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侯龙飞
A股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对股民来说,若能看到大资金的“底牌”,闯荡A股定然游刃有余。而公募基金的一季报,无疑提供了这个机会。
昨天,公募基金的一季度数据重磅出炉。纵观一季度数据,我们发现了三大看点。其中不仅预示着机会,同时也蕴含着一定风险。故撰此文,以飨诸君。
公募基金增减持一览对于公募的一季报。很多人第一个问题莫过于:大资金增持/减持了哪些公司?
减持方面,公募减持金额前三甲为:中国平安、格力电器和招商银行。中国平安昨天公布了一季报,Q1净利润同比下降42%。这个成绩比网上的预期略差,而公募已经先知先觉。
至于格力,董明珠此前坦言:“2月销量几乎为0,损失约200亿。”对于需要上门安装的空调,疫情无疑是最大的利空。前不久,格力推出了60亿的回购计划,但市场却不怎么买账。二季度,市场对格力的“考验”仍将持续。
与减持榜相对的则是增持榜,前三甲分别为:迈瑞医疗、中兴通讯和恒瑞医药。医药相关股占据其二,无疑是今年一季度行情的写照。随着疫情持续在全球肆虐,医药股仍然是下半年的主线之一。
同时,从增持榜前十位来看,中兴通讯、恒瑞医药、顺丰控股、永辉超市等都是同行业的龙头。这也提示我们:同行业中,龙头公司往往强者恒强,在股市上也可获得明显的溢价。
那么,大资金扎推,是否就代表着一定会涨呢?却也不然。
医药股超配明显A股有句俗话——“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机构的选择代表着一定的机会,但凡事过犹不及,太热闹的地方,风险也如影随形。
由于疫情的影响,“抗疫”成为今年A股的一大主线。中药、西药、口罩、医疗器械、基因测序、核酸检测……热点此起彼伏,持续至今仍未衰竭。
根据国盛证券的数据,医药主题基金的配置比例从19Q4的88.89%提升到了93.47%,同时,公募基金对医药股的配置比例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99.8%。简单来说,公募基金对医药股已近乎“满仓”。
来源于WIND
医药股备受追捧,让人不由得想起今年初科技股的火爆。虽然当时没有公募的持仓数据,但科技类ETF的发行却异常火热,公募基金纷纷推出科技类ETF,将A股科技公司推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股民纷纷感慨,“A股科技公司还没什么研发成果,但市值已领先全球……”
科技股的火热,也引起监管对类ETF的申报更加审慎。“科技兴国”固然是国家大计,但若炒作太过,也会提前透支科技公司的未来,监管层的“降温”可谓正当其时。
股谚有云,“人多的地方不要去”。2月底,“科技牛”停止了疯狂的脚步。随后,大部分科技股都迎来了一轮深度回调,股价腰斩的比比皆是,至今还没缓过劲来。
如今,公募对医药股超配明显,很多医药股已成为游资的热土。虽然还没到烈火烹油的程度,但不少医药股的估值已经较高。追涨杀跌乃兵家大忌,后市或值得谨慎。
创业板再获大幅加仓今年初,创业板狂飙突进,一度上探2300点。随后迎来一波深度回调,股民坐了一趟超级过山车。
但是,Q1数据显示,调整后的创业板又成了公募基金的“香饽饽”。据Wind数据,今年一季度,创业板再次获得公募基金大幅加仓,持仓比例由3.5%大幅提升至18.3%;重仓股市值从1323亿元增加至1619亿元,环比增加296亿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主板。今年一季度,基金在主板的重仓股市值从5696亿元下降至5227亿元,环比减少468亿元。而纵观两市,中小板的重仓股市值也有所提升,受“冷落”的只有主板。
来源于WIND
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创业板就一直领先两市。与2019年一季度对比,沪指仍未突破去年的高点3288,但中小板和创业板已率先突破。从趋势角度而言,创业板市场也是后市的首选。
截至今年一季度,公募在A股的投资规模已达2.54万亿,占A股总市值的4.18%,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在A股的“话语权”越来越大。欧美成熟市场上,机构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长期来看,A股“机构化”也是必然的选择。
在很多投资者看来,大资金的动向是股价变动的“底牌”,谁都渴望提前知悉。这让我们想起了财经作家李德林的新作——《底牌》。书中,上市公司股权争夺战精彩纷呈,资金一出一进、背后是无数的财富故事。
目前,两市正处于比较胶着的状态,短期形势不明朗。下半年如何理性投资?公募Q1的“底牌”或值得多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