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禹州市有多少辆小汽车(河南禹州货车)

拿出长葛地图,“鱼形”的身段总透露着一丝可爱,而最东侧的“鱼尾处”,便是南席镇东魏庄村。


这个距离市区35公里的小村庄,是长葛的“东极”,也是长葛最先看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村民们时常打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俺干活儿的时间岂不是比别人长?”




就是这个人口仅1000多人的小村庄,经历了辉煌:城里人专门跑这儿看烟花,十里八乡没人不知道“东魏庄”,数这儿楼最多、最高;


也经历了破败:穷到靠吃叶子、树根活命,鸡鸣狗盗之事时有发生;


更经历了战争:一百多名国民党官兵在此被俘,解放军队伍两名战士牺牲……


而今,伴随着土地流转,小村庄里的主要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不大的村里留下的大多是老弱妇孺。这个鲜有外人踏足的静谧乡村,保留了无数的故事,也承载着最美好的日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最东


长葛的“日头”就是从这300多亩田地里升起的……


顺着魏庄村一路向东,兰南高速犹如一条鲜明的分界线,将长葛与鄢陵分隔开,却独独在高速东留了300多亩田地给东魏庄村,穿过高速下的涵洞便可到达。这300多亩田地便成了长葛的最东处。


村民们如果要去鄢陵,穿过这个涵洞,经过一片田地后便可到达。


沿着麦田间的小路再往前走,远处那片林子就是鄢陵的谢坊村。小路虽不足两米,却是魏庄村人人都走过的“商道”。



“别看这条小道儿只能过个小三轮儿,逢五逢十谢坊赶会,骑车的,骑摩托的,‘地奔儿’的,人来人往别提多热闹了。”村民魏保锋住在魏庄村最东头儿,老邻居们陆续携家带口外出务工后,他家便成了“长葛最东户”。


不忙的时候,魏保锋会在清晨和老伴儿一起搬个小马扎坐在家门口,感受长葛第一缕阳光照耀的温暖,看着村民们从高速下的涵洞出村,晚些时候再返回。


地处最东,兰南高速川流不息的车辆发出的声响,与花花草草的自然风光形成反差,而住在这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这种视觉冲击,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命名


因魏姓出了位“拔贡”,“刘楼”改成“魏庄”


人有姓,村有名,东魏庄村的名字因何而来?


“最初不叫魏庄,叫刘楼。”东魏庄村党支部书记魏宝安告诉小编,明朝初期,刘姓一支从山西洪洞迁到郑州西刘沟,到明末又转迁此地,刘姓建了一座大楼房,村子也就命名为刘楼。


后来,魏姓一族由茅岗迁入刘楼,由于家族人丁兴旺,逐渐发展起来,其中魏姓族中还出了一位“拔贡”,魏姓在村里地位、名望都超过了刘姓。


何为“拔贡”?顾名思义就是选拔出来、贡上去,类似于现在保送清华、北大。


由于拔贡12年拔一次,且每州、县只选1名,所以前人说:“举人无数,拔贡有数”,称拔贡为“小状元”。


可见,魏姓出了位“拔贡”,是光耀门楣的大事儿,更是“全村骄傲”!自此,村子也改为了魏庄村。


1982年,因与其他大队重名,魏庄更名为东魏庄。


“现如今,魏庄村有1200多人,80%都姓魏,还有一部分姓刘,仅余几户姓沈、代。”魏宝安补充。



护村


土匪猖獗的年代,有了“一河一寨”才敢睡踏实觉


东魏庄由于村庄面积较小,清朝中期为防匪患,村民们在村子周围建起了七八米高的寨墙,挖土留下的沟壑打造成护寨河,起到双重防御的功能。


“那个年代土匪猖獗,许多村子被洗劫一空,多亏这一河一寨,使东魏庄村安然无恙。”南席镇教育中心原主任魏广才说,有了寨墙和护城河,晚上寨门一关安全得很,村民们才能踏踏实实睡个好觉。


遗憾的是,伴随着1958年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土寨墙被村民凿开,拉土砌窑,随后又被用于建造房屋,使得原本坚固无比的土寨墙最终夷为平地,而那片护寨河,也在不断的填河扩地中几近干涸。


东魏庄村至今仍保留有护寨河的遗迹,村里人将其称为“海子”。


回忆起曾经的护寨河,魏广才印象颇深:“以前海子足有两米多深,我们小时候经常在海子里游泳,可比现在的空调凉快多了!”说罢,魏广才叹了口气,“现在寨墙和海子都没了,孩子们少了太多乐趣,连游泳的地儿都没了……”


战役


“有炮弹经过时,会把门上炸得都是印子和孔洞……”


在村庄老人的回忆里,这里不仅有童年的乐趣,还有战争的硝烟。


解放前期,寨墙和海子还在,整个魏庄村易守难攻,国民党正是看重了这良好的地理条件,出动大量兵力占领魏庄寨。


“解放军支援鄢陵时路过这里,两方展开殊死搏斗,这场‘魏庄战役’打了三天三夜,不知道流了多少血……”魏广才说。


那段噩梦,老一辈的村民都有印象:“大家躲到红薯窖里,被敌人发现后揪出来,要鸡子,要粮食……有炮弹经过时,会把门上炸得都是印子和孔洞……”


据《长葛县地名志》记载,在这次战争中,我军在此歼敌一个团。


“战役打赢了,但我军牺牲了一个营长,一个排长,埋在了贾庄西头。”魏广才回忆,小时候每年清明节,魏庄小学、南席学校、曹碾头学校的学生都会来到两位无名英雄的墓前,扫墓祭拜。


多年以后,二人的墓地被迁移至长葛烈士陵园。


技艺


家家户户都会做烟花,大旗火、大花、噗拉机成东魏庄一大特色


清朝末期,东魏庄村民酷爱玩烟火,家家户户都会做烟花。


每年正月十五,村民们会在庙前举行盛大的烟花仪式,长葛的(当时东魏庄属洧川县)、禹州的都会争相来看,热闹非凡。


魏广才介绍,那时村里做烟花的主要有两大班,东头一班制作大旗火,西头一班制作大花、噗拉机。“大‘旗火’尾部绑三根秫秸,飞得高,声音大;‘噗啦机’就像风火轮一样,属于大型旋转烟花;‘大花’是把舂米用的石臼填满火药,把石臼底部凿个孔,然后倒扣在地上,这种‘大花’喷出的烟花有三层楼那么高。”


靠着这三种大型烟花,东魏庄村声名远扬,但烟火只供人观赏,概不出售,也使这三大烟花成为东魏庄一大特色。


图为旗火,点燃后,能猛蹿上天空,在天空中崩出光芒。(网络图片)


到文化大革命后期,在当时环境影响下,东魏庄制作烟花的人越来越少,加上现如今禁燃禁放的相关规定,村民们制作烟花的手艺也就荒废了。


习武


成立武术队练习“小洪拳”,阵势不输现在的广场舞!


清末义和团高峰时期,东魏庄人为了保护自身安全,自发组织了武术队,习武逐渐成为东魏庄人又一大爱好。


村里老人们教授年轻人最多的是“小洪拳”。大家会在晚上聚在一起,年轻人站成几排,前边几位老人现场教学,那阵势跟现在老年人跳广场舞差不多。


“武术队里曾有一名50多岁的队员,平躺后在肚皮上放置几百斤的石磙后,他还能跟没事儿人一样正常呼吸,你想想那多厉害!”魏广才说。


由于村里人人习武,这也让东魏庄人具有了彪悍的民风,周边村子就送了东魏庄一个“惹不起”的名号。


20世纪60年代,有人批斗东魏庄——“现在是无产阶级的天下,你们还练武准备打谁?”从此以后,东魏庄村民不再习武,关于“小洪拳”的记忆,也只有67岁以上的村民才能依稀记得。


发展


全村200多户有200辆小轿车,道路硬化率98%!


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曾经辉煌的东魏庄村,在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没落,甚至用“穷乡僻壤”来形容也不为过,鸡鸣狗盗、指街骂巷更是层出不穷,最难的时候村民们只能靠吃叶子、树根活命。


“我们这偏远小村,能走出困境逐渐发展起来,全依靠政府当初的帮扶。”魏宝安说,在“扶贫工作队”入驻东魏庄村后,贫瘠不堪的村庄逐渐迎来“变革”。


要想富,先修路。近几年来,修路这件大事儿在东魏庄村一刻也没停过。2010年,村里两条主干道硬化完毕,2015年水泥路从村里铺到了彭花路,而今家家户户门前水泥路,全村整体硬化面积达到98%。



“我们与交通局协调,拉来了好项目,硬化道路全由项目出资,没让村民们出一分钱。截至目前全村共硬化道路6.5公里。”魏宝安感慨,“现在经过电网改造,大家用电也正规了,2014年后全村还吃上了自来水,这些都要感谢政府对我们东魏庄村的帮扶。”


家乡建设好了,村民们干活儿也更加起劲儿。土地流转开始后,村民们纷纷将家里的土地承包出去,外出务工,以去河北、陕西两省的居多。


“外出务工可比种地赚钱多,春节几口人回来团聚,几乎每户都能有个十几万的收益!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俺村儿共285户,家里有小轿车的得占200户!”魏宝安透露出一丝骄傲与欣慰。


现如今的东魏庄村,村民们可以靠双手创造财富,不用提心吊胆,不用面对战火纷飞,人人都能吃饱穿暖。


这个经历了时代变迁的小乡村,终于回归平静,迎接长葛第一抹日出,迎接崭新的时代。


长葛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 李焱

校对丨铭初 书方 美编丨王锐

值班总编丨赵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