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五号什么时候(东风五号什么时候发射)

1980年5月18日,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东风-5洲际导弹向太平洋预定海域首次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导弹研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表明中国的国防实力有了新的提高和加强。

东风五号全程飞行试验

16艘舰船、4架直升机组成的海上测量船编队,在远离本土8000多公里的南太平洋预定试验海域执行跟踪测量任务。

以圆满完成任务为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远程运载火箭、第四个拥有航天远洋跟踪测量能力的国家。

图为航测直升机发现数据舱染色海域

1971年9月,东风五号洲际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取得了基本成功。东风五号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头15年发展的集大成者,也代表着我国前20多年科技工业的最高水平。

它拥有3.35米的直径,箱体采用高强度铝铜合金。它的“大脑”采用集成电路计算机,“眼睛”采用惯导平台。有了电液伺服机构,它可以摆动大推力发动机,强有力地改变飞行方向。


而这些当时的“黑科技”背后,都体现着国家冶金、化工、电子、精密制造等方面的成就。与国际上同类型的导弹相比,东风五号的许多性能也是有一拼的。

更重要的是,东风五号的每一个零件都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真正凝聚着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也正是因为中国航天人“知其所以然”,东风五号的设计才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其基础之上发展的系列型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支撑着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直到建设航天强国的阶段,“老将”们依然壮心不已。

安装发动机

随后的几年中,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及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又进行了多次飞行试验,逐步改进;我国科研人员多次赴太平洋考察落区条件;远洋导弹护航舰、补给舰、测量船等研制进度加快。

1980年2月中旬,中央专委批准了国防科委提出的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实施方案。

3月初,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政委李耀文发布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进入实施阶段的动员令。

张爱萍与参试人员亲切握手

20日,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全程试验首区试验队大部分队员开赴酒泉发射场。根据张爱萍精兵良将到第一线的要求,试验队人员配置堪称“豪华”。

据试验队总体组副组长黄作义回忆,总指挥张镰斧带队,总设计师屠守锷负责总体,试验队发动机系统负责人是李伯勇,控制系统负责人是刘纪原,弹头系统负责人是李绪鄂,地面设备系统负责人是南新宇……盛况空前,人太多,发射场住不下,以至于很多人只能住在火车里。全体试验队员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开展各项工作。

4、5月之交,中国远洋测量船特混编队浩浩荡荡奔赴南太平洋上的目标区。18艘远洋船中,有负责护航的国产导弹护航舰,补给舰,“向阳红”远洋调查船,更有两艘发电量可分别满足30万人口城市生活用电需求、续航能力达100个昼夜、可连续航行1.8万海里的“海上科学城”——“远望”远洋测量船。

远洋测量船特混编队开赴太平洋

很多人说,中国上一次这么大规模的远洋行动,还是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

至5月16日,“580”任务全航区各系统已全部做好准备,全国上千家研究所、工厂、相关部队的数万名参研参试人员,静候长剑飞天的历史时刻。

任新民、张镰斧、屠守锷等郑重签字,同意导弹发射

5月18日上午10时整,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准时升空。

约半个小时,飞跃超8000公里,跨6个时区,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弹头精确溅落预定海域,数据舱迅速回收,飞行试验圆满成功!张爱萍上将挥毫写下了一首《清平乐》:东风怒放,烈火喷万丈。霹雳弦惊周天荡,声震大洋激浪。莫道生来多难,更喜险峰竞攀。今日雕弓满月,敢平寇蹄狼烟。

合众国际社当天报道,中国为加入核大国的行列迈出了一大步。美联社报道,这是中国第一次试验洲际导弹的实效:精确的远程射击。路透社报道,中国已具备用自己的战略导弹力量击中在俄国的欧洲部分和美国本土的目标的能力。

1984年阅兵,我国东风五号等战略导弹震撼受阅

重启国门,面对仍不太平的世界,在两极对峙格局下,能否拥有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决定中国在哪一层次、以什么姿态踏入世界发展大潮。“莫道生来多难,更喜险峰竞攀。今日雕弓满月,敢平寇蹄狼烟。”

资料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我们的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