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痴经济什么意思(不做经济白痴)

“陌生”在他们的语境里有什么含义?在“陌生”的背后隐藏着哪些德国人对创新和生活方式态度?

比如,近日,一家德国经济媒体评价中国的共享经济模式,直接以白痴经济来形容。不过,中国网友却不以为然,称对一个移动支付技术还未成型的国家而言,确实不指望德国能理解共享单车的发展。

图片来源中国红主题摄影

其实,当年的德国和如今的中国一样,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经济体,但是,在德国人眼中,“陌生”是描述中国经济见闻的一个高频词汇。

总体而言,德国的经济研究人员对其它国家的创新经济模式评价都不高,在今年刚刚德国官方机构评选的创新经济排行榜中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分列第26位、27位和33位,中国排名第25位,这已是新兴市场国家中的最好成绩了。

研究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人士告诉BWC中文网,要理解这种“陌生” ,其实是因为德国和英美的企业呈现完全不同的发展景象造成的,德国企业更多的倾向于内生式发展,而中国企业则更喜欢追随英美国家的外延式发展模式,比如特斯拉的CEO可以去造火箭,谷歌可以去做人工智能,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德国的企业典型是细分领域的霸主,基本上每一家小型企业专攻一个细分领域,并做到极致,甚至一颗螺丝钉的研发积累都要通过几代人。

所以,我们就能理解德国人对中国创新的共享单车经济不赚钱还能获得资本青睐的“实在”评价,是因为德国人不太能理解共享单车背后隐藏的出行大数据是一个巨大的财富。

图片来源CNN

很明显,在这一轮科技大潮中,德国对于新技术就显得”陌生“,反应略微迟缓。

其实,这种迟缓还体现在德国人对中国人生活方式和工作理念的“陌生”。

大多数德国人来中国之前,都认为中国是个陌生的国度。

一位德国建筑师说他和妻子的共同愿望是去国外工作、生活,体验不同的文化。他们曾在旧金山、悉尼和迪拜工作过,这些地方的异国风情给他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但中国却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内,因为他曾出差到中国,看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西方完全不同,生活质量不如西方高,而且英语不是通行的语言,如果不是工作需要,他们是不会主动来“陌生的”中国的。

但80后的建筑师卢卡斯却认为,北京年轻人多,休闲娱乐生活也格外丰富多彩,他在这里如鱼得水,玩得十分痛快。

由此可见,“陌生”这一表述体现的是一种态度,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同样的东西,在一些人看来是陌生的,在另一些人看来就不是。

一位德国商人在回复BWC中文网的电子邮件采访时说,他说,在与外国顾客、供货商打交道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德国式工作理念不是理所应当的,比如对于合同的看法。

他说,德国商人认为合同是一成不变的契约,约定一旦变成了白纸黑字,就要严格执行。而中国商人认为合同只是行动的大概框架,条款的落实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动。之前,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方式是德国特色。

德国驻京公司高管沃伦说,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很多在北京生活的德国人不能融入中国人的圈子,便只和德国人或欧美人交朋友,慢慢地形成了“德国人团体”。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Web

她说,虽身在北京,但他们吃的是西餐,说的是德语,参加的是西式娱乐活动,一有机会就回德国度假,他们冰箱里甚至还有从德国带过来的牛奶、奶酪等食品。

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人眼中的德国在很多方面也是一样的”陌生“。

中国人对德国的第一印象是严谨。从汽车到指甲刀,中国人对于德国制造可谓推崇备至,甚至从合理美化上升到对德国国民性的神化,但8000万德国人也许都不知道,自己在中国人心中地位俨然超凡脱俗,其实德国人的厨房并不像化学实验室,德国也有小偷,德国的火车也不总是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