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为什么没人买(港股为什么没人买了)

自今年2月份以来,在“内忧外患”下,港股发生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走出一波“跌跌不休”的行情。

2021年初至今(截至12月24日),恒生指数累计下跌了近15%,相较于2月份的高位跌幅则高达34%,妥妥的“熊市”。行业看,“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代表新经济的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跌近33%,中概互联股被戏称为“中丐互怜”;

高科技扛把子—恒生科技指数的跌超33%,距离今年高位近乎腰斩;

港股医药板块同样也不能“幸免”,恒生医疗保健指数跌幅也超过30%。

个股看,港股通标的中,跌幅前20名的个股均跌超71%,其中,快手-W、新东方在线、阿里健康等热门个跌幅榜上均“榜上有名”。

港股基金看,港股投资市值占比在99%以上的嘉实恒生科技ETF、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年初至今均跌超28%,另基金规模超百亿的港股热门基金易方达中证海外互联ETF、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年初至今均跌超41%。

全球市场看,港股领跌全球。2021年年初以来,恒指在全球主要股指中表现最弱。

港股行情回调到位,但2022年盈利承压

历史镜鉴:本次回调的时长和幅度已趋近十年极值。本次回调体现出盈利和估值双重贡献的特征,基本面因素仍然是本轮港股回调背后的重要一环。

港股估值仍处于低位。若剔除新纳入股票,目前恒生指数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在全球来看,港股估值洼地地位并未明显改变,仅高于韩国、巴西及俄罗斯市场。

上市公司大举回购凸显市场底部区间。兴业证券:以史为鉴,回购潮可能是未来股价上涨的先行信号。截至12月15日,2021年港股有185家公司回购,累计回购金额达到335.1亿港元,创2002年有数据记录以来的历史新高。

港股2022年盈利承压。光大证券预计港股盈利增速将显著回落。2022年在经济下行的同时,PPI可能也将面临显著压力,这会使得港股盈利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近九成港股基金收益为负

在港股市场整体下行的态势下,港股基金也“难逃一劫”。选取Wind开放式基金的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以及QDII基金作为样本池,以基金三季报的港股投资市值占基金净值的50%及以上作为筛选标准,共选出市场上157只(高含量)港股基金(A/C类合并为1只)。

近九成港股基金收益为负。Wind统计显示,以上157只港股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收益率为-13.88%。只有18只取得了正收益,收益率为负的基金138只,占比约88.5%。但即使收益率为正,涨幅依旧平平。

第一名浙商港股通中华预期高股息指数增强A今年以来取得了约26%的收益,第二名中欧丰泓沪港深A收益率为11.1%。其余实现正收益的基金回报率均在10%以下。

浙商港股通中华预期高股息指数增强A为指数增强型基金,成立于2019年,但规模较小,仅有1.95亿元。从各区间表现看,该基金今年以来表现突出,收益率25.17%,同类排名19/212。从持仓情况来看,该只基金重仓能源行业,其次是公共事业行业,前十大重仓股包括兖州煤业、西部水泥、中国海洋石油、中国电力等。

平安证券研报提到,今年港股鲜明地演绎了“类滞胀”逻辑,受益于通胀的上扬,能源、原材料及水电燃气为代表的公用事业表现最优。

另一方面,该只基金的指数增强属性或有所加持。华宝证券基金分析人士曾指出,近两年指数增强基金发展加快,在模式上也很有创新。一些指数处于景气赛道,再加上增强策略,给投资者带来了不错的投资体验。

而另一只中欧丰泓沪港深A不仅收益率高,规模也相对较大。三季报显示基金规模近50亿,在港股主动基金里面规模排名较为靠前。目前十大重仓股包括腾讯控股、中升控股、招商银行、中海物业等。布局较为分散,涵盖互联网、汽车、物业、医疗、消费电子等。

中欧旗下的这位中生代基金经理罗佳明值得一提。虽然投资经理年限不超过3年,但在管基金总规模约307亿元。罗佳明于2018年4月加入中欧基金,此前曾任野村国际和汇丰银行研究分析员,拥有丰富的港股投资研究经验。

自从管理公募基金以来,罗佳明深挖港股的投资机会。出理中欧丰泓沪港深A,罗佳明另外两只中欧时代先锋A和中欧港股通精选一年持有A今年以来的收益分别是8.22%和-1%。

规模前二港股基金业绩垫底

从基金规模来看,157只港股基金存在头尾部差距较大的情况,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占比为23%,而规模在1亿元以下的占比近40%。

其中100亿元以上的基金只有易方达中证海外互联ETF(简称中概互联网ETF)和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规模分别为267亿和116亿元。最小的一只基金规模仅为500万元。

吨位重并不意味着其收益高。在今年港股的惨淡行情下,规模较大的中概互联网ETF和恒生互联ETF网几近腰斩。从业绩表现来看,两只基金今年以来的跌幅为41%和43%,在157只基金重业绩垫底。

不出意外,这两只基金都是被动指数型基金,且跟踪的指数无一例外都是互联网和科技指数——中国互联网50指数和恒生互联网科技业。

中概互联网ETF从2021年一季度后,净值开始一路向下。截至目前,最大回撤为-54%。基金三季报的重仓股或能解释其缘由。中概互联网ETT前十大重仓股占基金净值比高达87.17%,持仓较为集中,另高度集中于三大“互联网巨头”腾讯控股、阿里巴巴、美团。三大重仓股合计占比超65%,今年以来遭受重挫,股价跌跌不休,自2021年年初至今大跌约为18%、51%、23%。

基金经理余海燕、范冰,均是2017年开始管理该基金,在管基金重仓股多为腾讯控股等中概互联网公司,其中中国平安、药明康德等也进了余海燕管理基金的前10大重仓股名列。

另外一只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今年1月份刚成立,而成立之初就遇上港股的暴跌。

该只基金的前三大重仓股也是美团、腾讯和阿里巴巴,合计占基金净值占比约30%,较中概互联网ETF有所分散。另外,该只基金还买入了中芯国际、金蝶国际和联想等科技公司。

平安证券认为,受到利率上行影响,以及部分行业监管的冲击,港股高估值的医疗健康与资讯科技行业表现最弱。

但值得一提的是,港股ETF资金“抄底”迹象近期尤为明显。仅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近一个月(11月25日-12月25日)净流入就超63亿元,基金份额在此期间也增长了105亿份。

2022年港股后市如何,关注哪些机会?

1、“便宜”的港股现在可以买了吗?

机构对2022年港股市场走势看法分化:部分偏谨慎,认为可能会反弹,但大行情的概率不大;另一部分认为港股最佳布局时间到。

中泰国际:国内稳增长政策或对港股形成利好,但对于港股中期的判断仍然较为谨慎。2022年或有反弹,但难有大行情。

光大证券:低估值难以成为支撑港股上涨的原因,2022年盈利下行的背景下,预计港股整体上涨空间有限。预计港股2022年只是将以震荡为主。

平安证券:2022年港股大牛难觅,小牛可期。2022年港股市场上行的空间不会太大。

南方基金:港股估值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南下资金流出比例增加,中长期来看,布局港股机会显现。2022年美元指数预计仍相对强势,对港股有一定拖累,短期上行空间有限。

中欧丰泓沪港深基金经理罗佳明:目前已有三个信号预示着当前港股即将出现历史性机遇:一是港股企业再融资金额处于低点;二是港股上市公司出现大量回购:三是AH股溢价指数高于近10年90%以上水平。

万家基金刘宏达:风险是涨出来的,机会是跌出来,目前的港股市场更像在经历黎明前的黑暗。从性价比角度来看,港股也出现了比较好的配置时机。

汇添富基金经理李彪:过去一年港股市场调整的幅度较大,可能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以港股投资为主的QDII基金可考虑布局。但港股也不具备普遍性的投资机会,仍然要考研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因此同样需要精选个股能力较强、风险偏好不高的港股基金经理。

国泰基金周珞晏:港股方面,配置性价比很高,但问题在于胜率较低,采用定投的方式可能更加合适,输时间不输空间。

2、2022年港股市场投资机会在哪里?

诺德基金郑源:明年围绕“双碳”主题的大部分细分行业都具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南方基金基金经理李文良:可以考虑布局一些估值性价比已经显著提升的恒生指数类的指数基金,如果其基本面有小幅改善,或者增量资金提高关注度,很可能出现修复行情。

汇添富基金经理李彪:考虑到经济升级和政策导向,高端制造方向的双碳(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半导体、军工或将是未来中长期的投资主题。代表长期优质资产的消费、医药也可能会有一定的投资机会。从上半年看稳经济相关的金融地产、建筑建材等可能有短期的投资机会。

华夏基金郑铮:2022年开始关注些今年受损比较大的行业,例如中概互联网指数类产品,看是否有困境反转投资机会。但是抄底原本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今年对于这类产品一直只是保持观察,并未操作,但是明年一些政策明朗之后,这类的产品可能存在机会。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