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七年是什么年(二零零七年是什么年份)

在韩国曾有一块异乎寻常的石碑——“大清皇帝功德碑”,这块碑上刻着的并非是韩国的文字,而是中国的汉字。几百年过去了,这块石碑反复经历着埋入土地,再被挖掘出来的“悲惨命运”。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是韩国在历史上不可磨灭的耻辱。为何韩国人民将之视为耻辱呢?这其中的根源又是什么呢?而碑文上所记载的又告诉人们一件怎样的故事呢?

公元一六一九年,一场战役的爆发——萨尔浒战役,导致明朝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突然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当时女真族,后来这个国家后金(清朝的前身,也是后面所提到的清军)政权也越来越稳固。

公元一六二七年,后金的领头人皇太极派兵攻打朝鲜,朝鲜战败,无奈之下只好与皇太极讲和。但是,当时朝鲜执政人是明朝官方所委派的,所以其理所当然的和明朝维持着藩属关系,所以,到了后来才有收留因战败而逃亡到朝鲜的明朝将领这一说。

在当时,朝鲜是明朝的拥护者,清军为了能最快达到自己的目的——更轻松的打败明朝,于是,清军决定先发兵攻打朝鲜,对此可以起到削减明朝势力的作用。随后这场战争在朝鲜爆发,这场战争在朝鲜的史书中也被称为“丙子之战”。清太宗对朝鲜宣战四项罪名是:朝鲜“先汗归天……无一人吊贺”、“窝藏毛文龙”、“招我逃民偷我地方”、“助南朝兵马侵伐我国”。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与此同时,仁祖已经向江华岛逃去,并且让使臣去清军的营中投书求和。通过一个多月谈判后最终双方达成了一致,朝鲜迫于清军的军事压力,清军对其提出了许多要求:两国结为兄弟国,送入质子,每年向清军纳税进献贡品,去除明朝年号等一系列条件,但是,这其中有一条是他们绝对不能同意的,那就是永远断绝和明朝来往这一条,再怎么说朝鲜曾经是与明朝交好的。

但是,到了最后皇太极的堂弟阿敏不得不退让一步,对朝鲜表示这条要求不要也罢。公元一六二七年的三月初三,朝鲜的君主率领群臣和清军代表等人在江华岛毁书结盟立下誓言。在朝鲜和清军的盟誓上皇太极的堂弟虽然在上面署名了,但是,对于朝鲜给出的盟约誓言让他感到非常不舒服,于是,就命令自己军队的将士们分兵在朝鲜掳掠了三日,这一残暴举动也令朝鲜无可奈何,只好忍气吞声,当做没发生一样。

再后来,清军的军队撤到了平壤,并且对外宣称:大同江(也就是朝鲜地标)向西,这一去再也不回来了,随后朝鲜又被迫签订了平壤条约。

丙子战役彻底消除了清军的后患之忧,又摧毁了明朝在东江位置设立的防线。这场战役后对于清军最大的好处就是朝鲜再也不能堂堂正正的拥护明朝,而让清军的势力大大提高。随后,清军还派出朝鲜的军队,帮自己国家的运送粮食,并且要求朝鲜参加对抗明朝的战争。明朝虽然是朝鲜曾经的交好国,但是,迫于清军的强大势力,弱小的朝鲜也只好听命,与明朝兵戎相见了。

所谓,彼一时,此一时啊,在朝鲜的帮助下,清军在军事上的战力有了大大的提升。总而言之,皇太极发动的这场战役使自己达到了双赢,不仅使自己控制了朝鲜,又大大的削弱了明朝的势力。

公元一六三七年,朝鲜接到皇太极的要求,要求朝鲜为他设立属于自己的功德碑。至此两年后,也就是公元一六三九年,皇太极所要求设立的功德碑终于有了着落,此碑竖立在了三田渡,所以,此碑得名为“松坡碑”或“三田渡碑”,又称:“大清皇帝功德碑”。碑上所刻的字是汉、蒙、满三种文字,碑文内容大概赞颂了皇太极对朝鲜的平定,是一种怀柔的“恩德”,碑高5.7米,长3.95米,宽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龟趺。

一八九四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清军的势力终于远离了朝鲜半岛。与此同时,朝鲜也对外也宣布不再向清军供奉,但是,他们却依旧保持着一贯的观望态度,也就是说,朝鲜当时对清军还是抱有希望的。直到清军的势力被彻底被摧毁之后,朝鲜对清军才算是完全失去信心。就在此时另一股势力出现了——朴勇孝(组织反清的开化党人),就此开始了全面清除中国朝鲜藩属国关系的遗存,如颁布《洪范十四条》、拆除迎恩门、推倒大清皇帝功德碑等,大清皇帝功德碑的推倒是在1895年2月,与拆除迎恩门同时进行。

当时开化派人士金嘉镇(丙子胡乱时殉节的金尚容后裔)豪情万丈地说:“今而后足雪累朝皮币之辱,而报臣子之私雠,开化之利何如?”历来韩国人将此碑当作“耻辱碑”看待。

在此之后,这块皇太极让朝鲜设立的功德碑也随之深埋于地下。

直到一九一三年,此碑被重新挖出,随后,又被重新竖立。一九五六年,韩国文教部的部长却认为此碑是他们大韩民族的耻辱,恼羞成怒的他命人将其碑再次的埋入了地下。

一九六三年,由于韩国大发洪水,皇太极让朝鲜设立的功德碑又一次呈现在了世人的眼前,可见,此碑与大韩有着不可磨灭的渊源啊。这一次韩国政府决定换一个办法——将此碑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起来,让韩国人民铭记这份耻辱,所以在当年将其指定为史迹第101号并保护起来。

一九八三年,当时的韩国总统发令,将此碑移送至松坡区石村洞二百八十九—三号,并围绕此地在该碑附近建立了公园。

二零零七年二月三日,也就是丙子胡乱后的370年,大清皇帝功德碑遭到韩国民族主义者的破坏。破坏者用红色油漆在碑的正面写上韩文“撤”“370”,背面写上韩文“去”“丙子”等字样,二十七日,39岁的犯人朴某被捕。

此人曾在当年一月因为甲午农民战争的原因破坏了古阜郡守赵秉甲建立的石碑,他声称对韩国政府处理“耻辱碑”的做法非常不满,认为该碑应该被撤去,或者转移到其他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