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哪些市(云南有哪些市和县)

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在距今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在这里生息繁衍,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和亚洲地区最早的人类。

关于云南的得名由来,有两种说法。第一,据《云南通志》记载:“汉武帝元狩间,彩云现于南中,遣史迹之,云南之名始此。第二,新编纂的《辞海》对“云南”一词的解释:“旧以在云岭之南得名。”对比这两种说法,一是按照史书记载,二是从地理空间范围来说明。但是“云南”二字始见于史,是在元代时期,元朝置云南行中书省,明朝设置云南布政司,清朝称云南省。

昆明市

昆明作为云南省会,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也是云南唯一的特大城市和西南地区第三大城市,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关于“昆明”一词的起源,人们众说纷纭。大多数学者认为,昆明最初是指我国古代西南地区一个民族的族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昆明”写作“昆”“昆弥”或“昆淋”。所以,它并非是指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今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

“昆明”见诸于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据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记载:“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由此可见,“昆明”是古代云南地区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称。“昆明”真正作为地名出现,则是在唐代。据载,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因此为名。”这句话说,因为此地接近昆明,故而以此命名。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元灭大理后在都阐设“昆明千户所”。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正式建立,置昆明县,并把治所从大理迁到了昆明,“昆明”正式命名即始于此时。

曲靖市

曲靖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是云南第二大城市,素有“滇黔锁钥”“入滇门户”“云南咽喉”之称。作为珠江的发源地,它也被称为“珠江源头第一城”。

“曲靖”一名,最早出现于元代。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朝廷将这里的中路总管府改为曲靖路总管府,“曲靖”之名始见于史,并沿用至今。其实,历史上曲靖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早在三四千年前,曲靖先民就已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

公元前280年,庄蹻入滇,建立滇国,曲靖即成为古滇国的腹心地带,称“靡莫之属”。北周时期(557一581年),宁州改称南宁州。隋朝时期,置南宁州总管府。唐贞观八年(634年),南宁州改为郎州,设郎州都督府。开元五年(717年),复名南宁州都督府,辖南宁、西宗、南云等16州。韦仁寿是首任南宁州都督,曾率军民在今曲靖老城以北20里(1里=500米)处筑成了闻名后世的石城。

天宝十三年(755年),南宁州全境归南诏。元朝时期,设曲靖路总管府,“曲靖”一词正式出现。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曲靖府升为曲靖军民府,府治仍在南宁(今曲靖老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曲靖军民府改称曲靖府,府治仍在南宁县。民国二年(1913年),南宁县改为曲靖县。至此,“南宁”一名退出了曲靖的历史,成为广西的专有地名。

玉溪市

玉溪市位于云南省中部,是云南第三大城市,有“滇中粮仓“之称,还有“花灯之乡”“云烟之乡”“聂耳故乡”的“三乡”美誉。这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生活着汉、彝、回、苗,哈尼族等20多个民族。1916年,因这里有玉溪大河(当地人称为州大河)横穿而过,故被命名为“玉溪”,并沿用至今。

玉溪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公元前109年,西汉汉武帝在云南置益州郡,辖24县,俞元县即其中之一,也就是现在的曲靖澄江县。蜀汉时置俞元县,属益州建宁郡。晋、南北朝时期属宁州建宁郡。1950年3月,成立玉溪县人民政府。1958年,玉溪、江川2县合并,称玉溪县,1961年又分开。1983年,玉溪县撤县,建立县级玉溪市。1997年,撤玉溪地区,建地级玉溪市。

保山市

保山市,古称永昌,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享有“兰城”之称。这里有13个世居少数民族,还有众多的华侨、侨眷、归侨,华侨分布在29个国家和地区,是云南主要的侨乡。

“保山”一名的起源,没有准确、详细的史料可考,但这一名称跟保山城西的太保山有着必然联系。民间说法是这样的:明成化年间(1465一1488年),永昌(祖籍湖北武陵)人文澍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七寻太保”、四川重庆府知府、贵州思南知府等。文澍“朴而理,忤时贵”,因得罪朝廷而退居祖籍之地武陵。两年后,他专程回永昌修葺祖坟,后又回了武陵。嘉靖元年,当地人有感于他不忘祖先的孝德,便将此地的松山更名为“太保山”,因为文澍曾担任过“七寻太保”之职。从此,太保山之名就在民间传开了。嘉靖三年(1524年),永昌改设县治,因其名与安徽永昌县重复,于是借太保山中的“保山”二字为县名。“保山”作为地名始见于史,并沿用至今。

昭通市

位于云南省东北部,这里有苗、彝,回等23个少数民族,是云南文化的“三大发源地”(大理、昭通、昆明)之一,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小昆明”之称。

昭通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大约距今1万年,这里的先民就已开始广泛使用磨制石器,采用制陶、纺织、农业和放牧等技术,并开始了邑居和定居生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筑路,史称“五尺道”,而昭通地处“五尺道”枢纽,是云南最早接受中原文化的地区。

唐天宝时期,开路置驿。宋时封乌蒙,元时置乌蒙路,明时置乌蒙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当时,云贵总督鄂尔泰借机将乌蒙曲解为“乌暗蒙敝”,并在奏章中说“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蔽者,易而宣通”,并请示雍正帝改乌蒙府为昭通府。“昭通”一名自此始见于史,并沿用至今。这就是“昭通”一名的由来。

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有13个少数民族聚居。这里既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西双版纳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尤以傣历、傣文和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而闻名于世。

西双版纳,原名勐泐,在古傣语中为“勐巴拉娜西”,即“泐人区域”,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即傣历522年,傣族军事首领帕雅真受命率部进入勐泐,后统一北方各部,并于傣历542年建立了勐泐国。明隆庆四年(1570年),当地的宣慰司(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把西双版纳的辖区分成了12个“版纳”地区。自此,“西双版纳”这一傣语名称作为专有地名沿用至今。

丽江市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的连接处,这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区旅游资源覆盖面为1033平方千米,其中最主要的景区是“两山一江一城一湖”,即老君山、玉山、长江第一湾、丽江古城等。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战国时,丽江属秦国蜀郡。汉时属越郡,三国时属云南郡。南朝时为遂县,大约此时纳西族先民迁入于此。唐时,先属姚州都督府地;后属吐蕃;后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地。宋时,属大理善巨郡地,此时开始建城。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丽江路,因其紧依丽江(即现在的金沙江)湾而得名。“丽江”作为地名始于此时,并沿用至今。

德宏州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面积1.15万平方千米。“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意为“下面”,“宏”意为“怒江”,所以德宏的意思是冬江下游的地方”。德宏东与保山市相邻,西、北、南三面被缅甸包围,故它下辖的5个县级单位被当地人俗称为“外五县”。

早在战国时期,傣族先民就已在今丽江地区建立了勐果占壁王国。这时,“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南丝路”开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条国际陆路交通线,中印贸易自此开始。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开西南夷,德宏为益州郡哀牢地。

迪庆州

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在迪庆藏语中,“迪庆”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境内生活着汉族和藏、傈僳、纳西、白、回、彝、苗、普米族等24个少数民族。

西汉时,迪庆属西南夷。东汉时为牦牛羌地。三国蜀汉时,属云南郡地。隋时属南宁州。唐永隆元年(680年),吐蕃在今迪庆境内设“神川都督”。南诏国时先后属铁桥节度、剑川节度。大理国时为善巨郡辖地。元至元六年(1269年),在境内设驿站,属吐著诸路宣尉使司都元帅府管辖,后属云南行省丽江路。

大理市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大理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4世纪时白族祖先就已在这里繁衍生息,史称“昆明之属”。秦朝在西南地区建行政机构,大理自此受中央王朝管辖。西汉时,汉武帝在此置叶榆县,使其成为“南方丝路”的重要中转站。

公元7世纪,洱海周围出现了6个诏故称“南诏”。公元8世纪,在唐朝廷的支持下,南诏政权建立。后来,南诏与唐朝矛盾日趋激烈。749年和754年,双方发生了大规模战争,史称“天宝战争”。794年,双方举行“苍山会盟”,重归于好。南诏后期,宫廷内乱,最终于902年后分崩离析,就此消亡。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滇东37部落进军大理,建立了大理国,疆界基本承自南诏。至此,“大理”始见于史,并作为专有地名沿用至今。

楚雄州

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楚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70万年前,这里的龙川江两岸就生活着元谋人,并已进入旧石器时代。距今4000年以前,境内各地已先后进人新石器时代,主要以元谋大墩子和永仁菜园子为代表。先秦时期,楚雄州境主要分布着3大族群,即氏羌、百越和百濮。

东晋咸康八年,一个叫威楚的彝族酋长在这儿筑了一道土城,于是人们用他的名字“威楚”来称呼这个地方,叫“威楚城”。这就是“楚雄”一词中“楚”的来历。元初,分属威楚万户府、罗婺万户府和大理万户府,后改设路、府、州、县,分属中庆路、威楚开南路、武定路和大理路。明洪武十六年(1386年),威楚更名为“楚雄”。这里,“楚”取自“威楚”;“雄”取自明初功臣南雄侯。“楚雄”其实就是两个人名的组合。

红河州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北连昆明、曲靖,东接文山,西邻玉溪,北回归线横贯东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有10个世居民族,有241万少数民族人口。

红河,上游叫元江,到红河州境内时,因两岸系红色泥土,河水汹涌而下,冲涮下大量泥沙致使江水呈红色,故名红河。汉属牂牁郡、益州郡。唐南诏属通海都督和拓东节度。元置临安路、广西路、和泥路。明、清为临安府,广西府(清改广西直隶州),西南部属元江府(清改元江直隶州),东南部属开化府。1913年置临开广道,1914年改蒙自道。1929年各县直隶云南省府。1942年置云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1950年置蒙自专区。1954年置红河哈尼族自治区。1957年蒙自专区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合并成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