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用手机读完了《三体》,当时整个人完全被震住了,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原来人的想象力竟然可以飞得这么远。
后来,我又陆陆续续地读了刘慈欣的其他小说,比如《球状闪电》、《朝闻道》等,了解到作者的相关事迹与趣闻。
我注意到,刘慈欣的全部作品是在山西阳泉市下面的平定县,一个叫娘子关的镇子上写出的。镇上有个发电厂,刘慈欣大学一毕业就来到了那里,做计算机程序员。
后来,娘子关电厂关闭了,刘慈欣也依靠《三体》等科幻小说暴得大名。这些年,刘慈欣成了一个文化名人,传播界的大IP,到处领奖,发言,接受采访,自己也定居到了大城市。
可是,自2010年之后,刘慈欣就再也没有重要作品问世了。这为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结论。我想从生物学里的基因漂变来分析一下:
基因漂变与自然选择一样,是一种演化机制。
我们知道,生物在繁衍过程中会发生随机突变,能适变环境的就留下来,否则就淘汰,这就是由环境决定演化的自然选择。
而基因漂变则是,对某些基因突变,环境没有选择,怎么变都可以。如果机缘巧合,某些突变会形成鲜明的种群个性,遗传下去。
比如说,一个人长得高一点,不能说他更适应环境,也不能说不适应 —— 就是一个特色而已。如果是一些高个子正好住在一个村里,互相通婚,那这个村一代一代下去,就会成为一个高个村,高个突变就被保留下来了。
如果人们住得很分散,不同的村落之间缺少交流,那就可能会出现有些村是高个村,有些村是矮个村,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特色。这种情况跟自然选择没关系,纯粹就是基因的随机传播、分叉、造成多样性 —— 这就是基因漂变。
把原理说完,现在就可以用这个生物学的思维来分析一些事情了。
创新是想法的联接,人越多的地方,交流就越多,就能激发灵感,产生创造。所以,大城市有活力,有创造性,百业兴旺。这是我们已经熟知的一个道理。
但事实上,还有一个它的反面:人越多,交流越充分,反而会妨碍真正的创新。在一个小地方,交流不充分,陌生人口少,反而更能激发创造性。
高晓松有几期脱口秀节目专门讲《三体》,他说,在小镇上,人的心容易静下来,周围的一切都很熟悉,人与人能建立深入的联系,更能产生安全感,因而思考更能深入,从而写出好作品。
贾平凹成名前好像是住在西安郊区,后来到了北京,同样没什么好作品。他当时与张敏住在一起,也没什么朋友,社交很少。据张回忆说,他们吃完了早饭,坐在床子前,铺开稿纸,说一句“写”,然后就刷刷刷地一直写得到中午,一天能写作十来个小时。
国外的很多作家,想必也是住在小城市或小镇上的。(我一时没找到好的例子,如果读者知道,请提供,谢谢了!)
再说回基因漂变,一个种群,如果数量过多,当某个性征出现时,因为交配样本太多,很容易被冲淡。比如,出现了高个子基因,如果在一个小地方很容易保留下来,但在大地方就被稀释了。
一个小地方,它的方言、习俗出现之后,很容易被不断强化,形成鲜明的特色。但是,当这个小地方融入大城市之后,它的独特文化很容易就被冲散了。
一个生活在小镇的才子,他的才华很容易被保留,并不断积累、强化。等他到了大城市,冲击太多,刺激太多,原来的那点优势很容易就消散了,觉得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随大流去了。
刘慈欣自己回忆说,他非常喜欢那个四面环山的娘子关镇,工作不太忙,有非常多的时间想事情,写作没人打扰。如果不是电厂关了,他愿意一辈子就住在那里。
最后,体验设计师要说:
1、普通人才是交流出来的,但天才需要孤独;
2、生活在大城市,你也可以保留一片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少些社交,少些交流,小心呵护你心中的火苗。
3、出门旅游,小地方才是有趣好玩的,但需要你用心体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