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靠什么电器发家的(美的什么电器起家)

1968年5月2日,何享健先生带领23位村民,集资了5000元,创办了“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以“生产自救”的理念开始创业,生产的是小小的塑料瓶盖,谁会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小作坊,现在能成为家电巨无霸企业。她,就是美的。


创业之初,没有半点美的的身影,为了生存,就一条原则“什么赚钱做什么”,除了塑料瓶盖,后来还生产过玻璃瓶、皮球等;后来又开始生产五金制品、橡胶配件和标准零件等,1976年,甚至开始生产汽车配件。

直到1980年,接到了广州第二电器厂的大额订单,是生产电风扇配件的,美的才第一次进入家电行业。

而非常有意思的是,美的生产的第一台电风扇,名字就叫“明珠牌”电风扇,明珠牌电风扇让美的在家电行业站稳了脚跟,谁能想到如今明珠(格力董明珠)却成为了美的的死对头呢

进入家电领域后,美的一路高歌猛进,92年便上市了,1998年收入便站上了50亿,2000年即突破100亿,5年的时间从100亿到500,再用5年的时候便又突破了1000亿,如今市值早已突破5000亿,2021年收入突破3000亿也是铁板钉钉的事。

美的取得如今的成就,数据都摆在那,我们也不用再罗列数据去证明,关键他是怎么做到的?可能这才是大家最感兴趣的。我想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第一,美的没有犯什么战略上的错误。一个企业的成功,有它的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要说美的的成功没有运气的成分,都是靠创始人和管理团队的天才水平,这有点美吹的嫌疑了。美的就是舍得折腾,而每一次的大胆变革,都踩在了对的节奏上,在加上自己的努力,才成就了如今的地位,但其实说到底,美的发展至今也才50多年,距离百年老店才走了一半的路程,谁也不能保证未来它也会一帆风顺。

第二,敢于折腾。美的内部有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唯一的不变就是变”。美的是真敢折腾,说变就变,不管是经营模式,组织架构,甚至事业部结构,说变就变,而且变得非常快,我还记得当初的美的厨房电器事业部,2016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谁都不敢想的目标,都实现了,也刚刚确定了倍增的战略目标,经过两年的“大客户制”也刚刚调整到位,正当大家打算大干一场的时候,突然,集团战略调整,厨房电器事业部就被拆分了,原有的一切都又要重新调整,原厨房电器的人走的走,调岗的调岗,一个几百亿的事业部就这么被拆分了,但一切都很平静,作为局外人,我是非常震惊的,我当时觉得,这完全是瞎搞,肯定会乱套的,美的厨电肯定会一落千丈,可事实证明,是我想多了,美的厨房电器并没有受多大的影响。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案例,美的的调整和变化,几乎每天都在进行,但几乎都是在往好的方向变化。

第三,舍得给钱。美的其实有很多明星企业家的经典做法,只不过美的比较低调,没有传播而已。记得零几年的时候,蒙牛的牛根生大受欢迎,牛总确实是个优秀的企业家,而他最有名的论调就是那句“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舍得给钱,舍得分钱。其实美的散财的时候,牛总还在他的对手伊利家打工。早在上世纪90年底的时候,美的就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在那个时候开始引入职业经理人,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一年可以给几百万的。之前很多媒体评什么“打工皇帝”,可是谁知道,美的现任的董事长方洪波,其实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美的打工人,他在美的获取的经济回报,可以说几辈子都花不完的。有几个企业舍得这么给的。

第四,敢于放权。我们都知道,美的推行的是事业部制,很多公司也有事业部制,这个事业部,那个事业部,一大堆,但始终不得要领。事业部制搞不搞得好,关键看责权利是不是清晰,贯彻的是不是到位。有的老板,给你划了一个事业部,但是这也管,那也管,始终不敢放手。美的的事业部老大,有绝对的经营管理权,其实就跟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的联产承包制一样,给你一块地,自己种吧,我也不管了,年底交点粮食就行了,美的就是这么干的,给你一个事业部,规矩什么都事先定好了(制度和机制),给你一个目标,我也不管你怎么去做,反正做到了继续干,并且给你高额分红,做不到,不好意思,我换个人来干。就是这么干出来的。关于放权,任正非也有句名言“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欢呼炮火”,其实美的一直是这么干的。

第五,善于用人。做企业,人的重要性不用过多强调。任何一个企业,没有人才是绝无可能成功的。但是,用人千万条,敢用第一条。美的确实人才济济,但都是用出来的。何老板在用人上倒是留下了些名言,例如他说的,什么时代用什么人,60年代用北滘人,70年代用顺德人,80年代用广东人,90年代用中国人,21世纪用世界人。美的用人的策略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大浪淘沙,美的从90年代开始就每年从学校招很多人,而美的的节奏本身就很快,基本上断则半年,最长3年,3年不能脱颖而出(晋升到经理),基本上就会被淘汰出局,所以美的的人普遍非常年轻,包括他们的管理层,都很年轻,因为老的真的都被淘汰了,就是这么残酷,一个优秀的企业只会留下优秀的人,仅仅是合格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