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5年属什么()

凤翔帝王都

  凤翔,古称雍州,为历代州、郡、府之治所,形成东进、西退、南攻、北守的地理位置。南镇守宝鸡,西北控制千陇、平凉、庆阳之要道。夏代曾是陕西西府州、府的所在地,更是历史上兵家必争战略要地。商代称周原,春秋战国时为雍邑,先秦诸侯在此建都雍城。秦始皇统一全国,初置雍县,与郡同级。汉代沿设。唐代改县为郡,后升为凤翔府,称西京,又称西都。宋、元、明、清一直称凤翔府,领七县一州,辖今宝鸡、岐山、麟游、扶风、千阳、凤翔、陇县及宝鸡西北部。

从历史渊源看,凤翔是先秦的发祥地,汉代的祀祖地,也是唐代中后期战乱时收复长安的根据地,是关中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春秋时期,秦、齐、晋、宋、楚五霸争雄。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从镐京东迁洛阳时,因秦襄公护送有功,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赐岐西地。传位给秦文公。公元前750年卒。再传秦宁公、秦德公、秦武公。公元前677年,秦德公从平阳迁都雍城,初居大郑宫(今凤翔县南)。传位给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为秦都凤翔时之第四代诸侯。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伐戎,并十二戎国(今甘肃省东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一带),拓地千里,遂为西地霸主。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卒,葬于雍,殉葬177人,大臣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鑯虎亦在其中,史称“三良”。后传位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秦景公、秦哀公、秦惠公、秦悼公,到战国时的秦厉公、秦躁公、秦怀公、秦灵公、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公、秦献公。公元前383 年,秦献公自雍城迁都栎阳(临潼县东北),传19世,历时294年,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即位后,自咸阳至雍城,行冠礼于雍城大郑宫。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败秦将章邯于陈仓,平定雍县。公元前174年,高祖刘邦的小儿子淮南王刘苌,在发配途中,卒于雍县,葬于雍,守冢三十户。西汉历代帝王都把凤翔作为祭五帝的圣地。汉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宣帝刘询、元帝刘爽、成帝刘骜等专程从京城长安到雍县祭五畤。其中武帝祀十次,元帝祀六次,成帝祀四次。由于凤翔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特殊,汉、唐王朝,总是派出重臣镇守凤翔。758年,唐肃宗开始在凤翔设节度使,先后历35任。825年,唐敬宗又将凤翔称为西都,领八县。

现在,凤翔县城南有距今2670多年前的先秦古都——雍城遗址,还有秦公陵园,是先秦诸侯的陵墓葬区,已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墓长达59.4米,东西墓道长300米,深24.9米,是国内已发现的最大的春秋时期诸侯墓葬。为研究了解先秦文化和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金凤踏雪

据传说,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因叛军逼近雍城,形势危急。多年太平盛世,因旧城年久失修,一旦叛军来袭,如何予以固守呢?为防不测,雍城太守广招民夫构筑新城,谁料新城刚筑起来就塌陷。太守匆忙召集众人共商良策,却不知计从何出。

有天夜里,突然天降大雪,时值五月,怎么会下雪呢?人们感到非常奇怪。清晨,从东边飞来一只金色的凤凰,在灿烂的霞光里踏雪而行,走了一个方形的大圈之后,又在柳林的上空盘旋,饱饮了柳林神泉之水后,一声长鸣,向太阳升起的东方翱翔而去。

金凤踏雪之事,早有人告知太守,太守即命人按凤凰踏雪之迹筑城,果然成功。在“安史之乱”中保护了城中百姓的平安。唐肃宗即位后,认为凤凰踏雪乃吉祥之兆,便令将雍城更名为“凤翔”。

凤翔老城墙,历经岁月沧桑和风雨剥蚀,虽然大多损毁,但旧貌依稀可辨。

2008年春,县委、县政府在城西角城墙遗址,投入巨资,修起了一座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雍城遗址公园”。园内城墙北坡,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弯弯渠道,溪流清澈;幽幽曲径,神秘莫测;人工喷泉,水幕电影。完美突现了现代景观与古典元素的奇妙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

萧史弄玉

春秋时期,秦穆公之女弄玉长于音乐,尤其善于吹笙,聪颖贤慧。她总想要找到知音后,方肯出嫁。秦穆公听说华山隐士萧史善于吹箫,羽冠鹤氅,才华出众,就邀他来宫中演奏,并与女儿弄玉邂逅。萧史与弄玉相遇后,一见钟情,难分难舍,终成知音。

秦穆公乃一代开明君主,欣然允婚,并命太师择吉日婚配。萧史弄玉喜结良缘之后,居住在凤楼上,观景赏花,饮酒作曲,恩恩爱爱,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有一天夜里,月明星稀,景和春明,萧史吹箫,弄玉和之,箫笙袅袅,香风阵阵,引得栖息于岐山的凤凰翩翩飞来,落在宫中的梧桐树上。萧史、弄玉见到凤凰止于秦宫,十分惊喜,双双便乘鸾驾凤,自凤凰台翔云而去,羽化升天,做了神仙。

这个美丽而神奇的故事,载入道教经典《列仙传》,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2008年秋,县委、县政府在位于县城东关塔寺桥北的凤凰台遗址,修建了以“吹箫引凤”为主题的现代城市公园“笙箫园”。园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树木花草四季常青;小桥流水,别有情趣;自然风光,清静幽雅;人文景观,星罗棋布。特别是那座高达八米的青铜雕塑《吹箫引凤》,令人叫绝。

端庄美丽的弄玉,悠然坐台吹箫,引来神奇的金凤凰,停栖身旁,展翅欲飞。好一幅天作之合、龙凤呈祥充满神奇色彩的壮丽图画呈现眼前。仿佛一曲笙箫齐鸣、胜似仙音的绝伦神韵,回响耳际。如今的笙箫园,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健身和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柳林铺

柳林原名叫柳林铺,来源于连绵起伏的雍山深处的那脉神水,穿过汉封乡,直入柳林舖境内,在河湾村的山沟里打了一个结,形成一面蔚蓝壮阔的水镜,波光霞影,芦荻水鸟,供那里的民众灌溉良田。周文王时,那只“翔于雍,鸣于岐”的凤凰曾歇饮了此水,故称饮凤渠。渠上绿柳成林,蓊蓊郁郁,婀娜摇曳,故得美名曰柳林。后来,这渠神水慢慢地潜入地下,经过地壳厚土的过滤和配制,形成了甘甜清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下酿酒水源,致使当地内外大小酿酒作坊林立,香飘数十里,万物皆沉醉。酒业的发展,招致商贾云集,农工商贸日益兴旺发达,成就了雍州凤翔的四大古镇之一。

追根溯源,柳林自远古时期就以美酒闻名,起源于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形成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晚期,盛于唐宋,发展于明清,鼎盛于当代。历代名人在此地留下了诸多胜迹佳文。唐高宗三年(678年)吏部侍郎裴行俭送波斯王回国,途经柳林亭子头时闻得酒香浓郁,停车豪饮数杯,醉眼再观沿途风光,挥毫书下“送客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的千古名句,至今传诵不衰,令人心旷神怡。形成了韵味深广,美奂美伦的柳林酒文化,给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厚重历史增添了一抹亮色。

一九五六年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悉心关怀下国营陕西省西凤酒厂在凤翔县柳林镇正式挂牌成立,告别手工作坊的西凤酒如浴火涅槃的凤凰获得了新生,西凤酒一跃成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发展至今,西凤酒及其美名已漂洋过海,享誉全球。

韩原大战

周襄王五年,秦穆公十三年(前647年),晋国大旱,岁饥,向秦国借粮,秦穆公应允,遂集粮食于渭河两岸,由渭河入黄河、汾河,以船运至晋,来往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次年,秦饥荒,向晋借粮,晋惠公乘机攻秦。秦穆公十五年(前645年)九月,秦命丕豹为将迎击晋军,秦晋在韩原(今陕西韩城西南)大战。晋军数倍于秦军,秦被围,穆公受伤,十分危急。突有三百名“秦军”冒死冲杀,俘获晋惠公,救出秦穆公,转败为胜。救穆公的三百名“秦军”原是雍城附近的老百姓,他们曾因宰食宫廷良马违犯秦法,秦穆公不治罪,将他们释放,并赐宫酒为其解毒,故主动击晋以报穆公。

孟明寻父

据凤翔民间传说,春秋时,虞国人百里奚自幼家贫、嗜学,人们都说他有安邦治国之才。当虞国招用他时,其妻用房门框作柴火,煮了一只老母鸡为他践行。后来虞国被晋国所灭,他作了晋国的俘虏,晋国又用他给公主作陪嫁奴仆,前往秦国。他不愿受辱,中途逃到楚国,过着流浪生活,从此便与家人断绝了音讯。

秦穆公欲图霸业,广纳天下贤士。拟以重金招纳百里奚,又恐其它诸侯国发觉阻拦,便通过相识关系,以五张羊皮把百里奚换来。百里奚当了秦国的宰相,使秦国很快富强起来。

百里奚家中尚有老妻、幼子。儿子叫孟明,他聪颖果敢,臂力过人,拜真武洞老师傅学艺。有一天,孟明问她母亲:“父亲到哪儿去了?”母亲见他已长大成人,这才给他说:“你父亲离家时,给我说他功不成、名不就决不回来。并嘱咐我,你长大了要习文练武,出力报效国家。并说,咱家大树下埋着传家瑰宝。现在可以挖出来,一来咱去寻你父,二来可以防身,将来为国家建功立业。”孟明听了很高兴,便从树下挖出一个大石匣子,内装利剑一柄,上写“女娲子母剑”。还有竹简上写“女娲宝剑,补天时练。子母两柄,正气者传”。其母说:“母剑你父已带走,子剑留给了你。”孟明听说他父亲去了秦国,就偕同母亲,带上宝剑千里迢迢去寻严父。

次日凌晨起程,一路上,孟明凭着一身好本领和严父留给的宝剑,解危扶困,斩妖除魔,晓行露宿,饥餐渴饮,走了几月工夫,才到东临岐山、南靠秦岭、西旁灵山、北依土塬的秦都——雍城。可是,雍城太大,官府、宫廷戒备森严,一时难以找到其父,,母子只好佣工度日。

恰好有一天,百里奚在宫廷闲暇无事,想起妻子和幼子不知下落,颇觉心烦,即令乐人奏乐解闷。正值其妻给他府上洗缝,自言懂得乐器,乐师遂命弹琴。其妻抚琴而歌曰:“百里奚,五羊皮。临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百里奚听罢歌奏,夫妻、父子相认。孟明以后成为秦国大将,屡建功勋。

弄玉救“三帅”

周襄王二十四年,秦穆公三十二年(前628年),郑国都城北门掌管人到秦,鼓动秦袭郑。第二年,秦穆公为此事问计于谋臣蹇叔、百里奚。两人认为:千里外作战,难以取胜;况且远途出征,军机难免泄露;还预料晋可能在军事要地崤地设伏兵袭秦,故反对出兵。穆公不听,命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为帅,领兵出雍城,途经周天子都城洛邑伐郑。秦军至滑,郑国商人弦高到秦营送牛,诡称奉郑君之命前来犒师。孟明视见伐郑消息泄露,偷袭无望,率师返回,归途中袭击了滑国。但却被晋大将先轸在崤地的伏兵战败,秦“三帅”被俘,后经晋文公夫人(秦穆公之女)说情,三人被释回秦。穆公认为此战失利是自己之过,亲到郊外迎回“三帅”,依旧重用。

穆公称霸

周襄王二十七年,秦穆公三十五年(前625年),棉诸王(戎王)派由余至雍,观察秦情。穆公采纳内史廖计策,一时延缓由余归期;二是派人送给戎王女乐。由余归国,劝告戎王勤政,反遭猜忌,遂投秦,被任为上卿。戎王随之沉醉于酒食声色,部落牛羊死伤过半。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采用由余计,突然进攻绵诸,戎人完全丧失抵抗力,遂被消灭。秦乘胜消灭12戎国,拓地千里,统一了西北地区,成为西戎霸王。

穆公伐晋

周襄王二十八年,秦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穆公委孟明视等为将,第三次伐晋。秦军渡过黄河焚舟,以示决一死战,败晋师于王官(山西闻喜县西),报昔日崤地之仇。晋闻秦军来势凶猛,守城不敢再战。秦军只得回师,途中自矛津(今河南陕州内)至崤,祭奠四年前死亡的秦军,然后回国。

刘禹锡访“三良冢”

鲁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国之良将。当时,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唐时,有一年秋月,刘禹锡西游千渭,行走于岐雍之间,于古道旁,看到三良冢,心里非常悲哀,流着泪站了很长时间,踽踽而去。后作《三良冢赋》:

昨宿岐城,晓涉渭东,霜凌雪结,飞沙乱蓬。中野踌躇届此古墟。野人曰:“即车氏之冢”,方驱驾班,如久而咤曰:“吾尝读旧史矣,古者秦氏大于穆公,出师则宁东夏,用贤则霸西戎。大邦服其理,小邦畏其雄。谋已集,战亦武,不能勤王,不为盟主者,何居?以灭天下之良,丧人之特,百夫仰系,一朝而踣,可哀也哉!”宛其三子,遭时迍邅,主已即世,身皆靡全。指冥茫以为期,抚昭世而坐捐。方惴惴以临穴,且哀哀而号天。从有言于寒原,莽荡千里,回眺无垠。上刺衰德,下伤幽魂。挂骖陇树,脱剑山门。掇野芳以为荐,汲行潦而充樽。矧今情之犹悲,谅古恨之潜吞。死而不作,吾谁与言?代事浩暠,人寿而夭。言念君子,中心悄悄。衰人生之长恸,赴永夕之莫晓。归去来兮不可留,且悲吟于黄鸟!

此后,唐朝诗人兴元尹、李德裕也为之哀惋,为后世留下了悼念之文:

秦穆之杀三良,诗人刺之矣,春秋讥之矣,今不复议。惟三良许之一死,而前代无议,何也?且臣道莫显于咎繇,孝友莫盛于周公,咎繇尚不殉于舜禹二后,周公尚不殉于文武二王,三良讵可许之死乎?如三良者,所为殉荣乐也,非所谓殉仁义也,可与梁丘据安陵君同讥矣,焉得谓之百夫特哉。昔荀息许晋献言,继之以死,君子尤叹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况得以生同荣乐,死共埃尘,以为忠乎?晏平仲言:“君为社稷死,则死之”。斯言得之矣。自周汉迄于巨唐,杀身成仁,代有髦杰,莫不显一身之义烈,未有系一国之存亡。唯继纪信乘黄屋以诳楚,赴丹焰而存汉,数千年间,一人而已。汉柞四百,由此而兴。余谓汉祖封建,纪氏宜在萧曹之上,报德未称,良可悲也!

申包胥救楚

周敬王十三年,秦哀公三十一年(前507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率兵攻入楚国都城。楚昭王逃至隋国。楚大夫申包胥到秦告急乞援,对秦哀公说:“吴贪得无厌,灭楚之后,必然攻秦,秦若能救楚,楚将世代奉秦”。秦此时国力不强,自顾不暇,只是推辞。申包胥遂站立宫廷,泣哭七天七夜,感动了哀公。哀公也看到了吴胜楚后,形势必利于晋而有害于秦,于是决定出兵。第二年秦军至楚,大败吴军,帮助昭王复国。

始皇诛嫪毐

嬴政十三岁即秦王位,尊吕不韦为相国。吕怕他与太后私通之事败露,就把他门下的嫪毐冒充宦官送与太后,与之私通。太后宠爱嫪毐,与之长住雍城大郑宫。

秦王嬴政九年(前236年)四月,嬴政从咸阳到雍城祭祀先祖,举行隆重加冕礼,有人报告嫪毐勾结太后将要作乱。嬴政从他住的祈年宫发号令,指挥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平乱,斩杀叛军数百人,嫪毐等败逃,后被捉住施以车裂之刑。嬴政怒气未消,亲往大郑宫,搜出了太后与嫪毐所生的两个私生子将其摔死,将太后囚禁在雍城的棫阳宫,秦王嬴政十年(前235年)将其迎往咸阳,住于甘泉宫。

愍帝入长安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刘聪(匈奴族)遣刘曜联合羯族石勒攻陷洛阳,北方陷入“五胡十六国”动乱割据中。晋豫州刺史、天水人闫鼎聚集西州流民数千人,准备归乡还里,便奉秦王(司马邺,为晋怀帝所封,未就藩)为皇太子,欲入雍城(凤翔)。此时,刘曜攻破长安,大肆杀戮;关西饥馑,白骨蔽野,士民存活者百无一二。关中人民遂响应闫鼎。安定太守贾匹,扶风太守梁综等亦欲恢复晋室,率众十万,在黄丘(今云阳一带)打败刘曜,十二月迎司马邺、闫鼎入雍城。第二年(312年)四月,在凉州兵帮助下,贾匹攻破长安,刘曜奔平阳(山西临汾)。秦王司马邺自雍入长安称帝,是为晋愍帝。十二月,长安诸将争权,闫鼎奔雍,为氐人窦首所杀。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九月,匈奴刘聪部刘曜攻陷长安,建立刘聪汉政权,西晋遂亡。

刘曜平乱

汉刘聪卒,内乱。刘曜平乱后建立前赵政权(319年)建都长安。匈奴人松多在新平(彬县)、扶风聚众数千,依附占据秦州的司马保,起兵反刘曜。第二年(320年),刘曜从雍发兵攻克陈仓,又攻白塑,松多败奔陇城(甘肃张家川)。六月,巴(州)、陕一带羌、羯、氐30余万众联合反刘,关中大乱。刘曜任用游子远为车骑大将军,实行“安抚政策”。游子远至雍城,羌、氐降者十余万。

东宫卒举事

后赵石虎太宁元年(349年),人民不堪忍受石虎的残暴统治,纷纷反抗。是年,石虎杀太子石宣,东宫卫卒万人戌凉州,行至雍城,监送官吏——雍州刺史张茂夺其马,命推着载粮鹿车行至戌所,众心怨愤。在督官梁犊的鼓动下举事,卫卒们跳跃欢呼,推梁犊为大将军。掠来百姓大斧,安装一丈长木柄为武器,战斗力很强,秦雍间守城戍卒无不披靡。直攻到洛阳附近后,为羌、氐骑兵镇压。

苻雄战乔秉

前秦苻坚皇始三年(353年),前秦将张遇联系关中地方势力反秦降晋,事泄被杀。关中地方势力叛秦,其中乔秉占据雍城,有众数万,并遣使入晋请兵。翌年(354年)春,东晋大将军桓温出兰田谷北伐关中,命司马勋出子午谷进占关中西部;西凉遣将王擢攻陈仓以应桓温。五月,晋军不利,班师。前秦将苻雄攻败乔秉于雍,苻坚统一了北方。

后秦灭前秦

前秦苻坚建元十九年(383年)慕容冲攻长安,苻坚率妻张夫人、幼子苻烍及数百骑奔五将山(麟游境),被姚苌部将吴忠俘后勒死。后秦姚苌建初元年(386年),鲜卑慕容氏东归,姚苌在长安称帝,史称后秦。与此先后,苻坚庶子苻丕在晋阳(太原)即位,苻坚族孙苻登在陇东(千阳)即位,均奉秦号,继为前秦。次年三月(387年),前秦将窦冲攻破千、雍二城,斩后秦将姚元平、张略等。但战斗全局前秦失利。后秦姚苌建初六年(391年)三月,苻登在雍城战败后秦安东将军金荣,渡渭河,至曲牢(长安杜陵一带)。第二年(392年),苻登闻姚苌病,率兵攻安定(甘肃泾川)。八月,姚苌病小愈,出战,苻登惧退至雍。后秦姚兴皇初元年(394年)春,苻坚闻姚苌卒,亲自率兵东伐。夏,苻登进攻废桥(兴平一带),后秦始平太守姚祥在马嵬堡(兴平马嵬坡)抵御,打败前秦,符登单骑奔雍时,苻广、苻索启城已走。苻登无所归,急奔平凉,后为姚平所杀,前秦亡。

羊句儿破城

后秦姚弘永和元年(416年)六月,匈奴首领赫连勃勃遣羊句儿进攻雍城,后秦守将姚谌败奔长安。赫连勃勃据雍,进掠眉城,后被后秦姚绍击败,退至安定。

拓跋焘杀义军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盖吴(卢水胡人)起义于天台(今陕西宜君一带)。十一月盖吴派白广平率师向西进攻,新平(彬县一带),安定许多部落酋帅聚众响应,攻杀千城(陇县南)镇将。次年(446年)二月,北魏拓跋焘从长安经周至、陈仓至雍城,残杀义军及其合作的汉民和少数民族。

莫折破岐州(凤翔)

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六月,秦州(今天水)羌人莫折大提率众反抗北魏。不久,大提卒,其四子莫折念自称天子,改元天建。八月二十九日,念生之弟莫折天生在陇口打败元志,占领千城;十一月初二,攻破岐州(凤翔),俘虏元志和岐州刺史裴芬之,解送时被处死。其势力向东发展到周至黑水河边,此年(525年)正月,北魏行台萧宝寅,岐州刺史杜延伯在黑水河边打败莫折天生,迫其退回陇西,岐州又为北魏占领。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正月,莫折念生再攻岐州,岐人响应,诛刺史魏兰根。羌军势力扩至华州。九月,秦州人杜粲叛投萧宝寅,杀死莫折念生全家,羌人败。

列王坟

相传南北朝时,有一王侯兵败,逃到凤翔府北二十里(今范家寨乡临阵坡村马家河畔)的一座独山处,隐匿起来。王侯有个儿子,人称“列王”。

这个列王好高骛远,不务正业,整天吃喝游荡,尤其还是个“犟牛”,常不听父言,父叫他向东,他偏要向西。闹得老王束手无策,寝夜不安,气得只好以反话训导他做事。

老王年迈多病,原想死后葬尸山顶,又恐给儿子说了真话,把他埋在山沟,便以相反的话嘱咐儿子待他死后葬于山沟。

老王死后,列王想,一辈子没听父王的话,是忤逆不孝,这次还是听他的,可以弥补过错,便把父王埋在马家河畔的深沟里了。

谁料这年夏天山洪暴发,水势猛涨,竟把老王的官椁冲走,只剩下少半面土丘。列王一见,顿时口吐鲜血,一命呜呼。人们无不责骂列王生前不孝。为了警策后世,当地人便把列王埋在山顶,便于在田间地头、家庭院落一抬头就能看见他的坟丘,警戒后世。如今,站在列王坟向西山下俯视,马家河畔有半个红土丘,就是老王的残坟,传说是列王吐出的鲜血染红的。

酒公子目不识画

北宋太祖时,洛阳人郭忠恕好饮酒,善画屋木林石。后来,他弃官到处游乐绘画。一天,他听说凤翔有柳林西凤美酒,便游历到汧、雍间。时郭从仪镇守凤翔,即请郭忠恕到家,款待并请作画。日常供给美味佳肴,并摆设素绢、粉墨于旁。经数日,郭忠恕乘醉就图,于绢一角作远山数峰,郭从仪非常赏识,即珍藏之。当时发现有个主管酒税官员的公子,也请郭忠恕前去绘画,每日供给上好的酒,准备几轴好素绢和几张好纸,恳祈忠恕作画。一日,郭忠恕在酒后,展开一轴素绢,画一小孩手牵线车,在纸的另一角画一风鸢,中引长线数丈。富家郎不解其意,反以画的不好而谢绝。

向海明起义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十二月,扶风郡(今凤翔)和尚向海明自称“弥勒”出世,在关中一带,号召群众反隋,聚众数万人。向海明自称皇帝,定国号“白鸟”,与隋军转于扶风、安定(今甘肃泾川北)间,后因寡众悬殊,为隋太仆卿杨义臣击斩。

袁滋释县令

相传唐朝初年,李靖镇守凤翔府时,一农民在挖地时得马蹄金一瓮,送于县衙。县官恐看管不严,遂放在自己寝室。第二天打开一看,皆为土块,即报府衙,知府派人查问此事,县官有口难辨,竟以自己贪污请罪。李靖府判官袁滋觉得此事蹊跷,告知李靖。李靖说:“非你不能辨别真伪。”袁滋奉命到狱中查问知县,并亲自看了瓮,见有三十五块土。又向初见者询问,皆说没有变更。袁滋遂差人于府库取黄金,熔成同样大小过称,其半数已过三百斤。又查询送金时抬瓮者,乃知当初是用竹担抬来,而且还走了不少路程,即断定瓮中原来就不是金子而是土块。案情大白,县令冤情得以昭雪,知府即日宣布获释。

薛举战唐弼

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年)四月,扶风郡人唐弼聚众十余万人,推李弘芝为天子,唐弼自称唐王。大业十三年(617年),被割据兰州、天水一带,与正在和李世民争夺关中的薛举所击败。

唐王大败薛仁杲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817年)七月,陇右薛举在金城(甘肃兰州)起兵,先后占领陇西、西平(青海乐都)及上邽(天水)诸郡,自称秦帝,初都兰州,后迁天水。同年十一月,唐高祖李渊攻破长安后,李渊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自任宰相,大权在握。第二年五月,李渊在群臣的拥戴下,废掉年仅十三岁的傀儡皇帝杨侑,登上帝位,改隋为唐。唐高宗即帝位猴,天下还很不太平。当时,割据陇右地区(天水至兰州一带)的薛举,拥兵三十万,自称秦王,急谋争夺关中。同年十二月,遣子薛仁东侵,至千源(今陇县),袭击农民起义军唐弼部后,势力大增,遂率兵十万围攻凤翔。李渊令子秦王李世民迎战。第一次因李世民到达前线时,身患疟疾,由元帅府长史刘文静负责军务,刘文静违背李世民的嘱咐,擅自出兵与薛举军作战,大败而回长安。十二月十七日,李世民又带刘文静第二次征讨薛举、薛仁父子,斩杀万余人,追杀至陇右(陇县)后经泾川、高謶(武功)等地多次激战,二十一日,扶风隋守窦琎降唐。薛仁杲为李世民击斩,彻底消灭了这股势力,西北陇右诸地归唐所有。

唐肃宗驻凤翔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叛将安禄山攻破长安。六月十三日(7月14日)玄宗率杨贵妃姊妹兄弟、皇子、皇孙及大臣杨国忠等逃出长安,仓皇西奔,到马嵬坡,军事哗变,杀死杨国忠,迫玄宗缢死杨贵妃。六月十七日(7月18日)玄宗宿扶风郡(凤翔)。六月十八日南入四川。太子李亨北区灵武(今宁夏属),即位称帝,改元至德,史称肃宗。肃宗尊奉玄宗为太上皇。

至德二年(757年)初,安禄山被子安庆绪所杀,叛军内乱。郭子仪率兵出洛交(陕西富县),平定了河东,战局好转。二月初十(3月4日),李亨从灵武进驻凤翔。旬日后,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相继集结凤翔,江淮庸调(军粮军需)亦由长江经汉中漕运而至,凤翔成为讨伐安史之乱的大本营。时,唐军元帅府行军长史李泌建议唐肃宗实施在灵武议定的南北夹击,彻底消灭叛军的计划。李亨急于进军,不采纳李泌意见,决定先集大军进攻长安,然后收复洛阳。遂派关内节度使王恩礼、兵马使郭英及王难得进驻武功,但被一一击败,叛军直逼凤翔东50里的太和关。肃宗派郭子仪由凤翔攻长安,至清渠(陕西咸阳境)亦被安守忠所败,只得回师保武功。

八月二十六日(10月13日),叛军进犯凤翔,唐将崔志远、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率军击溃叛军,乘胜追至中渭桥(陕西咸阳东),杀守桥叛军千人;再追至上林苑(长安西)。闰八月郭子仪劝请唐肃宗向回纥求援。回纥怀仁可汗遣子叶护、将军帝得等率精骑4000余人来凤翔。唐肃宗与回纥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同月二十二日,肃宗命长子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率唐及回纥、西域兵共15万,自凤翔出发,在长安西、香积寺北、沣水之东,打败叛军。九月二十九日(11月15日)收复长安。住三日,郭子仪等引藩、汉兵,于十月十七日(12月2日)攻克东京洛阳。同年十九日,肃宗离凤翔入长安。十二月初一(1月14日)升凤翔府为西京。

王维画石

据传,唐玄宗在位时,有一天,凤翔岐王李隆范听说大画家王维西出长安路过凤翔,因久慕盛名,便差人请入府内热情款待,并吩咐左右,备好纸墨,邀王维作画题诗,为府内添彩留念。王维欣然应允,沉思片刻,一挥而就。画南山怪石一块,墨迹实虚相宜,有天然之致。岐王看画高兴至极,赞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果然是画中珍品!”即令悬挂厅堂正中,顿时厅堂金碧生辉。

时过数年,王维所画怪石越发精彩。忽一日,府内阴云笼罩,天色昏暗,狂风骤起,大雨瓢泼。侍从隔窗望去大吃一惊,府墙外阳光灿烂,风和日丽。哦倾,雷电交加,吓得人们东奔西窜,乱作一团。狂风过后,天色放晴,府内一切家具完好,唯有墙壁画轴上的石头不见了。岐王急命文臣武将四处查找,却杳无音信。

又过了八十多年,到唐宪宗时,高丽派使臣带书信及重要文物朝见。宪宗即令大开宫门,以鼓乐迎接贵宾。高丽使节送上红木箱一只,打开一看,原来是石头一块。众人目瞪口呆,不知何意,再拆书信一看,高丽国王信中说:“吾国某年某月某日天空雷雨交加,忽然降下一块石头,上面有贵国凤翔地名及名人王维的题诗印章。我们已结成友好邻邦,现将宝石归唐。”宪宗和文武大臣觉得此事蹊跷,即派人到凤翔查询,确有此事,并带回王维的那幅画赶赴长安,将高丽国王送还的石头与画上的位置大小一比,不差分毫,与王维手迹印章核对也完全一样。

从此,王维画石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便在西府民间传为佳话。

马璘战吐蕃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初二(11月1日),吐蕃联合吐谷浑、党项、氐、羌等部落20余万众,由泾川、长武、邠县、乾州侵犯长安,十一月初九日,长安破,唐代宗仓皇出奔陕州,诏子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率军20万出蓝田,收复了长安,吐蕃兵败长安,十一月围困凤翔。凤翔节度使孙志直困城坚守,数日后,镇西节度使马璘(扶风人)军至,见吐蕃兵严困凤翔城,遂未解甲,令战士张弓搭箭,突出重围,然后背城死战,吐蕃兵溃败,进而率轻骑兵追杀,俘斩千余人,凤翔围解。

李楚琳杀张镒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唐致力于消灭藩镇割据,指挥不当,战事扩大。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奉命率兵援襄城,路过京师长安,因不给縞赏,姚令言兵士哗变。唐德宗奔奉天(乾县),乱兵推泾原前帅朱泚为大秦皇帝,改元应天,遂向奉天进兵。十月,凤翔节度使张缢欲迎德宗到凤翔,致力各方准备,营将李楚琳性素剽悍,暗通朱泚。行军司马齐映、齐抗觉察叛情,劝张缢翳除李楚琳,免为内患。张缢性格懦缓,命李楚琳出屯陇州,未作防范。是夜,李楚琳率党羽王玢、李卓、牛僧伽等叛变。张缢等见势已去,急从城墙缒城溜下,行不远,与二子皆为李楚琳执杀。齐映、齐抗奔奉天。李楚琳自称节度使,投降朱泚。十一月初四(12月2日)朱大败,奉天解围。李楚琳又派使者朝贡德宗,德宗心虽憎恨李楚琳,然未便追究,任其为节度使。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七月初七日(7月28日),由奉天走汉中,路过凤翔,诛乔琳、蒋镇等十余名叛变将领。擢李楚琳为左金吾大将军,由李晟接任凤翔节度使。

李晟救凤翔

唐德总贞元元年(785年),吐蕃自千阳侵犯凤翔,节度使李晟抵御获胜,烧其军需辎重,斩蕃酋扈曲律设赞等7人,传首京师长安。次年(786年)八月,吐蕃尚结赞侵扰泾、邠、宁,掠人畜、毁庄稼,游骑逼近凤翔西,关中西部骚动不安。九月十九日(10月15日),李晟遣将王泌率精兵2000人,伏于千城,告诫王泌说:“吐蕃兵过城下,不要击其首,首虽败,他们全军到,就挡不住了。俟前军过后,出其不意,打其中军。”王泌照行,获大捷。尚结赞对吐蕃兵说:“唐之良将李晟、马璘、浑瑊三人,应用计谋除掉”。不久,便派兵二万到凤翔城下,声称李晟叫他们来,为什么不出城犒赏?一夜后退走,唐廷中反间计,遂解李晟兵权。

甘露之变

唐朝在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以后,皇帝的废立生死多由宦官掌握,皇帝总想依靠朝臣铲除宦官势力。唐文宗时,斗争表面化。文宗太和八年(834年),大宦官王守澄荐郑注治病,郑注遂成为宠臣。王守澄又荐举了李训,李迎合奉承,阴险多谋,文宗视为奇士,要提近侍臣。李德裕劝阻,唐文宗不听。于是,王守澄、李训、郑注憎恶李德裕,使文宗诏还李宗闵为相,斥逐李德裕出京。里宗闵得势,排除李德裕旧党,官员分调,朝廷不宁。李宗闵依靠宦官,文宗陷入王守澄等包围之中。太和九年(835年),文宗欲诛宦官,将心事密告李训、郑注。李、郑二人答应以诛宦官为己任,遂为唐文宗设谋:擢用宦官仇士良为中尉,分解王守澄的权势,斥逐李宗闵出京,清除李德裕、李宗闵的徒党。借故安排亲信于重要职位,取得文宗信任,任李训为宰相,郑注为凤翔节度使。二人声威大振,杀死王守澄等宦官。二人还献谋:郑注去凤翔选精兵数百人,暗中埋伏,在王守澄下葬时,由唐文宗令全部宦官去会葬,途中由郑注尽杀。郑注去凤翔,李训和徒党担心事成后功被郑注占去,又议定先杀宦官,再逐郑注。于是提前五天与唐文宗布甘露计:李训派数百兵潜伏在左金吾,然后令徒党奏称:左金吾大厅后石榴树上有甘露(指祥兆之物)。唐文宗令李训去看,李看后,佯装说不像是真甘露。唐文宗故意表示惊讶,以计指示左右中尉仇士良、鱼志弘率宦官再去复视。仇士良等去后,发觉暗处藏有伏兵,急回殿上,劫持文宗入宫,李训见事败露,出京逃命。仇士良等派神策军分路搜捕李训及其党徒,先后杀李训、王涯等以下千余人。郑注率凤翔亲兵500骑至扶风,听李训失败即还,后在凤翔军中被杀。史称此事为“甘露之变”。

黄巢与郑畋之战

唐僖宗广明二年(881年)十二月初五(1月8日)上午,唐僖宗逃出长安,下午黄巢军入长安城,黄巢派使者至凤翔招抚,凤翔节度使郑畋避而不见,监军袁敬柔、幕容孙等曾设宴招待,并以郑畋名义草表降黄巢。但诸使者去后,郑即“完成堑,缮器械,训士卒”。又召临近各唐兵数万集于凤翔,起义军西部出现了严重威胁。二月,沙陀酋长李友金及萨葛、安庆、吐谷浑诸部亦被召攻长安。黄巢为了打败在长安被围局面,遣将尚让、王播率军五万攻凤翔。尚让等自以为势大,又欺郑畋书生不懂军伍,因此行军不列行伍,在龙尾坡(今岐山境)遇郑畋伏击,损兵二万余人,大败逃回。唐军乘胜攻长安,起义军粮草不济,处境困难,遂弃城逃走。入城唐军大抢大杀,队伍混乱,黄巢复夺长安。

唐僖宗逃凤翔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二月十一日,僖宗避黄巢义举后,由蜀回长安,其时,凤翔为李昌符割据。当年冬,沙陀首领李克用进逼长安。次年,十二月二十五日(2月2日),唐僖宗带宦官田令孜逃凤翔,正月初八,田令孜要求唐僖宗去兴元,未允。是夜劫熹宗到宝鸡。李昌符、朱玫耻于依附田令孜,又俱李克用强大,而归附李克用,拟与百官劫唐僖宗归长安,便率邠、宁、凤翔兵攻宝鸡,在潘氏堡打败神策军。田令孜听战鼓声,作防守安排后,带唐僖宗入陈仓逃向汉中。朱玫率兵紧追不舍,攻克石鼻寨,围宝鸡,未能过散关。此时,唐宗室襄王李煜在石鼻寨,被俘回凤翔。四月二十二日(5月29日),朱玫逼凤翔百官奉襄王李煜权监国事,自兼左右神策十军使。同月,田令孜自知不为天下所容,让权于宦官杨复恭。李昌符愤恨朱玫专权,通表兴元,又归附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正月,朱玫部将王行瑜为领杨复恭赏,由凤州奔凤翔,杀朱玫及其党数百人。三月十八日(4月15日),唐僖宗到凤翔,李昌符留驻。六月初六日(6月30日),杨复恭假子杨守立与李昌符在凤翔城内争道,侍从互相殴击。僖宗遣人调和,未能平息,当晚各置重兵防卫。第二天李昌符率兵烧行营,第三天攻大安门,与杨守立在街头混战,李兵败,走保陇州。六月初十,僖宗遣武定节度使李茂贞赴讨李昌符,八月初一(8月23日),李昌符兵败被斩,族室被灭。同月,李茂贞任凤翔节度使。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二月,僖宗离凤翔返长安。

朱温与李茂贞之战

唐僖宗后期至唐昭宗末年,经十多年的混战,全国形成三个强大的割据势力:山西地区的李克用,陕西地区的李茂贞(封号岐王),河南地区的朱温。三个集团的势力日益向外扩张,唐廷朝官、宦官的政治派别亦分别投靠和依附。李茂贞与朱温为争昭宗,挟天子以令诸侯,发生了一系列军事冲突。当时,唐廷中朝臣以宰相崔胤为首,依附于朱温,宦官以中尉韩全诲为首,依李茂贞为后台。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因朱温上书,崔胤二次为相。宦官恨崔胤,更恨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崔胤想用外兵遏制宦官,请李茂贞出兵三千,驻守京城。结果为韩全诲增强了势力。崔胤与唐昭宗密谋杀死所有宦官,事泄,韩与驻京方向兵统帅李继筠联合,控制了唐昭宗。崔胤则促朱温发兵。十一月,朱率兵到黄中(山西永济蒲城镇),上书请昭宗去洛阳。韩全诲惧,于冬至日劫昭宗及其诸王、宫室经户县、周至、岐山,十一月二十日(12月22日)到凤翔。李茂贞、韩全诲在凤翔为昭宗配备了宰相韦贻范为首的一套百官。天复二年(902年)正月,朱温兵屯武功,五月破横水、石鼻寨,驻兵凤翔城东。李茂贞登城对朱温说:“天子避难,非臣下无理,谗言者诓君来此。”朱温说:“韩全诲劫持天子,我来问罪,迎天子还宫,岐王果未参与此事,何必向我们解释?”昭宗屡次下诏,促朱温还洛阳,朱始上表辞行。六月初三(7月10日),朱复领精兵五万自河中到虢县(今虢镇)。六月初十,李茂贞亲率大军与朱温战于虢县城北,死一万余人,大败而归。六月十二日朱温派将孔勍出大散关,攻破李茂贞所属的凤州城。六月十三日(7月20日),朱进军凤翔城下,身穿朝服面城哭诉:“我只想迎天子还宫,不愿与岐王争胜负。”遂分兵五寨,环围凤翔。

七月,孔勍先后取李属成州(甘肃成县)、陇州(陕西陇县)。七月二十一日(8月26日),茂贞复派重兵与朱战,又败,几被打进凤翔城西门。

九月初二(10月6日),因久雨,士卒多病,朱召集诸将商议撤兵,追使高季昌、刘知俊认为:天下英雄,视此一举,茂贞已经困备,为何舍此而去?因李茂贞坚壁不出,高季昌愿以计诱李出城。九月初四拂晓,朱营偃旗潜伏,静若无人;骑士马景率数骑声称去迎援军;行至途中忽跃马离队向南跑到城下,诱称从朱营逃亡而来,并向李茂贞说:“朱已率大军逃跑,仅留一万多人守营,当夜也要离去,请速攻击。”李茂贞信以为真,举兵出击。朱见得计,亲自擂鼓,百营齐出,又派几百名骑兵抢据城门,阻其归路。茂贞军几乎为朱军杀尽,大败而归。九月九日(10月13日),朱温在凤翔城围穿蚰蜒,壕设犬铺(以犬守夜,布铃架绕营设架,拉绳挂铃),内外隔绝,戒备森严。此时,李茂贞养子李彦询率三团(每团300人)步兵向朱军投降。十月二十一日(11月23日),李茂贞出兵攻朱军城西营寨,又败。十一月初一,保大节度使李茂勋(茂贞弟)率一万人援凤,朱派将军孔勍袭其留守,茂贞闻讯引兵逃出,后降朱军。该冬大雪,城中无粮,民冻死者,日以千数,斗米值七千(铜钱),至烧人屎煮人尸而食。诸王宫室亦如此,昭宗哀称:“十六宅诸王及公主、嫔妃,一日食粥,一日食汤饼。”此时,李茂贞在行宫门外增兵禁守,众宦官自度难以免死,互相埋怨。李茂贞密书向朱求降,朱准以交出昭宗、杀宦官为条件。次年正月初六,李茂贞独见昭宗,请杀韩全诲等,以与朱温和解。昭宗大喜,即派凤翔士卒340余人,捕杀韩全诲等72人。二十二日,昭宗到朱营,离凤翔回长安,朱再杀宦官700人。至此,一场相持两年的李茂贞与朱温争夺昭宗的战争始告结束。唐哀帝四年(907年)四月,朱温逼唐皇禅位,在汴州(开封)称帝,史称后梁。李茂贞都凤翔,开岐王府,置百官,称住所为宫殿,妻室为皇妃。占有四镇:凤翔镇(宝鸡市大部及甘肃清水一带),兴元镇(汉中大部及四川南充市部分地区),洋州定武军(陕西洋县、西乡一带),秦陇天雄军(甘肃天水市一带)。领十五州。至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始向后唐称臣,被封为秦王。

二王围凤翔

后梁末帝贞明二年(916年)八月二十六日(10月3日),前蜀王宗绾、王宗翰、王宗焘率十万兵,经宝鸡围攻凤翔:刘知俊、唐文裔率12万兵出秦州(今天水),攻陇州。十月初二(10月31日)王宗绾等出大散关,破岐兵,俘斩万人,攻占宝鸡。十月初七,前蜀王宗播出故关(大震关)至陇州。陇州守将李继岌惧岐王李茂贞猜忌,率众二万降蜀,接着王宗绾、王宗播两军合围凤翔,岐兵坚守不出。适逢大雪,蜀主王建召还蜀军。

李从珂废闵帝

后唐闵帝李从厚猜疑潞王、凤翔节度使李从珂(后唐明宗李嗣源养子),应顺元年(934年)二月初九(3月26日),诏令李从珂为河东节度使,李起兵反叛。陇州防御使相里金依附李从珂。三月,唐闵帝派王思同率六路节度使讨伐,十五日,大军集结于凤翔,攻打东西关城,死者甚众。十六日,李从珂登城向攻城官兵哭诉:“吾从先帝二十年,大小数百战,甲不解体,金疮满身。士卒固尝从我。今先帝先逝,朝廷信用奸人,离间骨肉,我到底有何罪而被罚呢?”士卒本不满闵帝,听其哭诉,多表同情,大军纷纷投降李从珂。李将搜刮到的财物犒赏降兵,并由凤翔出发直取长安、洛阳。唐闵帝发兵阻击,出库藏赐予士兵,允许得胜后,每人再赏200缗(1000文钱为一缗)。士兵回答说,到凤翔再领一份。唐闵帝先后派出之军,沿路尽皆投降,最后连其亲信大臣亦非降即逃。唐闵帝只得带卫士50骑急逃河北,为刘知远追杀,只留闵帝一人。后,李从珂派人杀唐闵帝,入洛阳即帝位,是为后唐废帝。

王景崇凤翔自焚

后汉高祖刘知远天福十二年(947年)十二月,后蜀孟昶遣密使王处回书诏凤翔节度使侯益背汉归蜀。不久,派山南西道节度使张虔钊为招讨使出散关,雄武节度使何重建为副招讨使出陇州,共率兵将5万,围凤翔,侯益遂降蜀。后汉乾佑元年(948年)正月,高祖诏王景崇、齐藏珍经略关中。王景崇到长安,侯益又弃蜀归汉。张虔钊到宝鸡,见势孤而夜遁,王景崇追杀,在大散关大败蜀兵,俘400余人,陇州蜀兵亦闻讯退去。后汉隐帝刘承祐诏令王景崇兼凤翔巡检使。四月王景崇向蜀凤州刺史徐彦写信,求通市贸易。后蜀孟昶令徐写信招降王景崇,王遂叛汉降蜀。后汉派大将郭威、赵晖等率军平叛,先攻下凤翔西关城,又遣千余人伪装蜀兵,诱王景崇遣兵迎接,中伏击歼敌数千人。王景崇闭城不出,后蜀遣将安思谦救凤翔,屯兵宝鸡西界,又遣韩保贞出兵千阳,以分汉兵之势。汉兵亦派五千兵增援。蜀兵安思谦审势退驻凤州,再退兴元。后汉隐帝乾祐二年(949年)十一月,赵晖向凤翔发动总攻,部将周璨对王景崇说:“今蜀兵已绝,不如投降为佳。”景崇答称:“君言有理,容吾三思。”数日后,外攻更紧,景崇对部署说:“事紧急,吾有计一条。”遂对部将孙辇说:“赵晖之精兵驻于城北,明日黎明前,你们可烧东门投降,但勿让敌兵入城,吾同周璨用亲兵出北门袭击赵晖,即不成功而死,亦被束手就擒要好。”翌日,天未明,孙辇烧东门投降,府衙大火遂起,孙辇等人询问时,王景崇已与全家自焚而死,周璨等投降。第二年(950年)正月初九(1月29日),给凤翔节度使赵晖加官。正月十八日,朝廷遣使收敛汉中同、凤翔战死及饿殍遗骸,僧人收尸12万具。

刘希亮收复凤翔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以后,凤翔一带为宋、金长期争夺的重要战场。建炎二年,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春,金并分两路进攻南宋。东路军完颜宗弼(兀术)攻扬州。西路军娄室破潼关,攻陕西。正月二十一日(2月25日)破永兴军(长安);三月陷凤翔府,守臣刘清臣弃城逃走。长安、凤翔失守,关陇大震。人民群众纷纷组织抗金义军,义军刘希亮收复凤翔,张宗谔收复了长安。宋将曲端斩杀了刘清臣。金人见义兵布满平野,不敢再战,仓皇退走河东。

吴玠抗金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九月,金派右辅元帅宗辅到陕,会合金将宗弼(兀术)军和原在陕西的娄室军,拟深入川陕,然后从长江东下掳掠东南。宋川陕宣抚使张浚调集30万人马抗击金兵于富平(陕西富平,史称富平之战)。宋兵败,金兵乘胜西进,遂破长安。九月二十六日(10月31日)再陷凤翔。宋秦凤路副总管吴玠收拾富平战败余兵,退守秦岭大散关和尚塬、陇州的方山塬,控制宝鸡西北、西南地区。是时,关陇之路尽陷,消息隔绝。吴玠召集诸将歃雪誓盟,均愿竭全力保卫。天兴县尉杨从仪进言“先取凤翔,作为基本。”吴玠应允。杨即进复凤翔,不戮一人,得粟30万斛(每斛250公斤)。凤翔一带群众踊跃支援抗金斗争,常晚上给宋军送粮食,吴玠赏给群众银帛,送粮群众更多。金兵在渭河设伏截杀,又在占领区实行“保五连坐法”,但群众冒禁如故,坚持数年。撤离曷屯兵凤翔城,吴玠屡败金兀术。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年)九月,金将宗弼(兀术)调各路兵十余万攻和尚塬,被吴玠与弟吴璘打败,俘虏达万人,金兵几被全歼。宗弼身中两箭,剃掉须髯逃回燕山。金朝以撤离曷为陕西经略吏,屯兵凤翔。次年三月初九,撤离曷从凤翔率兵攻方山塬,初十日攻陇安县(陕西宝鸡香泉镇),十三日又从水洛城攻方山塬,均被吴玠和部将杨政击退。金太宗十二年(1134年),宗弼撤离曷率步骑十万顺故道攻大散关、仙人关、杀金坪等地与吴玠部激战三日,仍大败,退回凤翔。金为久留之计,给甲士授田种地。

宋金战凤翔

南宋高宗绍兴九年,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正月,宋宰相秦桧代表朝廷与金“合议”,议定金“赐”宋陕西、河南地,宋向金称臣。岁贡银20万两,绢20万匹,凤翔遂归宋统辖。八月初三(8月28日),主张合议的完颜宗磐、完颜宗昌被杀,完颜宗弼掌握金朝大权,反对把陕西、河南交给宋朝。次年四月,宗弼任统帅,下诏复取陕西、河南,并亲率主力攻汴梁,命撤离曷率兵入陕。五月二十日(6月6日),撤离曷攻陷永兴军后又攻下凤翔。和尚塬等要隘的宋军奋起抗击,多次打败金兵,宋兵与金兵夹渭河而阵。六月二十一日(7 月7日),撤离曷从凤翔攻清溪岭(甘肃泾川),七月攻泾川,均败归凤翔城,不再出战。九月初六(10月18日),宋将杨政遣其部统制杨从仪夜袭金兵于凤翔,获大胜,得战马数百匹。不久,金将通检孛董率数万精兵攻宝鸡县,亦被杨从仪打败。宋高宗绍兴十一年,金熙宗皇统元年(1141年),金兵在江淮进攻失利后,当年十一月宋、金“合议”成盟。次年八月初一(8月23日),宋按宗弼要求,划大散关以南属宋,大散关以北属金。和尚、方山二塬从此归金。议和后,金在凤翔设権场(贸易集散地),作为置兵之州。仍以凤翔为据点,屡次南侵,多遭溃败。金世宗大定二年,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闰二月十六日(4月2日),吴璘遣将杨从仪攻夺大散关,并分兵占据和尚塬,金兵退败宝鸡。五月初二(6月16日)吴璘到凤翔一带巡边。

金、元凤翔之战

金宣宗元光元年,元太祖十七年(1222年)十月,蒙古太师木华黎率军攻京兆(长安),金参知政事完颜和达在京兆领兵20万固守。木华黎进攻不利,留兵6000屯驻,派萌古木华黎率先锋军向西围攻凤翔。时,金原华帽军首领完颜仲元(郭仲元)任凤翔知府,统率军兵,兵马总管判官马庆祥(汪古人)为副,受京兆行省完颜合达指挥。十一月二十四日(12月18日),萌古木华将攻凤翔,行省令马庆祥与治中胥谦在凤翔城外分道清野。出兵前,马庆祥命画工为他画像给家人,决心死战。后马庆祥军在浍水与蒙古先锋相遇,作战不利,又被蒙古军截住归路。最后,全军弓矢用尽,马庆祥、胥谦战死。十二月二十五日,木华黎率蒙古军十万围攻凤翔,设营栅数百里。金朝因完颜仲元兵力不足守御,派左监军赤盏合喜领兵来援。完颜仲元让赤盏合喜为总兵事,自己先身士卒出战,赤盏合喜固守城池。木华黎围城不下,遣萌古木华越牛岭关进宋境,掠凤州。次年二月二十六日(3月29日)木华黎领兵退走,凤翔围解。金宣宗将抵抗蒙古军,保卫凤翔取得胜利的战功通报各地,升完颜合达、完颜仲元为元帅和右监军,升赤盏合喜为左监军。

窝阔台汗占凤翔

金哀宗正大八年,元太宗三年(1231年)正月,蒙古窝阔台汗与其弟拖雷、侄蒙哥率军围凤翔。金完颜合达、移刺蒲阿以蒙古兵势大,不敢轻动。金哀宗派白华池谕合达、蒲阿,领兵出关与渭北蒙古军交战,诱蒙古兵救援,以解凤翔之围。合达、蒲阿兵到渭北始与蒙古军交战,窝阔台汗、拖雷主力驰军来援,金兵退保潼关。凤翔孤立无援,于二月间被蒙古兵攻占。

红巾军围凤翔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颖州(今安徽阜阳)爆发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的大起义。红巾军分三路北伐,其中西路军由李喜喜、白不信、大刀敖率领,过武关(今陕西丹凤县东南)直奔长安。元急派察罕贴木儿、李思齐率骑兵到关中阻截,红巾军转至陕南、陇西活动。十月,察罕贴木儿先遣间谍,诱使红巾军围困凤翔城,然后亲率蒙古骑兵从长安向红巾军两翼夹攻,并命城中元军鼓噪而出,内外合击,红巾军在不利形势下,殊死搏斗,呼声震天动地,终因寡众悬殊而失败。红巾军将领白不信等败走,元军戮杀义军数万人,尸体遍及凤翔县城周围。

常遇春攻克雍城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明军攻破潼关,元将李思齐兵败,丢弃辎重,逃奔凤翔。五月,元将李克彝弃河南,奔陕西投靠李思齐,驻军岐山。李思齐部将商嵩据武功,任从政据陇州。七月,李思齐会李克彝、尚嵩等于凤翔,对抗明军。次年(1369年)三月初六,徐达、常遇春攻破兴元(今汉中)。三月十二日常遇春攻克凤翔,李思齐逃至甘肃临洮。

徐达凤翔定计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明军元帅徐达在凤翔召诸将商讨进兵方略,诸将皆主张由豳州取庆阳,然后渡陇攻临洮。理由是张思道(守庆阳)弱于驻临洮的李思齐。徐达认为庆阳城险难攻;临洮北界河湟,西控羌戎,李思齐如不向西逃跑,只能束手就擒,而攻克之后可以强兵佐饷,它郡即随之而下。于是留部将金兴旺,余思明等守凤翔,徐达亲率主力经千、陇道西上。是月,李思齐在临洮投降,五月徐达攻克庆阳。

金兴旺守凤翔

明太祖洪武三年(1730年)八月间,张良臣在庆阳叛明,徐达调兵围攻。元将贺宗哲为牵制围攻庆阳明军,率精锐部队攻凤翔。金兴旺与知府周焕踞城坚守。元将为防矢石射击,编荆条为大箕,形如半舫,每五兵顶一舫攻城。明发射矢石无济于事,投大火焚烧,火把体轻,亦纷纷飞走。金兴旺下令在火把中缚置铁钩,增加重量,火攻凑效,元兵丢舫逃跑。元兵又挖地道攻城,明兵用长矛刺死许多挖城元兵,但攻城愈急。金兴旺与周焕相谋:“缓兵不到,敌兵估计我军不敢出击,我军乘其不意而出击,必会取胜。”于是派兵潜出西、北两门奋战。元兵遇攻,稍有退却,百户王辂刚从临洮带回李思齐降卒一部,亦参加守城,要求追击退元兵。王辂说:“元兵没有战败而退却,是引诱我们。”遂派骑兵作侦察性追击,至五里坡一带果遭伏击。元兵继续攻凤翔,这批降卒想逃走,被金兴旺叱止。为防哗变,遂搜集钱财物堆于庭中,宣布:“敌退却就犒赏新兵。”士兵们受到鼓励,协力固守十五日。时,元兵闻徐达复破庆阳,即解凤翔围,逃往塞外。

李自成攻凤翔

明崇祯六年(1633年),中原各省爆发农民起义,形成有名的36营。是年正月,农民军集于秦、楚、豫边界。二月,明廷以陈奇瑜为秦、晋、川、楚、豫五省总督,调兵堵截围剿农民义军。六月,李自成被陈奇瑜困于东厢峡(今安康境)。李自成派人贿陈,佯称愿解散归农。陈大喜,约定八月送其还乡。于是,农民义军3万余人在“安察官”监视下,由汉中度栈道,出凤县到宝鸡。七月李自成部在宝鸡一夜间尽杀“安察官”,复举义军旗号,向附近州县进攻。农民义军到凤翔,佯称奉总督陈奇瑜命令而来,欲诱开城门,为乡绅孙鹏识破,将农民义军36人用绳子吊上城去,全部杀害。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攻陷延安,战马万匹,旌旗数十里,于米脂祭祖。同时派出500骑侦察凤翔,又被凤翔知府唐时明诱歼。十月二十八日(12月8日),李自成遣大将刘体纯屯兵凤翔东关,奋力攻城,唐时明顽抗。十一月初一(12月11日),典史董尚实开城投降,凤翔城破,唐时明自缢而死,周围各县亦降,凤翔一带归李自成义军占领。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称王于长安,建立大顺政权。大顺永昌元年,陕、甘各州县略定,即普遍建立地方政权,凤翔仍为府治,任命王于耀为凤翔府尹。

毡匠献艺

据传,明末清初,有一对年轻夫妇是宁夏固原人,全家世代擀毡,在方圆很有名气。因当地连年灾荒,便离家来到凤翔投亲,夫妇俩走州过县,翻山越岭,历尽坎坷,经多方打听,终未找到亲戚。此时,身上所带的盘缠也花完了,无奈之下,只得乞讨度日,准备返回老家。一天,夫妇俩沿凤翔街道行乞,走到东大街巷子一户姓杨的老者家门口,老者看是俩个年轻人,不但没有施舍半口吃食,反到斥责他们好吃懒做。夫妇俩低声下气苦苦哀求,并虔诚地道出缘由,老人同情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原来,他们打算投亲后继续干毡匠手艺,不想今日已沦落到如此地步。俩人说着竟哭了起来。老者知道自己误会了好人,就宽恕他们先住在自己家,并承诺帮忙筹办擀毡作坊。夫妇俩喜出望外,连声道谢。

在老者的全力帮助下,不多日,擀毡作坊便办了起来。当看到夫妻俩擀好的第一张毛毡时,杨姓老汉喜出望外,赞口不绝,并拿着毛毡挨家挨户地宣传,全巷子人都夸小两口擀的毛毡质量上乘,技艺超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俩口的作坊规模扩大,名气越来越大,上门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后来,凤翔人便把这条巷子叫“毡匠巷”。

凤翔军除三藩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十一日(1月28日),吴三桂在云南反清,四川总兵吴之茂,陕西提督王辅臣(驻平凉)响应。康熙十五年(1676年),王辅臣受抚,凤翔北路威胁解除。清将赵良冻、张勇、王进宝驻师于凤翔。康熙十八年(1679年),湖南、广西乱平,康熙令凤翔诸将急攻宝鸡,窥取汉中,然后进四川。清将图海攻破益门镇,但故道桥梁被毁,不能进军。康熙令各将分四路取汉中,其中将军王进宝、总兵费雅达一路从栈道进兵,在红花铺打败反清武装,夺取凤县等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藩反清战争平息。

凤翔回民起义

清咸丰时,凤翔有回民6.3万人,散居在凤翔府内及东关麻家十字、宁家巷、沙家巷、南巷和北镇宫、麻家崖、崔家洼等26坊(上述村落多在今石家营、纸坊一带),与汉民和睦相处。咸丰末,太平军在江南广大地区迅速发展,清廷为镇压太平军,凤翔代知府唐霈霖奉命办团练,集资筹饷,残酷掠夺。时,太平军骁王陈得才率军入陕,清政府怕回民与之联合,遂在全省到处传贴:“天意灭回”“陕不留回”“杀回有赏无罪”等帖子,煽动汉人驱回,挑起民族纠纷,以孤立太平军。于是渭南、华州、大荔县先后爆发以任武、赫明堂为首的回民抗清活动。

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初三,渭南回民郭克裕到凤翔城内探亲,涉嫌被捕入狱。城内外回民要求释放,官方以“回民即将造反”为由,动手残杀回民。西府回民于初四清晨在麻家崖集聚,推选崔伟为首领,宣布起义,攻占了凤翔东关。八月初五,西府官绅血洗回坊26村,焚房毁舍,回民青壮年遂集聚包围了凤翔城。八月初六晚,官绅以城内回民里应外合为由,由代知府唐霈霖率城防军,将集聚城内沙家巷、行司巷的48户回民,不论男女老少全皆尽杀,并调集城外团练数千人,包围麻家崖一带的回民要点。闰八月,甘肃灵台、华亭、河州、固原一带回民来凤翔,支援围攻府城,数月内,打败凤翔一带团练武装,且抽调兵力支援西安、大荔回民反清斗争,并派兵守御宝鸡一带的要道、关口,阻截清军援助凤翔。十月,被围日久的凤翔孤城摇摇欲坠。知府张兆栋,知县唐霈霖等多次上书,乞援不至。廪生郑重献策:“孰能奋不顾身,突重围以求援乎?”生员张纶、武弁宫文通愿往,遂乘夜缒城突围奔省城求援无效。又于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进军师求援。三月间,义军掘蚰蜒(形状弯曲)壕三道,设置铃栅犬铺,长期围困凤翔城。此时,回民军在城外乡村攻堡寨,掠扰四乡。

九月,清朝派钦差大臣多隆阿率兵入陕镇压回民军。多隆阿兵分南北两路西进。南路总兵先锋官、甘肃提督陶茂林率3500人,星夜奔凤翔。九月十三日(10月28日),陶军由虢县北上,攻占凤翔外围回民阵地油坊村。九月十九日,攻占第一村、白家凹。回民军被逼向西北方向转移,凤翔城围解。十月八日陶军入城,八营清军分路进攻,破毁回民营地铁楼村。复攻打八旗屯,“枪弹齐施”,清将杨复胜等部配合截击,回军被迫绕七里河退却,死难者不计其数,余者一部转千阳,另一部转岐山境,又遭肖河清、金顺、温德勒克军队的追击,亦溃败。至此,回军十多万人经大小百战,仅余一二千人,转至千阳、邠县、乾县等地。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二十日,陶茂林率兵攻千阳回民军,回军被迫转宝鸡,走凤翔。二月初一,陶茂林奉多隆阿“速将千阳六营兵力调回凤翔,痛剿回军”的飞檄,以重兵进击凤翔北山回民军。回军崔伟与赫明堂、高得彦等军会合,打败陶茂林军。西走时,又遭麟游等地清军合攻,遂越千、陇而离陕入甘肃。

晁黑狗捣毁盐局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前,食盐销售官府划有“引地”。关中武功以西各地只准售花马池(甘肃盐池县)的“花马盐”。清政府为进一步搜刮民众,又决定自食盐由“官督商办”,西安设督销局,凤翔府设官盐总局,城东关、凤翔八属各县及虢镇、蔡家坡设分局。总局长为刘少涵,包办凤翔八属用盐。盐据局设立后,只许买官盐,严禁百姓私贩,盐价不断上涨,每斤由原来十六、七文涨至六十多文。更有甚者,盐局给百姓卖盐不用秤,用碗量,花一斤盐钱,买不到九两。民谣说“凤翔府里刘少涵,开官盐店黑心肝,不爱百姓只爱钱,盐不用秤拿碗按(量)。”官盐局的卡丁、盐勇又肆意勒索驮盐脚户,群众怨恨日深。靠驮官盐为生的贫苦脚户晁黑狗(凤翔人)、李猪娃(岐山人)、王摇摇(岐山人)常受盐局的刁难和克扣,以至讹去李猪娃驮盐的牲口60余头。脚户忍无可忍,百姓怨声载道。晁黑狗、王摇摇、李猪娃等决定砸烂盐局,在眉县齐镇寨开会商定先各联系自己手下的人,然后相机行事。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月二十六日黎明,他们会合眉、岐、凤、宝青壮年300余人,首先捣毁眉县齐家寨盐局。顺路捣毁岐山高店盐局。然后浩浩荡荡直冲凤翔府城。消息传出,人心称快,沿途百姓纷纷参加,拥众至1000余人。傍晚,到达凤翔东关,民众大声疾呼,揭露官盐局的罪行,放火烧毁官盐总局,火势蔓延及工艺局和骆驼坊;杀盐总局司事一名。凤翔城内府、县文武官员大为惊恐,急封四门,龟缩城内。晁黑狗、王摇摇、李猪娃等捣毁凤翔官盐总局之后,连夜返回。此后,陕甘总督升充以“防范疏失”参撤了凤翔参将张明举、凤翔知府傅世炜和凤翔、岐山两县知府及盐局负责人之职,派西安右营游击刘琦、营务处尚荫各率兵700至800人来凤翔镇压。他们以“纠众叛乱”的罪名,分兵在阳平镇、蔡家坡一带逮捕了晁黑狗、王摇摇,于十一月二十九日杀害在凤翔西城门外。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冬天,于甘肃庄浪捕回李猪娃。第二年(1905年)正月十六日,被凤翔知县彭毓蒿杀害于县衙西桑园内。

尹知府审老槐树

传说清光绪年间凤翔豆腐村有一株百年老槐树。老槐树旁住着一个外号叫王二的农民,他为人老实厚道,然而娶妻后不甚和睦。王二为了避免与妻子争吵,一气之下便出外作商,不到一年,就赚了五十两银子带回家。走到家门口,踌躇了片刻,他决定先将银子藏起来,进门后看看妻子待他的态度如何,再作处理。时天色已晚,见四周无人,他就将银子藏在门旁的老槐树下的洞穴里,然后叩门进屋。

妻子见丈夫回家,甚为亲热,激动得热泪直流地说:“以前都怪我不好,今后你哪里都不要去了,就在家种地好好过日子吧!”王二见妻子回心转意,甚为欣喜,就将赚回银两一事说出,妻子要看银子,他忙去老槐树洞穴里掏,银子却不见了。

王二听得凤翔知府尹昌龄为官清正,能为民作主。第二天一大早就去府门喊冤。

尹知府问他状告何人,王二说状告门旁的老槐树。尹知府一听,细问了情由,就随带了三班衙役去该村断案。

尹知府到村后,得知百姓中流传着老槐树显灵的说法,即令衙役将老槐树捆绑起来,出告示一张:“此槐树偷走了王二白银五十两,本府决定于本月初五公开审理,希各地百姓周知。”

初五这天,大槐树前人山人海,尹知府端坐正中,衙役肃立两旁,公众鸦雀无声,场面甚为森然。尹知府指着老槐树喝道:“老槐树盗银可恶,衙役们,给我结实地打!”只见两个赤膊露胸的衙役用皮鞭“啪”“啪”……轮番抽打老槐树。

少时,尹知府问:“老槐树招了没有?”衙役答道:“没有招。”“再打!”尹知府一面说一面用目光在人群中扫视,他突然发现一汉子“嘿嘿”笑出了声。便低声向地保打听,得知这人名叫黄大,是本村独姓,与王二对门居住,于是便微微点头。

这时,只见衙役们满头大汗,筋疲力尽。老槐树皮已被打得稀巴烂。尹知府又问:“老槐树招了没有?”衙役答:“没有!”尹知府离座,在老槐树周围转了三圈,见混黄的汁液从老槐树杆上簌簌流下,于是坐下来说:“明明招了,怎说没招?”这时,他厉声问道:“你们村子里有没有姓黄的?”黄大一听,心想村子里只有他一户姓黄的,,只得哆嗦着站起来,说他姓黄。尹知府问:“你是怎么拿去银子的?还不快快招来!”黄大不认。尹知府怒目圆睁:“黄大,你还敢抵赖,你看,这老槐树上黄水流溢,明明是你姓黄的拿走银子,你就是跳到黄河里也洗不清!”黄大仍不招认。尹知府怒火中烧,紧逼黄大追问:“那你刚才为何发笑?”黄大一听,扑通跪下说:“知府大人我招。那天傍晚,小人出门,朦胧中看见有人在槐树前弯腰磨蹭,我心中纳闷,那人走后,我去树根洞穴中一摸,原来是一包银子....我这就取回,给大人呈上。”黄大回家拿来银子,恭恭敬敬地交给了尹知府。尹知府随手有交给了王二看,王二一看正是原物,分毫未动,便给老爷叩头。此后,凤翔老百姓称赞尹知府断案如神,至今广为流传。

贤妇碑

据传,清光绪年间,凤翔唐村乡东吴头村住着父母双亡的兄弟二人,勤劳度日,兄弟俩先后娶妻成家,日子还将就着过得去。后因弟媳自私,常使小心眼,闹得妯娌不和,也伤了兄弟之间的和气。只好另起炉灶。

分家几年后,老大因积劳成疾卧床不起,医治无效,自知不久于人世。想到妻子年轻、儿子幼小不禁凄然,愁眉紧锁。贤惠的妻子觉察丈夫为她母子以后的生活担忧,尽量安慰其安心养病,表明一旦丈夫有个三长两短,她一定会好好抚养孩子长大成人。地里的庄稼活她不会做,就跟老二学,人家做啥她做啥,人家叫咋做她咋做。丈夫听了妻子的话,也觉得在礼,不久含泪死去。

老大死后,老二受媳妇教唆,一心想逼走嫂侄,独吞家产和十八亩良田。怎奈嫂子决意受寡,不得如愿,老二媳妇又常出瞎点子捉弄嫂子。第二年麦收后一十八天,老二按照媳妇的主意在麦地全种上荞麦,他嫂子也照样种了十八亩荞麦。到犁第二遍地时,老二又将荞麦全部犁掉。他嫂子得知后,去她的地里看了看,见荞麦长得嫩绿,实不忍心犁掉,又不知老二犁掉荞麦的奥秘,一时拿不定主意,一夜翻来复去睡不着,她思谋着:十八亩荞麦成熟后少说也要打八、九石,即是明年荒旱,也够母子两人的口粮,她拿定主意不犁掉荞麦。

当年荞麦大丰收,一十八亩荞麦收了十八石。可是秋播期天不落雨,无法下种,次年持续干旱,致成荒年。而老大母子口粮有余,老二无米下锅,夫妻吵闹,互相抱怨,想向嫂子伸手借粮,自觉惭愧,只得出村乞讨度日。好心的嫂子不忍兄弟一家挨饿,主动借粮周济,使其度过荒年。

她一生历尽艰辛,勤劳终世,儿子在其母的教育影响下,成为种田的行家里手,日子过得宽裕,叔嫂妯娌关系也很融洽。

后来,村上人为颂扬这位妇人勤劳善良、妯娌和睦的美德,于东吴头村头立碑一座,名曰“贤妇碑”。

慈禧与“腊驴肉”

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逃到陕西,夜不成寐,食不甘味。宫廷总管李莲英献媚拉那氏,绞尽脑汁,要供奉佳肴,仍得不到慈禧的赏识。一天,陕西巡抚端方献策,通过李莲英将凤翔特产“腊驴肉”奉上,慈禧得知端方讲究吃食,便动筷子尝了几口,立即脱口称赞:“这东西好,香而不腻,淡而不俗,比御膳房这伙脓包作的更有味道。将话传下去,过年时可不能无此佳肴。”当即李莲英与端方商量,传諭凤翔府当年把“腊驴肉”作为贡品,以后每年五千斤,送达京师。

责贡凤翔“腊驴肉”的文书一传,犹如晴天霹雳,泰山压顶,凤翔人大为惊恐,因为远有历史上的唐明皇给杨贵妃从岭南要鲜荔枝,近有宝鸡县给传统进贡大萝卜,逼得当地民不聊生,因耗费过大,民间暗中痛斥慈禧太后贪婪、端方等献媚者祸国殃民的罪行。

凤翔城南河湾村有一菜农,人称“壮腰”的单身汉尚锁娃更是怒不可遏。他深知每年“例贡”五千斤腊驴肉,给西府凤翔人带来的灾难之大,便以它平时的积攒银子,买了十斤“钱钱肉”,包装好,写了“上上贡品”四个字,贿通送贡的相识差人,来了个“掉包之计”,将“上上贡品”掺入年贡之内,送往长安他也带了些盘费进了长安城。

陕西抚院接到凤翔贡品后,把包上没字的送给各个官员,拣出写有“上上贡品”的包,恭送御膳房。新春佳节,慈禧太后又尝到了凤翔的佳肴,而且这次的肉色金黄鲜亮、嫩酥可口、味洽颊颐,而且胃口大开,满盘而尽。

此时,“壮腰”锁娃出现在长安街头,他给衣着破烂的小孩子送些过年糖果吃,教给他们歌谣。到了正月初十,长安城里一支新颖的歌谣不胫而走,全城小儿都唱起来。

慈禧太后于正月十五赏过花灯回到行宫,忽间宫人三三两两,窃窃私语,便传询一名宫人。这宫人被吓得直打哆嗦,讨个不死,便直言奉告,他们听到长安城里街谈巷议慈禧太后过年吃“钱钱肉”的事,还唱:

      宰公驴,腌制急,

      钱钱肉,味道美,

      稀世珍馔,老佛开胃。

慈禧一听,大为恼怒,本要杀人,但又想起春节所吃的“腊驴肉”,与上次吃的就是不一样,原来是“钱钱肉”。如果杀了人,必留口实,名声不好。便命令取消凤翔腊驴肉的“贡品”。这桩公案因尚锁娃见义勇为,施良方妙计而了结。

“钱钱肉”从此以它的制作精细、味而不腻、淡而不俗、嫩酥鲜美而出名。

尚锁娃大勇大智,为凤翔人民解除了繁重的“责贡”枷锁的故事,至今流传民间。

凤翔同盟举义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西安新军一标三营管带张凤翔、司号长张云山等人在西安五味什字义聚楼密召各县同盟会员,磋商响应事宜。凤翔同盟会员杨荟桢应召参加。会议约定,宣统三年九月初一(10月22日),全陕各地同时起义。九月初七晚,杨荟桢、刘志联络当地哥老会太白巷人黄发、糜杆桥人杨凤德、三岔堡人陈德胜、小里村人赵大桂等,并通过他们各联络志同道合者,组织民众1000多人,举义攻城。县差役张三保、王有荣、李振海、鲁福林等在城内策应。初八黎明城破,清西凤协营参将王志英(王玉卯)率残部顽抗,兵败自杀于北城上。知府德佑、知县彭毓蒿(四川宜宾人)在县署西边桑园房被群众杀死。举义群众因愤恨官吏、洋人,遂焚烧府、县公署、教堂、学堂,历代公文卷案、洋版书,并诛杀少数恶吏和教民。从此结束了清廷在凤翔267年的统治。凡参加起义者,皆以白巾包头为标记,俗称“白头返正”。

凤翔起义成功后,杨荟桢等为控制局势,遂联合红帮秦凤山山主马秉乾(外号马老六,回族,宁夏人,在县署快班当差多年),共同研究设立凤翔“同志会”,为利用其帮会组织关系,推马为“同志会”领导人,秩序稍静。

因各县秩序纷乱,秦陇复汉军都督府分派在全省各校青年学生回县倡办民团,组织地方革命武装力量。省优级师范毕业生王肇基(字,丕卿)和千阳人高丹桂奉命回凤翔,与马家庄人李逢春、八旗屯人刘治州相商后,由王丕卿、高丹桂以奉张都督之命双骑入城,往见马秉乾,晓以革命形势和道理。马对王、高二人以省派大员相待,表示愿为效力。遂命秘书田润以“同志会”名义出安民告示,文曰:“省城来文,保教安民,告我同袍,万勿心惊。”地方秩序始静。

当时,清廷调毅军、甘军夹攻陕西,企图镇压辛亥革命的消息时有传闻。李振初、刘治州、王丕卿等为形势所迫,商定由刘治州星夜赴省,清军政府派兵援凤。王丕卿、周德润(字凤岗,凤翔西关人)在县办理民团防务。

接到刘治州请求,张凤翔即派副大统领万炳南率新编民军2500人来凤翔,并委赵乃普管理凤翔府事,胡树人(四川人)管理凤翔县事。万部刚驻凤翔,甘肃清军分道夹攻陕西的消息即至。凤翔军、政和地方几经磋商,将起义军编为五大营:中营,马秉乾为营长;东营,黄发为营长;西营,杨开甲为营长;南营,龚发荣为营长;北营,杨凤德为营长。各营300人左右,均受中营领导,统归万炳南节制。城内设民团总局。民团总局以李振初、刘治州为正、副局长,城防总局以陈同、刘治州为正、副局长。王丕卿、周德润、谷逢时(字生辰,河北屯人,中学生)等辅之。民团总局在城周按东西南北四乡设四个分团,平时维护地方秩序,战时协助革命军作战。城防总局在城内按东西南北划区段设四个小分局,又在四门设立四个总稽查,专责巡查四城防务。凤翔城层层设防,严阵以待。

九月十三日,甘肃清军分两路东下,北路升允攻乾州;南路固原提督张行志(蒲城人)和回军统领崔正午分两路夹攻凤翔。张行志带壮凯军由甘肃灵台南下,进驻凤翔城东北的水沟、太相寺,前锋直至北沙凹;崔正午带骁锐军,越陇县、千阳进驻凤翔城西柳林镇,前锋直指亭子头。共有骑兵16营,马步兵约12000人,两路以犄角之势直逼凤翔城。凤翔兵团、民军斗志高涨,士气旺盛,但兵力总计不足10营人,约8000之众。武器仅有旧式毛瑟枪和曼利卡枪300多支,余均为长矛、马刀之类。万炳南即急电西安省民军政府增派曹寅侯(临潼人)率新编敢死军1200余人来凤。十一月二十一日(1月9日),万炳南分三路攻击清军未克。次日,再次出击,曹寅侯敢死队持铡刀、大刀、长矛等,勇猛战斗,争先夺取清军枪械而归。十一月二十七日黎明,革命军乘清军不备,袭击清军崔正午于柳林镇,歼三四百人,缴获帐篷、旗帜、马匹、骆驼、武器等大量战利物资。崔负伤溃逃千、陇。凤翔军民与清军激战数月,于城西、城北战斗20余次,清军攻城20余次,均遭到沉重打击。虢王、彪角、郭店、南指挥、陈村等地由于地方民团的严密防守,清军未能接近一步。军民抗清一直坚守到辛亥革命的完全胜利。

郭胜清与“红头军”

民国元年(1912年)3月,陕西秦陇复汉军副大统领万炳南在辛亥革命凤翔县城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与参谋长陈同进省述职时被杀。消息传来,凤翔民众痛惜、将士义愤填膺。省急派军令副都督郭胜清来凤镇守,以安反侧而定人心。民国二年(1913年)8月23日凌晨,驻凤翔的郭胜清部第七标统(相当于团)王生岐(河南人)军以缺饷哗变,一时城内炮火连天,哗变将士皆以红头包头,俗称“红头军”。红头军为充实军饷,尽劫东街花布庄荣号、糖庄长春丰、长春益、酱园全盛福等商号及部分富户财物,第二天拂晓离开凤翔。后经彪角、蔡家坡、眉县、周至入南山,后参加河南农民军白浪部。王生岐被任命为前敌总司令。

白浪军过凤翔

民国三年(1914年),白浪率部入陕。三月二十五日(4月19日)入凤翔境。次日黎明,以万余人分南北两路进虢县城。是时,甘军统领崔正午驻凤翔,有骑兵300余人;知县缪延福无守城兵备。白浪军骤至,崔以情势危急,寡不敌众,密使人在城四楼各插红旗多面,并于四门洞各派号手数人,令其轮翻吹鸣,虚张声势。然后崔率部出西门,缪延福恳求留守,崔未理,逃奔千、陇,城内人心恐慌。白浪军到,见城楼军旗招展,听城内军号大作,以骑兵在城外袭扰,大军仍分南北两路:南路经三岔、八旗屯、南指挥、王堡村、陈村、冯家山一带;北路经田家庄、西关村、竹园、大沙凹、盐坎、柳林一带,入千阳。

“铁血团”攻凤翔

民国五年(1916年)初,袁世凯用阴谋手段夺取张凤翔大都督职务,另派心腹陆建章为陕西督军。陆驻陕后残酷杀害民党压制民意。陕西陆军学堂毕业生甄士仁(麟游人)又名甄寿珊,秘密联络杨凤德、杨荟桢、黄发、熊子辉等组织“铁血团”,欲乘机夺取凤翔为根据地,号召西府各县联合行动,驱逐陆建章,讨伐袁世凯。三月二十九日(5月1日)晚,甄士仁、杨凤德等率“铁血团”200余人进攻凤翔城。杨凤德亲冒矢石,率先登上北城楼,因寡众悬殊,“铁血团”为县署卫队营所收,杨凤德牺牲,熊子辉身负重伤,甄士仁、杨荟桢、黄发等失利败退。“铁血团”解散。

靖国军占凤翔

民国五年(1916年),陕西督军陈树藩独命警备军首领、民党人士郭坚,率警备军七个营,从郃阳(今合阳)一带渡黄河进入山西,然后北上讨伐张勋。郭部渡过黄河后,陈树藩又急电山西督军阎锡山,诬称郭坚兵变,应从速扑灭,郭坚全军覆没。残部乔装绕道潜回凤翔,住在旧部李夺处。民国六年(1917年)12月10日(十月二十六日),耿直率部在西安起义,郭坚在凤翔闻讯,即率所部星夜赴西安增援,到达三桥后,方知起义部队已撤出战斗。郭坚退至周至,与耿部会和,召开将部会议,宣布成立陕西靖国军,郭坚任总司令,即日发出檄文,宣言护法讨陈。部队部署已定,郭坚率少数卫戍部队回凤翔。陈树藩得知郭、耿动向后,使用离间计,佯委郭坚为省警备统领,李夺、张铎为卫营长。又令刘世珑、胡景翼等率部追剿郭、耿。靖国军与其在周至、兴平激战,靖国军终因兵力不足,退守岐山。陈军、胡景翼部等遂围岐山城。胡因是民党人士,三原、耀县民党人士派武关石赴岐山与双方会商两全之计,双方接受武的建议,耿直放弃岐山,经胡部防地北门撤走。这时驻防凤翔的郭坚部,鉴于大敌当前,独立难支,放弃凤翔东移,与郭部靠拢,共图躯陈大计。

民国七年(1918年)4月间,靖国军在渭南关山之役取得反皖系军阀陈树藩的胜利。陈不甘失败,于6月集中兵力,企图消灭靖国军一部。在羌白城围攻郭坚,郭坚守城40余日,城内粮草断绝,弹药将尽,遂乘雨夜突围,至兴镇与部下张铎和杨虎城会和。

郭坚曾两攻大荔,想据为根本,均遭陈军攻击,未能实现。加之,郭部多系刀客出身,组织纪律涣散,与友军关系不甚融洽,受到排挤。渭北很难立足,遂与杨虎城商议,认为西路陈军势力薄弱,凤翔又为故地,西府种植的鸦片,正值收获季节,是解决粮饷军需的好机会,并闻西南护国滇军叶荃部奉命援陕,经四川北上,并带有接济靖国军的军械弹药,可争先接收,以便在陕西扩展势力,于是决定西进。郭坚率部经耀县南绕礼泉至乾县。到乾县又分兵四出,先后攻扶风、武功、岐山、兴平和眉县。此时,靖国军已改组,于右任到三原就任总司令,郭坚为第一路司令,下辖10个支队,一个营务处,声势日益壮大。不久,靖国军弓富奎也率部西来,分驻兴平、扶风等县。九月间,樊钟秀由商洛出山,进抵周至终南镇,与郭坚遥相呼应。郭坚继续向西扩千阳、陇县、宝鸡,使风险完全成为一座孤城。此时,靖国军副司令张钫正在樊钟秀部,见驻风险陈树藩部魏进先、吕金堂、梁文炳等人,俱是他任师长时的旧部,便率部西来援郭围成。西南护国军叶荃率部5000——6000人亦由嘴头北上来会,一时声势浩大,降服了凤翔魏进先。11月6日(十月三日),张钫、郭坚、叶荃各部相继入城,占领凤翔。并勿幕以陕西靖国军总指挥名义,由三原至凤翔犒军,并召开军事会议,商讨进攻西安的计划。不久,张钫回援樊钟秀去周至。自此,除户县、兴平外,关中西部大多为靖国军所占据。

于右任行营迁凤翔

民国八年(1919年),由于全国政局变化和陕西靖国军的发展,陕西在全国南(西南护法军政府)北(北洋军阀政府)对峙中处于重要地位。在陕参与对峙的北军、南军两方合计十省军队约20余万人,使关中各县几乎沦为战场。由于北军威逼,靖国军渐处劣势。甘军万余纷纷进入长武、邠县、陇县以及凤翔以北。民国八年(1919年)正月十七日(2月17日),陕西西线的镇蒿军攻陷周至,樊钟秀部退入凤翔,郭坚部张铎放弃眉县。二月初七日(3月10日)攻占岐山,凤翔被甘、奉、镇蒿军围困。不久,郭、樊接受奉军收编。民国九年(120年),奉军许兰州,直军张锡元奉调出关,陈树藩见郭坚势孤欲诱编为陕军,遭拒绝后与刘镇华联合攻凤翔,日久,未克退去。3月,靖国军只有陕西渭北、高陵、三原等八县地盘,陕西军政府操在杨树藩之手。民国十年(1921年)七月,陕西督军阎相文入陕,八月,郭坚在西安被第十一师师长冯玉祥诱杀。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三月间,杨虎城派参谋韩望尘敦请于右任到武功,组织陕西靖国军总司令行营,于右任为总司令,杨虎城为第三路军司令,李夺为第一路军司令(接郭坚任),稍后,又感到武功离敌太近,于4月18日移司令部于凤翔。于右任随同驻凤。5月十一日杨虎城率退守武功的第三路官军到凤翔田家庄果园村,受到于右任即第一路官兵的欢迎。此后为图长远,护送于右任经陇东入川,到上海会见孙中山。5月29日杨率部离开田家庄,经麟游、礼泉、乾县等地到陕北。

冯玉祥围歼党毓琨

党毓琨(又名党拐子)是继郭坚、李夺之后,踞凤翔较久的军阀。横行一方,暴敛掠民,并常派部四处挖掘古墓、遗址,搜罗文物宝器,据为己有,凤翔人民深恶痛绝。当时韩清芳部驻岐山,党、韩两部常因收叛兵、争地界,发生冲突。民国17年(1928年)5月,党发兵围攻岐山,韩清芳恐惧,报告于省。西北总司令冯玉祥认为,党部久居凤翔,终为关中心腹之患,遂遣军长韩占元、张维玺和师长赵登禹,会同陕西甄寿珊、韩清芳部,先后率兵围攻凤翔城,党部死守,久攻不下。后按韩占元计,密使部下从城东南角赵家坝农民家中,深挖地道,穿护城河,直达城墙根底,然后装七棺木炸药埋于城下。6月,陕西省主席宋哲元亲临凤翔,发起总攻,向城内发射大炮三发,督促党部投降,未应。遂于第二天黎明时,引爆城下炸药,全城轰然震动。一时烟火弥天,灰尘蔽地,东南角城墙倾陷,攻城军蜂拥而入,并按部署先绕城墙实行大圈包围,再分途驻街巷捕杀败兵,先后共杀1600多人,党毓琨死于乱军中。所有军器、储粮、金银及古董器物解往西安。留赵登禹驻守凤翔,其他各军离去。军阀在凤翔混战局面至此结束。

麻伕站伏击战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四月打响了西府战役,凤翔第一次解放。然而国民党不甘失败,继而卷土重来。西府游击队和当地政府北撤至麟游麻伕站时,恰好遭遇了敌人一个侦察营,当时游击队被冲散,游击队政委蒲光率多数队员迅速渡河,抢占了一座山头,居高临下击退了尾追之敌,晚上宿营红沙殿。次日凌晨,又一股敌人以猛烈的火力将游击队压在山沟,游击队沉着应战,及时准确还击,击毙了敌机枪手,迅速撤至宝玉山。下午,一营敌兵沿凤麟公路北上,游击队占踞高山,给敌人以突然袭击,毙、伤多人,最后迫其弃尸溃散南逃。

麻伕站被冲散北走的其他游击队队长亢少平、队员邰光瑞、李福祥等约13人,由灵台百里镇连夜返回途中,正值敌调动大军,追赶我主力部队。游击队再度北撤,敌人发现我野战部队撤退中掉队的一所野战医院,有100多人,多系伤员,只有13支枪(两支短枪),基本无战斗力,敌人紧追,情况十分危急。游击队队长和队员商量决定与主力部队同行,野战医院在前,李福祥带人以机枪作后卫掩护。经急行军甩开敌人,安全渡过泾河,进入边区,于当远镇赶上了我主力部队,安全的将医院交给了西北野战军后勤部。

游击队反“围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游击队返回北山不久,敌以一个整编师分三路对千山山区南北夹击进行“围剿”。西府游击队接此情报后,即通知驻扎在岐山涝川的刘岐周部向毛家山转移。第二天凌晨,刘部被从岐山北进之敌包围。游击大队遂派两支小分队以机枪侧击敌人,接应刘岐周部到毛家山。黄昏时,游击队穿过敌人营地进入老女沟。次日9时,凤翔北山之敌运动到老女沟附近,游击队以火力掩护撤退。天黑时到达五指岭,并西渡千阳至宝凤结合部的花园村,跳出敌人的夹击圈。休整一天后又连夜折回凤翔南塬,化整为零,活动于城南八旗屯一带。敌人发现游击队逼近县城,急调清山部队返回县城。此时,游击队又以零归整,安全返回游击区。游击队采取“敌上山、我下山、敌下山、我上山”的灵活战术,战胜了敌人第一次“清山围剿”。

敌人山塬“围剿”落空后,改变方式,以两个营兵力,东起岐山后周公,西至发现五指岭,步步为营,开始对页岭地区“清剿”。游击队从严家坡出发,牵引东进之敌西行,经后河沙泥沟甩开敌人,又拖东进之敌至杏树沟、后河,再摆脱敌人。两路敌兵“围剿”,又以失败而告终。

敌正规部队两次清山失败后,又纠集七县保安团,东起扶风,西至千阳摆开一字长蛇阵,进行第三次“清山围剿”。游击大队三名领导各带一个中队,分别活动于东山(扶风交界地区),西山(凤翔西北地区)和城南塬地区。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并摧毁敌洛渠、榆杏两个乡公所,收缴其全部武器。敌人连遭打击,又找不到作战目标。第三次“清山围剿”又以失败而告终。

封家山伏击战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西府游击大队下山活动,逮捕了榆杏乡乡长张子南等,沿山向西捣毁了安河乡公所。敌县长连友贤闻讯,带驻军一个营和自卫团一个中队尾追到封家山。游击大队副大队长亢少平带11名队员押着张子南向后撤,并故意暴露目标,诱敌深入,大队长李福祥率主力部队沿封家山后撤,占领制高点;副政委蒲光带一个分队插到敌后右侧山头上,形成对敌前后夹击态势。敌人入伏击圈后,游击队发起猛攻,敌措手不及,仓皇逃命。游击队乘胜追击,歼敌30多名,缴获步枪10支,游击队无一伤亡。

寺头伏截敌军车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农历正月初七西府游击大队副政委蒲光接到敌军需车辆即将途径凤翔之情报,遂带领18名游击队员出山,在距凤翔县城五公里的西宝公路沿线寺头村附近埋伏,连设三道防线,截击敌人军车。初八早饭时,敌三十九军两辆军车驶入我伏击圈,游击队以密集火力阻截,击穿一辆军车水箱。坐在驾驶室内敌三十九军军长母亲中弹负伤,军车停止前进。游击队迅速收缴了敌人武器。此时,恰有两辆商车路过,游击队让一辆商车拖上被打坏的敌军车及俘虏前边行驶;另一辆商车载游击队压阵,胜利开往姚家沟。游击队对车上金银财宝分文未动,还给敌军长母亲包扎了伤口,五十多名俘虏经过训诫教育,全部释放。此战缴获敌八二炮3门,轻重机枪6挺,美式电台一部,望远镜两部,步枪40余支,短枪7支,被服辎重若干箱。

亢家河阻击战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21日(农历四月二十一日),胡宗南三十师与五十七军(青年军)沿麟凤公路向南溃逃。驻在姚家沟宋家塬的西府游击队,派游击中队俘获了一名敌侦查员,经讯问后得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正在追击敌人。游击大队立即行动,构筑工事,阻击南逃之敌。敌人急于夺路奔命,以整营的兵力向游击队阵地强攻。游击队凭借有利地形打击敌人,配合野战军完成战役部署。至次日晚,整个战役胜利结束。第三日晨,游击队在汉山庙、宝玉山梁一带,又击溃逃敌一个营。此役,游击队毙伤敌人100余名,俘敌100余名,缴获轻重机枪100多挺,司登式卡宾枪、步枪100多支,骡马10多匹及弹药等物资。战后进城途中,又于五曲湾附近一个小山村俘获曾枪杀游击队管理员邹万富的一股敌散兵10多人。

皂荚神树

在凤翔民间,人们一提到皂荚树,都说它是凤翔人的树神。凤翔皂荚树看起来很平凡,虽没有银杏的古老历史,也少了松柏的傲霜斗雪,但它却枝叶繁茂,浑身是宝。自古以来,凤翔人不仅用它的荚果去污,而且用它的皂刺、木皮、根皮入药祛病。而更重要的是西府人在自家屋门悬皂荚、院角放皂荚用来避邪。相传是状若刀形的皂荚、略带毒性的皂刺可以吓跑鬼怪,起到除秽驱邪作用。为此,在凤翔乡野村间的路口、门前或屋后,间或可以看到一棵棵枝繁叶茂的皂荚树,犹如一位位饱经风霜的沉默的老者,静静地站在那里,守护着那一方方土地,见证着那一段段历史的变迁。

“守灵”树

在凤翔南指挥村八组的丁字路口处,有一棵粗壮的皂荚树,枝叶繁茂,崭露出蓬勃生机。据传说在明嘉靖年间,这个村子有个善于道术的道士姓何,人们称“何道士”。那年月正赶上天旱无雨,村民们就在五圣庙和龙王庙中间搭起了法台,请何道士来作法祈雨。没多久,天空中就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突然,一道闪电从天而降,转瞬将一棵皂荚树从树杆到树根击空,顷刻间,大雨倾盆。从此,这棵皂荚树就成了远近闻名、家喻户晓的“树神”。

这棵皂荚树干中空,至今,树龄年岁无法说清,但站在树干中空位置,展开双臂,至少有1.5米长。这棵皂荚树不但在本地名气大,在甘肃平凉也很有名。据说从清代起,这棵皂荚树下就城了陕甘“麦客”的聚集地,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南指挥村,人们更习惯叫着棵皂荚树为“大铁锢树”,说是在清光绪年间,有两个沉重的树杈即将压垮树干,那时村民们便用铁架将树杈箍了起来,“大铁锢树”的名字一直流传至今。

南指挥村村民对这棵皂荚树很器重,特别充满了敬意,都说:这棵皂荚树是给秦宫大墓守灵的大树。雍城是先秦的发祥地,而南指挥村正是秦代君王大墓的所在地。这棵皂荚树就是秦人给祖坟栽的守灵树。

在南指挥村,关于这棵皂荚树的传说还有很多。虽然历经沧桑,但至今仍枝叶繁茂,其树根部的大洞,早已成了孩子们玩耍的“乐园”,世事变迁,这棵皂荚树不光是南指挥村的“树神”,更是一代代南指挥人成长的“见证者”。

五毒树

在凤翔民间,只要人们一提起柳林镇屯头村口的那棵大皂荚树,都会伸出大拇指交口称赞,说是久负盛名的“五毒”皂荚树。

这棵树生长在屯头村六组小西庄的路边,树干高大挺拔,高约20余米,胸径452厘米,冠幅16米,树龄约500年。在它硕大的盘根上,有两株略小的皂荚与其同根生长。近看这棵树干掉出的部分活像一个蛇头,树根部分别露出的造型像蟾蜍、蝎子、壁虎和蜈蚣。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都叫它“五毒树”。

作为屯头村的“标志”——“五毒树”,相传有不少离奇的故事。据传远古时代,这棵“五毒树”是一位名叫“出沙龙君”的天神所赐的神树。那时只要村中干旱无雨,当地的百姓便会在此树前虔诚朝拜,它便会降甘霖于田野,庇佑这一方百姓的平安。古时,这棵树神还会从树干的“蛇头”处不停地流出一滴滴黑色的汁液,据说这种汁液能治愈百病,一时间,来这里取“神药”的百姓络绎不绝。怎料一日,有一“恶道”途经此地,说“五毒树”向南饮尽了古雍城河之水,尾扫了千阳源头,是不祥之物。遂趁夜深人静之时,拔刀砍断了倒挂的“蛇头”。从此,“五毒树”不再流出汁液,而树干中也枯腐出一个空洞。

如今,这棵“五毒树”枝繁叶茂,没有一点枯败的痕迹,它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奇特——盘绕的树根,如同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可见只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能造就如此的臻品。

七寸蛇树

传说五代十国时,后蜀将田承肇镇戌凤翔。有一天,他在城外一树林内小憩,忽见身旁有一小树,径高数尺并无枝叶,甚为光滑。田遂玩弄,上下抚摸。霎时间,手指红肿,疼痛难忍,立即回营,胳膊已肿粗如桶。急召医救治,均不解其病。打听到城外有一农妇善医蛇咬,速派人请至。妇人询问后,说:“此树生于七寸蛇卧处,蛇喷毒于树,如触树即中毒。”按照妇人的嘱咐,遂差人就在此树根旁深挖,果得二蛇,杀死。然后置香表、蜡烛以祭树神,之后,将死蛇敷于田臂肘间,骤见其肿毒渐消至腕,至食指成一血球,遂以利刃断食指一节,病方除。

千年古槐

凤翔柳林宋村二郎庙前有一棵古槐,树基高出东西大路八尺,呈圆形。树身粗壮,四人合抱不拢,树冠圆而大,枝繁叶茂,高数十米,非云梯不能攀上。树下可容纳几百人乘凉休憩,人称神树。据当地村民说,每年正月二十三,二圣庙过会,也叫“懒婆娘会”,因此树树冠大而圆,枝条浓密而长,满树枝上挂满了红布条、红线绳以及弯弯曲曲的“香盘”,看上去别有一番风味。在过去,也作放烟花或“打花”(即用烧红的碎铧铁打花)而用,烟花观赏效果绝伦无比。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六古会,也是人们在树下纳凉、娱乐、卖杂耍、卖吃食的最佳地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此树下是宋村人开会首选地方。“大锅饭”时的七、八十年代,村民听到上工铃声后,带上劳动工具走出家门,先在此树下等候聚集,不论春夏秋冬,这是下地干活的第一站。村里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千年古槐伴杨戬,乌鸦卧在树尖尖,狼来啦,鬼来啦,二郎神衔个腿来啦!”吓得小孩又哭又爬,直奔到他妈怀里藏起来。

人常说:有庙就有神,有神就有鬼。凡宋村人家伐大树前,都要选吉日,在古槐上写贴红对联,原因是怕碰上鬼。据一些老人讲,二圣庙前的千年槐树如果有乌鸦叫唤三晚上,村里必定要死人。为了证实此事,有人还说,某某某当大队干部时,带领人砍伐了一棵大树,将扯的一些板料拉回自家,年龄不大,已患病多年,如此等等,说的有枝有叶,神乎其神。

村里人还说,此树大约是宋末元初栽植,树龄在千年以上。如今,它宛如一把绿色的大伞,罩着全庄,保佑全村四季平安。

王士祯在凤翔

王士祯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卒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他享年七十五岁,为清山东新城人,初名士桢,为避雍正皇帝(名胤桢)讳,改名士正,字子真,又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顺治十五年中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士祯善文、词,尤工于诗,其风格以神韻为宗,主持玹者数十年,名闻海内,著作有《池北偶谈》、《渔洋诗话》数十种。

王士祯为清初官宦之一,且为一代文宗,邮简遍天下,结交多英豪。据《王世祯著作《秦蜀驿程后记》中载: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正月二十六日,玄烨(康熙皇帝之名)命经筵讲官户部左侍郎王世祯赴陕西、四川两省祭告西岳华山、镇岳吴山、江渎,祈祷风调雨顺,岁丰人安。王世祯奉命后,以天使身份,于二月初三日由京师(北京)出发,过太原、入潼关,抵华阴庙祭告华岳毕,赴西安在省城稍事盘桓。于三月二十三日由凤翔府知府许国嗣迎王世祯于岐山县之义(益)店镇,当日夜宿岐山县行台(行辕)。三月二十四日抵凤翔,天微雨,公宴设东湖接待之。知府许国嗣特邀先至凤翔之陕西提学使武真庵作陪,席间宾主酬醡甚欢。王世祯即兴吟出:

《雨中武真庵督学召集东湖》

行人衣上雨,

来自杜阳川,

湖似郎官好,

名因学士传。

游鱼争唼雨,

垂柳欲生烟,

重游荷香里,

还劳运酒船。

三月二十五日早,风和日丽,知府许过嗣、知县王嘉孝率属员陪王世祯至城内东南隅,访秦穆公墓。是日,王轻衣缓带,手柱藜杖,于凭吊一代雄霸之遗冢后,回顾历史,感慨万端,遂吟出:

《秦穆公》

雨霁陈仓晓日红,

杖藜来访橐泉宫,

千年断碣荒烟里,

一片残春秀麦中。

黄鸟哀时良士尽,

碧鸡飞去霸图空,

子车遗冢尤邻近,

长与坑儒恨不穷!

三月二十六日,天阴,王世祯由许国嗣、王嘉孝等府、县僚属陪同起程,出西门途经亭子头、窑店,过灵山未登,越彭祖原,抵达千阳县城。翌日,于千阳小住时吟出:

《千阳县》

晚上千阳阁,

远山横翠眉,

川长连陇首,

城古枕隃麋。

太尉千秋笏,

韦郎七字诗,

不胜怀古意,

羌笛暮休吹。

三月二十八日,王世祯于黎明登镇岳(吴山)陇县知州王鹤已先至恭候,随王同入西镇庙,行祭礼时,王世祯为主祭官;陪祭官为凤翔府知府许国嗣、陇州知州王鹤、凤翔县知县王嘉孝。礼毕,仍归宿千阳县。

三月二十九日,王世祯由千阳出发,经归(桂)家峡,登灵山,谒灵鹫寺。于灵山高处观望,春山如笑,西望吴岳,东观太白,北顾岐梁,南见陈仓。登降一里余路,始下山,至大唐村入通灵寺,观性空禅师牧牛图十偈碑,入凤翔城,仍宿行辕。

四月初一日,晴朗清和,由府、县官员陪王世祯至东关普门寺,访吴道子画,已荡然无存。又观览憨禅师长生语录石刻。归过东湖谒苏东坡祠后吟出:

《再集东湖拜东坡先生祠》

复有东湖约,

来时春暮时,

凉风散古柳,

微雨洒清池。

自识龟鱼乐,

何殊濠濮思,

先翁去千载,

仿佛下云旗。

王世祯辞出苏公祠后,于祠外发现一石碑,石理粗殊,字颇漶漫,涤视即东坡诗,为明太宰滁州人胡松及光禄寺卿临朐人胡惟讷作盐运使时所刻成。王复自东湖西堤缓步至水南来苏亭,此亭本为君子亭之故址,为明提学使许生洲所更之亭名。在此王曾流连多时,复转向东堤之玉水亭(此亭久废,令人已不识其处)茶话,于黄昏时始入城归馆舍,此日王曾购得《梵网经》一部。

四月初二日,王世桢仍在凤翔,由府、县官呈赠东坡《普门寺忆弟子由诗》拓本一幅、东坡所画菊梅石刻条幅数件。当日王世桢即兴吟出肯定凤翔在地理及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豪迈佳作:

《凤翔府》

城边千渭两交流,

陇蜀中分第一州,

西雍横当斜谷路,

南山高接杜陵秋。

雌鸡尚忆秦人霸,

星陨难销汉相愁,

形势依然身万里,

扶风歌罢拂吴钩。

四月初三日,王世桢自凤翔起辕,有府、县官员恭送出南城,向虢镇进发,夜宿虢镇行台。第二日行抵宝鸡,第三日由宝鸡起程,经益门南行。

康熙十一年(1672),初秋,王世奉命典四川乡试,途经宝鸡时,曾吟出:

《宝鸡》

险绝古陈仓,

                       停车落日黄。

霸图今寂寞,

陈宝亦销亡。

城郭秋云里,

人家清渭旁,

回看三辅远,

秦树但苍苍。

苏轼与东湖

凤翔东湖位于古城墙东侧、凤尾桥南,为关中西部著名的风景区。夏、商称为橐泉。周文王元年因瑞鸟凤凰饮此水而名为“饮凤池”;北宋仁宗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大文豪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广址扩池,植柳建亭。因在县城之东,遂更名为“东湖”。迄今九百余年,历代名人仰慕苏轼文学政绩,曾多次修葺湖景,遂之不断完善秀丽,现为国家级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湖占地20万平方米,分为北、中、南三湖,内湖以桥分为二,为苏轼监修。外湖在东湖南,系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凤翔知府傅世炜动员人民开凿。通称东湖。湖水引城西北角“凤凰泉”水,水分东西,环城汇于城外东南角之“凤尾”,注入东湖。以湖蓄水,以水围城,形似凤凰展翅,被誉为凤翔八景之一的“凤涧分流”。水深平均1米,最深处达3米左右。湖内亭、台、楼、阁、桥、堂、轩、榭、祠等古建筑别具一格,精巧雅致,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莲池碧翠,水光潋滟。湖岸柳树成荫,松柏常青,鲜花点缀。著名景观有凌虚眺远,柳岸飞雪,石蠣吐甘,沧浪瀑布,曲桥观鱼,断桥叙史,喜雨怀苏,君子吊古等。东湖集历史、文物、科学、艺术、风景、旅游于一体,堪称我国北方古典园林的优秀代表,是著名的风景区。

自2006年开始,凤翔县委、县政府累计投资三千多万元,实施了白荻沟引水、苏轼文化广场建设、环湖路铺设、景区绿化、美化、亮化、西大门建设等九大工程,形成了以苏轼文化为主的湖北区,以水域游览为主的内湖区和以赏莲、赏花为主的外湖区三大部分,成为旅游景观中的精品。

凌虚台

凌虚台位于东湖北岸五十米处,是北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凤翔知府陈公弼为登高望远而建。台乃凿地为池,以其土而筑。台高两层,青砖砌阶绕围,中有镶嵌石碑面南,上刻有苏轼著名散文《凌虚台记》。面北中有镶嵌石碑,刻有苏轼诗文一首。民国十年,郭坚在台上树碑,亲书“凌虚台”。台高约2丈,周约4丈。

凌虚台原址在凤翔府内,后移入湖内喜雨亭北。陈公弼任太守时,常在府内闲庭信步,明知廓外有太白山、鸡峰山等景,可总是看不到,于是他在府内修一座高台,取名“凌虚台”,以观廓外远景,并让苏轼写一篇文章刻石留记。因苏轼与陈公弼两人工作中误解较多,苏轼就在《凌虚台记》中暗含讥讽之意。陈公弼读过后,不易一字,命人将其刻石镶于台南。后来,苏轼明白了陈公弼的苦心,随即写了一篇《凌虚台诗》,以此表白自己的懊悔之意和对陈公弼豁达气度的褒扬之意,从而化解了两人之间的恩怨。后人便将《凌虚台诗》加刻于凌虚台之北,一记一诗,南北呼应,为这二人之间的恩怨做了一个最好的注解。“凌虚眺远”为清代时“凤翔八景之一。”

适然亭

适然亭位于凌虚台之上。清光绪十四年(1888),凤翔知府熙年在凌虚台上增筑“适然亭”。登亭倚栏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适然亭之得名盖由此来。

聚贤厅

聚贤厅为筹备全国苏轼研讨会而修建,也是凤翔东湖园林管理处的办公地。因苏轼被凤翔人称为“苏贤良”而取名。同时又含“贤者以聚”的意思。1990年全国苏轼研讨会和2007年苏轼在凤翔研讨会在这里召开,同时修建的还有“丽于榭”、“玉水池”、“凤棲峰”等景点。

喜雨亭

喜雨亭位于东湖北岸,是公元1062年为苏轼所建。原址在凤翔府衙内,后迁入东湖。北宋嘉祐七年春,天大旱,时任凤翔府签书判官苏轼日夜焦虑,不辞辛劳,四处奔走祈雨,幸而天降甘霖,一雨三日,官民喜形于色。此时亭子正好建成,遂以“喜雨”名亭,并写下了著名散文《喜雨亭记》。

东湖牌坊

东湖牌坊位于东湖岸西北角,创修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当时我国园林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格局,牌坊是必备之景。时任凤翔知府王江为完备东湖园林景色,创修了牌坊,并亲笔题写了“东湖静影”四字牌匾,后世累有修葺,又更名为“东湖揽胜”。


陨 石

陨石位于东湖南岸入湖口门外。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刘彻征和元年(公元前89年),有陨石坠入岐阳府城。苏东坡修浚东湖后,因为这块陨石极像凤凰翘首姿势,且苏东坡《东湖诗》中有“闻昔周道兴,翠凤栖孤岚。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毿。”并将这块陨石移置到东湖岸边,取其“凤凰照影”之意。遂成为东湖奇观。

断桥亭

  断桥亭位于东湖西岸经“古饮凤池”之小门而入湖心连接君子亭处。初创于明代。苏轼在凤翔修浚东湖后,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时又疏浚了西湖,并建断桥亭。后人为纪念苏轼在凤翔的文章政事,也在此修建了断桥亭,文人骚客谓之曰“断桥叙史”。并书联:“断堓高低围绿树,回溪远近出青萍”。

君子亭

君子亭位于湖心,连接“断桥亭”和“宛在亭”。君子亭为苏轼所建。亭为八楹柱,钻尖顶,檐柱镶平台,形式古朴,大方美观。苏东坡疏浚东湖后,水中植荷,亭旁栽竹,荷花、竹子都有君子风范,而苏东坡也以君子自许,因此亭成而名之曰“君子亭”,取花竹人三君子之意,以昭示后人应该做坦坦荡荡的正人君子。亭联曰:两岸廻环先生柳,一湖荡漾君子花。

左公柳

左公柳位于湖心“君子亭”畔。据史料记载:清光绪2年(公元1876年),清末“中兴名将”左宗棠受慈禧太后之命赴新疆抵御沙俄入侵,凯旋而归,途经凤翔府在此休憩,于东湖湖畔手植杨柳数株,以应苏轼“新栽杨柳三千里”之句,唯此株尚存焉,后人称之为“左公柳”。      


    宛在亭  

   宛在亭位于湖中心,连接“君子亭”和“春风亭”。宛在亭为苏东坡创修。《诗经、秦风》中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会从之,道阻且长,溯流从之,宛在水中。”给亭子命名“宛在”就是取诗中“伊人宛在”之意也,表达怀古之情。


春风亭

春风亭位于东湖湖心小岛,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凤翔知府蔡兆槐创修。大屋顶,四面坡,亭内宽敞,檐下有走廊,雕梁画栋,雅致美观,四周场地宽敞,门前备有船、艇。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上书朝廷免除百姓积欠债务、取消盐茶的商榷制,释放无辜含冤囚徒。蔡兆槐对此赞佩不已,称其政绩如“惠过春风”般给老百姓带来温暖。因此修建“春风亭”,以彰其功,并配其楹联“平湖分翠流春远,碧海笼烟上月迟。”

鸳鸯亭

鸳鸯亭位于湖心两岛连接“会景堂”与“春风亭”处。两亭共六楹柱,钻尖顶,形式独特,柱间有木平台,且两亭连接于石桥之上,宛如一对浮游戏水的鸳鸯。此亭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凤翔西凤营参将常瑛受知府李慎委托而修建。苏轼在凤翔为宦时,曾携夫人王弗一同前来,二人志趣相偕,伉俪情深,且王弗知书达理,非常贤惠,为凤翔人所称颂。后人修建“鸳鸯亭”,以缅怀苏轼夫妇。

会景堂

会景堂位于湖心东岛,为四合院式,厅堂檐下有走廊。创建于唐代,原址在凤翔城外南溪,原名“会景亭”。苏东坡在凤翔为宦时,曾将此亭向西迁移,更名为“招隐”,并题写了“飞檐临古道,高榜劝游人,未即令公隐,聊复濯路尘,茅茨分聚落,烟火傍城闉,林缺湖光满,窗明野意新......他年谁改筑,旧制不须因,再到吾虽老,犹堪作坐宾。”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知府傅世炜将其迁入东湖,更名为“会景堂”。会景堂宽敞明亮,古朴典雅,,为历代文人墨客饮酒畅怀、宴友会宾的聚所。

一览亭

一览亭位于东湖东岸“北魏城墙”之上,台高3丈,曲径拾级而上,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5年)凤翔知府白维清创建,是东湖最高建筑。登斯亭也,远可观太白山积雪,近可览雍城全景,俯可观东湖全貌。秀湖奇峰,一览无余,故而得名。

望苏亭

望苏亭位于东湖岸西南角。苏东坡在凤翔为官三年,兴利除弊,改革衙前之役、查决囚犯、赈济灾害、修筑东湖,办了许多好事,令凤翔人世代受益。凤翔人民对他的感念之情世代不减。1935年,凤翔县保安大队附邑人贾宗谊在东湖之西岸创修了“望苏亭”,以此来寄托凤翔人民对苏东坡的缅怀之情。

洗砚亭

   洗砚亭位于东湖东岸。四楹柱,钻尖顶。苏轼在凤翔为官三年,不仅留下了显赫的政绩,也著有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其中多为在凤翔东湖所作。相传苏东坡有一块“天石砚”,是其幼年玩耍时所得,他非常珍惜,每用过之后,必亲临湖边洗濯干净。后人为怀念他,在湖之东岸修筑“洗砚亭”,以兹纪念。

不系舟

不系舟位于东湖北角湖水中。据史载:苏轼题《金山寺画像》诗云:“身似不系之舟,心如已灰之木;问我一生何处?黄州惠州儋州。”明代人依据苏公诗意,在东湖修有“不浪舟”画舫,已倾圮。1920年,陕西靖国军第一路司令郭坚重修“不浪舟”未成,而在湖之北岸修画舫一座,取苏公之意命名为“不系舟”,俗称“旱船”。


来雨轩

来雨轩位于东湖东岸,是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凤翔知府白维清创修,为游人休憩之所,取名“来雨轩”。一是苏东坡得“喜雨”而名亭之意。二是慕以诗名海内外的王仕祯所写数首东湖诗中咏颂东湖丽中佳景致情。苏府判以“喜雨”名亭,白知府则以“来雨”名轩,都是取惠及万民之意。亭、轩两相辉映,喜、来取意相同。

空濛阁

空濛阁位于东湖沧浪桥南衔接东湖。清道光二十四年(1898)凤翔知府傅世炜继苏公之遗志,于湖南偏买田数十亩,筑堤蓄水,涝则蓄水壶内,旱则泄之以灌农田,称之为“南湖”。后知府李慎依据苏东坡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的佳句,建成“空濛阁”“藕香榭”“崇光亭”“月转廊”“曲桥”等,使之成为一座具有郊野情趣的避暑山庄。2010年县委、县政府又投资扩建了东湖西大门、南湖扩建了“樱花岛”“松竹园”“牡丹园”等,真正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姊妹湖”。

北魏城墙遗址

  北魏城墙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4——451年)时所建,俗称“小城”,为当时岐州治所。北魏城东起塔寺河西岸,西临饮凤池(今东湖),南至一览亭、春秋阁;北至太白巷北,城墙高7米,底宽9米。今仅存一览亭、春秋阁段,据今已1580余年,为凤翔城内最古老的一段城墙。

苏文忠公祠

苏文忠公祠位于凤翔东湖北岸、“喜雨亭”以西,座北面南。据史料记载:创建于南宋,是为纪念苏东坡而建,迄今八百余年。文忠是他的谥号,后人为敬仰芳徽,建词湖岸,由宋迄今,兴废叠作。祠以正殿、仝小山房、鸣琴精舍、壁廊、二门、大门等建筑构成,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甚是恢宏壮观。前院影壁上镌刻着苏轼名篇《思治论》,正殿内有苏轼汉白玉雕像,峨冠长带,神情超逸。祠堂呈长方形,西边的壁廊上为苏公轶事壁画,祠内有仝笑山房,仿苏轼当年和友人雅集兴会之所;有鸣琴精舍,仿苏轼当年抚琴弹曲之处。旨在缅怀先贤之功绩,仰慕先哲之雄风。

东湖碑林

东湖碑林位于东湖北岸、“喜雨亭”以东,座北面南。建于一九九七年。创意新颖,采用回廊建筑形式,壁间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诗词168通,碑石按宋、明、清和近代四座院落进行布局。主要为苏轼书画瑰宝和历代名人咏颂东湖的诗句文赋。碑林内珍藏有苏轼手迹《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梅、兰、竹、菊画作以及清代《改修喜雨莲池纪略》、民国时期郭坚真迹墨宝等珍贵碑石。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堪称碑刻之精品。

总览东湖胜景,有诗曰:

         潋滟晴光映碧霞,

         明湖斜枕郡城东,

         拂衣露惹垂杨岸,

          入座香飘菡萏风。

         流水不随时代异,

         游人未卜古今同,

         苏公祠下王孙路,

         缓理归鞭落照中。

凤翔八景

凤翔,唐时府控八县,人文堪盛,古迹灿然。在自然条件下,风貌有八景之胜,其历史悠久,遗迹脍炙人口。

东湖揽胜

  凤翔城外东南隅有水塘一方,人称饮凤池。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当时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为凤翔府签书判官,他倡导群众,将饮凤池扩而大之,引城外西北隅凤凰泉水循城而东南,注入池内。蓄水养鱼,种荷植柳,栽竹育花,筑堤建亭,以作憩息游乐之所,名曰东湖,距今已有九百余年,成为凤翔历史悠久、风景优美、远近闻名的园林之一。原东湖面积,共约五万七千六百平方米,以桥为界,分为南北中三湖,建有洗砚亭、君子亭、宛在亭、春风亭、鸳鸯亭、望苏亭、来雨轩、会景堂、不系舟等古色建筑,特别是沿岸垂柳环抱,曲虹幽径,时花送香,亭台楼阁倒影湖中,使人流连忘返。而一览亭高登远瞩,全景尽收眼底,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苏公祠位于东湖北岸,喜雨亭、凌虚台诸名胜为后人移建在内,两庑壁嵌东坡名作《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及苏东坡所画梅兰竹菊。后人又在湖北岸建起了碑林,收藏了名人字画诗词数十通,这些均属宝贵文物,远近闻名,现扩建了南湖,建起了古香古色的空朦阁、山庄、月桥、廊亭,新增了牡丹园、竹园等。2012年修葺了西门,为游人开放。如今,东湖风光旖旎,成为人们旅游观光休憩的好去处。


凤涧分流

  凤翔城外西北隅之凤凰头村附近有凤凰泉,水深源渊,赋味甜淡,东西环城两分,保城利农,其水北绕东“宁远”门及东“迎恩”门而注入东湖。西经“金固”门及南“景明”门而由凤尾桥南流。以供灌溉。源远流长,环绕全城。起于凤头,汇于凤尾。以水围城,以湖蓄水。城湖相映,利农固筑。足壮观瞻,堪称胜景。有诗云:

            滟滟春流霭暮烟,

            穷源西北凤凰泉,

            平分一掌迥山郭,

            远抱千峰下渭川。

            长堑隐祛戎马迹,

            清滩惟恋水鸥眠,

            解缨试濯风尘色,

            泽畔行吟意洒然。


凤楼晓钟

凤楼在城上西北隅,居高临下,俯瞰全城,楼悬巨钟,声闻全境,清晨一撞,发蒙惊梦,乃用意欲驚惰惕懒,使人振奋。又说象征凤凰鸣,取其吉祥之意云。有诗曰:

         下临溪壑上千霄;

         百尺危楼俯戌谯,

         檐对青山吐落日,

         钟连夜柝动寒潮。

         原田野旷云千亩,

         千渭溯洄水一瓢,

         历历长安飞鸟外,

         烟霞望断此心遥。

城鸦晚噪

凤郡(府)为三秦之佑辅,凤邑(县)是八属之前列,历史悠久,乔木蔚茂,每当晚霞潋滟之际,城垣内外,常有乌鸦从四面成群飞集而来,城内云树高坦,全被占领,五音齐鸣,噪声连天,人传为百鸟朝凤之象征,民康物阜的景色。又据志载:“唐昭宗幸凤翔时,鸟雀成群飞集殿廷。明崇桢间,凤翔学宫前乌鸦万翼,结为方阵。”均作当代瑞徽,亦可见景象之别具特点云。有诗曰:

         噪晚棲鸟向锦城,

         高依斜带夕阳征,

         月明已绕枝三匝,

         霜落还惊梦五更。

         几度呼群翔北阙,

         更传接翅结方营,

         于今望代征灵瑞,

         好逐高悟凤鸟鸣。

文笔朝辉

文笔原在南城之下,上与考院、文庙、文昌祠、魁星楼遥对,为人工所建的土质笔形高塔,高约三丈有余,建立何时,未见记载,乃象征学者应用心写读,笔扫千军之意。有诗云:

  奎壁东南壮物华,

  孤高文笔走龙蛇,

  脱颖不留毛遂橐,

  建标远接赤城霞。

  寒芒夜扫千人阵,

  春彩朝生五色花,

  从此凤凰池上客,

  长将翰墨奉天家。

凌虚眺远

   凌虚台原在郡府内正北,今县政府之后,接近城垣。为宋代凤翔知府陈希亮所筑,府判苏轼作记。物以人名胜迹久传。后原台失修废圮,又移筑于东关三公祠,后祠废台迹犹存。民国初年,邑人又筑于东湖苏公祠内,郭坚书文碑上,至今引入追迹访胜。有诗云:

           迢递层台俯路岐,

           登临无限触情思,

           秋风禾黍三良墓,

           古庙荆榛五畤祠。

           云外孤悬吴岳翠,

           树中远挂渭流凘,

           行人匹马周原上,

            旧迹摩挲抚断碑。

回龙烟雨

  城西北二十里,山势蜿蜒,草木常青,北有回龙寺,南为雍山庙,洛城河流经其下,山水相映,景色迷人,特别是每当云霞缭绕,烟雨迷离之际,瞬息万变,状如回龙,尤为景色之异,人称奇观,而以烟雨著称。有诗曰:

           匝地罔峦万古存,

           濛濛烟雨变朝昏,

           春雷夜起蛟龙蛰,

           野壑云封虎豹蹲。

           一幅溪山堪写照,

           几回杖履阻攀援,

           长年领略风光好,

           吩咐鸣鸠与暮猿。

展诰云霞

  城西北山区五指岭之东,峰峦巍峨,云烟万变,山腰突呈平坦,形似展开之诰书,远望景色,堪称天然之妙。有诗云:

展诰形模肖紫宸,

云霞五色拥丝纶,

山灵未荷封侯宠,

御敕偏疑拜命新。

叠叠锦屏余汉篆,

依依桃坞有秦人,

欲餐沆瀣穷幽尝,

最爱鹃啼二月春。

文  庙

文庙,即孔子庙。据史载位于凤翔城内东南隅,今“凤翔师范学校西院。”创建于唐开元年间,历代重修建,院内建有大成殿七间,前有东西两庭,后有崇经祠。戟门外又有乡贤、名宦、忠孝、节义四祠及泮池。大成殿地基高出地面五尺,七级而堂,巨柱重檐,绿瓦黄瓴,为士林敬仰之区。城外西北隅之凤凰泉水穿城而过,一暗渠经城隍庙至承流巷向东南注入泮池。以此象征凤凰肠胃之意,工程大而用意颇深,与武庙遥遥相对。今已荡然,人多惜之。

武   庙

武庙,即关羽庙。位于凤翔城内东街,今县政协址。据史载:武庙前院建有戏楼、钟楼、古楼各一座。后院建有正殿五楹,院门前还有木牌楼一座,拱斗相联,雕梁画栋,壁画塑像,均极精妙。民国十七年(1928),冯玉祥部队歼灭党玉昆时,凤城被围,城内部队拆毁鈡、鼓楼和戏楼,仅留牌楼。“文革”破“四旧”时,要拆除牌楼,曾引起群众不满,当时一些真正的工人、学生曾张贴大字报呼吁保留,但终未能成全而遭拆毁。

开元寺

开元寺,又称“八角开元寺”。座落于凤翔城内北大街,今水利水保局址。据史载:内祀佛祖,正殿三间,偏殿两座,庙宇宏伟。临街建有八角形门楼,上面八瓴八角,全部琉璃覆盖,上矗塔顶,高约七尺,为五色古瓷装饰,四方系有铁索,以防狂风暴雨。门楣刻有“八角开元寺”金字。临日放光,彩霞远映。且庙内有吴道子壁画,为古代名画家之艺术瑰宝。苏东坡诗云:“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文革”中,开元八角寺遭毁。

苏轼私访柳林铺

宋嘉佑六年(1061),苏轼初任凤翔府签书判官。第二年(1602)八月,苏轼为体察民情,解决凤翔官方不再经营酒曲,微服私访,策马去县城以西的二十里酒乡——柳林铺。

八月关中,骄阳似火,苏轼匆匆用过早膳,向妻子说明私访去向,以农夫打扮,头戴一顶草帽,策马出凤翔西门,沿雍河岸一路踽踽而去。苏轼骑在马上,放眼望去;沿岸丛丛芦苇茂密,远山近黛,郁郁葱葱,实为赏心悦目。再观凤凰头以南的玉皇宫,人来人往,烧香拜佛的游客络绎不绝。玉皇宫外的低洼处白鹤飞舞,戏鸟啼鸣,他不由自主放松马缰,慨叹关中西府竟有如此美景!

策马观景十余里,忽到一座楼亭石碑下。苏轼下得马来,沿石级而上,便见高大雄伟的八角亭上刻“亭子头”三个大字,亭内有石桌、石凳、石碑等。有道是“送客亭子头,折柳解忧愁;喝上几两酒,离别是朋友。”与当地老者交谈才知此地也属“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十里长亭。唐朝大将郭子仪大破安禄山叛军,收复京城长安后,肃宗皇帝升凤翔为西京,昔日的辉煌还依稀可见。

苏轼不敢逗留,策马继续西行,正午时分到了柳林镇,便牵马顺着街道人流簇拥而行,因急着赶路,这时有点饿,正好来到“盛德祥”的饭馆门前驻足观望,站在门口的店小二见食客到来,上前喜迎,接过马缰亲热地问这问那。苏轼进入这“盛德祥”饭馆看到:并排摆放着的七、把张饭桌干净,很有讲究,特别是贴有“柳林酒”的大肚坛子格外引人注目。临街面的桌子有一老一少正在吃酒,老者童颜鹤发,神采奕奕;少者满头汗水,两脚酒糟,是隔壁“西凤酒”酿酒作坊的伙计。

苏轼端上自己的饭菜凑上去,与这一老一少三人围桌而坐,热情地攀谈起来。“再来三斤白酒,两盘牛肉,四个小菜,我埋单!”这一老一少看这年轻人素不相识,却出手如此大方,便问“先生何许人也,何必这般?”

苏轼说:“生意人,远道而来,交个朋友。”老者又问“做什么生意?”“贩酒”苏轼说。

老者一听,苏轼是为酒而来,满面生花,捋着雪白的胡须把苏轼上下打量了一番,把面前的敬酒一饮而尽,摸摸嘴痛快地说:“算你找准地方了”。

老者将柳林白酒的历史从前三皇后五帝说到了如今,酒多话多,在谈话中无不显露出对当地官府造曲、百姓买曲、抑制酒业发展的不满。同时大加赞赏“唐初无酒禁”的历史,使当时柳林酿酒作坊如雨后春笋。酒质甘泉佳酿,清冽醇香,被列为唐朝贡品,远销中原,并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域诸郡的史实。

老者讲话滔滔不绝,苏轼斟酒杯杯不断,这时三人都酣畅淋漓的喝出了酒味。“你知道吗?我们柳林酒‘开坛十里香,隔壁醉三家’……你少嘴贫,懂得什么呀?”老头打断白酒作坊伙计的话抢着说:“前朝诗人赞美我们这里的酒是‘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

老者越讲越带劲,苏轼越听越入迷,把酒作坊小伙计急得只挠头。

苏轼又问:“为什么此地叫柳林呢?”

老者脖子一伸,头一仰,几杯美酒下肚,又给苏轼讲起了柳林的由来……虽已正午,老者还是没完没了的讲个不停:柳林的廻龙烟雨、引凤桥、彭子墓、九城子、寡妇桥……等自然景观和远古传说。

柳林是凤翔最西边的集镇,坐落在雍山脚下,作为一代大文豪苏轼肯定知道:雍山之下的雍水,得天独厚才使柳林酿酒兴旺不衰,香飘万里。

直到午后日斜,苏轼终于在老者的指引下,乘着几分酒兴,驱马西行,奔上柳林铺西北方的雍山,要探访雍山雍水。

当时的雍山,又称庙山,灵性十足,热闹非凡。马路两侧鳞次栉比的店铺浸润在仲秋的暖日里,在熙来攘往的人流中不时传来庙堂里诵经和击磬的旋律。苏轼只好把马栓在道旁的小树上,随着缭绕在地母宫斗拱飞檐间幽幽的钟声,拾级而上。

地母宫座北朝南,门前的数十级台阶使得路人须昂首仰望方能观其全貌。进了山门,尘世的喧嚣瞬间遁去。古朴典雅的殿宇在秋阳的照射下金碧辉煌,红门黄拱,青砖绿瓦,颇为壮观,迎面高大的牌碑上“地母宫”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显示出这座古刹的仁慈与威严。

据传,秦穆公当年也曾祭天祭地母,苏轼随着众人也参拜了这尊“管地”的慈祥老人,祈祷她为雍城人民带来吉祥和幸福。

苏轼牵马顺雍山北坡小道而下,在崎岖的一段泥河沙石小路上大有柳宗元《小石潭记》之遐想。

半个时辰后,雍泉出现,水尤清冽,虽无卷石“泉石以为底”,但“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却胜有之。苏轼双手拢拳,尝泉水倍感醇香、甘甜、爽口、舒心,赞叹:佳酿之地,必有泉。

这时的苏轼,坐于泉边,四面杂草郁郁葱葱,只有马儿在秋阳下悠闲地吃草,周围寂寥无人。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形容、描绘。也许那个时候,太多的激动和暖流已经冲击得让他无法思想……雍城、雍河、雍山乃至雍泉“酒的血液”在养育着柳林,也养育着凤翔的子孙后代。朝廷“言事者多以为非,便乃置之,仍旧卖曲”的做法,“使官失其利,民亦不便”,让苏轼怎么也想不通。

不久,苏轼在向宰相韩琦呈上《上韩魏公论场务书》中说:“凤翔,京兆郡者,陕西之囊也。”提出“失之酒课,而偿之以税惛。”官家不再卖曲而收税,得到朝廷同意。凤翔酒业从此兴旺发达。据《凤翔县志》记载:酒税成为当时官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神宗熙宁十一年(1077年)前,凤翔酒税收入在天下诸州酒税岁课中占据第三位。柳林白酒已久负盛名,源远流长。

苏轼与《梅兰竹菊图》

凤翔县东湖“碑林”内,珍藏着四通刻有《梅兰竹菊图》的画碑。此画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传世之作,画碑上并刻有古代文人墨客的诗印书法。四通画碑系青石质,各高一米左右,宽0、3米。各碑中间分别系梅、兰、竹、菊绘画,两侧单线刻边,竖幅题字。

一通碑面,刻有苏轼《老梅嫩枝图》和诗一首,诗为“孤山清趣压群芳,一阵风来一阵香,百卉不荣先此盛,诗成锦绣贺三阳。”诗下落印为“夷山书阁”、“乾坤潇水”。图右上侧刻有“轼”字和“东坡”印样。

一通刻苏轼《菊配兰竹石》和诗一首,诗为“品色般般间错栽,重阳烛为道林开。一丛香艳东篱下,笑舞寒风待我来。”落印“野庵”。

一通刻苏轼画《菊配竹松石》和诗“嗟而精神不异常,敢于霜圃斗寒芳,丛板未许十分色,叶枯也沾一阵香。”落印“北崖”。

一通刻有苏轼《老梅盛开图》和诗二首,右首诗为“升降阴阳上下交,地无弃我不相饶。乾坤多少真情趣,为写丹青看雪梢。”落印“夷山书阁”;左下诗为“白玉装花馈屈枝,坡仙巨笔夷山诗。岁寒崖下春能早,观画看诗更一奇。”落款“固原七泉黄绣题”,落印“锦文”。

四通画碑的珍贵价值,首先在于其画格调高雅,气韵不凡,立意深邃,画风独特。其中一通的立梅,虽曰老杆嫰枝,却还有残枝错杂其中,残而不败,气压群芳;一通垂菊却垂而不俯,于竹松石间也显风流;一通立菊,看似形影孤单,实则在竹兰石间巍然挺立,笑傲风霜;一通倒梅,虽倒而倔强,仍坚信春之到来。这一立一倒,一升一降,寓意深刻,且画中有诗,诗画映衬,妙趣横生,确非苏轼那样的大文豪手笔而难为。

其二,苏轼画作传世极少。据《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5月版)载:“苏轼作为一代画坛奇才,仅有《枯木竹石图》一卷传世,还流落日本。”因此,这四通勒于清化、融“诗书画刻”为一体的《梅兰竹菊图》画碑,作为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瑰丽的文化艺术遗产,就弥足珍贵。

诚然,苏轼《梅兰竹菊图》的创作时间、地点,目前尚无定论。但就画碑上镌刻有“东坡”印鉴推断,只能是先生因“乌台诗案”谪居苏州、黄州后所为。据史料载: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12月,26岁的苏轼就任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时,尽管酷爱诗书画,但还无有“东坡”之号。只是离凤后到了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8月,调任湖州时因《谢湖上表》中“法令具存,虽勤何益”、“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诗句,被御史台(宋时负责检察官吏的机构)以讽刺新法逮捕入狱。这就是史称开我国“文字狱”之先例的“乌台诗案”(乌台:汉时称乌府,即御史台,因府内松柏掩映,常有成千乌鸦栖息,故称乌台)。苏轼入狱后,在友人相助下于1081年(即元丰四年)被从轻处理,谪贬黄州,于东坡“躬耕其中”。自此,先生才以“东坡居士”为号,并在躬耕中创作了五言古体诗“八首”,名以《东坡八首》命之。所以,镌刻有“东坡”印鉴的《梅兰竹菊图》。当然只能是先生在黄州及其以后的作品。由于艺术品的流动性,这幅作品有幸被先生在凤翔时的故人或以后的凤翔人移入凤翔,又出于对先生的怀念敬慕之情,将其勒制上面,以示纪念。后来被清西蜀姚希曾重勒,才使得这尊稀世珍宝得以传世。从《凤翔县志》记载的重勒年代看,画碑的文物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就难怪不少人不惜重金,设法收藏这一画碑的拓片了。

登儿娃

1941年春,凤翔移风社“剧团”招收了十多名学员,其中有个叫王登娃的男学员,相貌英俊,社里便让其学演花旦、小旦,并以社规将其更名为王建华。

当时的凤翔舞台上,虽已有个别坤角,但王建华扮演的旦角形象,风姿绰约,不是坤角,胜似坤角。他在《拷红》和《软玉屏》中分别扮演的红娘和白妙香,飘逸、俊秀、细腻地淋漓尽致地表演,每每赢得观众的掌声。台下的观众都交口称赞:“飘的像登儿娃一样。”此后“登儿娃”遂为风流倜傥、俊俏佳人的代名词,在凤翔民间广为流传。

侯烈塑像

相传民国初年,凤翔县城春秋阁(原敬诚会馆)内欲重塑一尊关帝神像。几经公议,拟由当时西府艺人侯烈(俗名皂成,凤翔县陈村镇大海子村人)饰关帝造型,让工匠仿塑。当时,商定付银五十两作为报酬。侯烈饰装雕塑模特期间,前来观赏者络绎不绝。此时亦有画师将他扮演的关帝描摹绘制成中堂画在县城出售,竟供不应求。春秋阁的关帝塑像,因其侯烈素有关公之誉而神威倍增。

事有凑巧,在关帝神像落成后的第二天,侯烈却溘然而逝。这对于欣赏侯烈表演艺术的观众来说,无疑是件憾事,于是,不少人便籍此流传说:侯烈演了一辈子关公,这回画像的姿势,比戏台上演的更神气,天上的关帝爷看了塑像,神心大喜,把他请去同受香火去了。还有人说:侯烈扮装的关帝大像太美了,关帝爷一时动怒,认为这是与他争高低,有点亵渎神灵,所以才把他的魂勾去了。如此神奇的传说,足见侯烈饰演的关公在观众心目中的深刻印像。

白皮松

五曲湾娘娘庙院内长着一棵挺拔的白皮松树。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天,九天圣母巡游至五曲湾时,天色已晚,决定在娘娘庙内住一夜。此日,九天圣母梳妆打扮一毕,用沾有白粉的手,在庙院内的一棵松树上抹了一把,顿时,树皮全部变白。此后,这棵树以其皮之洁白、杆之挺拔、姿之苍劲,被人们誉为一大奇观。

这棵白皮松粗约数围,高约七丈。树杆、树枝全呈银白色,如银装素裹一般。树皮呈云状纹络,如玉龙身上的鳞片。主杆平伸,树梢下垂。山风吹过,树梢轻盈舞动,像在频频点头欢迎远到的客人。整个树冠如同数十只藏身于树身的蛟龙,摇头摆尾。一年四季,珍禽益鸟呼朋引伴,常成群栖息嘻闹其上,煞是有趣。

白皮松世称珍稀树种,凤翔境内仅存两棵,而五曲湾的这一棵尤以其树龄之长(400年以上),笔直高大、枝叶繁茂而独具盛名。现在,被县林业部门列为重点保护的稀有树种。


凤翔旧制科举与书院

自古朝廷任能选贤,在民间张贴告示,从隋唐开始,实行正规的科举考试。凤翔从设雍州、县府后,对于学生读书备考,曾于元代文宗天历年间,在县府东关设有岐阳书院。明嘉靖时在县府城内设有横渠书院;在陈村镇设有鸡山书院。清代乾隆时,知县罗经在县城内东马道创建了凤鸣书院;知县罗鳌在城内准提巷又倡建了凤邑书院,在文昌巷内设立了正谊书院,随后又在北街设置宗铭书院。另外,还有官办的社学、义学,以及在乡村的私塾、学馆,普遍接收学生读书。这些院、馆的学子,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或文童,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预备生,参加县学的考试。

科举制度,唐时设有秀才、明经、明法、进士、俊士、明字、明算等五十余种的考试科目。明、清两代改为八股。清末又用经义策论文取士。统称科举。学生要取得文学资格,就须参加科举考试的几个等级:

一、县试。各省府县,均设有儒学公署,有学官二人,正曰教谕,次曰训导,配备其他管理人员多名,这是执行科考的基础机构,以管教全府县的生员在待试期间的读书、童生的考试及风俗礼教的监督。按旬按月召集生员在明经堂点名发卷考试,名曰旬考或月考,最优者奖给银两,名曰膏火。其次分等奖惩,以励学习,如有伤风败化、违法乱纪行为者,更有罚学除名的职权。并一年举行大考一次,谓之岁考。三年举行县考一次,升荐童生,谓之县考。凡童生不论年龄大小,要取得入学身份,首先须经过县考,考期多在二月。试前须向本县礼房报名,填写籍贯、年龄,三代履历,及本县一名廪生的保结,参加县学的考试。考取后,始能参加府试,不及格者,补学再考。凤翔府规定在三年县考中,每届录取十五名,嗣以人口增加,每次应试的童生,已有四五百人之多,遂于清末请准增加为二十四名。

二、府试。由知府会同学官主持,每届县考及格的学子,均可参加考试,如实向府报名应试。录取后,才有参加院试的资格。

三、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俗称学台。学政也称提督学院,又称院试。凡经府试录取的士子,均得参加院试。考试及格后,才能取得入县学或府学读书深造的资格,谓之入学,确定其为生员(秀才)的身份,有了参加乡试的资历。同时,考中及格的生员名列优等者,得享受国家的廪善补助,俗称补廪。另外,院试中还有贡生的规定,即在考试中选拔学业极优的生员,上贡朝廷送入国子监高造或选用,这是按照古例贡举贤才之义。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纳贡、清代则有恩贡、援贡、付贡、优贡等名称。

四、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考试称贡院。凡本省的生员,均可应考。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如遇国家庆典,虽非考期,而由皇帝特赐加年考试者,称为恩科。考中者统称举人,首名称解元,次名称亚元,三名称副榜。因考期在每年的八月,故称秋闱,也称秋试,又称大比。由朝廷派官主考。试中的举人,得参加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五、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明清两代皆在京城礼部举行。各省的举人都可参加,逢辰、戌、癸、未年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也举行会试,称为会试恩科,考中后,统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因考期在三月,故亦称春帏,春试。又因其在尚书省礼部举行,也称省试或礼帏。会试取中的贡士,还须应殿试考中后,始称进士。

六、殿试。是作为皇帝在保和殿对贡士亲发策问的仪式,也称廷试。由特派之总裁主持,将殿试成绩,共分三甲(甲即等级),一甲只取三人,均称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又称殿元。第二、三名为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统称赐进士及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名,统称赐同进士出身。以上考试及格的等级,由传胪唱名记录放榜后,三甲试中之进士,又得参加朝廷设备的宴会。唐朝称杏园宴,宋朝称闻喜宴,元、明、清三代称恩荣宴,因宴席设在琼林苑,故相沿通称琼林宴。为士子者,荣幸至极。

七、最后还有一次朝考。三甲进士,均得参加。由特派大臣结合殿试的名次,连同试卷呈由皇帝分别授职。除派为县、府佐或学官等外职者外,部分拨归翰林院供职,其名称有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等职,统称翰林。唯职称庶吉士者,为点翰林。

  以上是古时的科考全部过程。虽程序、纪律严明,但各级考试官员在执考中,亦有滥用职权,贿赂公行者,使无数有识能为之士,负屈抱恨,家、国两失,故弊积重,慨叹良深。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改革学制计划,因康、梁等维新失败,顽固派把持朝政而未能实现。自庚子八国联军大举入侵,辛丑不平等条约的被迫签订,清政府面临丧权辱国的形势,及欧风东渐的影响,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下令废除科举,全国建立学堂,改革学政,研究科学。当时,凤翔知府傅世炜(字相澄,四川成都人)主持之下,改原凤起书院为凤翔府中学堂。改正谊书院为凤翔县高等小学堂。其课程始有天文、地理、算术、理化、音美等学科,而仍以孔孟的经传为主要。其他如横渠、鸡山、宗铭等书院,以私塾受徒,尊崇关学,立教务实。

  嗣后又由知府尹昌龄(字仲锡,四川华阳人)。另于文庙东旧考院地址(即现凤翔师范学校之址)。创修了凤翔府中学堂,移府中学于其内,并附设师范传习所。而移县高等小学堂于儒林巷原凤起书院旧址(准提巷)。校舍教具,一律从新,仪器标本,可称完备。作息时间,教学制度,均按新的规定办理。同时,在陈村、柳林、彪角、横水各镇举办初级小学,各大村庄之私塾、义学,亦次第按照官立办法逐渐改革。并在县署设立劝学所,专司督办全县教务事宜。由此,旧制科举彻底消逝,教风为之一新。可惜当时对学校购置的这些新设备,均在辛亥革命中付之一炬。仅横渠、宗铭两书院因迭承官方保护,延续时间较长。

麦客倒场会

凤翔自古为省西要冲,西有宝凤路,北有凤陇路,东有凤岐路,南有凤虢路,故商贾之往来,货物之运输,络绎不绝;商业繁盛,县城尤以东关为中心。东关马路平坦,宽丈余,两边人行道各六尺许,商号约一百五十余家,以过载烧酒旅馆为多,药材、铁货、京货等仅十之一二。每年清明节后六十天,甘肃、陇东、陇南等地民众,相继来西府,雇工割麦,名曰“麦客”。一般每帮小者四五人至七八人,大者二三十人,每帮各有一人为之首。地亩之稽算,工价之涨落,帮首主持之。

麦客首之来陕,先赴兴平、武功等地,开始鬻工,由东而西,至于凤翔,以工资所获,购买用品,商人为应此需要,在东关另租市场,名曰“倒场”,盖取麦客由东倒回,彼此交易之谓也。此时,南风和暖,关中道麦渐黄熟,每年西来苦汉,先后过往者约三万余人,发辫尚多,身着毡梁毡背褡或棉衣,有的背有扁形双系小竹笼,内装有零星物件及食物镰柄等,或以长棍挑之。麦客来后,询之,东关商民曰:“此即麦客也,亦即倒场之顾主也。”于是,城内商人向东关各商号,租赁门前数尺之地,为临时设计,租价以接近东门及东湖太白巷附近为值较昂,旬日租价,有至二三十元者,愈东愈贱。除十五六家京货铺、铁店留备自用外,余均出赁,其规模大者,架椽搭棚,小者撑布为帐,应售各货,事先布置。东关之地段,尽为小肆罗列,小肆计一百多家。十五日以后,麦客上市,午间天气炎热,人数尚少,早晚买卖最繁,万头攒动,拥挤不堪,交通几为之阻。麦客买物时,由帮头出而接谈,价经说妥,各人照购,所购种类,以布匹铁货为大宗,京广杂货次之。布匹中,湖北府布居多,山东济南布、本省兴平布占少数。铁货中,锅为最多,以留坝之枣木欄出锅,供其销售。因外埠运来之锅,量轻价廉,便用易炊,遂使“枣”锅销路渐减。凤翔城开设的“祥太”铁厂,本邑“天复合”改良机器,以外埠新法就地铸造,产量丰富,备受欢迎,而枣木欄锅之销量,更减滞涩。麦客购物后,数人一团,憩于临近之露天空场,或野凉庙宇,或东湖之亭台柳荫,昼间食自备炒面,饮东湖水,晚席地而卧,更番守宿,或明灯一盏,闲话短长。甘肃商人亦曾携带巨款,随同来凤购货,一则为资协助,得行路之安全,再则藉麦客回乡之便托其带运。十八九日后,各就归程,“倒场会”随告结束。


石落起雾

凤翔石落务村历史悠久,早在明朝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之前,宋氏家族定邦商丘。后历经多次战乱迁徙,落户此地,繁衍生息。初迁时,且无村名。据《资治通鉴》载:“汉武帝征和四年(前90年)二月,丁酋,陨石于雍,声闻四百余里。”此石落地之处,位于村东北距三岔之间称五里路地方的宋家人耕地上,一时间,石落雾起,硝烟迷蒙,漫绕全村,久久不肯散去,历时竞达三天三夜。直到元朝时,此处设税卡“务”,故名石落务。明、清时,曾建置石落里。现该村有一赤色石,长约1米,宽、厚约80厘米,石面凹凸不平,传此为陨石。

射杀独角兽

据史载,彪角一带自古以来人烟稀少,属关中南部草场,西汉武帝刘彻执政期间,曾多次带领朝廷军队在此地狩猎。一次,他与随从的军队狩猎时发现一独角猛兽出没其间,残害当地百姓。汉武帝带领手下军队,手持弓箭,将独角怪兽团团围住,下令众箭齐发,射死了独角兽,为百姓除了一大害。此后,人们称这里为“彪角”。

卧龙下凡

据传,卧龙村的由来有三种说法:其一,西汉武帝刘彻在此地狩猎,称“真龙天子”下凡,为民除害,当地百姓深感皇恩浩荡,在此地建起寺庙,命名为“卧龙寺”,故将“卧龙”两字作为村名。后来,为别于宝鸡的卧龙寺,又将此庙改名为“清凉寺”。其二,卧龙村地势西高东低,俯瞰全貌如巨龙而盘。以寺庙戏楼为中心,村落排乎左右,槐荫柏翠佳景绕于前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一方难得的风水宝地。加之此地出过桑驸马这样的大人物,被誉为藏龙卧虎之地,故将“卧龙”两字作为村名。其三,据民间陈旧杂文记载:诸葛亮少时聪颖好学,英俊潇洒,但因家境貧寒,为艰难度日常去深山打柴。在打柴的前山有尊“狮子精”,后山有课“古树精”,都狠有仙气,也有点霸气。古树精出入山境常遇到狮子精的污蔑嘲弄。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一庙不供二神“。古树精思忖:我修炼万年的神仙岂容你修炼千年的小巫欺侮,下决心搬掉这块绊脚石、拦路虎。经深思熟虑,一个借刀杀人的锦囊妙计形成。一天诸葛亮来到深山砍柴,古树精化作一“老翁”对其说:“我看你气宇轩昂,不是凡夫俗子,是个大有作为的人。前山石狮口含的珠子是颗仙丹,若能弄到吞入腹内,你就有了仙气,从此可飞黄腾达,再也不必进山砍柴了。”诸葛亮听后乐不可支,立即向他讨教办法。老翁一本正经地说:“你明天走到石狮跟前,用斧子猛砸其头,定会有一“老妪”出来阻拦,她给你多大好处你都不要,只要狮子口中的圆珠。她如果不答应,你就使劲砸下去,若给你,立即吞入腹中,那就会仙气上身。”第二天一早,诸葛亮带上斧子来到石狮子跟前,不由分说就砸其头,果然来了一位身材窈窕的“老妪”,对诸葛亮说:“别砸了,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我别的什么也不要,只要狮子口含的珠子,你若不给,我要不停地砸下去,直到把头砸烂,取出此物”,诸葛亮回答道。“老妪”看到诸葛亮决心下定,为保全自身,只得答应。她向狮子口吹了一股仙气,狮子嘴顿时大张,珠子滚了出来,诸葛亮立即拣起吞入肚内,顿觉浑身有劲,飘飘如仙,驾云欲飞。

这位“老妪”不是别人,正是狮子精的化身。她稍以思忖,便知这是古树精的鬼主意。为了报复,便对诸葛亮说:“你气度不凡,非等闲之辈,吞服了仙丹已助了一臂之力,若能得到后山古树精身藏的天书,就会如虎添翼,威力无穷。”诸葛亮听了兴奋不已,急切向“老妪”讨办法。那“老妪”面授机宜,诸葛亮洗耳恭听。第二天,诸葛亮直奔后山,来到古树精跟前,毫不迟疑举刀就砍,一“老翁”来到面前,诸葛亮什么也不要,只要他身藏的天书。“老翁”为保全自身只好答应。他双手合十,双目微闭,口中念念有词,片刻之后,将右手伸入树身取出天书,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得到天书,如愿以偿,兴高采烈,匆匆离去。

诸葛亮服了仙丹又得了天书,喜上眉梢,迫不及待地打开天书想看个究竟,可翻遍全书却找不到一个文字,正当纳闷之际,突然从天上传来信息:“天书无字,想知道什么?朝天书发问,必有答案。”诸葛亮茅塞顿开,想先见见天神,感谢为其指点迷津,但因一时仓促,竟然把火帝真君叫了下来。火神到来未等开口,诸葛亮打躬作揖赔礼道歉,火神不悦而返。时值夏日收割季节,火神随身携带之火将大片大片成熟即将收割的麦子一火化为灰烬。农人辛勤劳动盼望了一年之成果成了泡影,衣食无着便怨声载道。官府将诸葛亮缉拿归案,押入监牢,准备问罪判刑。诸葛亮在牢狱忐忑不安,正打算待毙之时,又是天神提醒他向天书讨脱身之计。诸葛亮面对天书发问:“我如何逃脱牢笼?”天书上立即显出“乘草龙飞走”字样。还附有起飞口诀。诸葛亮暗自高兴,第二天向狱卒要些稻草,说是编草龙供大家玩。编好后对牢友和狱卒说:“我还能骑草龙飞行。”大家以为笑话,都没在意。诸葛亮果真骑上草龙,口念秘笈腾空而起,飞出监牢。狱卒大吃一惊,慌忙追赶,谁会料到,诸葛亮已飞得无影无踪。 诸葛亮翱翔太空,俯瞰秦地关中一马平川,沃野千里,就徐徐降落下来,此地正好是后来的卧龙村。诸葛亮在此地精心钻研儒家经典,潜心攻读《孙子兵法》,还教化庶民习文稼穑,仁爱相处。到李唐王朝,佛教大兴,寺塔纷起,朝廷在此地建起皇家寺院,因此地曾是诸葛亮韬光养晦的风水宝地,故取名卧龙寺。明朝末年,村落形成后取名卧龙村。龙给卧龙村带来了灵气,诸葛亮也曾教化过村民的先祖,因而此地人才辈出。古代出了桑驸马,近代出了翰林学士、八品寿官、恩贡生、文秀才武生员等。民国时期某年六月十九日庙会唱大戏,会长误点了卧龙人忌讳的《斩龙王》这出戏,龙的灵魂升了天,其后尽管读书人层出不穷,但无人能超越翰林学士。


死里逃生

凤翔陈村镇紫荆村(古称屈家山)位于县城以西10公里处。相传元朝时,有位大臣,因触犯了铁木耳皇帝,被放逐到此地。当时这里满山树木,荒无人烟,全家在这座山上以种田为生。但皇帝仍不罢休,还要把他全家处死。这位臣子向皇帝上书,苦苦哀求,留它一家性命,并愿意当牛做马在此看护山林,开荒种地,做些有益于朝廷的事。皇帝考虑了一下,发了慈念,最后只杀了他一人,其余人免于死罪,允许看管山林,永远不予录用。但全家人总是不放心,恐怕再有危险,于是就改换了姓名。因全家人是在死里逃生的,为了隐念这一段屈辱的历史,就取“尸”与“出”组合成“屈”字为姓,后来这座山就叫“屈家山”。

“千河”传说

千河,古称“通天河”,相传自开天辟地,天宫王母娘娘降服了私自下凡的青龙后赏赐于人间的一脉青流。河上游的石峡里,峭壁嶙峋,烟雾腾腾,峭壁上有九妖十八洞,洞洞出妖精,害四周百姓。唐僧师徒取经回归长安,途经通天河,降服了妖精。玉皇大帝闻讯后,赏赐千年神龟下凡,相助唐僧驮经顺利回归。师徒四人随神龟出石峡口时,遇一位南无婆,把守峡口石锁关。因爱闯祸的猪八戒上前调戏了南无婆,南无婆一怒之下,打开石锁,开关放水,神龟所驮经书全部淹没在河水中。师徒四人在神龟的相助下,走一段涝一段。沙和尚将唐僧扶上白龙马,每走一段,在顺河边的化原村子里插一株皂荚树,拴马后随师兄去河里捞经,停歇了四次,共插了四株皂荚树,直到将全部经书捞齐后,师徒四人与神龟一起顺水到达通天河塬头的寺院。进了寺院,众和尚热情款待,送走了神龟,将全部经书晾晒在寺院里,后来人们称此寺名“晾经寺”。如今,当你站在冯家山水库俯视千河石峡,传说中的九妖十八洞,参差错落在陡峭的悬崖间,看上去,它虽历经沧桑岁月风雨剥蚀,但仍森森然氤氲在目。移步峡口,眼前默默竦立着形似铁锁模样的石锁关,似在为游人诉说着远古时猪八戒调戏南无婆的风流韵事。顺河流而下,徜徉在千河岸边的化原村里,沙和尚曾经栓过白龙马的、各相隔五百米远的、三、四个人合抱不住的四棵参天大皂角树被县文管所挂牌保护。千河塬头的“晾经寺”,殿宇巍然,佛像庄严,寺貌古朴典雅,玲珑剔透。寺院至今香烟缭绕,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如今,我们为千河现存的诸多古代历史文化遗迹和美妙的传奇故事而深感自豪和骄傲。

宫夜长听百鸟叫

传说明朝时,凤翔长青河畔住着一户人家,主人姓宫,名夜长。夫妻俩以打柴务农为生。有一日,宫夜长去千河岸边打柴,看见一条草花蛇正与一只老乌龟在柳荫下交阴。宫夜长边看边思量:这条草花蛇太无理了,怎么能与这只千年乌龟行苟且之事?于是怒火中烧,便举起镰刀向草花蛇砍去,谁知那草花蛇十分灵敏,没等镰刀砍去就逃之夭夭。

到了傍晚,宫夜长打柴回家,将所遇之事告诉了妻子,妻子称赞丈夫的所作所为。到了午夜时分,乌龟托梦与宫夜长:“余已将此事禀告了天王,天王已经决定从重处罚草花蛇,并让我转告你,明日早晨去原地方,那儿有一颗仙丹,那是天王从草花蛇身上掏出来的心,让你闭着眼睛吞服,此后,你就能掌握辨听百鸟的叫声。”第二天,宫夜长起了个大早,急忙奔到河岸柳荫下一看,果然有一枚金光闪闪的仙丹,旁边躺着一条死僵了的草花蛇。他二话没说,立即吞服,当即头顶飞过一群鸟,唧唧喳喳地叫着飞走了。宫夜长立即辨认出鸟叫声的话语:说是后山沟有一只羊死在了土塄边,让他拖回家食用,但不能带走羊的内脏。宫夜长由于过于激动,却忘记了群鸟的嘱咐,没有掏去羊的内脏,将羊拖回家中。这下天王知道了这件事,便认为宫夜长贪得无厌,决定等时机惩罚他。时光似箭,不觉到了隆冬季节,有一天,天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一群鸟儿又飞到宫夜长家的椿树上齐鸣,宫夜长听后,原来还是在后山土塄边树下有一只死羊,他兴致勃勃的准备在第二天早晨拖回,与妻子好好享受羊肉的香味,谁知他冒着大雪到了土塄树旁,竟然看见是一个人吊死在树上,他急忙掉回头跑回家里,将此事告诉了妻子,妻子听后,大吃一惊,命丈夫随即报案。县官听后,立即差人查证,经过核实,从雪地脚印辨认,作案人系宫夜长。宫夜长反复申诉,但有口难辩,终于无奈地被关进了监牢。在监牢里,宫夜长日夜难寝,细细地反省自己以前的过错,终于明白,都怪自己没按百鸟的叫声行事,触犯了天意,他决心改邪归正,于是向官府申述求情。官府认为宫夜长老实诚恳,一贯憨厚,并具有辨别百鸟叫声的特长,就释放了他。

从此以后,宫夜长和妻子靠自己的勤劳双手和掌握的百鸟叫声为民服务,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六道营

位于凤翔城东纸纺以南三华里处有六营村,原名六道营,因此地有六条道路交叉,所以这里最早叫“六道口”,此处自古以来为南北军事交通要道,明朝初年朱元璋的部落李文忠奉命征讨元兵,取胜后扎营在此而得名。据史载: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推行卫所兵制,实行军队耕战结合,军队平时既要屯耕,又要进行军事训练,担负保卫边疆和阵守地方的任务,是一种武装力量与生产力量相结合的队伍。军队在卫所中实行军屯,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军受田五十亩,分给耕牛、农具,教树植,复租税,遣官劝输,诛侵暴吏。”位于六道村东南的这个卫所兵营,后来在这里定居下来,娶妻生子,繁衍后代。这些士兵多为江西瓷都来的能工巧匠,他们利用农闲捏制泥人、泥马作为家庭副业遗传至今。且发展成闻名全国的泥塑村。

六座冢

六冢村位于凤翔县城以西五公里处,隶属唐村乡管辖。相传东汉时期,这里居住着黄、张两姓人家。黄家有一后生名叫松柏,长得英俊潇洒,虎背熊腰。张家有一闺女名叫秋菊,长得眉清目秀,婀娜多姿,村里人都夸他俩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两家父母在媒人的作合下,成全了他俩的婚事。但“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他俩新婚燕尔后没几天,匈奴入侵,边关告急,光武帝急忙召谕天下:凡民间十六岁以上男子,都要应征,保卫疆土。秋菊牵衣洒泪、依依不舍送松柏上了路。谁知,此次一别,竟是四十个春秋。她早也盼、晚也盼,望眼欲穿;日流泪,年流泪,泪水流干。尽孝心,伺二老,乡邻称赞。等呀等,盼呀盼,望断秋水就是不见夫君还。

  春去秋来,眨眼已过了四十年。有一年春天,槐花飘香,绿柳吐翠,菜花金黄,蜂戏蝶舞。一天,秋菊眼望明媚春景,依门暗自垂泪,忽听村口马蹄声声,放眼尘土飞扬,瞬间,一队人马由村口而入,为手的将军下马打揖问询,远看,两鬓白霜一老妪;近看,阔别多年心上人。松柏,两眼珍珠如线穿;秋菊,愁尽泪干露笑脸。她招呼丈夫进屋坐下,去厨房烧水做饭,当她在水缸里舀水时,水里映出了她两鬓染霜,满脸皱纹如沟壑纵横,自愧难见夫君,随即自尽而死。

松柏等候多时,遂进入厨房,见状抱妇悲痛万分,随后备棺厚葬。松柏的随从也被这生离死别的悲剧所感动,用衣襟抱土添坟。由于人太多,堆成了六个高大的坟冢,此年,秋菊殁时也正好六十岁,因此,后人称这里为“六冢村”。

夫妇墓

在双冢村西北面约一百米处的地坎上,有两座半径约五米的土冢,相传是南宋时朝廷左史张栻夫妇的墓冢,双冢村名即缘于此。上世纪七十年代,村人在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时,平掉了这两座坟冢,并从墓冢旁边发现了一块五厘米见方的细石质印章,阳刻“宋左史员外郎南轩之斋”。阴刻“家在秦西古雍州”。曩昔,双冢村有一大户——杰盛家祖宗堂上悬挂一块匾额,上有“南轩后裔”四字,据传是由四川绵竹迁移到到这里来的,《中国名人大辞典》载;南轩其人是南宋时张浚的孙子名叫张栻。

青龙下界

长青,座落在古雍城以西、佛教圣地灵鹫山脚下。依山傍水,气候湿润,川、滩、塬、山皆有,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相传自开天辟地,一条青龙从北石峡蜿蜒而出,天宫王母娘娘闻知青龙下凡,遂抽出发髻上的一根银针,朝西北方向点划,神龙升天,留下了一脉清流,源千陇,出石峡,入渭水。因源出千陇,故称“千河”,也叫“通天河”。千河水尤清冽,两岸杨柳成荫,土地肥沃,呈现四季常青。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异地流民纷纷迁徙居住,世代劳作,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俗冠以此地美名曰“长青”。长青以美丽的水乡特色,赢得了世人所称道的凤翔“小江南”之美誉。


奇石落坡

凤翔以西三十里有灵鹫山,山下有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的长青镇石头坡村。传说上古娲皇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鳖足以立四极。她匍匐来到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有棱有角的未用,便弃在灵鹫山下的土坡上。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忽见一僧一道蹒跚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坡头,坐于石头旁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石头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子蠢物,不能见礼了。识闻二位谈那人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享受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罢,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谁知这石头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三。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享受享受,只是到不得意时,且没后悔。”石头道:“自然,自然。”那僧又到:“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愿。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这块大石头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之物,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绣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按照凡间常说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谶语,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江南去安家乐业。”说完,便携了这石头,同那道人飘然而去。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直到清朝末期,那块石头又回到了灵鹫山下的土坡上。昔日那块棱角锋利、春风满面的石头,历经红尘风雨的剥蚀,如今已变得光滑圆润。一日,因有个空空道人去灵鹫山访道求仙,忽从这土坡石头旁经过,觅见此石上字迹隐隐分明,编述历历。乃空空道人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江南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兴衰皆空的一段故事。于是便向路人讲说,一直流传民间。后来,这段故事传到北京王府,正值做了五十八年江宁织造署的封建官僚大家族曹家,因“织造差员勒索驿站”及亏空公款等罪,被下旨抄家,曹家的遗孀与小辈家口迁回北京,凄凉度日。其后裔曹雪芹亲睹了当时家庭由玉堂金马到陋室蓬窗的升沉变迁,耳闻了民间流传的石头记故事,花费十载,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宏篇巨著《红楼梦》。石头坡村也因此而得名。也因长青自古以来山青水秀,是历代帝王看好的风水宝地,加之江南金陵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败落后,其后裔相继纷纷迁徙此地,如今贾村堡、贾村塬、王家堡、王家塬、史家堡、史家崖、薛家湾、薛家山、薛家堡人丁繁衍,均已成为当地名门旺族,后人历来也称石头坡村为金陵村,长青河为金陵河川。改革开放后,随着开展构筑和谐凤翔,建设最美乡村活动,石头坡村干部群众将上古时弃在土坡上的这块陨石移至村委会新筑的石门左侧,座东面西,近观神秘而奇特,远眺古朴而典雅。那上面漫灭的文字诉说着远古神奇的故事。

蕲年宫

蕲年宫遗址位于凤翔县以西长青镇孙家南头村堡子壕。属千河东岸二层台塬。占地2万平方米,是一处极为典型的、保存比较完整的秦汉宫殿建筑基址。

蕲年宫建造于战国中期的秦惠公时期(约公元前490年),是秦惠公为祭祀后稷、祈求丰年而修建的专用建筑。一直沿用到汉代,亦是秦汉时期国君、天子祭祀五畤和先王斋宿场所。

蕲年宫不仅是秦国国君祭祀斋宿场所,而且是秦统治集团政治决策的中心。据史料记载,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蕲年宫。公元前246年,十三岁的嬴政被加封为太子,在蕲年宫受封建礼制教育。后来,又在蕲年宫加冕登基继承王位,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史记.吕不韦列传》里就记有秦王嬴政在蕲年宫指挥平叛嫪毐阴谋暴乱的历史事件。

汉代的祭祀活动继承了秦的传统,蕲年宫也历经多次修葺及重建。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汉代天子都要到雍城蕲年宫进行祭祀活动,史书称为“郊雍”。据《汉书》记载,到汉成帝绥和元年为止,西汉诸帝来雍祀五畤者凡十八次,其中汉武帝刘彻就来过八次。

蕲年宫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对蕲年宫遗址进行了多次勘探,发掘出了许多重要珍贵的遗物,如“蕲年宫当”“橐泉宫当”“来谷宫当”“竹泉宫当”等。这些为研究秦汉建筑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塔寺桥

塔寺桥位于凤翔县城东关外之塔寺河上。据史载,塔寺桥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为黄土夯筑而成,且取“凤鸣岐山”之意,命名为“凤鸣桥”。清代顺治三年(1646年),知府王钻圣、邑人周承尧、贾文等募金于民,改建为石桥,有取募捐建桥之意更名为“博济桥”。道光二十年(1840年),因桥倾塌重修,以桥在塔寺河上,取名“塔寺桥”延续至今。

塔寺桥建筑风格既有北方之雅,又有南方之秀。整座桥面为“弓”字形,总长39米,宽10米,高8米,用长4米、宽与厚各0.4米的麻色石条砌成。桥身由三孔劵洞组成,中间最大劵洞跨度长和高均7米,两侧边劵洞跨度和高均6米。桥基主轴由互相对称的四个桥墩支撑,两头最大的桥墩构成塔寺桥的两翼,南北两岸河提约百米长均为石条砌成,十分坚固。桥面设计分三轨:中轨高出两边0.2米,宽1.2米,为人行道;两边宽各4米为车马道,这种科学的设计,负荷均衡,既有利于桥梁受命,又便于行人过桥安全。

在建筑艺术上,颇有民族风格。桥面两侧,有石栏杆48根,柱顶雕刻有“猴子抱桃”、“狮子喜球”、“水牛卧波”、“玉兔探月”、“金凤展翅”等形态各异的禽兽图案。各柱下面,相互用雕刻有几何图案的长方形石条连镶。桥洞门额,南边雕有“远岸垂虹”“长堤饮马”;北边为“千秋石柱”“万古金梁”、桥东西两端,竖碑四通,东曰“通津”“利济”;西曰“正直”“平荡”。其字为当时知府豫泰所亲笔题书。

塔寺桥其势壮观,质体坚固,涵洞似虹,古朴美观,为清代凤翔较大的建筑工程之一,驰名陕、甘、青、宁等省。可以说,在陇海铁路修通之前,是南入巴蜀,西通甘陇的必经之道,东来西往的客人过此桥无不小憩观瞻。相传有甘肃等地的麦客来凤翔割麦,因天雨不能出场的人,都要详记每根桥柱顶上刻的图像和小石狮子。爷爷这一辈没数清,回到老家争吵不休;爸爸这一辈又来数,也未数清;孙子这一辈又来数,还是数不清。可惜的是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损毁

1964年,塔寺桥桥面加高,用沥青铺成路面。桥面两侧栏杆,亦换为水泥栏柱,中间用钢管连接,桥身下部仍然保留原貌至今。

彭祖塬

彭祖塬位于雍城以西15公里的柳林镇以东,雍山之西。因上古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养生学的集大成者——彭祖,在此讲学医病,被后世尊称为长寿之祖而得名。

彭祖原名钱铿,后世尊称为彭祖,系颛顼六世孙(四代孙)、黄帝九世孙(七代孙)。自尧时而举用,尧封钱铿居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为大彭国。舜执政时,任用了22位大臣,彭祖为22位臣之一。

彭祖是尧舜时期养生学集大成者,其著作没有完整保存下来,但散见于历代的道家和医学著作中。它的内容大体包括摄养术、导引术、服气术、房中术、烹调术等。摄养术主要讲的是修身养性,诸如不积忧悲、节制喜怒等,目的是让人的心身不受任何损伤。为此,彭祖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如“不远唾、不骤行”、“目不久视、坐不至疲”、“食诫过多、饮诫过深”等。导引术讲的是古老的医疗体育和养生方法,“导’指导气,将胸中郁淤凝滞的湿气排出,“引”指活动筋骨,运动躯体,包括摇筋骨、动支节、按摩皮肉等。后人在彭祖导引术的基础上,又发展延伸出八段锦等保健功。服气术讲的是辟谷,即不食五谷,对着阳光吸气、咽气,攫取营养,但仍服用药物,目的是断炊时用以抗饥饿,也可用于治病,至今仍有人练习。

由于彭祖懂得养生,又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高寿,但古书上说他“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汉武帝时鲁恭王毁坏孔子旧宅,获得大批竹筒,其中记载彭祖活767甲子而不衰老,882甲子时突然仙去。按上古用干支记日法,一个甲子是60日,则彭祖活52920日,即145岁,因而被尊称为长寿之祖。

彭祖所葬之处彭祖塬(雍山西之小山包),墓为土丘,高约7米,周长40多米。后人称此地“彭祖塬”至今。

鸡为媒

鸡冠山位于县城北15公里、栆子河上游,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有座形似鸡头的山丘,故名鸡冠山。相传很早时候,山下住着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儿子叫阿蛮,早年丧父,靠打柴度日,孝养母亲。

一天晚上,阿蛮在朦胧中听到鸡叫声,就起床上山打柴去了。到了山上,天还没有亮,忽然望见眼前有一孔灯光透亮的窑洞,窑洞里有一位女子正在磨豌豆,女子看到他后说:“请进来坐一会,天亮了再去打柴。”他进去后,见地上溅满豌豆瓣,就急忙蹲在地上拣拾,并将拣拾的豆瓣往磨子上放,这时耳畔一声鸡鸣,眼前什么都不见了,只觉攥在手里的豌豆瓣沉甸甸的。

天亮了,他一看手里的豌豆瓣,全是黄灿灿的金子,心里觉得很奇怪,于是,就将金子装在衣兜里,出门上山打柴。回家后,就将此事告诉了母亲,并说要将这些金子交给官府。他的母亲听后流着泪说:“蛮儿,你知道你爹是怎么死的?那年在路上拾了一包金子,交给官府后,那伙狼心狗肺的老爷们,硬说银子是你爹偷的,便活活地把你爹打死了。儿呀,你若把这些金子交给官府,他们也会说是你偷的,也难免会走你爹的老路。”阿蛮听了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母亲说:“我看这是老天爷赐给我娃的,拿这银子,给你娶个媳妇,娘死了也就能合上眼睛了。”

半年后的一天晚上,阿蛮一觉醒来,听见鸟叫,就起身上山,不料又起得早了,刚坐在一棵树下休息,听到有一女子啼哭,随声望去,正是半年前在窑洞里见到的女子,那女子走近阿蛮身旁说:“我叫姣儿,是这座山主人的佣人,我看见你常年上山打柴很可怜,那天晚上,给你了一些银子,被山主知道了,把我赶出来,你就收留我吧。”阿蛮听后忙说:“这,这咋行?我家里穷,还有老母亲,会连累你受罪的。”姣儿说:“我不怕苦,你打柴,我在家劳动做家务,照料母亲,咱们日子一定会过好的。”此后,他们成了一对恩恩爱爱的好夫妻。这就是鸡冠山的来历,又称“鸡为媒”。

劝  读

雍城之东十七公里处有劝读村,为西周时郑井国所在地和郑桓公始封之地。劝读村座落在北山(棫山)南麓的塬地上,南临横水河北岸。

郑井国为古代分布在雍地的著名国族,自商王武丁(前1250——前1192年)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奠、郑在古代为一字,奠国即郑国,子奠亦称王子郑。郑国最初在商朝都城近地的北郑,即今河南濮阳西南古帝丘之地,后来为防周、羌之敌,西迁到商朝西疆的南郑,在今陕西华县东。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郑人到渭水上游,即今雍州西劝读村。

据《史记.郑世家》载:“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周厉、宣王之际,郑井氏屡遭戎狄侵扰,逐渐消亡。此时的周王室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郑井氏故地已成为抗击西戎的前沿阵地。周宣王为加强抗击西戎的力量,封其弟姬友于王钱之地棫林(今雍地劝读村)为郑伯(三等诸侯国),镇守西陲。这是西周王朝最后一个分封的诸侯国。郑桓公看到周幽王昏庸无能,天下混乱,知道棫林(劝读村)不是长久立国的地方,于是将部族、财物从棫林迁到了郐(今河南新密市东北)与东虢(今河南荥阳市东北)之间,为以后在东方建立郑国打下基础。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朝迁都,由镐京迁到了洛阳,西周结束,东周开始。当时郑国国君郑武公随平王东迁后,就在郐和虢之间重建郑国。为了区别于西周时在陕西的郑国,所以人们就把劝读村称为新郑,把一部分逃到陕西汉水上游的遗民称为南郑。

相传东周时,郑国国君郑武公西迁新郑(今劝读村)后,看到村中人都不识字,就命官府设馆,办起了学堂,并挨家挨户走访,劝村人进学堂读书认字,这一善举得到了朝野上下和当地群众的一致称赞,后来人们就把此地叫“劝读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又将劝读村分为东、西劝读村,一致延续至今。

秀石夺笏斗朱泚

太尉村居雍城西南八公里处(唐时雍城官府行宫),系唐朝德宗兴元元年(783年)封地赐名。

唐德宗建中初年,甘肃秦州朱泚谋反,在雍城的朝廷武将段秀石(原籍千阳段坊村人)闻之,遂夺笏板奋击朱泚,因缺乏谋略,反被朱泚击毙而亡。朝野上下和当地人民为他的精忠保国痛放哭声。唐德宗于兴元元年(784年)七月二十八日至雍,得知此事,便赐封段秀石为太尉,谥号忠烈。后人称“太尉村”至今。

送客亭子头

亭子头位于雍城以西十公里处的柳林镇东。据史料记载:唐仪凤三年(678年)隶部侍郎裴行俭沿丝绸之路护送波斯之子彼路斯回国途中,行至凤翔柳林镇亭子头时,突然发现路旁的蜜蜂和蝴蝶坠地而卧,顿感奇怪,遂下马仔细察看,不得其中缘由,就命驻地郡守查明缘由。

当郡守闻知此事后,立即沿途查询,当他查询至柳林铺时,方知一家酿酒作坊刚从地下挖出一坛窖藏陈酿,醇香无比,原是此酒气随风飘荡至柳林镇东南五里处的亭子头,使这一带蜜蜂和蝴蝶闻之皆晕晕欲醉,纷纷卧地不起。

郡守立即向裴公禀报了实情,并将那坛陈酒送与裴公。侍郎官闻到醇香的酒味,顿觉倦意全无,精神焕发,即兴吟诗一首:

     送客亭子头,蜂醉蝶不舞;

     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

裴行俭回朝时,将此酒带回长安,献给高宗皇帝,唐高宗李治饮后龙颜大悦。自此以后,凤翔所产的柳林酒(西凤酒前身)以“甘泉佳酿,清冽醇馥”的盛名被列为贡品。今凤翔县柳林镇有亭子头村,村头有亭,为当年裴行俭下马查看“蜂醉蝶不舞”旧址。

圣母下凡

雍城东北五公里处有一桥,名曰“糜杆桥”。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上的圣母娘娘过腻了天宫生活,想私自下凡到人间寻找一处山清水秀的清静宝地度日。在一个秋天的下午,她偷偷下凡,来到雍城西北约五公里处的五龙山(龙山、蛇山、龟山、虎山、象山)下,人们称这五座山为“五龙聚海”。正在田地里劳动的一位小伙子看见一位青年女子(圣母娘娘),正从路上走来,他就跑到河边故意把河上的独木桥拆掉了。圣母娘娘认为这小伙子做事缺德,不屑一顾,就走到路旁的一片糜子地里,折了一把糜子杆搭桥过河了。后来人们称此地为“糜杆桥”。

圣母娘娘观察了一下五龙山的地势,认为这儿风景优美,幽雅可爱,想定居此地,但沟道太小,无法容身,离去又难舍,后来人们就把此地叫“难舍沟”,又修了座庙,叫“难舍寺”。

圣母娘娘掉着泪水出了沟,继续往北走,用手擦眼泪时,将脸上的脂粉擦在手上,顺便向旁边的一棵树上摸了一下,这棵树的叶杆就变成白色了。这就是五曲湾庙内现在的那棵粉白松树。她继续向北走,踏着山羊走的一条荒草小径,被引上了山顶,这个山顶就叫“羊引关”。她过了山顶,就定居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宝玉山”。至今,在西府民间流传着“南海南,普陀山,圣母脱化宝玉山”的歌谣。

老女沟由来

相传很久以前,雍城北十五公里处的小村子——老女沟,住着一户人家,家里三口人,父、母和一个女儿。父母年老,女儿名叫杏月,身材苗条,貌似天仙,据说出生时正值杏花绽放而取名。她是个苦命的孩子,出生后不久,其母因月子病便撒手人寰。之后,父女相依为命,为了女儿生存,其父抱上女儿东家西家讨奶抚养,一直长大成人。

时光似箭,转眼十几年过去。杏月出脱得亭亭玉立,像出水的芙蓉。到了婚嫁年龄,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大祸从天而降,其父在家窑门口劈柴,窑面突然塌了下来,砸断了其父的腰椎,从此成了残疾,家中里外都由杏月一人支撑,她曾设想带父亲出嫁,也诚心想招上门女婿,但都嫌拖累太重,无人接纳。年复一年,她成了半老徐娘,然婚事仍无人问津。杏月铁了心,她发誓一心照料父亲,一直到父亲离世,养老送终。杏月没有违背她的愿望,最后孑身一人,无牵无挂。在一天夜里,她梳洗整容,穿好衣服,关好门窗,躺在土炕上,不吃不喝达十多天。后来,村里人发现好多天没见到杏月,一位长者打开她的家门探视,才发现杏月已经阖然去世。此后,村里人为了纪念这位贞节孝道的老女,便在村口竖起了一座石碑,镌刻“老女沟”。

桂花飘香

虢王村畔有个村子叫桂花村,这个村子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的主人姓侯,叫仁贤,五十多岁,为了养家糊口,带着儿子侯成去南方做药材生意,因父子经营有方,几年下来挣了不少钱,还给儿子定了一门亲,就在桂花开放时举办了婚礼。不久,其父带着儿子儿媳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准备安度晚年。回家时,儿媳从南方有意带回了一株桂花树苗,栽在自家的院子里,作为纪念。过了几年,这株桂花树根深叶茂,花繁似锦,左邻右舍闻香后,纷纷前来观看,交口称赞,不少人向主人索要花籽、树苗。主人非常高兴,全部满足了乡亲的要求。从此,该村家家户户栽种了桂花树。后来,村里人发现桂花树除了观赏外,还有药用价值,特别是桂皮、桂圆果实不仅味道芳香,还能配做调料,一时间,全村人将自家的院落、门前屋后也栽上了桂花树,整个村子被桂花树包围了。

此后,村子人不但种桂花树,还把主要精力用在了采集桂皮、果实上。大家推举侯成跑销售,并由妻子统一收集,将挣来的钱一五一十分给各家各户。从此,村里人不但获得了经济效益,还改善了村容村貌。有路人迎面而来,问他去哪里?都说去桂花村办事。

侯仁贤为乡亲们发展栽植桂花树,看到了村里面貌大变,慈善的面孔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更使他高兴的是过了第二年,家里还添了孙女。满月那天,乡亲们前来祝贺,老人举杯道:“桂花村中桂花开,美得仙女下凡台,千金孙女谁不爱,举杯畅饮乐开怀!”举杯下肚,孙女的名字立马叫了出来——桂花!从此,人们将该村称为“桂花村”。

凤翔改改

凤翔尹家务乡有个出了名的姑娘叫改改,她的名字产生于1968年,提起那年月,凤翔农民普遍比较贫困,一般到了冬季就要上北山砍柴。由于路途遥远,上山者走到马头坡前就人困马乏,需休息一会儿再爬坡上山。下山者一般也都要在这儿松口气歇歇脚。而改改家就在马头坡上,人们便到改改家讨口凉水喝。改改的丈夫见门前人来人往,便在家门口撑起禪子,卖起来米汤,每碗两分钱。这对于又渴又累的割柴农民来说,确是再好不过,他们将干馍一泡,便是一顿饭了。但这个较早有商品意识的山里汉却没有想到,作家的老婆仅不认识钱,二分钱一碗米汤或一杯水,给一分钱自己就吃亏了,收五分钱则显得自己有些多。无奈之下,他就在收钱盒上打了一个二分钱硬币大小的孔子,太小的不收,太大的五分钱也不收,纸币就更不用说了。这样,改改收钱的问题就解决了,但同时把改改的名声也传了出去。这是好名声还是坏名声,人们说不准,只是觉得好笑。这毕竟是小范围的调侃。使改改更出名的据说是另一件事。那些年物资比较匮乏,凡立丁布料是最时髦和奢侈的东西。可是,改改居然也知道凡立丁布料稀少,她为了穿上一件时髦衣服,就将卖米汤攒的钱交给一个过路开车的司机,让司机到城里代买。可谁知道,这个司机见钱眼开,连弱智人都不放过,一去就杳无音讯。改改知道自己上了当,受了骗,但仍不死心,于是,见汽车就挡,挡住就向司机要她的钱,要买凡立丁布料。于是,又气又好笑的司机成了笑骂改改的主力军,使本应让人同情的改改逐渐名声远播。后来,在民间便出现了“你笨的或‘嚅’的简直像马头坡的改改一样”的口头俗语。

关于改改的民间传说很多,真真假假,无法考证。另外,有传说她卖蒸馍从不弄虚掺假,民间人又对“改改”的诚实、憨厚产生崇尚之心,这种讲究诚信的品质又是在当今商品经济大潮中人们所祈盼的。于是,一些智商看重了这一点,便利用“改改”的声名作商标招牌。如宝鸡市宝平路天地人饭庄增添了“改改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