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3厂主要产什么(733工厂)


回顾武汉的发电机制造工业走过的路

(一)进军关山

我想分期给大家讲述我亲历和知道的武汉发电机制造工业的历史。

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有罕见的、对待历史重任的精神和作为担当。我写下的竟都是些平凡的、不可能载入史书的名字,可在我心里,他们就是历史的创造者!

书归正传。

1958年,在汉口六中读初三的我在报纸上看到:武汉决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建设青山、关山、古田等重工业区。没多久,我的在武昌动力机厂上班、已晋升为工程师的父亲曾昭正接受了到关山负责建设“武汉汽轮机厂”的基建施工的任务。

我在另一篇文章里写过,武汉动力机场是汉阳恒顺机器厂(1954年)、汉口永华电机厂(1958年初)等陆续搬到武昌官布局旧址(今解放桥附近)合并成立的,这里也是武汉电机工业的重要足迹。

在天的父亲曾昭正(工程师证)照

家父从此再不能每天骑自行车坐轮渡回家了。

而偏偏这年七月,我最亲的祖母突然中风!在祖母最后的时间,父亲只匆匆回来过两次,第二次就是安葬她到扁担山。

父亲将一切精力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为我们后代作出了榜样!

在武汉市委提出的“苦战两年,把武汉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基地”的口号下,干部和基建工人们深受鼓舞,干劲十足,没日没夜地自觉亡命式工作。

父亲曾昭正作为厂方基建先遣人员首批上山,亲自指挥现场施工。此次大干创造了“八天建成轻金工车间”、 “十天建成电机车间(2万多平方米,三跨,吊车100吨)”的轰动性战绩,国内各报均有报道。以后汽轮机车间(近三万平方米,、三横一纵跨,吊车150吨)也不到半个月就建成。

1958年冬本人在关山工地留影

虽说那是“大跃进”年代,但这些厂房一直使用到2015年搬迁都没有出现过任何质量问题。特别可证明的是1984年时,我还利用发电机车间的边立柱承重,“跨界”为车间设计(由父亲原工作的部门厂基建处施工)建造了一个傍着厂房、占地约300平米的两层办公楼,以后电机车间技术组就在二楼办公达二十余年,足可见证厂房的质量是过硬的!

发电机车间(左手是本人1984年“跨界”设计建造的办公室) 2014年7月摄制


1958年最先建成的办公楼

我是1958年(高中一年级)时第一次随父亲“上山”的。那天在工地吃饭时,听史书记笑说:第一批“上山”的指挥班子被工人们戏称为:贾厂长、曾工程师、史书记,何厂长(汉口方言谐音为假、真、死、活,从他亲自调侃说出,可见其中却并无不敬之意)。

60年后(2018年),我去登门看望我的的师父王万成,他回忆起当年时,曾告诉我,当时他和永华的老工人上山,心中满含着的是对党报恩的思想情结,只知道全身心投入工作。而长达数月是“在露天吃饭、就在我们现在‘1栋’跟前平房的那片地方露天打地铺睡!”(1栋现在还存在,等着拆迁。)

“下雨呢?”我疑惑地问。

“用芦席、油布搭棚子挤着、头上顶油布都过过。雨大了就回家,第二天按时赶来上班。”

能想象吗?

写到这里,让我几乎泪涌。对最先上山的师父们肃然起敬。

第二(1959)年,“武昌动力机厂”整体搬迁完成,并建设成了一些简陋的宿舍(现‘1栋’附近的平房)、职工食堂、还建了幼儿园。工人们全部“上山”。其中约一大半人在“跑月票”。

现今仍存的汽发社区 老1 栋

武汉动力机厂整体搬迁到关山开始生产:冷凝式汽轮机、同步发电机、汽车组装……我重点谈我熟悉的电机。

当时也增添了少量电机生产设备,例如德产动平衡机和C650车床等,还在工厂内部为电机车间调整补充了一些机加工设备。

然而最初直接进入大电机生产领域还是相当捉襟见肘的。在新厂建设的同时,原厂已开始了试制过Z1~1.5型1500千瓦单缸冲动式冷凝汽轮发电机组的前期工作。

在“三年自然灾害”的艰苦岁月,我的师父们没有懈怠,试制成功了1500千瓦的(属于发电机中的小型)卧式发电机!为武汉打开了汽轮发电机生产制造的新篇章。

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发电机的转子线圈是需要专用“扁 绕(沿宽边绕制)机”绕制的,可当时只做过小型电机的武汉根本没有这种设备。于是张汉生、李鑫成等带着“永华”班子的工人们拿出了所有想得到出的招数,将自制的扁绕模安装在3米4立车的花盘上,成功完成了1.5×30扁铜线绕制的的多匝转子线圈。

这就叫扁绕(本人2008年在广重也是用立车绕制的第一台)

在没有足够尺寸的车床的情况下,他们将C650车床的刀架卸下来。固定到吊车的钢筋混凝土立柱上,用堪称“世间奇葩”的、被工人称为“牛腿车床”的土法、居然完成了转子精加工!写到这里,我的脑中涌出了周佑成(平日大家叫他周八级)、万志成……等一大串师父的名字和熟悉的面孔。

2021年再见到周佑成师父(前)

工人们和技术人员一起做成了定子铁芯叠装的下拉式油压设备,又自制了“圈式”线圈,嵌线后送到湘潭电机厂外协“真空浸胶”。

这台机1959年3月制成,在位于汉口利济路的发电厂现场组装,临时试车发电成功后,向本省襄河电厂发货安装。接着,1500千瓦开始列入批量生产计划。

接着,工厂开始了向6000 千瓦卧式发电机的进军,但是大型转子锻件又大又要铣高精度磁极线槽,即使锻件购回厂也无法加工!况且定子方面,湘潭也无能力对这么大真空浸漆,于是,就在1962年,“土得掉渣”的发电机车间宣告 “下马”改产。

1963年7月,工厂移交给了一机部六局管理,更名“武汉汽车发动机厂”,转产改装汽车-翻斗车;并开始制造汽车发动机。与此同时,“武汽”参加了“第二汽车制造厂”的技术筹备,还自行设计制造8米立车。1965年底进而改成“武汉汽车制造总厂”。(1968年底又撤销,恢复“武汉汽车发动机厂”)。

此时的关山,还有以新中电机厂为基础,合并国营武汉电器厂、大华电机厂、大力电机厂组建成的“武汉综合电机厂”、集全市中小型公私合营力量的“微型电机厂”, 57鼓风机厂、缝纫机总厂、长江有线电厂、汽车标准件厂等在此加上733厂,组成了关山工业区。

此外,在武汉其他地方,还有电动机工业和变压器行业在生产运作,但是,“发电机”却在武汉暂时熄火了。

不要急,看下文,会有奇迹诞生!

圈式线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