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意思(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意思是什么)

古往今来,中国人忠于国,重视家,家国情怀自古便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

著名歌曲《国家》中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言简意赅的诠释了国与家休戚与共的关系;一代儒学大家孟子说:“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很好的阐释了儒家对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无锡著名的东林书院有千古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很好的说明了家国天下的关系。

正因为国与家息息相关,家国情怀才得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思想意识,化作文人墨客最浓烈的精神底色。他们通过最有魅力的诗词歌赋来传达最大气的爱国重家情怀。

诗,作为中华独有的文学特色,怎能少了这样一种家国情怀?

不可胜数的古典诗词中,以边塞诗最为磅礴大气,它所体现的家国情怀,最引人入胜!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诗圣”杜甫一首《前塞上》抒发了壮士保家卫国的豪情;“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诗仙”李白一曲《关山月》描写了边塞的壮阔之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王翰一首《凉州词》表达了作者视死如归的勇气......

然而,盛唐还有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有“七绝圣手”的美誉。他的诗以七绝见长,最著名的是登第之前游历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因此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盛誉。

同大部分诗人一般,王昌龄的仕途也是十分坎坷,他常年处于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更是见证了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其中心酸非三言两语所能道也。

作为一名政治家和诗人,他所创作的诗歌呈现出现实主义风格,大多描述了其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王昌龄少年时期崇山问道,后来远赴边关,将边塞生活的切身感悟融入到诗词中。

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感情交织,有的抒发着建功立业的思想;有的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还有的表达了战场杀敌的快意;以及对残酷现实的批判和对战争的思考和对远征将士及其家人的同情。

有人说王昌龄的闺怨诗写的很好,比如这首《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通过描写闺中少妇的愁思和苦恨,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美好团圆生活的向往。

不过,大部分学者还是认为他的边塞诗最为大气。比如这首《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一直被人们称为:“唐朝七绝之首”。

秦时明月依旧照在汉关大地上,历史几度变换,然而征战却无休无止。征人未还,多少壮士战死沙场。如果有“龙城飞将”李广的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那该多好!

寥寥数语,平凡之中可见磅礴豁达的主旨,气势宏伟,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戍守边疆战士们的久征未归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无外乎明朝学者李攀龙推宠它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王昌龄的边塞诗磅礴大气,意境深远,有慷慨郁勃的雄浑之美,更有深情幽怨的意境之美。它既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折射出诗人家国情怀,又有着丰富的美感特质。

比如这首《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茫茫雪山一片昏暗,玉门关和边塞城遥遥相望。保家卫国的战士身经百战,即使铠甲磨穿也难忘不破敌国不还家的豪情壮志。

全诗描写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和自身的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西北边陲悲壮开阔且迷蒙暗淡的景色里。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引出守卫边疆的战士心理,一气呵成。典型环境和人物感情高度统一,大开大合,意境深远。

还有这首《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烽火高台的西边耸立着一座百尺戍楼,黄昏时分独上高楼,任凭海面秋风撩起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关山月》,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万里之外的妻子相思之情。

作者想表达征人思念家乡,怀恋故土的感情,却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中反映出来。诗人用笔委婉曲折,思妇的愁怀,恰恰是征人戍边多年未归的原因,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十分巧妙自然。

清代李英在《诗发易简录》评这首《从军行》说:“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之思己,正深于思家者”。

当然,王昌龄著名的边塞诗不止于以上几首。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边塞诗确实很好。在诗中,我们总能在磅礴大气中见识到保卫边疆的壮士们的豪情壮志,或是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报国情怀。

几千年时光悠悠流转,无论是王侯将相,亦或英雄才子,俱化作一抹尘嚣,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然,不变的是那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却如一条绵绵不休的河流,始终流淌在每一个文人墨客的笔底心头,成为国人不灭的精神图腾。而王昌龄的边塞诗,正如大漠里那一束灿烂的孤烟,活在万千中华儿女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