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马驮人能跑多少时速(马驮着人能跑多远)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

在机械动力被发明之前,古人在交通运输及战争中只能依赖马匹来提高速度。

马匹不比汽车发动机、无法不断地进行提升改造,人们能做的,就唯有不断寻找新的马匹品种、改良现有马匹的体格。

马匹一直是古代速度最快的交通工具

自马匹在六千年前被人们驯服以来,它们由家畜演变为最主要的“交通动力”工具已有四千多年历史。

在古代,马匹就相当于今天的汽车,在所有需要“速度”的场合下,马匹一直就是第一且唯一的选择,再没有其他替代品了!

《周易·系辞下》里有记述:“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

这说明,远在《周易》成书的战国之前、我国就已开始使用马匹作为交通出行及负重奴役的工具。

通过最早的马厩遗址,可确认人们驯养马匹的年代

虽然在生物学定义上,最早的马是起源于北美洲,但我国无疑是最早广泛使用马匹的国家———自然,这只是从文明发展史角度而言,因为早在六千年前的欧亚大陆上,不少原始部落就已开始了马匹的驯养。

如果作一个追溯的话,世界上所有驯养马匹的“世系”原点都得回到欧亚大陆上、即今天的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一带地区。这也是今日经过了DNA考证得出的结论。

从厩养到驯养,马匹开始从家畜演变为交通工具

欧亚大陆上的马匹早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前就已驰骋在这片大地上,进而演化出了我国常用的“蒙古马、伊犁马、三河马、河曲马、大通马、哈萨克马、西南矮马“等品种。

不过,各品种的马并非一开始就被我国古人所使用的,期间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及大量”战争交流“,尤其是一些罕有品种的“汗血宝马”(大宛马),多是作为贡品和战利品才被引入我国的。

马匹一开始也是“军用”,后来才“军转民”

我国以军事化为目的的“国有化”养马始于秦王朝时期,不过那时候的马匹品种还无法形成“世系”、也没出现明确的品种上的“分工”。

那时候,军队里的马是良莠不齐的、打起仗时总有一部分“跑不起来”拖后腿;要确保一匹马具有良好的速度与“效能”,许多时候要靠驯马人来判定。

皇帝及贵族所用的马匹自然会有驯马人特别挑选,但在军队里成千上万的马群中,就无法如此一一筛选了。

汉武帝时期,张骞从乌孙国归来后带回了“速度、续航”都比较均衡的哈萨克马(乌孙国就在今日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在联合乌孙合击匈奴的过程中,汉朝军队在乌孙国的帮助下开始大规模普及哈萨克马。

统一马匹品种后的汉朝骑兵由此做到了步调一致,在强军与征战路上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汉朝成立了我国历史上最具系统化的骑兵部队

汉朝大将军卫青原是马奴出身,在他的整治下,汉朝军队中的马匹开始获得了科学分工:军队里的长距离负荷就使用伊犁马、常规骑兵主力以哈萨克马为主、在追求高速度、长距离奔袭时就使用当时最为彪悍的蒙古马。

还有一种产自青海的“大通马”,就专门用于高海拔地区的骑兵征战、在军屯田耕时则使用性情温顺、耐力很强的“河曲马”。

大宛的汗血马才是最名副其实的“宝马”

为了不断改良蒙古马速度与体能上的极限能力,汉武帝还不惜发动与大宛的战争去夺取当时世之罕有的“汗血宝马”,让这些大宛马再与蒙古马进行杂交。

为了这批大宛马,汉武帝先后两次派小舅子李广利征伐大宛、动用十几万兵力其实就为了几十匹马,这“交易”表面上看非常划不来,不过在宣扬汉朝国威之余还能强军,汉武帝这“血本”其实还是值了!

唐朝时回纥每年都向大唐卖出十万匹以上的马,其中大部分都是哈萨克马;在这时期,哈萨克马已不再仅是军队所用,民间里的交通行往马匹中,哈萨克马也成了主流品种,就好比今日的“经济适用型”汽车。

唐朝人骑马之风盛行,稍有点身份的人出门时没匹马都不好意思向人打招呼。马球运动就是当时的“贵族高尔夫”,一匹品种优良、“品牌”良好的马骑在胯下,那可是倍有面子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富二代,一个个都流行私下攀比马匹,这情形就跟今日“炫豪车”差不多。

对于这些富二代来说,马匹的形态与速度是第一要素,他们只需为马匹配置一名优秀的骑手,就能在攀比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为了渲染某富二代的“全能、英武”,其本人往往也骑术了得,这就不一定符合当时的现实了。

除了马球之外,唐朝人的“马文化”还相当丰富:骑马拔河、骑马跨栏、骑马跳舞、骑马泼水......唐太宗有“昭陵六骏”、唐玄宗有“照夜白”、“玉花骢”,唐章怀太子李贤的墓里也曾出土过《马球图》。

唐明皇时期的民间画作里也留下了大量关于骑马拔河、骑马跳舞等的记述,这些都是唐朝“马文化”的历史见证。

宋朝时断绝了与北方的马匹买卖,国内没马匹“进口”了,人们的日常出行就改用轿子来替代。不过正因如此,马匹就更是身份的象征了!舍而求次者,也得搞头驴。在宋朝,“私家马”就等于是豪车、“私家驴”就相当于经济适用型汽车。

今天的人们依旧喜欢把自己的家用汽车称为“驴”,这说法正是起源于宋朝。

从最初追求马背上的“速度与激情”、到唐宋时的“身份象征”,马匹在古代的交通运输及战争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分类上,古人对什么品种的马善跑、什么品种的马最有耐力、什么品种的马最高贵等,都有了一套套的理论谈资。

谈起马匹,“高头大马”似乎就是最直接的形象写照,不过在应对西南地区的山地运输时,有一种马却比所有“高头大马”都管用,那就是“矮马”。

一匹成年矮马身高只有一米左右,人骑在上面的“滑稽”样子可想而知!

古时候的矮马多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其中以广西的德保矮马最为著名。矮马在“性能”上非常全面:挽、驮、骑乘均有不错的速度与耐力,尤其擅长在崎岖不平的山地行走,这些都是“高头大马”所不具备的。

如果说“高头大马”们是力量型和速度型的豪华汽车,“矮马”就相当于兼顾功能非常完整的“越野车、SUV“。

“西南丝绸之路”的茶马古道上,矮马一直就是强大的生力军;如果没有了它们,任你是速度多凌厉的蒙古军马、多高贵的大宛马,在广袤无际的西南山地上也得蔫趴下。

元军绕道西南迂回进攻南宋时,就领教到了矮马的好处。蒙古骑兵的主力马匹自然是擅长途奔袭的蒙古军马,不过在“元跨革囊”之后,忽必烈明白了因地制宜的道理,其先锋部队里就混合了大量当地的矮马、还有蒙古的矮马品种。

这些矮马为元军的长途奔袭及军需补给提供了强大有力的后盾,对元朝统一大西南也是功不可没!

抗战时期,日军高大的”东洋马“其实是盎格鲁阿拉伯马、奥尔洛夫马、皮丘克马等的混血品种。

当时的川军骑兵用的就是四川矮马来对付日军骑兵,从军容上看,国军骑兵衣着褴褛、骑的马又特别滑稽矮小,不过在西南山区的作战过程中,日军骑兵可没讨着多大便宜。

但在平原地区上,由于中国军队以矮马、普通的蒙古马及华北家养马为主,在拖拉巨炮等纯力量对决中就远不如那些血统极为复杂的”东洋马“了。

十八世纪后,欧洲人开始建立马匹的血统体系,对现存所有马匹品种进行血统上的详细分类,以便在速度、耐力、力量、智力和可训练性等方面找到更加优化的杂交组合。

当代马背上的“速度与激情”多体现在赛马运动上,比赛中的马匹跟古代相比已有了综合素质上的很大提高,因为它们都是“优优组合”的产物。

今日机械动力已经普及,民间里早已不再盛行骑马了,但在草原、高原等偏远地区,马匹依旧是汽车无法替代的重要交通运输力量,“军马”也依旧是部队里不可缺少的重要配套资源之一!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