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在其秋季发布会上发布了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下称rmbp)的升级款,13寸的中配以不弱的Iris 显卡+256G PCIe固态+8G内存+ac无线网卡的均衡配置成了最大的亮点,售价1499刀。本人正巧需要一台随身的机器处理文档,就把它当做了购入目标,不料在此事透露给美帝朋友两天之后,有着eBay竞拍狂魔之称的他用1437刀弄来了这台二手的15寸老款高配MC976。
单从配置来看,i7-3720qm+650m(GDDR5)+512G固态,全面超越新款13寸中配,甚至灭了新款的低15寸低配(i7-4700mq+Iris pro),那就恭敬不如从命。
(插播购买小建议: 新款13寸rmbp中配,官翻(或二手)老款15寸,新款15高配;排名不分先后,依需求与预算而定)
硬件性能
言归正传,来说机器。一体成型(Unibody)的铝合金机身,匠心之作,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那个被误传与图灵先生有关著名Logo居于其间,引人入胜。
屏轴部分采用了深色,通过对比使得机身线条感更加鲜明。
整机的厚度控制令人赞叹,取消了光驱以后,将机身压缩到了惊人的1.8cm,已经显著薄于本人所用的移动硬盘Lacie 9220。
到底有多薄呢,跟每次背出去都想死的主力机HP Mobile Workstation 8770w比一下就知道了,大概只有8770w的屏幕部分的厚度,美式肌肉本伤不起,囧~~
↓从侧面我们还能看到(一向)堪称小气的接口配置,机身右侧配备一个USB3.0,一个HDMI,一个卡槽,集中于近屏轴处。
↑机身左侧依次是Magsafe2电源口,通过磁性与适配器连接,好处是突遭外力拉扯可及时脱离,以防止电源线被误碰的情况下连累机身。
电源边上是两个雷电(Thunderbolt)口,可以方便扩展外设。雷电协议可同时传输视频音频(通过DP)与数据流,不过困于价格,一直未有普及迹象,仅在苹果设备及高端的移动工作站上偶见。当前雷电口最大优势在于通过菊花链串联若干显示与存储设备,多见于有此需求的专业用户。而对于普通用户,由于需求敌不过价格,目前最大的用途仍在于转接成投影仪必须的VGA或者本机欠奉的RJ45。苹果率先灭掉了软驱,如今把光驱也弄得半残,可是有线网口可没那么快能攻陷,关于转接的外设有兴趣请移步拙作《趣物拾遗:贰》↓。
音频的输入输出接口合二为一,与iDevice的耳机通用,线控亦能工作正常,丰富的外设使得可玩性大增。外设厂商对苹果设备的偏爱确实令其它家无奈,甚至k3003这样的参考级设备也推出了相应线控版本。
目光来到机腹,D壳是单独可分离的,配四颗防磨脚垫。
D壳的固定采用苹果爱用内五角螺丝,这机器毕竟是二手的,从边框也能看到轻微使用痕迹。
这回就不拆开折腾了,内存焊死,里面能动的除了风扇就只有定制接口的SSD,上一张ifixit的图以馈大家,有兴趣的请移步。
花开两头各表一枝,让我们从触摸板的凹槽处打开磁吸着的屏幕,C面掌托亦是相同金属磨砂材质(冬天有点凉)。Mac系统下的触摸板是无敌的,极好的用户体验,号称能使你忘记鼠标,这一点是果粉果黑难得的共识。
源自索尼的巧克力键盘,自带背光,通过快捷键十六级可调,十分方便。
15寸的机身并未配置数字小键盘,二是让位给左右对称一对音箱,处理精致。Thinkpad旗下的W530亦采用此种方案,然而工设赶不上一直为人诟病,W540起乖乖让小键盘回归。
换个角度看一眼屏幕,视网膜屏(2880 x 1800)名声在外,不想却薄如蝉翼。
屏轴处的金属格栅是散热出风口,这一点为人诟病,不过经过一年多以来,也未见附近屏幕老化更显著的报道。
苹果引以为傲的retina屏名不虚传,高分辨的IPS屏(72%NTSC色域,约合100%sRGB),加上苹果精准的的出厂预校色,无界边框令人喜爱,整体给人通透轻灵的感觉,看片利器,端的是宅男最爱。
前文所提及的猛将HP Mobile Workstation EliteBook 8770w及其接班人ZBook17所采用的Dreamcolor 2屏幕解决方案代表着业界最高水准的笔记本屏幕(130%NTSC色域+10bit+RGB+IPS),那么rmbp与其相较又当如何呢?限于条件权借基友某刘的图来进行说明,参赛机器为老款的rmbp13(左)与8770w(自改DC2)。
可以看出二者的屏幕都是当前顶级的表现,但8770w的DC2屏幕颜色上更艳丽,且暗位细节更丰富,这是硬件上的优势决定的(靠单独的解码板输出),厚度在那摆着。跟台式机显示器类似,艺卓从未吹嘘自己的显示器有多超薄的。而rmbp胜在超高的分辨率,精细度高了一个级别,且凭借OS X优秀的矢量渲染对超高分辨率有着极佳的支持。
软件性能
谈完硬件,再来说说软件部分,仅分享一下个人一些粗陋浅见,如有偏颇,还请方家不吝指正。先提供一个小福利—《Mac操作说明完全指南》,感谢原作者张生。
对于一个想要上手Mac OS X的新用户,首先是要确认的是自己的需求,如果你是一名休闲类选手,那么请放心,Mac Appstore提供的软件足够满足你,甚至有小惊喜,或者网络上亦能提供足够的资源。
文档类办公用户也易于上手。无耻抄一下主站的文案:iWork是苹果桌面OS X系统下的办公套件(生产力工具),包含Pages、Keynote、Numbers 3款应用,分别对应微软 Office 的 Word、PPT和Excel。苹果在今年的秋季发布会上宣布 OS X Mavericks 系统免费的同时,也将旗下的两款重量级软件iWork免费化,但此政策只针对新购设备用户。但日前Mac AppStore存在一个bug,使得老款Mac设备用户亦有机会享有此项优惠。苹果官方在获悉此事以后严肃表示:Enjoy it~(肯定是故意的有没有)。具体操作方法请参照此处。
当然你也可以用那啥版的Office for Mac 2011,但需要注意的是,OS X下的字体库与windows略有不同,虽然系统会自动寻找最接近的字体替换,但仍可能诸如同一个PPT在两个系统平台下换行错位这样的错误,请诸君谨慎对待。
至于专业用户,抱歉本文并不能提供更深入意见,请另行咨询相关人士。
(特别提醒:windows重度用户请谨慎将rmbp作为主力机购入,win7等到win8等到win8.1,对高分辨率的支持仍然令人捉急,可转而考虑普屏mbp或air)
rmbp产品线已经全面SSD化了,不过碍于价格,容量尚未能跟上用户需求。好在苹果提供了相应解决方案,比如旗下内置硬盘的路由器--时间胶囊(Time Capsule),既直接提供局域网无线硬盘共享,满足重度影音用户;又可以通过iCloud中“回到我的Mac”简单设置以后将硬盘内容广域网共享,若有相应需求,可谓相当便捷。
值得一提的是,由iWork办公套件创建的文档,可以直接保存在云端,不同设备均可通过相应的iCloud账户予以查看编辑,苹果的野心可见一斑。
苹果的硬件有其独到的设计理念,在自家系统加持之下,可圈可点,是否值得入手,还是那句话:需求与预算的平衡。写到这儿吧,咱下次再聊哈,祝好~
本文源自什么值得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