载略有不同,另有三九郎居尚贤,四六郎居灌洋。


张姓

岐岭平水村 1988 年修的《张氏清河郡族谱》记载,从得姓第 123 世至 132世出现数字名字。122 世张化孙(1175-1267),南宋淳熙至咸淳间人,从宁化石壁迁上杭官前上吉街,葬上杭芦丰将军桥;妣陈氏、阙氏,生 18 子:一郎吉云,二郎庆云,三郎桢云,四郎祥云,五郎集云,六郎从云,七郎龙云,八郎福云,九郎自云,十郎绵云,十一郎景云,十二郎星云,十三郎卿云,十四郎帝云,十五郎阙云,十六郎倬云,十七郎彼云,十八郎定云。后裔广布于福建、广东、台湾等地。

① 见清·曾曰瑛修《汀州府志·职官志》

②见《宋史·本纪第十七·哲宗》

吴姓

《永定吴氏宗谱》记载,吴承顺由江西南丰竹家山迁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为吴氏入闽始祖。其后至第 7 代都有数字名字。第 4 代五四郎文楷(1142—1229),居永定,后迁广东大埔恋州之新村(雪坪),葬雪坪。五四郎生九子,长子千一郎后裔居高陂、湖雷等到地,次子千二郎后裔居高陂、城关等地,四子千四郎后裔居湖雷、堂堡、陈东等地,六子后裔居湖坑奥杳,七子千七郎后裔居下洋思贤,八子千八郎后裔居湖雷、南靖等地,九子千九郎后裔居城郊西坑。


王姓

仙师锦峰村王发坚先生收藏的《太原王氏活公派衍一脉族谱》(清嘉庆丁丑年王监亭抄本)记载,永定王氏始祖百五郎,于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避乱由宁化石壁迁居上杭溪南锦峰乡(今永定仙师乡锦峰村)开基。其传至 8 代都有数字名字。百五郎生七子,千一郎居石壁前(在上杭),千二郎其裔后徙,千三郎居田心(永定凤城),千四郎居龙漈(永定城郊),千五郎原居锦峰瑶上,千六郎居水南(在上杭),千七郎无稽。卒葬锦峰狗妈穵。


黄姓

1994 年版永定抚市黄氏族谱修谱理事会编《黄氏族谱》记载,从得姓第 119世至 131 世出现数字名字。129 世念八郎,号小五,元末乱世,从大埔县张溪移居永定县奥杳筑寨而居,为奥杳黄姓开基祖,葬在奥杳中村塘背佛肚窠。130 世均任,小五之三子,讳英甫,号千六郎,生于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卒于明太宗永乐十七年(1419),葬湖坑冢山窠。


胡姓

2011 年版《福建永定胡氏族谱》记载,从得姓第 95 世至 102 世(永定胡姓第 6 世)出现数字名字。91 世胡铨(1102-1180),南宋吉州庐陵人,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吕祉举胡铨,除铨枢密院编修官①。96 世七郎从长汀经上杭迁永定下洋肇基,为永定胡氏始祖,立祠奉祀,妣曹氏,生一子十二郎。十二郎与妣徐氏、巫氏,俱葬下洋新墟尾。


廖姓

2010 年版《福建永定廖氏族谱》记载,从得姓第 83 世至 101 世出现数字名字。88 世廖花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宋太祖乾德四年(966)任宋参知政事,由延平府顺昌县迁汀州府上杭县兰溪郭坊开基,为杭永廖氏始祖。考妣葬于上杭县庐丰乡杭永公路旁边。廖花生一子昌,昌生三子:徹、政、敏,三人的坟墓都葬在永定县城郊乡古镇村。


以上所举族谱中出现数字名字的年代,最早的是廖姓,廖花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其前五代就出现数字名字记载,大约是晚唐时期。最迟的是黄姓,130 世黄均任,讳英甫,号千六郎,生于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其子仍用数字名,应当在元末明初时期 。其他大都出现在宋元之际。这种情形与宋元时人们习惯以数字取名的习俗是一致的。数字名字中,“念”“十”“百”“千”“万”通常表示同一辈分。在所举族谱的数字人名中,有数字名字与文字名字同时并存的现象,如李火德传下第 8 世万九郎又名德玉,移居奥杳;林茂青从上杭白沙移抚溪,其子三三郎,又名保生,随母詹氏移洪坑开基;张化孙的十八个儿子都有数字和文字名字;其他姓氏都有这种情况,恕不一一列举。这种现象也跟唐宋之际的取名习俗相符。

①见《宋史·选举二》

四、结语

1、客家族谱中的数字名字,是客家人的真实存在。客家人族谱上的数字名字,都是真有其人,大都记录着从何处迁来,或何人所生,葬在何处等,有的连生卒年月日都甚为详细。如果说文字的记载有可能不实,然而,世世代代传下来每年祭祀的祖宗墓地,是真实的存在,即使是衣冠冢,也可以肯定有真实的先人,只是兄弟分迁各处而多处设坟而已,因为客家人有浓厚的尊祖敬宗的习俗。


2、客家族谱中的数字名字,是中原汉人南迁的证明。唐宋之际,士大夫阶层对于数字名字的喜好,对以数字取名的风气产生巨大影响和推动,因而数字名字十分普遍。客家人的族谱上记载着数字名字,正是客家先人来自中原的一个注脚。许多客家姓氏族谱都记载着祖先在唐末、宋代为避战乱南迁的艰辛历程,与数字名字正好互相印证客家先人是中原汉人。


3、客家族谱中的数字名字,是中原文化的深刻烙印。族谱是汉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的历史。客家人慎终追远,族谱上记录的数字名字,留下了中原文化的烙印,保存了历史年代的身影。族谱与诸多史料图书一样,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典籍。


作者:苏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