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什么时候发射的(北斗卫星啥时候发射的)

根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15日最新的气象预报,西昌发射场气象条件满足北斗三号卫星发射要求,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窗口定为6月16日10时11分至10时50分,瞄准窗口前沿实施发射,届时,北斗全球星座部署将圆满完成。

回顾北斗发展历程,值得称赞之处太多:

·北斗系统采用了“三步走”的发展路径,从区域到全球,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星座部署方案;

·开创性地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混合导航星座,特别是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以及围绕亚太地区绕“8字”的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实际需要;

·而随着北斗一号二号的成功,北斗三号的发射部署更是体现了“中国速度”:据统计,自2017年11月5日首次发射北斗三号组网卫星以来,北斗系统在两年多时间里成功发射19次31颗卫星(截至2020年3月9日),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历史上高密度、高成功率的新纪录……

从北斗一号首次发射至今,北斗终于完成了走向世界的目标。

北斗一号▶▷从无到有的里程碑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决心打造独立导航系统。按照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所具备的条件,提出了北斗“三步走”的发展路径。所谓三步,第一步是在2004年实现区域有源定位,第二步是2012年实现区域无源定位,第三步则是2020年实现全球无源定位。

北斗一号卫星总设计师范本尧院士曾表示:“系统一下建那么大(全球组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用户集中在国内和周边。因此‘先区域、后全球’的发展途径很正确,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在北斗星座建设中,我国总共发射了54颗(截至2020年3月9日)北斗卫星,并经历了3次技术迭代。

1994年,中国正式开始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也即是“北斗一号”)的研制,并在2000年发射了两颗静止轨道卫星,区域性的导航功能得以实现。2003年又发射了一颗备份卫星,完成了北斗一号的组建。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陈宏宇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北斗一号是“先解决有无”“勉强解决不依赖GPS也能凑合用”的需求。陈宏宇分析,北斗一号只有3颗卫星,精度几十米,一方面只具备初步覆盖中国周边地区的定位能力;一方面是定位精度低,无法定位高速移动的目标。“虽然此时北斗一号缺点很明显,能力很有限,但却是我国独立自主建立的首个卫星导航系统,打破了美、俄的垄断,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建立了完整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陈宏宇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微小卫星中心教授康国华如此评价“三步走”:通过分步骤战略,边建设边学习边改进,可以在技术相对落后情况下,提早布局,优先使用;通过“先局部再区域最后全球”,确保卫星导航系统技术的可靠和先进性。

北斗二号▶▷频率失效前成功抢发

卫星也需要遵守一定的国际规则,例如频率资源。根据国际电联规定,卫星导航的频率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先到先得”。北斗一号工程启动时,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已分别发射了20多颗导航卫星,占用了最适合卫星导航的黄金频段。

中国与正在建设伽利略系统的欧盟,推动国际电联从航空导航频段中挤出一小段以供使用。2000年4月18日,北斗和伽利略系统同时申报。按照国际电联规则,必须在7年内发射导航卫星,并成功发射和接收相应频率信号,才能获得该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否则不能取得合法地位。为此,北斗从研发到发射团队都在争分夺秒:2007年4月14日4时11分,肩负着重要使命的北斗二号第1颗卫星发射,于4月17日20时许传回了信号。此时距离国际电联的“七年之限”只剩不到4个小时。北斗保住了至关重要的频率资源。

陈宏宇表示,北斗二号并不是北斗一号的简单延伸,它克服了北斗一号系统存在的缺点,提供海、陆、空全方位的全球导航定位服务,“北斗二号进行了小范围技术验证,包括16颗卫星、精度10米和覆盖中国周边地区,即使GPS没了,国内各行业也能有卫星定位可以用”。

从首星开始,北斗二号卫星连续发射,组成了包括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和中圆轨道(MEO)卫星的区域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12月27日,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宣布开始为亚太地区的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这也标志着北斗产业化、全球化正式拉开了帷幕。

北斗三号▶▷星间链路覆盖全球

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北斗终于要开始进行全球“铺设”。

在北斗二号工程建设的同时,我国于2009年启动了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的建设。经过8年的建设,在各大系统和众多参研参试单位共同努力下,我国全面突破系统核心关键技术,完成地面验证,卫星状态基本固化,特别是2015至2016年成功发射5颗北斗三号的试验卫星,完成了在轨验证。

2017年11月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24、25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轨道(MEO)卫星,也是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

陈宏宇表示,相对于北斗二号区域系统,北斗三号具备高精度、高可靠、高保险、多功能等特点,已具备从服务区域到服务全球的能力。北斗三号组网完成后,能够实现全球覆盖,精度提高到1米级别。“同时,北斗三号实现了下行导航信号升级与改造等关键技术方面的突破,实现了与北斗二号下行导航信号的平稳过渡,并增加了新的导航信号,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陈宏宇说。

据了解,北斗三号卫星部件国产化率达到了100%。长期依靠进口的行波管放大器组件、微波开关、大功率电源控制器、动量轮组件、星敏感器等关键产品,已实现主、备份全部国产化。

相对于北斗二号,北斗三号“量身定制”了许多新装备新技术,星间链路尤其值得一提。

所谓星间链路,目的是为了实现卫星间互联互通,是实现导航星座自主导航的核心,是提升卫星导航系统自主运行能力的关键。2015年,拥有我国自主产权的星间链路载荷在北斗试验卫星上首次亮相,对建链方式、测距精度和数据传输时延及效率等多项内容进行了实验验证。星间链路有何优势?陈宏宇表示,由于我国无法像GPS一样在全球建立地面站,星座的星间链路技术成功解决境外卫星的数据传输通道问题,实现了卫星与卫星、卫星与地面站的链路互通,这也是北斗系统的一大特色。

据新华社6月9日报道,日前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已经完成29颗已入网工作的北斗三号卫星星间链路测试工作,确保全球组网如期完成。

【记者】王诗堃 徐勉 王腾腾

【实习生】郭柏

【策划统筹】张志超

【作者】 王诗堃;徐勉;王腾腾;张志超

科技能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