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45倍是什么意思(房贷45倍是什么意思啊)

作者|孙斌 编辑|寒彦 制作|小面包


真相无外乎数据,而数据却未必是真相的全部,透过对数据的梳理,我们希望尽可能整理出更具规律性和互有联系的市场板块信息,以供您投资参考。

——过去24小时特别解读


昨天是5月15日,公历阴历“十五”重叠日。


据说,此日晒水晶球(阳光+月光双晒)可“驱妖除邪”,提升能量,有机会晋级四维空间。


水晶球,西方占卜术师用的,咱都是唯物论者,克服眼前的困难,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今日一早,CBOT小麦主力合约开盘涨停,涨幅5.95%。当我们要集中注意力解决当下的社融、复产复商问题时,千万别忘了,粮食供应安全也是不可或缺之重。资本在期货市场的反应,恰是市场情绪表达的一种。


5月中旬,一场强大的全国性冷空气,这几天正在持续影响全国,其降温范围之大、降温强度之烈、南下幅度之深均为历史同期罕见。在北方,5月13日凌晨,内蒙古图里河降到-10度,大兴安岭、祁连山和太行山区下雪,多地“昼温”打破有数据以来纪录。


接下来,这股冷空气还将继续霸占江南,攻陷川盆,浸透华南,甚至要进入云南、中南半岛和南海,来一场全方位无死角降温,并逼停刚刚爆发的南海夏季风。毫无疑问,这个5月中旬,整个中东部都会大幅偏冷。


很多朋友发问:为何在立夏之后,还会出现此等情景?是不是汤加火山喷发的后遗症?又是否意味着今年是“无夏之年”?其实,今年1月15日南太平洋上的汤加火山爆发虽然猛烈,但持续时间不足,主喷发仅10分钟,并没有遮天蔽日、让全球变冷的本事。



在中国四月寒、五月寒的同时,印度和巴基斯坦却出现了百年未见的异常极端高温。4月底巴基斯坦出现49度高温,打破了北半球纪录。从环流形势上看,直接原因就是西风带超出正常值的巨大波动,让暖空气上北极,冷空气下南海。其中,一部分堵在喜马拉雅山南边的暖空气,正是让印巴两国连续异常高温的罪魁祸首。当天气翻脸无情时,农业自然就成了大问题。


5月14日中午突然传来消息:印度宣布立即禁止小麦出口。5天前,全球食糖产量第八的巴基斯坦,同样宣布全面禁止食糖出口。而正深陷战争困局的乌克兰,则不出意料地表示限制荞麦、黑麦和燕麦等农产品出口。


当下,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产地是欧盟,其次是俄罗斯、澳大利亚、乌克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等。乌克兰+俄罗斯的小麦出口,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左右。印度的小麦出口,占全球出口量的3%。


乌克兰、俄罗斯和印度,这三个国家的小麦出口量占了全球的近三分之一,现在都开始出问题了。


2021年,中国进口小麦977万吨,进口量创下历史新高。中国的小麦进口量,大致位于全球第四。如果小麦贸易出现问题,中国肯定会受到影响。


诡异的是,最近网上流传了很多视频,说在河南、安徽等地,在距离小麦成熟不到1个月的时候,有人开着数十辆、上百辆大货车,浩浩荡荡到农村铲掉尚未成熟的小麦,做牛羊马等动物的“青储饲料”。


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等小麦成熟,按照每斤1.5元出售,即便亩产1000斤,也只能卖1500元。若是要卖成品小麦,就要继续维护农田,施肥、浇水、除虫、收割、晾晒等一个都不能少。不仅费力还费钱,不如卖青储划算。


看到那些即将成熟的小麦被铲掉,很多人愤而指责农民短视,不顾国家的粮食安全,只顾卖高价而毁掉小麦。


但反对的人则认为,小麦本是农民的私有财产,怎样处置当然自己说了算。青储饲料有很高的肉类转化比,可以提高中国的肉类产量,不能算是浪费。如果粮食收购价合理,农民便不会这样处理。只指责农民自私,是不公正的。


不过,关于毁掉小麦做青储饲料的争论最终还是有了结果。国家农业部5月10日正式表态: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要知道,全球小麦可是一个市场。



如果占全球出口量四分之一的俄罗斯、乌克兰小麦产量下降,占全球出口3%的印度禁止出口,那么全球小麦价格一定会上涨。


对于周边小麦供应的短缺,中国在2022年这个特殊年份的应对政策,一是要加大进口和储备力度;二是要保证自己的产量稳定。


而要实现国内粮食产量稳定,一定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补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让农民种地有利可图,减少抛荒和做青储。


有识之士指出,养殖业之所以跟人抢粮食,大规模搞青储,是因为疫情冲击下,饲料生产、运输、进口等都出现一些问题。这些企业为了“备战备荒”,加大了做青储饲料的力度。对此,也不能简单指责饲养业“自私”,而是应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否则,我们可能稳住了粮食价格,但肉价又会出现大幅反弹。


一行一会保楼市再祭大招 地方会跟进

五道口里众专家都讲发钱 信贷不说谎


今早,猪肉股倒是没有迎来过多的反弹,但水产股,化肥股,却是除地产股大涨外,另一支有逻辑可循的所在。


全球粮食供应的水晶球在转动,而咱们自己,也得拨弄好手上的水晶球。


5月15日下午1点32分,央行通过官网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全文很短,核心要义——一、对于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居民家庭,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减20个基点,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按现行规定执行;


二、在全国统一的贷款利率下限基础上,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各派出机构按照“因城施策”的原则,指导各省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根据辖区内各城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及城市政府调控要求,自主确定辖区内各城市首套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加点下限。



通知里,最核心的话是首套,20个基点——这意味着,如果你买普通住宅,而且是首套,则可以享受LPR基准利率下浮20个基点的特大优惠,5年期及以上贷款利率是4.6%,下浮20个基点,就是4.4%。


此前,已经有多个城市把首套房的利率下调到了4.6%,央行、银保监会允许突破下限20个基点。如果未来LPR的5年期利率继续降息,则意味着首套房的利率还可以继续下降,乃至低于4.4%。


但你要注意,文件里说的可是“普通自住房+首套”。


如果你买的住宅面积超过了144平方米,或者小区容积率低于1.0,或者单价、总价超过当地政府的规定的限制,则就不属于普通住宅了,就不能享受上述优惠。


别急,中国老话怎么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促使楼市回暖,相信会有一批地方政府调整普通住宅的标准。很多地方已经说了,结清了贷款再买,也算首套——显然,调控的大权仍然在地方政府的手中。


另要注意,此前虽然央行已经明确,首套房利率可以最低到4.6%,但绝大多数城市没有低到这个水平。


以苏州或者惠州为例,去年三季度的时候,首套房贷利率仍然超过6%。如果按照央行最新规定的4.4%执行,那么200万的贷款,按照30年贷款期、等额本息方式,月供可以从最高时的11991.01元,变成现在的10015.22元,月负担下降16.5%。至于总利率支出,则从231.7万元下降到160.5万元。


此次央行、银保监会发布最新文件,允许首套房在4.6%的利率水平上继续下浮20基点,一定会带动全国房贷实际利率水平的显著降低。同时,此次“通知”没有调整二套房贷利率下限,也没有针对存量房贷利率打折。


部分业内人士的预判是,二套房贷利率也会跌破5.2%的下限,对存量房贷打折也有可能实现。


毕竟,5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6.8%,低于1—3月2.5个百分点。从季调后环比看,4月投资增速由3月的上升0.61%转为下降0.82%。


尽管房地产政策继续边际放松,但市场预期减弱、房企融资仍然困难及疫情影响销售、施工等环节,前四个月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速由正转负,同比下降2.7%,回落3.4个百分点;当月同比下降10.1%,降幅扩大7.7个百分点。


而落实到指标细处——4月土地购置面积同比降幅扩大16.3个百分点至57.3%,商品房新开工面积、销售面积、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44.2%、39.0%、46.6%,降幅均扩大20个百分点以上,到位资金同比降幅扩大12.5个百分点至35.5%,只有商品房竣工面积降幅轻微收窄1.3个百分点至14.2%。


但也有人士提出,可能再往后,还会有不断的新的房地产政策出台,但短期内很难松到2009年的高政策了。


首先,从人民银行公布的《2022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看,商业银行已经很努力降低贷款利率了。即使这样,低于或者等于LPR利率的贷款占比2月或者3月的数据反而比1月上了一些。



2009年什么政策?房贷首付20%(全国性),贷款利率可打7折;基本不限购不限售。


2009年买房的那波幸运儿,不仅享受到了一线房价可能十倍的上涨,7折房贷利率也就4.2%不到。如果再赶上2019年贷款利率切换到LPR加点,那还可以再降25BP,算下来还不到4%吧。


妥妥的人生赢家。


而这次政策针对“增量”而非“存量”,针对“按揭贷款”而非“所有贷款”,大概也可能是暗示LPR短期调整的可能性和幅度都不会太大。


但在周末刚刚结束的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多数经济学家们异口同声——“发钱,不惜代价救经济”。


这句话的原型是欧洲央行的前行长德拉吉在欧债危机时候提出来的(do whatever it takes to preserve the euro ),来自北京大学的黄益平教授改成了“do whatever it takes to save the economy”。意思是,在经济危机时刻,“稳经济”本质上是阻止系统性风险,必须放在宏观政策首位,什么杠杆率、结构、效率、公平这些问题都要放到次要位置上。


黄益平认为,中国的全力抗疫进入到第三年,很多企业和很多家庭的流动性遇到巨大问题。如果流动性断裂,生存也是会有困难的。所以在维持现有抗疫政策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更直接地支持这些机构,去支持老百姓的生活。现在到了采取更大力度的稳定经济措施的时候,但是重点应该放在中小微企业,特别是老百姓生活的稳定上,然后才能考虑下一步的经济复苏。


对于目前的货币政策,黄更是一针见血的建议:第一,货币政策要更关注总量而不是结构;第二,货币政策要保证独立性,但前提是密切关注跨境资本流动问题。



在这样一场相当官方的论坛上,从黄老师这样身份的学者口中,“发钱,不惜代价救经济”以如此简明直接的方式讲出,就像大石扔进平静水面,激起巨大涟漪。


说到货币政策,社科院世经所的张斌教授,和黄教授的观点在价值观上高度一致。


张斌表示:“货币政策要防火、灭火、救灾”。从2021年中就开始,张就不停呼吁加大货币政策力度,大力降息;提出货币政策要更关注总量而不是结构——如果货币政策早点在正确方向上启动,现在的经济虽然不能扭转乾坤,但市场主体的日子会稍微好点,疼痛会略轻。


针对目前市面上很多似是而非的观点——比如现在经济都这样了,货币政策没用了,张斌教授从货币政策的作用和路径给出了详细解释:“所谓‘防火’,就是通过总量货币政策,改善经济主体现金流问题;所谓‘灭火’,也是通过总量货币政策,及时放水,防止各个金融市场连锁式崩盘;所谓’救灾‘,倒其实回到了精准的路子上,针对特定的行业、企业,找到他最该救的地方。”


“截至4月份,中国信贷市场几乎就是雪崩的状态, 全社会的信贷已经出现严重的收缩压力。其中房地产贷款是绝对惨不忍睹,而房地产左边托着住房抵押贷款,右边通过卖地收入这个渠道托着基建——都是经济‘国之重器‘。所以表面上看目前中国各金融市场运行还算是平稳,好像是灭火的任务没那么严重,但实际上内伤很重,仅房地产这个火,就足够让信贷和经济塌方。” 张斌认为。


事实,数据当下确实也无法“造假”——每一次社融天量之后,下个月的数据都会出现环比大幅下降。而在今年一季度有两个月的社融都创出新高之后,本就没有人对四月数据有太多的期待。


但还是没有想到,情况会如此的糟糕。


其中最核心的一个分项,也就是新增人民币贷款,之前的一致预期大概分布1.49万亿到1.53万亿之间,而最终的结果是6454亿。


来源:华尔街见闻


为什么社融和贷款数据是业界公认,并且可以高频观测的BIG DATA?因为社会融资总量是一个自下而上整合的数据项,而底层的金融机构放贷、股票和债券发行等等数据都是有迹可循的。


此外,金融行业的数据在各个行业中相对而言也最为公开透明,再加上这一系列数据按月发布已有十余年之久,因此早已成为很多机构跟踪中国经济情况的重要依据。


一般而言,社融和贷款数据是一个略微领先于经济增长的指标,比如2008年就比GDP领先小半年触底,而2010年又比GDP领先两个月见顶。因此很多人,特别是机构投资者,会把这几个金融数据看做是观察中国经济接下来走向的领先指标。


从这一系列数据的起起伏伏中,研究者可以看到居民的行为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而企业又在采取哪些行动应对市场形势。


例如在4月的数据中,居民全面去杠杆的趋势就非常明显,因为无论是居民户房贷、非住房消费贷还是经营贷,均出现了负增长,其中个人按揭贷款更是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的“净偿还”。


“住户贷款减少2170亿元,同比少增7453亿元。其中,住房贷款减少605亿元,同比少增4022亿元;不含住房贷款的消费贷款减少1044亿元,同比少增1861亿元;经营贷款减少521亿元,同比少增1569亿元”——不但反映出居民的购房和消费意愿大幅下滑,还反映出大多属于服务业的个人工商户、小微企业主正遭受明显的负面冲击。


对于企业端,大家更多看的是所谓“信贷结构”。在企业的信贷结构中,中长期贷款比短期贷款更重要。因为中长期贷款意味着企业借来用于扩张生产和资本开支的钱,而短期贷款更可能是为了维持现金流,为了活命。


而在这个月,信贷结构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恶化——短期贷款新增8089亿元,同比只减少了2.5%,而中长期贷款新增2652亿元,同比下降了60%,与2020年同期相比也下滑了50%多。


根据中金的研究报告,这一数据的新增绝对量是2017年以来的最低值,同比少增幅度更是有数据以来的相对高点,且还是在没有基数扰动的情况下。


“独木支撑”的是所谓票据融资,比前两年有明显增长。但票据融资指的是企业拿供应链上的“欠条”去银行贴现换成现金,除了资金空转和套利交易之外,也可能反映出的是企业现金流紧张,因为比起欠条,企业现在宁愿打折也要换成现金。


但利率这么低,大家还是不愿意借钱。


存款猛增提前还款 注意各种心态变化

复工复产正当其时 居委会突然成关键


除了社融数据,同批公布的另一个广受关注的金融数据当然是广义货币增长和狭义货币增长,也就是所谓的M2和M1。其中M2同比增速上行0.8个百分点,重回10%以上。


不过中金的研究则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中金认为,M2的“异常上升”主因可能是居民去年同期进行的很多金融产品投资转化为了存款导致的。


如果去看3、4月份合计的居民存款规模,会发现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这很难解释为居民工资多发或者支出锐减,因此大概率是去年同期在理财和基金类的金融投资变成了今年的存款。由于存款可以清晰地反映在M2里,而金融投资比较难,因此这一次的M2出现了显著的上升。


如果M2的上升不是政策发力的结果,而是类似理财转移之类的短期因素,那么就意味着到目前为止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发力,并没有对冲掉居民和企业同时去杠杆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果监管认为目前的政策力度已经足够避免“明斯基时刻”,恐怕会功亏一篑。


5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83亿元,同比增下降11.1%,低于前值7.6个百分点,为2020年4月以来最低。其中,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下降8.4%,低于前值5.4个百分点。



从具体商品看,4月粮油食品类消费同比增长10%,高于前值0.7个百分点,饮料消费增速下降5.8个百分点至6%,但仍明显高于消费整体增速,显示在疫情反弹可能导致居家隔离的担忧下,消费者加紧备货;药品消费也维持较快增速,同比增长7.9%;


化妆品、金银珠宝等升级类消费,4月同比由增转降,且降幅均超过20%;通讯器材类消费也下降21.8%,低于前值26.1个百分点,或与此前宅家需求透支相关需求有关。


与出行相关的消费,4月增速降幅远超消费总体,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消费同比降幅扩大21.9个百分点至22.8%;尽管国内油价仍处于近期高位,4月石油及制品消费同比增速大降15个百分点至4.7%,显示疫情之下,人员、货物流动放缓。由于供应链受到上海疫情影响较大,汽车生产放缓也影响了销售,4月汽车消费降幅扩大到31.6%。


在整个经济圈颇为关注的那场专业,直接,不斡旋,不含糊的政策建言中,有两个小插曲,也值得注意。


当李稻葵教授谈到可以“把人隔离起来生产,边生产边隔离”时,原社科院世经所所长,央行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老师说,“我不能展开回答你的问题了,我已经连续做了十几天核酸,现在有弹窗,我得出去跟他们交涉。很抱歉用这个当结束语。”



余老师参加了5月14日的会议——当然是线上会议,毕竟老人家已经被居家隔离了14天,大门没出地吃了两周速冻水饺,做了十几次核酸。最让人苦笑不得的是,居然还被弹了个窗。


而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盛松成以自己的经历举例,“我在上海是很有体会的,我被封了两个月,头发三个月没有理了,如果解封以后,我不可能一个月理三次,所以这些失去的消费就永远失去了。不止这些,包括餐饮、旅游、宾馆等等各方面的服务性消费是很难弥补的”。


他以武汉为例,从2021年武汉疫情以后经济复苏情况看,工业生产和投资在复工复产之后实现典型的反弹。但是消费的复苏很慢,大概持续一年才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为什么?他解释说,消费的恢复缓慢与消费意愿减弱有关。“当年武汉疫情发生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是短期的,很快会过去,但是现在随着疫情的持续,不少市场主体面临深层考验导致消费潜力下降,而失去的下降尤其是服务消费往往是很难弥补的”。


据盛松成预计,中国二季度经济增速在1.7-3.2%之间,“这个宽度比较大,但是其中可能性比较大的是在2.1%左右”。他分析称,如果二季度经济增速在2.1%左右,那么上半年GDP增速预计在3.5%左右。从全年角度看,如果三季度能达到5.5%,四季度达到6%,那么今年全年GDP还是有可能达到5%。


“实际上国家定的是5.5%左右,这个左可以5%、右可以6%,所以只要全年的GDP达到或接近5%,我觉得也是基本完成了全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他说。


另据一季度央行的调查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比上个季度增加了2.9个百分点,而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比上个季度减少了1.9个百分点。


盛松成分析称,这里有被动储蓄——由于需要居家,减少消费,成为被动储蓄,还有一部分是主动储蓄,由于疫情的影响,部分人们收入在减少。



“很多普通老百姓收入是在下降的。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有个多年前的博士生现在也失业了,他是相当不错的,失业以后没有收入,还要养孩子,我就转了一笔钱给他,大家想想,这么一个大男人,他愿意接受老师转给他的钱,意味着什么?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接受的”。盛松成称。


以上,还来自经济学界的分析,再看发生在咱们周边,来自京城和沪上企业主和物流链的反馈。


近期,据《经济观察报》采访得知,最近半个月来,从河北到北京或者途径北京的运费都上涨了三到五倍,“从香河拉一车家具到北京,需要6000元到8000元,而且不一定有人愿意跑”。


河北境内通行成本也上涨了,但涨幅不算大,一旦涉及跨区域或途径疫情发生区域,运费均出现数倍上涨。


一位接受采访的人士手上有10箱建筑材料,需要从河北燕郊运到潮白河对岸的北京宋庄,找了一圈车,他发现原来只需要三五百元的运费,现在报价已经超过了3000元。即便是这么高的价格,找到车也不容易。


由于燕郊等北三县地处北京和天津之间,与河北其他区域不直接相连,即便是从同在廊坊的文安进货,运费也涨了几倍,“原来一趟750元,好多年价格没变过,现在一趟3500元”,上述人士称,按照一车4000元运费,传递到销售终端,零售价格需要上涨10%才能不赔钱,然而想要保持当前利润需要上涨20%左右。好在现在疫情期间,生意不多,库存还能满足几个月,如果生意好,就只能干瞪眼了。



虽然运费如此之高,但很多每天能接到十几个拉货进北京业务电话的车主,都一一婉拒了拉货要求。“有的钱该你挣,有的钱不该你挣,这个钱就不是给你挣的,你挣不来”。部分车主称。


对他们来说,进京相对容易一些——过首都大门口的检查站只要具备48小时核酸、14日内没有去过中高风险区,就可以放行。但是运完货物后从北京返回就没那么容易了,一是需要所在地社区同意接收,二是需要通行证,“运气好的话能回去,但回去得隔离14天,运气不好就回不来了,我们就是担心回不来,所以,干脆就不跑了”。


另一个导致运费涨价的因素是拉货的车少了,目前只有保供的车和人可以进出北京,但保供通行证只能在当地使用,而跑运输不可能只跑一个地方,如果到另一个城市,还需要办理另一个城市的保供通行证,如果每个地方都需要花两三万办证,对司机来说,显然是不划算的。


一位在北京做家具生意的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现在从外地到北京都需要通行证,但通行证不好办理,导致运输成本倍增。3月和4月的时候,一辆4.2米的车从香河跑一趟北京450元,现在需要6000元。


上述是在京城和北三县之间,再看来自上海和苏州的反馈——据24君熟识的沪上某企业负责人表示,当下上海跨省通行证到苏州后,还要苏货码,但目前苏州的管控比上海还要严格——不是非重点企业就无法办理通行证,而上述企业最终采取的办法只能是高价找苏州有通行证的企业搭货,确保两地物流和沪上封闭人员有料持续生产,满足出货要求。



而在复工复产,即使都处于沪上,复工当下最麻烦的问题是员工不可能都住一个地方。上述企业人士以自己的企业举例:“虽然很早就打了复工申请,但部分员工在马陆,部分在南翔,部分还在宝山,还有一部分住在安亭,每个区、镇的管理政策都不一样”——同时,即使都在一个区,最后还得看居委会认可情况,“现在不管你市里有什么政策,区、镇什么政策,如果居委会不放,任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上述人士表示。


有沪上老百姓戏言,“上海发布”是给外地人看的,只有居委会的通告才是给本地人看的。24君记得,很多年前,张五常先生曾得意地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大发明,就是充分发挥各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各种有利于主体的政策吸引各路资金,发挥自己的特长。谁料想几十年后,这样的传统竟然变成了对于疫情的防控。而当居委会的权利大于街道,街道的权利大于区市一级的时候,很多现象也就难免了。


三个阶段滚动前行 申城划定时间表

核酸检测顿成产业 各种算账全是钱


对于企业界和经济学界人士的现身说法,一位要求匿名的资深财经大V点评道:“外生冲击的时间拖得越长,就可能内生化,企业生产不出运输不出但刚性支出不能减,就会削减员工和工资,再不行,就可能要考虑关停,从被动出清到主动出清避险。”


其认为——现金流危机一旦打穿企业、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后,就可能造成永久性的损伤。这不仅仅是信心层面,因为防控解除没有任何可预期的时间表,出于理性选择,最优策略就是维持最低限度的员工、运行成本,削减所有不必要的开支与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要么财政来吸收冲击,直接发钱给企业和居民替代过去正常的现金流,托住资产负债表;要么时间换空间,在企业和居民造成永久损伤的时候,尽快结束封控。


这位人士再次谈到了“合成谬误”的概念——多种政策在短期内形成了共振。但这种共振不仅仅是外生冲击的放大,也是这个体制内多年来的运行逻辑,松的时候一松到死,没人管,各种迎合;收紧的时候,又层层加码,无人对结果负责。


“一松,企业和居民高杠杆扩张,对预期收入顶格打满;一紧,行政和金融机构风险偏好全面被打到最低,层层收紧,过去高杠杆的消费和投资,很快就被打爆。外生冲击必须有人来承担的,不是你就是他。”上述人士称。


还是来听些让人感觉务实解决问题的消息——周末,有上海企业界人士给24君的反馈是,原先抗原检测试剂每人每天要14元,但每天做一次核酸检测只要5元,经过与上级管理部门沟通,同意该企业每日核酸一次,不再做抗原,这么做,不单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准确性。


5月16日,上海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副市长宗明通报,目前上海市16个区已有15个区实现社会面清零,封控区总人数降至100万人以内,昨天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首次降至1000例以内,全市社会面已连续两天无新增阳性感染者报告,上海市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据其透露,随着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地实施,综合专家研判分析,上海已经明确了下一步防控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巩固清零攻坚“十大行动”成果阶段。从现在开始至5月21日,重点是降新增、防反弹,持续减少封控区、管控区人数,防范区有序放开、有限流动、有效管控,全市保持低水平社会活动。


第二阶段:向常态化防控转换阶段。5月22日至5月31日,单日新增感染者数进一步减少,不断缩小封控区和管控区范围直至解封,加快疫情防控向常态化分级分类管理转变。


第三阶段: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6月1日至6月中下旬,在严格防范疫情反弹、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实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上周,本专栏特别提了有澳门的外盘为上海的解封时间开出了盘口。不过现在看来,这场赌局恐怕难有赢家乃至输家,只因为认定的标准各有各的说法。


伴随京、沪等特大城市和重点二线城市均开始建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据东吴证券宏观团队的统计,截至2022年5月14日,全国已经有28市+3省宣布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经济总量占2021年中国GDP的41%;涉及人口4.2亿,占2021年全国人口的29%。



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17日,中国共有1.31万家医疗卫生机构具备检测能力,检测能力为5165万管/天。东吴证券测算,截至4月30日,中国一个月内因常态化核酸检测所需支出为216亿元。


另一边,疫情防控却多次受到核酸检测的阴性、阳性结果影响,报告不准确、实验室管理不严格等现象在多个城市的疫情防控中爆出。


据《经济观察报》了解,目前北京对检测机构的要求是,每天早上6点之前完成前一天所有样本的检测。而在疫情中苦战数月的上海,现在通常规定早上8点之前出结果,但不同送检单位对时间的要求也不同。疫情最吃劲时,上海市甚至做过凌晨4点上传前一天所有样本检测结果的压力测试。


早上6点,是北京一定不能超过的红线。


以当下京城群众都很熟悉的核酸检测报告中呈现的检测单位——北京元码医学检验实验室举例,据其CEO田埂接受采访时表述:“实际检测的样本量现在差不多每天都是最大理论检测能力的60-80%,除了封控、管控区域,社会面的大筛基本都是10:1混检。虽然已经做了2小时分流,但是各检测点最终的送样时间还是比较集中,一般在晚上8点前后送到,实验室要分拣、录入样本信息、排板,再做提取、加检测试剂和上机操作,这个过程需要2小时,还要给可能出现的阳性样本留出2小时的复核时间,所以实验室真正能最大样本满通量检测的时间只有晚10点到早4点,一共6个小时。通量在60-70%是比较稳定的,超过70%结果就可能会延期,到80%压力就很大了。”


为此,经济观察报提出了“核酸四问”——各大城市如何保证检测结果的时效?如何保证准确性?如何搭建常态化核酸检测能力?如何保证动员社会资源在核酸检测保证盈亏平衡?这些问题在抗疫进入新阶段后,成为大多数人的现实关切。


2022年4月,北京市审核合格的医疗机构类别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已达66家。据了解,北京市新冠核酸检测超过90%由第三方检测机构覆盖。12个区如此大规模的核酸检测需求,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产能足够吗?


田埂认为,如果按10:1混样筛查,目前产能问题不大。


早在4月26日,上海市经信委表示,上海的核酸检测能力已从3月初的100万管/天提升到580万管/天。若以10:1混样计算,上海在4月下旬每天可以检测5800万人。据业内人士透露,到5月中旬,上海市的单管检测能力已经提升到超过900万管/天。



深圳是全国较早铺设常态化核酸检测点的城市,目前有超2000个核酸检测点在运行。截至目前,北京市已公布超2300个常态化核酸检测点,相当于每9000多人一个核酸点。而常住人口1220万人的杭州市,4月28日宣布将设立不少于1万个核酸采样点,相当于每1220人设置一个采样点,


与政府全力统筹的全员核酸一样,常态化核酸检测点的搭建也同样考验政府的财政实力。


单检采样管在1块3、1块5,混检采样管一般是2块钱。每个采样器(即咽拭子或者鼻拭子)5角,价格这两年相对稳定。检测试剂降价比较多,现在普遍在5块钱左右,提取试剂1块多。防护服前一阵因为上海疫情涨到了50元每套,现在差不多在40。手套还是1块多,脚套在6块到8块。这还没有计算移液吸头和PCR板等成本。


人工成本上涨也很快,两年前一个采样护士一天工资还是500块,现在涨到800~1000元。因为护士是比较稀缺的资源,要护士证,还要经过采样防护的培训,所以价格一直在涨。实验室技术人员跟护士的工资基本差不多,夜班工资算1.5倍。


一个采样点的配置一般是一到两名护士、一个录入人员加一个保安,工资加起来在2000元/天-2500元/天。再算采样点的成本,以中等水平算,简单的亭子成本在15000-20000元,简单搭个帐篷的话,加上桌椅七八千元。


正常一个采样点一天采1000多个样本,好的能采到3000个样本。若按3.4元/人计算,一个采样点的收入在1万元左右,10:1混检的直接成本是6000元,剩的4000元还要剔除机器折旧、管理费、场地费、账期造成的财务成本等。


财经大V贺宛男女士注意到,就在上周五,国家卫健委官员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目前已有1.31万家医疗卫生机构,15.3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从事核酸检测,检测能力已经达到单管5700万管/天。


而一年前,这个数字是126万管/天。短短一年,翻了整整45倍。


自5月5日至本周末的5月13日,7个交易日中,A股300多个板块指数中,涨幅最大的首推新冠药概念指数(880768),涨12.36%;与“核酸采样亭”相关的装配式建筑指数(880605),以12.02%的涨幅名列第二;此外,新冠检测指数(880976)涨7.84%。


而同期,沪指、深指涨幅不过1%左右——毫无疑问,新冠检测板块是今年一季报业绩表现最为靓丽的板块。


某券商的研报估算显示,如果未来中国所有的一、二线城市(2021年人口为5.05亿),都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并提供48小时的检测报告,一个月的检测费用就将在千亿元等级。


需要注意的是,当下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试剂的成本已经大幅降低。自5月3日起,北京核酸单检样本价格由每次24.9元降至19.7元,混检价格则由5.9元降至3.4元。抗原检测最新的集采报价则已进入“2元时代”。


可即使两者的检测成本都被打薄,想进入这个门槛的企业,本身就需要有门槛。


近期,继上海中科润达医学检验实验室曝出“假阳性”传闻后,北京一家新近成立的核酸检测企业——北京朝安医学检验所也引起了众人关注。


工商资料显示,这家公司成立时间还刚好是“北京朝阳区部分区域提升管控措施”的第二天:4月25日朝阳通告提升管控,4月26日这家核酸检测公司工商注册成立。


而该企业最早在5月6日便已参与北京核酸检测工作,这意味着北京朝安用了不到6个工作日就拿到了前置审批。


北京朝安医学检验所的许可经营范围,需要有关部门审批通过后方可开展相关业务。由于新冠高传染性,这种实验室一般也需要相关资质(P2级别),通常是牌照准入。据悉,像北京朝安这类企业还需要经过前置审批,该审批承诺办结时间为20个工作日。


从设立时间来看,北京朝安注册不到一周就开始搞核酸检测了,它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资质许可的?据说,名字里面带“xx所”这样的单位,更是一般人是注册不了的。


目前,中国约有2400家医学检验相关机构,有近40%的医学检验机构成立于3年内,2021年就新增医学检验相关机构437家,三分之二医学检验相关机构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


就业养老两头要抓 有压力更需创新

北水净卖小八千亿 多空打平大市稳


相比较当下检测行业的如火如荼,今日细心的读者发现,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学女博士成功竞聘到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街道的城市管理执法岗,在此,大家不得不感叹,街道工作当下也需要高精尖人才啊!



而近期知乎上一篇大火的某东部沿海城市县财政供养数据显示,某县某单位核定编制25名,人员经费是1206万元,合计一人要48.24万元的支出项,不知道酒仙桥街道的城市管理执法岗的女公务员待遇如何?


同样是5月16日,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0.3个百分点至6.1%,创2020年3月以来新高。分不同年龄就业人群看,4月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录得5.3%,高于上月0.1个百分点,为2020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年轻人就业承压突出,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明显高于总体6.1%的水平,4月录得18.2%,较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创有历史数据以来最高。


本轮疫情多暴发于上海、长春等大城市,导致4月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攀升0.7个百分点至6.7%,连续两个月创有此项统计数据以来最高。外来户籍人口的城镇调查失业率高于本地户籍人口,4月分别录得6.9%和5.7%,均较上月上升。



从月度走势看,2022年1—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逐月升高,分别录得5.3%、5.5%、5.8%、6.1%,与季节性规律相悖。


失业率之外,其他数据也显示就业状况边际正在亮红灯。4月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2小时,较上月减少1.1小时,降至2020年6月以来最低。


1—4月累计,全国新增就业40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1100万人以上的37%左右,超出时序进度。不过,从当月数据看,4月新增就业121万人,低于3月1万人,连续两月同比两位数下降,4月降幅略有收窄,为13.6%。


一头是就业,一头是养老。


5月13日,在银保监会通气会上,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称,为进一步丰富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供给,银保监会正在会同人民银行研究推出特定养老储蓄业务试点。特定养老储蓄业务兼顾普惠性和养老性,产品期限长、收益稳定,本息有保障,可满足低风险偏好居民的养老需求。


初步拟由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在部分城市开展试点,单家银行试点规模初步考虑为100亿元,试点期限暂定一年。


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三种类型,产品期限分为5年、10年、15年和20年四档。


另外,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银保监会借鉴国内外经验,筹备创新推出具有鲜明养老属性的商业养老金管理业务,为个人提供养老财务规划和长期资金管理服务,将养老规划、账户管理与金融产品相结合,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养老顾问服务和金融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差异化养老需求。力争尽快由部分养老保险公司开展试点。


其他重要信息面,碧桂园等房企午后大涨。此前消息称,碧桂园、龙湖、美的置业三家民营房企被监管机构选定为示范房企,将在本周陆续发行人民币债券,将同时发行包括信用违约掉期(私募CDS)或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在内的信用保护工具,以帮助民营地产商逐步恢复公开市场的融资功能。三家公司均确认属实。上述房企表示,交易所在积极推动,近期很快会发行,其中一家表示这两天会发公司债。


下午,三家公司均对外确认属实。上述房企表示,交易所在积极推动,近期很快会发行,其中一家表示这两天会发公司债。


CDS这个词,已经好几年没见了。



午后,碧桂园涨超13%,新城发展涨近9%,美的置业涨超8%,碧桂园服务、融创服务、雅生活服务、合景泰富集团涨超6%,龙湖集团、金科服务、佳兆业美好、时代中国控股、雅居乐集团涨超5%。


回头看看地方政府近期公布的数据——2022年4月,广东省深圳市财政收入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5.3亿元,同比下降44.2%。同月江苏省苏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9.6亿元,同比下降49.6%,其中税收收入125.3亿元,降幅高达51.3%。浙江省温州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更是锐减,分别下降74.5%和84.2%。


2022年2月、3月,深圳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已经出现同比下降,降幅分别为6%、7.4%,但4月降幅骤然扩大至44.2%,拖累前四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2.6%。


深圳市财政局解释称,前四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主要原因是中央实施增值税留抵退税、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等导致的政策性减收。2022年以来,深圳已落地税费优惠372亿元,其中,留抵退税已为5.94万户市场主体“输血”超过240亿元,过半数退税资金直达小微企业。



2月暴发过本土疫情的苏州,2月和3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3%和0.5%, 4月暴跌49.6%,仅疫情不能完全解释。苏州还披露数据,前四月全市“同口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4.1%。这可能剔除了同期退税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等因素,更能反映疫情对财政收入的冲击程度。


从最新进展看,4月留抵退税进度已过半,5—6月退税节奏或仍偏快,意味着留抵退税导致的政策性减收峰值在4月已经出现,二季度仍影响较大。


一名东部地级市财政部门人士称,2022年起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及制造业等六行业企业,一次性退还其存量留抵税款,由于没有进项税抵扣了,未来企业实现销售时,税收可能增长很快,这会导致未来增值税收入不好估算,不能仅凭销售数据就推算出增值税收入。


地方财政尚需攻坚克难,提醒大家注意5月13日贵州省纪委监委的一则消息: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党委委员、局长高卫东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贵州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2020.03至2021.08月,高卫东时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短短一年半不到,高卫东离任,又是一年不到——贵州茅台董事长,再次提醒股民这是一项高危职业。截至今日收市,贵州茅台跌幅1.14%,报收1758元/股。


2022年4月底,招商银行原行长田惠宇被查之后,老将王良开始主持工作,代行长之职。上周末,招商银行内部传出消息,王良将正式接任行长之位,目前内部公示期已结束,他将是招行历史上第四位行长。


2022年4月25日,受田行长事件影响,招商银行开盘再次大跌,A股跌幅一度超8%,港股跌幅一度超11%。已经主持工作的王良表示,招行股价上周有所波动下行,我们非常着急,与投资者深入沟通交流。


这一句“非常着急”,让很多业内人士感慨,王行长接地气的形象和处事风格几十年如一日。


截至收盘,招商A股微跌0.7%报收36.89元/股,港股涨幅1.17%报收43.1港元/股。


国际面,当地时间5月12日至13日,美国总统拜登在华盛顿会晤东南亚国家领导人。这是时隔6年,美国再次在其本土主办东盟特别峰会。


主办此次峰会是拜登政府“印太战略”的一部分,其拉拢东盟、“围堵”中国的意图,不言而喻。但对东盟多国领导人而言,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拜登当着东盟领导人宣布:将向东盟10国投入1.5亿美元。这可是10个国家,总共1.5亿美元;要知道,就在前两天,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援助乌克兰400亿美元。


一个是1.5亿,一个是400亿,你让东盟领导人怎么想?与中国相比,美国真是相形见绌,去年11月,中国就宣布,未来三年再向东盟提供15亿美元发展援助,帮助东盟国家抗疫和恢复经济。


同样是5月14日2022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分享演讲。“在不确定的市场,理解中国政策底层的确定性”,是达利欧对中国看法的关键词。


在桥水达先生看来,绝大多数人错过了中国正在发生的趋势;他同时认为,中国决策者的行动方向从未改变,支持资本市场,企业家精神和对外开放;而疫情背后的政策,是对整个国家更好的举措,他提醒不要将波动误读成趋势。达老师表态说,“中国的政策有着不变的底层确定性,如果你认为市场不确定,是因为你不了解中国!”


5月16日,沪深两市高开低走。沪指午后震荡整理为主,因多只权重股下跌,创业板指领跌,跌幅超1%。北向资金净卖出78.26亿元。


有意思的是,此前3月21日,5月10日两次北水大规模流出,市场都是大跌,而今天虽然指数不行,但中位数涨幅几乎为0,多空打成了平手。


沪指收报3073.75点,跌幅0.34%;深成指收报11093.37点,跌幅0.60%;创业板指收报2331.23点,跌幅1.14%;科创50指数收报996.51点,跌幅1.41%。


盘面上,板块多数上涨。农林牧渔领涨,丰乐种业等多股涨停;央行、银保监会下调首套房贷利率下限20基点,房地产板块小幅走强,迪马股份等多股涨停;煤炭、石油石化等涨幅居前。医药生物板块领跌,迈瑞医疗、药明康德A股均跌超2%;食品饮料、汽车等跌幅居前。题材概念方面,转基因领涨,玉米、广东自贸区等涨幅居前;青蒿素领跌,芬太尼、方舱医院等跌幅居前。


沪市成交3489.58亿元,深市成交4372.33亿元,两市合计成交7861.91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的7571.64亿元略有放量。


香港恒生指数收涨0.26%,恒生科技指数收涨0.01%,地产、医药板块走高,碧桂园涨超10%,博盛腾药涨超6%。



今天是2022年5月16日。56年前的今天,因为一份“通知”拉开了此后十年的帷幕。有兴趣者不妨自行百度。另在2019年的5月16日,贝聿铭先生于纽约仙逝,享年102岁。作为一名世界闻名的建筑大师,他以自己的东方学养迭加西派见识成就了传奇人生,也留下了包括香港中银大厦、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这般的不朽杰作。


我是作者孙斌,感谢大家捧场哦~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