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和激以组什么()

忠概,◆謂忠貞有節概。○《周書‧趙善等傳論》:“[趙善]等或行彰於孝友,或誠顯於忠概,咸躬志力,俱徇功名。”○《南史‧劉善明傳》:“與[崔祖思]友善,[祖思]出為[青][冀]二州,[善明]遺書敘舊,因相勗以忠概。”○《宋史‧禮志八》:“亦乞取[建隆]、[建炎]以來,驍俊忠概之臣,功烈暴於天下者,參陪廟祀。”

志概,◆節操。○《魏書‧儒林傳‧常爽》:“[爽]少而聰敏,嚴正有志概。”○[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六:“爾風裁峭潔,志概激壯。”○[明][唐順之]《鈍齋吳公墓碣銘》:“[情]自中第後益務謹飭,遠聲利,侃然有志概。”○[葉聖陶]《古代英雄的石像》:“雕刻家答應下來,先去翻看有關於這位英雄的歷史,想象他的狀貌,更想象他的性情和志概。”

至概,◆極好的風度氣概。○《三國志‧魏志‧明帝紀》:“[明帝]沈毅斷識,任心而行,蓋有君人之至概焉。”

貞概(贞概),◆端嚴方正。○[南朝][梁簡文帝]《資遣孔燾二女教》:“故[無錫]令[孔燾],經術弘長,志履貞概。”○《北史‧萬俟普慕容三藏等傳論》:“[三藏]連屬危亡,貞概自處,可謂不隕門節矣!”[唐][道宣]《敘列代王臣滯惑解》:“[濟]所控詞,述於僻者,至於貞概絕俗,固莫敘之,斯偏黨也。”亦指端方的節操。○[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唐中宗十四》:“夫其詭於自全,而貞概不立,誠不足為忠矣。”

遠概(远概),◆遠大的氣度。○《宋書‧臧質傳》:“臣本凡瑣,少無遠概,因緣際會,遂班槐鼎,素望既盈,愜心實足。”○《世說新語‧言語》“[陶公]疾篤,都無獻替之言”[劉孝標]注引《陶氏敘》:“[侃]字[士衡],其先[鄱陽]人,後徙[尋陽]。○[侃]少有遠概,綱維宇宙之志。”一本作“遠概”。

英概,◆英雄氣概。○《舊唐書‧程務挺傳論》:“[務挺]勇力驍果,固有父風,英概輔時,克繼洪烈。”○[宋][陸游]《懷昔》詩:“悵望[釣璜公],英概如可還;挺劍刺乳虎,血濺貂裘殷。”○[元][許衡]《讀東門行》詩:“新聞[李侯]子,快意復父讎,雄名與英概,一日傾九州。”

義概(义概),◆嚴正的氣節。○《後漢書‧孔融傳論》:“若夫[文舉]之高志直情,其足以動義概而忤雄心。”○《宋書‧孝義傳‧龔穎》:“[縱]雖殘凶,猶重義概。”○[明][李東陽]《西社別言詩引》:“筆陣橫霜,聳西臺之義概。”

意概,◆氣概,胸懷。○[明][湯顯祖]《紫簫記‧友集》:“對客揮毫,便可口占絕句一首……上句要說自己,或表字,或姓名,或俗號;下三句說自家新年來意概如何?”

以偏概全,◆片面地根椐局部現象來推論整體,得出錯誤的結論。○[郭沫若]《當前詩歌中的主要問題--答詩刊社問》:“舊詩詞中有好東西,但不等於舊詩詞都好,那樣就是以偏概全。”○《人民日報》1965.2.23:“領導者必須堅持點面結合,善於以點帶面,不要以偏概全。”

一概而論(一概而论),◆指對問題不作具體分析,籠統地同樣看待。語本《楚辭‧九章‧懷沙》:“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晉][王羲之]《自序草書勢》:“百體千形而呈其巧,豈可一概而論哉?”[唐][劉知幾]《史通‧敘事》:“安可以今方古,一概而論得失?”[明][歸有光]《顧公權厝志》:“世之能成其志者蓋少矣,其所遭際,何可一概而論也?”[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十章三:“然而天下事,卻也未可機械的一概而論。”

一概,◆1.概為古代量糧食時刮平斗斛之木,引申為同一種標准。○《楚辭‧九章‧懷沙》:“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三國][魏][曹植]《黃初五年令》:“諸吏各敬爾在位,孤推一概之平,功之宜賞,於疏必與;罪之宜戳,在親不赦。”○[唐][韓愈]《讀皇甫湜公安園池詩書其後》詩:“誠不如兩忘,但以一概量。”○《資治通鑒‧晉穆帝永和十二年》:“自古帝王居[中州]者,政化各殊,[趙]為姦詐,[秦]敦信義,豈得一概待之乎!”[胡三省]注:“概所以平斗斛,一概待之,言無所高下也。”◆2.一樣;一律。○《後漢書‧王符傳》:“其輕薄姦軌,既陷罪法……而反一概悉蒙赦釋,令惡人高會而誇吒。”○[晉][葛洪]《抱樸子‧擢才》:“聰鑒不足相涉,則俊民與庸夫一概矣。”○[唐][杜甫]《秦州雜詩》之四:“萬方聲一概,吾道竟何之?”[清][顧炎武]《玉田道中》詩:“我行至北方,所見皆一概。”◆3.一端;一方面。○《淮南子‧詮言訓》:“自樂於內,無急於外,雖天下之大,不足以易其一概。”○[漢][王充]《論衡‧問孔》:“今[宰][予]雖無力行,有言語。用言,令行缺,有一概矣。”○《新唐書‧韋表微傳》:“病諸儒執一概,是非紛然,著《三傳總例》,完會經趣。”◆4.全部。○《紅樓夢》第五十回:“[琴兒]和[顰兒],[雲兒]他們搶了許多,我們一概都別作,只他們三人做才是。”○[丁西林]《一隻馬蜂》:“你們的事,我老早對你們講過,由你自己去,我一概不管。”○[柳青]《銅墻鐵壁》第三章:“聽說全是東河畔人,一概要送[烏龍鋪]。”◆补证条目■全部。○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開元六年,水泛濫,河口堰破,棣州百姓一概没盡。”○《旧唐书·礼仪志四》:“又北斗有權、衡二星,天一、太一參居其間,所以財成天地、輔相神道也。若一概以列宿論之,實爲淺近。”

要概,◆概要。○[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二:“即呼書吏開櫃,取《東漢志》來。因共視之……言不必盡然,要概似之。”

細概(细概),◆細節。○《新唐書‧崔元綜傳》:“性恪慎,坐政事堂,束帶,終日不休偃,尤護細概。”

退概,◆幽深不明貌。○《文選‧何晏<景福殿賦>》:“其奧祕則蘙蔽曖昧,髣彿退概,若幽星之纚連也。”○[李善]注:“蘙蔽曖昧、髣彿退概,皆謂幽深不明也。”○[張銑]注:“皆幽遠不分明貌。”

素概,◆清白的節操。○[南朝][梁][江淹]《蕭被侍中敦勸表》:“臣初長血心,未啟素概。辭從意空,言隨事盡。”○《南史‧謝朏傳》:“[明帝]詔加優禮,旌其素概,賜床帳褥席,奉以卿祿。”

屬概念(属概念),◆又稱上位概念。同種概念(下位概念)相對。指在種屬關係中,外延大的包含另一概念的概念。如“學校”對於“中學”來說是屬概念。

勝概(胜概),◆美景;美好的境界。○[唐][李白]《夏日陪司馬武公與群賢宴姑熟亭序》:“此亭跨[姑熟]之水,可稱為[姑熟亭]焉。嘉名勝概,自我作也。”○[唐][杜甫]《奉留贈集賢院崔于二學士》詩:“故山多藥物,勝概憶[桃源]。”○[宋][王禹偁]《黃州新建小竹樓記》:“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清][魏源]《武夷九曲詩》之三:“精舍第五曲,亦復少勝概。”

升概,◆升为量酒器,概为平斗斛的木棍或木板。因以指买卖中的容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爲酒甚美,縣幟甚高,然而不售,酒酸。”

權概(权概),◆1.衡器、量器。○《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斗甬,正權概。”○[鄭玄]注:“稱錘曰權;概,平斗斛者。”○[漢][賈誼]《惜誓》:“若稱量之不審兮,同權概而就衡。”○[南朝][梁][陸倕]《新刻漏銘》:“氣均衡石,晷正權概。”◆2.也泛指尺度、標准。○[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若夫心能流衍,人事萬端,則不能據一方以為權概,斷可知矣。”

清概,◆猶清操。○[漢][王粲]《吊夷齊文》:“守聖人之清概,要既死而不渝。”○《新唐書‧忠義傳上‧張道源》:“﹝[張楚金]﹞有清概,然尚文刻,當時亦少之。”

氣概(气概),◆1.氣節。○《魏書‧李神傳》:“[李神]據危城,當大難,其氣概亦足稱焉。”○[清][戴名世]《孑遺錄》:“典史[張士節],[秦]人,性伉直,有氣概。”◆2.氣魄。○[元][耶律楚材]《繼孟雲卿韻》:“開基氣概鯨吞海,遁世生涯鼠飲河。”○[明][高攀龍]《語》:“[文公]聖賢而豪傑者也,故雖以豪傑之氣概,終是聖賢真色。”○[蕭三]《血青》詩:“革命志士氣概雄,寧為兒女愁!”◆3.氣派;聲勢。○[宋][秦觀]《新開湖送孫誠之有龍見於東北因成絕句》:“黃綬不為無氣概,蒼龍隨尾送行舟。”○《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起初進京時節,多虧他的幾萬本錢做樁,才做得開,成得這個大氣概。”○[清][沈元滄]《涿州》詩:“風雲氣概[樓桑里],土壤膏腴[督亢]圖。”○[柳青]《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啊呀!好大的氣概!這是一九五五年秋天[中國]的鄉村嗎?這是我住了三年的[皇甫村]嗎?我的祖國,你不是在前進,而是在飛奔!”◆4.氣焰;威勢。○[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一摺:“元來你倚着丈人行的氣概,就待欺負咱年華高邁。”○《紅樓夢》第七九回:“一月之中,﹝[薛蟠]、[金桂]﹞二人氣概都還相平;至兩月之後,便覺[薛蟠]的氣概漸次的低矮了下去。”

平概,◆使平齊劃一。○[清][魏源]《戶部左侍郎提督江蘇學政周公神道碑銘》:“公在下,則是非與黜陟出於二;公在上,則匪直出於一,且以黜陟正是非,尤克昭蘇萬物,平概群品。”

品概,◆品格;氣節。○[太平天國][洪秀全]《原道救世歌》:“術藝固須正,品概更宜方。”

匹概,◆謂個人的意氣。○[南朝][梁][江淹]《為蕭三讓揚州表》:“無使匹概血誠,不諒於璿扆;宏芬英猷,遂蕪於里聽。”一本作“匹概”。

猛概,◆勇猛的氣概。○《北史‧來護兒傳論》:“[來護]幼懷倜儻,猛概抑揚,晚致勤王,驅馳畢力。”

襟概,◆襟懷,氣度。○《舊唐書‧韋溫獨孤鬱等傳論》:“[郁朗]襟概,鬱有世風。”

節概(节概),◆志節氣概。○《漢書‧楊惲傳》:“夫[西河][魏]土,[文侯]所興,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遺風,漂然皆有節概,知去就之分。”○[顏師古]注:“概,度量也。”○《文選‧左思<吳都賦>》:“士有陷堅之銳,俗有節概之風。”○[李周翰]注:“俗有志節梗慨之人。”○[唐][高駢]《留別彰德軍從事范校書》詩:“無金寄與白頭親,節概猶誇似古人。”○[元][鄭廷玉]《後庭花》第二摺:“我去你家吃茶,與你家長些節概。”○《西游記》第七四回:“怎麼長他的威智,興他的節概,不肯傾心吐膽說他個來歷。”○[郭沫若]《南冠草》第五幕:“你有好的母親,好的姊妹,好的親戚,好的師友,你的周圍都是有節概、有教養的人。”

梗概,◆1.大概,概略。○《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篤》:“臣聞知而復知,是為重知。臣所欲言,陛下已知,故略其梗概,不敢具陳。”○[李賢]注:“梗概猶粗略也。”○《文選‧張衡<東京賦>》:“[東京]之懿未罄,值余有犬馬之疾,故粗為賓言其梗概如此。”○[薛綜]注:“言粗舉大綱如此之言也。”○[唐][吳兢]《貞觀政要‧論禮樂》:“然雅樂之容,止得陳其梗概,若委曲寫之,則其狀易識。”○[宋][陸游]《書<宛陵集>後》詩:“粗能窺梗概,亦足慰平生。”○[廖承志]《致蔣經國先生信》:“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輩身在其中,應知梗概。”◆2.剛直的氣概;慷慨。○《三國志‧吳志‧凌統傳》:“時有薦同郡[盛暹]於[權]者,以為梗概大節,有過於[統]。”○[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魏書‧李彪傳》:“臣雖下才,輒亦尚其梗概,欽其正直,微識其褊急之性,而不以為瑕。”○[朱自清]《論書生的酸氣》:“他們可以看遠大些,‘梗概而多氣’,是雄風豪氣,不是酸氣。”

高概,◆1.崇高的節操。○《三國志‧蜀志‧彭羕傳》:“高概節行,守真不虧。”○[南朝][陳]徐陵《讓散騎常侍表》:“臣聞五十知命,宗師之格言,六百辭滿,通賢之高概。”◆2.指節操高尚的人。○[晉][葛洪]《抱樸子‧審舉》:“高概恥與闒茸為伍,清節羞入饕餮之貫。”◆3.遠大的襟懷。○[晉][葛洪]《抱樸子‧吳失》:“然高概遠量,被褐懷玉,守靜潔志,無欲於物。”

感概,◆1.謂情感憤激而有節概。○《漢書‧游俠傳‧郭解》:“[解]為人靜悍,不飲酒。少時陰賊感概,不快意,所殺甚眾。”○[顏師古]注:“感概者,感意氣而立節概也。”○[宋][蘇舜欽]《寄富彥國》詩:“[彥國]感概請奉使,誓將摧折其鋒鋩。”○[章炳麟]《國故論衡‧辨詩》:“韻語代益陵遲,今遂塗地,由其發揚意氣,故感概之士擅焉,聰明思慧,去之則彌遠。”◆2.感觸;感嘆。○[宋][王安石]《舟夜即事》詩:“感概無窮事,遲回欲曉天。”○[宋][蘇軾]《答蘇伯固書》:“辱書,勞問愈厚,實增感概。”

概尊,◆漆飾的酒器。○《宋史‧禮志四》:“外官,每方丘、陵、墳、衍、原、隰,概尊各二,眾星,散尊各二,在東西廂神坐左右。”

概準(概准),◆用平物的量器刮平。極言其平。○[清][張尚瑗]《觀音岩》詩:“巨靈施崑刀,劈破青玉筍。千里插江面,削平如概準。”

概狀(概状),◆概況。○[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緒言五:“在這個大段裏,階級的概狀是:統治階級方面,起初是宗族土地所有制的貴族領主階級統治着大小國家和采邑,後來興起了家族土地所有制的地主階級。”

概眾(概众),◆眾;眾人。○《西游記》第三十回:“二人攜手相攙,概眾小妖隨後,上那[花果山]極巔之處。”○《西游記》第五八回:“概眾稽首皈依。”

概志,◆衡量心志。○《淮南子‧精神訓》:“勢位爵祿,何足以概志也。”一本作“概志”。

概則(概则),◆普遍的准則。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關於南北議和的清方檔案》:“至于[法蘭西]、[美利堅]二國,近人譯曰民主、曰合眾。謂為共和政體之一種則可,謂為共和政體之概則,則不可。”

概雲(概云),◆猶凌雲。○[漢][李尤]《德陽殿賦》:“爾乃周閣迴匝,峻樓臨門,朱閣巖巖,嵯峨概雲。”○[南朝][陳][顧野王]《虎丘山序》:“若茲山者,高不概雲,深無藏影。”

概用,◆謂不加區別,一概使用。○[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三:“凡字異而意同者,不可概用之,宜分乎彼此。”○[清][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一:“稱‘子’冠氏上者,明其為師也……然則冠‘子’于氏,豈可概用哉!”

概義(概义),◆大概的意義。○[章炳麟]《論承用“維新”二字之荒謬》:“觀其概義則通,而加以演繹則必不可通;觀其固有名詞則通,而證以事實則必不可通。”

概要,◆1.重要內容的大概。○[梁啟超]《論希臘古代學術》第二章第三節:“綜此三派之概要,其立腳地,皆與[埃黎亞派]同。”○[曼華]《同盟會時代民報始末記‧民報紀元節慶祝大會》:“[孫總理]登壇演講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之概要,聽者為之動容。”◆2.常用於書名。如:《中國文學史概要》。

概心,◆語本《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意者臣愚而不概於王心邪?亡其言臣者賤而不可用乎?”後以“概心”謂關心。○[清][陳康祺]《燕下鄉脞錄》卷十三:“今部寺堂上官,遇事不概心者,必別摺陳奏,始免會同畫押。”

概問(概问),◆概括詢問。○[宋][蘇軾]《對制科策》:“此臣有以知陛下之聖意,以為向之所以策臣者,各指其事,恐臣不得盡其辭,是以復舉其大體而概問焉。”

概算,◆編制預算前對收支指標所提出的大概數字,預算就是在此基礎上,經過進一步的詳細計算而編制出來的。○[柯雲路]《三千萬》:“維尼綸廠從最初的總概算五千萬元,十年來一而再、再而三地因為超支而追加投資,已經花了一億五千萬元了!”

概數(概数),◆大概的數目。常用幾、多、來、上、下、左右等表示,如:幾歲、二斤多、十來個、三十上下、十歲左右;有時用數詞連用表示,如:三五克、四五十天、一二百里。


概視(概视),◆一律看待。○[明]徐渭《抄小集自序》:“[昌黎]為時宰作《賀白龜表》,詞近諂附;及《諫佛骨》則直,處地然耳。人其可以概視哉?”

概尚,◆謂節操好尚。○《北史‧劉芳傳》:“[芳]沈雅方正,概尚甚高,《經》《傳》多通,[孝文]尤器敬之。”

概日凌雲(概日凌云),◆蔽日穿雲。極言其高。○[南朝][陳]徐陵《為陳武帝作相時與北齊廣陵城主書》:“槊動風霜,弩穿金石,高樓大艦,概日凌雲。”○[吳顯令]注:“謂樓艦之高也。”○《周書‧武帝紀下》:“偽[齊]叛渙,竊有[漳]濱……或穿池運石,為山學海;或層臺累構,概日凌雲。”

概然,◆1.感觸哀傷。概,通“慨”。○《莊子‧至樂》:“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陸德明]釋文引[司馬]曰:“感也。”○[陳鼓應]注:“概,即慨,感觸哀傷。”○[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夫薄於所有觀念,則國土之得喪,種族之盛衰,固未嘗概然於胸中。”◆2.一概如此。○[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崔秀才》:“[蘭岩]曰:‘富貴則趨附之,貧賤則違避之,俗情概然。’”

概愆,◆謂掩蓋前愆。○[清][錢泳]《履園叢話‧雜記下‧劉王氏》:“惟[王氏]雖烈,是已醮婦,於例不能請旌。乃賦一詩刻諸墓上云:‘分釵劈鳳已聯年,就義何妨晚概愆。’”

概平,◆1.謂用一個標准使之統一、平衡。○《漢書‧揚雄傳下》“[仲尼]以來,國君將相卿士名臣參差不齊,一概諸聖”[唐][顏師古]注:“一以聖人大道概平。”◆2.用概刮平。

概念化,◆文藝創作中的一種不良傾向。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忽視共性和個性、一般和特殊的辯證關係,對生活和人物作簡單化的理解,缺乏具體的描寫和典型形象的塑造,用抽象概念代替人物個性。這樣,就造成了作品的概念化。概念化的作品不能揭示社會本質,缺乏感染力。○[丁玲]《太陽照在桑幹河上‧寫在前邊》:“﹝我﹞只想把這個階段的土改工作的過程寫出來……人物不要太概念化就行了。”

概念,◆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人類在認識過程中,把所感覺到的事物的共同特點,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抽出本質屬性而成。表達概念的語言形式是詞或詞組。概念都有內涵和外延,即其涵義和適用範圍。概念隨着社會歷史和人類認識的發展而變化。○[李大釗]《俄羅斯文學與革命》:“十九世紀前半期之詩人,對於自由僅有曖昧之概念。”○[毛澤東]《實踐論》:“社會實踐的繼續,使人們在實踐中引起感覺和印象的東西反復了多次,於是在人們的腦子裏生起了一個認識過程中的突變(即飛躍),產生了概念。”

概莫能外,◆一概不能例外。○[毛澤東]《矛盾論》三:“否認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認了一切。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概貌,◆大概的狀況。○[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二章第一節:“由墓葬制度中可以窺見母系大家族的概貌。”

概略,◆1.大致,大略。如:我已把這個計劃概略地和他談過了。◆2.特指書的內容提要。○[魯迅]《書信集‧致曹靖華》:“但[中國]倘未有譯本,則須每種作一該書之概略,俾讀者增加興趣。”

概率論(概率论),◆數學的一個分支,從數量的角度研究或然現象的規律性。在現代科學技術上應用很廣。


概率,◆某種事件在同一條件下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表示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叫做概率。例如在一般情況下,一個雞蛋孵出的小雞是雌性或雄性的概率都是1/2。


概律,◆一概約束。○[清][周亮工]《<醫學正言>序》:“亦不可以前人之論守為一定之科。此其說近似而不可以概律也。”

概論(概论),◆1.一概而論。○[宋][陳鵠]《耆舊續聞》卷八:“今諸郡產茶去處,上品者亦多碧色,又不可以概論。”○[明][胡應麟]《詩藪‧唐上》:“中間或品格差肩,以蹤跡離而不能合;或才情迥絕,以聲氣合而不得離,難概論也。”○[清][褚人穫]《堅瓠九集‧衣中出火》:“又[萬曆]戊戌進士[穆天顏],未登第前,火星常出其袖,幾欲焚衣。二事又為吉徵,不可概論也。”◆2.概括的論述。多用於書名。如:《中國文學史概論》;《程序設計概論》;《俄語詞典學概論》。

概量,◆I概和斗斛等量器。○《新唐書‧叛臣傳上‧梁崇義》:“﹝[梁崇義]﹞以概量業於市,力能舒鉤。”○《宋史‧理宗紀二》:“諸路和糴給時直,平概量,毋科抑,申嚴收租苛取之禁。”○[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五》:“﹝富人﹞徵集僕隸,陳設概量……今擬以歷年積粟,盡貸鄉鄰。”◆2.比喻衡量事物的標准。[漢][荀悅]《申鑒‧時事》:“誰毀誰譽,譽其有試者,萬事之概量也。”○[黃省曾]注:“言考試品賢能之虛實,猶概量較米粟之多寡也。”◆II用量器來確定穀物的多少。○[宋][葉適]《林伯和墓志銘》:“在[定海]、郡令受租輸,[伯和]縱民自概量。”○《宣和遺事》後集:“比來州縣受納租稅,務加概量,以規出剩,可令禁止。”

概覽(概览),◆謂概略地觀覽。有時亦用作書名或文章篇名。如:[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中有《中國社會之概覽》一節。


概括,◆1.歸納,總括。○[章炳麟]《文學說例》:“且中夏言詞,蓋有兩極而乏中央,多支別而少概括。”○[茅盾]《路》:“但這是事體上的偶合,不能概括我現在的全體。”○[秦牧]《<長河浪花集>序》:“這個集子裏所收集的散文,儘管形形色色,林林總總,但也可以用一句話把它們概括起來。”◆2.簡單扼要。如:你把這本小說的情節概括地說一說。

概況(概况),◆大概的情況。○[趙樹理]《實幹家潘永福‧為何要到安澤去》:“這便是[潘永福]同志參加革命以前的生活概況。在這種苦難的日子裏,把他鍛煉成一條鐵漢。”

概可,◆大略可以。○[宋][岳珂]《桯史‧汴京故城》:“﹝[蔡京]﹞命宦侍董其役。凡周旋數十里……一時迄功第賞,侈其事,至以表記,兩命詞科之題,概可想見其張皇也。”

概舉(概举),◆大略舉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聲律》:“概舉而推,可以類見。”○[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王勝之]﹞於民家得[唐][沈既濟]所撰《劉展亂紀》一卷……其所紀用兵次第甚詳,此概舉之云。”○[清][杭世駿]《質疑‧諸史問目答李若珠》:“夫[孔][孟]稱[舜]至孝,而言五十,想以約略概舉之詞,非必限以五十也。”

概節(概节),◆猶節操。○[清]《今世說‧容止》:“其([丁克振])因人緩急,又多概節,有[魯連]之風。”

概見(概见),◆1.謂概略的記載。○《史記‧伯夷列傳》:“余以所聞[由]([許由])[光]([務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司馬貞]索隱:“概是梗概,謂略也。蓋以[由][光]義至高,而《詩》《書》之文辭遂不少梗概載見,何以如此哉?”○《宋書‧志序》:“爰及《雅》《鄭》,謳謠之節,一皆屏落,曾無概見。”○[明][文徵明]《跋沈仲說小簡》:“其文學行誼皆有足重,而出處之跡不少概見,而嫁[范]女之事,亦僅見於《浯溪集》中。”◆2.謂窺見其概貌。○[宋][沈作哲]《寓簡》卷九:“凡畫之妙,欲得其神觀耳,刻之於石則如影耳,猶可以概見其髣彿而已。”○[明][文徵明]《<晦庵詩話>敘》:“觀於《文韜》之書,可概見已。”○[趙樸初]《九女墩》詩:“有女慷慨為國殤,[太平]風義可概見。”

概懷(概怀),◆繫念於心。○《新唐書‧歸登傳》:“﹝[歸登]﹞轉右補闕、起居舍人,凡十五年,僚類有出其下而進趨,自喜得顯官,惟登與右拾遺[蔣武]退然遠權勢,終不以淹晚概懷。”○[宋][王安石]《與沈道原書》之一:“見[黃吉父],說四姐甚瘦悴……一切如夢,不須深以概懷。”

概行,◆一律施行。○[清][杭世駿]《質疑‧諸史問目答李若珠》:“古來井田,恒與軍制相表裏……今若概行井田,經塗畫界,非有十年之久,不能望其成熟。”

概觀(概观),◆1.猶概括。○[鄒韜奮]《不能兩全》:“以上一段話是對於[吳先生]所提出的問題作概觀的答覆。”◆2.概況。多用於書名。如:《紅學概觀》。

概復(概复),◆指免官後又一律復職。○[明][沈德符]《野獲編‧禮部一‧恩詔冠帶之濫》:“凡恩赦,內俱開明,不許概復。其後漸不然。”

概查,◆大略地查勘。○《人民日报》1987.12.5:“据地质部门概查,肃南境内的矿产资源有22种,227个矿点,许多矿产的开发利用价值都很高。”○《光明日报》2006.11.28:“我国利用航天遥感技术,先后进行了全国土壤普查……全国水土流失概查等调查工作,在短时间内基本查清了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及其利用状况。”

風概(风概),◆1.猶節操。○《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謀解時紛,功濟宇內,始救生人,終明風概。”○[李周翰]注:“風概,節概也。”○《宋書‧蔡興宗傳》:“[興宗]幼立風概,家行尤謹,奉宗姑,事寡嫂,養孤兄子,有聞於世。”○[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吳考功][巖夫],勁正有風概,吾畏友也。”○[清][黃宗羲]《曹氏家錄續略序》:“余在[浯溪]四年,欽其風概,肥遯之士蓋庶幾焉。”◆2.風度氣概。○[前蜀][貫休]《上孫使君》詩:“[王演]俗容儀,[崔陵]小風概。”○[明][何景明]《復庵王公錦》詩:“未得瞻風概,空令涕淚懸。”○[清][周亮工]《書影》卷三:“[信]有造[漢]之功,而母早物色之,觀其卻王孫數言,凜凜烈丈夫風概。”◆3.猶風骨。指詩文所體現的雄健有力的風格。○[唐][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晉]世風概稍存;[宋][齊]之間,教失根本,士以簡慢、歙習、舒徐相尚。”

方概,◆端正而有節操。○《晉書‧何充傳》:“[何充]器局方概,有萬夫之望,必能總錄朝端,為老臣之副。”

大概齊(大概齐),◆方言。亦作“大概其”。猶言大致;大體。○《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奴才大概齊也聽見[華忠]說了。”○[老舍]《二馬》第三段:“老頭兒身量不高,可是長得挺富泰……頭髮雪白,大概其的往後攏着。”

大概其,◆見“大概齊”。

大概,◆1.大致的內容,大體的情況。○[宋][歐陽修]《真州東園記》:“凡工之所不能畫者,吾亦不能言也,其為我書其大概焉。”○[宋][葉適]《代人上書》:“舉其大概,惟在吊民。”○[清][顧炎武]《答葉嵋初》:“昨見《續志》簡明可觀,足徵政事文章大概。”○[魯迅]《朝花夕拾‧五猖會》:“知道從古到今的大概,那當然是很好的。”◆2.表示不很精確的估計。○[宋][黃庭堅]《書右軍文賦後》:“及移[戎州],見舊書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柔石]《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這樣,他底生活卻很優渥地維持着了,大概有十數年。”◆3.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來又忝在同班,將來補選了,大概總在一處。”○[曹禺]《北京人》第三幕:“大概[杜]家老太爺已經斷了氣了,我瞧瞧去。”◆4.一般的,普通的。○《儒林外史》第四八回:“要求老師不認做大概學裏門生,竟要把我做個受業弟子才好。”

達概(达概),◆豁達的氣量。○《宋書‧謝莊傳》:“下言凡人,非有達概異識,俗外之志,實因羸疾,常恐奄忽,故少來無意於人間,豈當有心於崇達邪?”

並概(并概),◆猶並比。○[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二》:“其下十餘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其翼附群山,並概青雲,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

鄙概,◆謙詞。謂鄙淺的度量和氣概。○[南朝][梁][江淹]《後讓太傅揚州牧表》:“況臣鄙概早盈,陋才久溢;第超庶後,禮絕群班。”

傍概,◆廣泛概括。○[南朝][梁][蕭統]《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觀汝諸文,殊與意會,至於此書,彌見其美,遠兼邃古,傍概典墳。”一本作“傍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