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柜上的速动温度是什么档(冰柜温度档位都是什么温度-)

作者丨何日升

编辑 | 朱迪

一、什么是预制菜?

二、老赛道的新选手有哪些?

三、ToB+ToC,预制菜发展难度升级

四、预制菜,一场锚定餐桌的工业革命

赶在7月之前,上海终于恢复堂食了。各大餐厅重新忙碌起来,整座城市的烟火气正在迅速回归。

一切仿佛都没变,一切仿佛又都变了。

疫情让中青年们对必需与非必需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吃绝对是第一刚需。除非一夜回到解放前,否则对吃的消费不会降级。

但不确定因素依旧存在,悲观情绪困扰着餐饮老板们。尽管预见了客流量,餐厅宁可牺牲部分消费,谨慎地减少损耗,努力将每天的营收打平。眼前还在特殊时期,没有什么比活下去重要。

有人发现常去的餐厅SKU变少了,备货数量也不多,稍晚一点就点不上最爱吃的爆款菜。尤其是口感易受时间影响的菜品。

疫情三年,消费赛场实在太需要新赛道了。如果没有的话,“翻新”的也成。餐饮行业的零售化,从多年前的可选变成了必选,从仍有争议变成了急切转型。

尽管不像往年那么热闹,但吃的方面永远不会因投资周期的变化而消失。于是“预制菜”带着万众期盼横空出世。

事实证明你可以永远相信中文的造词能力。这个带着“新”气儿的词一出来就受到了追捧,没有人再提“中央厨房”,人人都在讲预制菜的故事。尽管这两个概念,都只是餐饮产品零售化中间的两道工序而已。

01 什么是预制菜?

你可能没听过预制菜,但一定吃过预制菜。速冻馒头、速冻饺子、自热米饭、自热火锅、成品菜、半成品菜,严格意义上都属于预制菜。

不过目前被放在市面上讨论最多的是半成品加工菜。厂商通过中央厨房提前将菜加工好,以低温冷冻保证食材新鲜,在一个月甚至几天的时间里送到消费者手上。烹饪方式上,大部分预制菜都需要再次经过厨房,简单翻炒或蒸煮。

根据储存条件,预制菜大概可以分为冷鲜类、常温类和冷冻类。

冷鲜类

存储温度要求在0摄氏度左右,主要放在保鲜柜里。优点是对食材的还原度高;缺点是保质期短。不光是存储,分装要求十万级净化车间,冷链运输过程期间也不能有任何回温。

常温类

一般是真空包装,需要添加一定量的防腐剂,如各类罐头、零食化的菜品类成品。极少数没有,经过高温消杀,保期相应缩短。

冷冻类

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预制菜类型,存储温度在零下18摄氏度左右,主要放在冰柜里。优点是好运输好保存;缺点是研发难度大,口感还原度低且不稳定。

冷鲜和常温保存的预制菜属于短保菜,冷冻保存的预制菜属于长保菜。半成品预制菜的保质期一般不会超过1个月。

02 老赛道迎来新选手

一二级市场对预制菜的热捧,在这两年进入狂野模式。

今年年初一份源自投资界的不完全统计显示,2021年预制菜行业累计发生10余起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超20亿元。去年4月 “预制菜行业第一股”知味香上市不到1个月,股价涨幅一度超过300%。今年1月以来,与预制菜相关的股价也一度暴涨。

预制菜背后的投资机构群星闪耀,IDG资本、源码资本、嘉御资本、天图投资、不惑创投、茅台建信、番茄资本、同创伟业、青山资本等排队进场。

资本的热烈鼓吹又反向催生了大批创业者。截至目前,我国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已达到6.71万家,2020年新增1.28万家,2021年新增4209家。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预制菜都属于餐饮商家的角逐赛道,但这两年参赛选手大有变化。

粗略统计,这个赛道内现有“成员”包括:

传统餐饮大佬:西贝、海底捞、小龙坎、九毛九、眉州东坡、云海肴、肯德基等;核心优势是品牌力强、产品研发能力强;

终端零售平台:盒马、美团买菜、永辉、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等;核心优势是离消费端最近,对消费者需求敏感;

传统冷冻速食企业:安井食品、三全、思念等;优势是速动技术成熟,铺货渠道多,供应链稳定;

原材料供应企业:得利斯、双汇食品、国联水产、正大等;核心优势是原材料价格及品质可控性强,冷链优势明显;

初创型企业:珍味小梅园(由饿了么买菜业务相关负责人创办)、银食(由陆正耀创办)、锅圈、王家渡、寻味狮、麦子妈、本味鲜物、叮叮袋、轻烹烹、三餐有料、望家欢等;核心优势是模式轻便,市场应对灵活;

无法归类的“编外”企业:娃哈哈、农夫山泉;核心优势是资本雄厚,后期也可考虑以收购形式扩充原有赛道。

预制菜的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B2C,一种是C2B。前者是工厂有能力生产什么,就供应什么;后者是消费者需要什么,工厂就生产什么。

前模式传统餐饮大佬、传统冷冻速食企业以及原材料供应企业更有优势,后模式生鲜零售平台、初创型企业更懂消费者,更有营销优势。然而风口当前,人人还都有机会。

03 ToB还要ToC,发展难度升级

从供应市场分析,预制菜的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To大B:变成餐饮供应链中的一环

To小B: 比如给一些外卖小店供货

To C:直接面向C端消费者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麦当劳肯德基带着高标准化的供应链,将净菜配送加工厂送到中国,中国预制菜就有了雏形。21世纪,中国餐饮行业进入连锁化时代,国内深加工的半成品菜企业应运而生。

但真正让预制菜步入发展快车道的是外卖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配餐速度的要求提高,一份外卖的出餐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以内。这也让老玩家们快速打开了小B端市场,进一步走向繁荣。

然而,预制菜的发展可以说成也外卖败也外卖。和外卖相比,预制菜在价格上没有优势,在加工上又比外卖更麻烦。在可选的范围内,到底有多少人会选择半加工的预制菜,而不是一份已经加工好的外卖呢?

后疫情时代,各路预制菜企业似乎已经做好了直接投入C端的准备。但在具体打法上又没有可参照的标准。从企业自身能力出发,至少还要考虑以下几个条件:

1.有没有稳定的原料供应,产品价格是否稳定且具有市场竞争力;

2.有没有足够的产品研发能力,开发差异化的产品;

3.是否有稳定成熟的冷链配送支持,是否有中央厨房做支撑;

4.是否有靠谱的销售渠道;

5. 是否有人才团队支持企业从研发到销售的全链路发展;

6. 是否具备针对C端的营销能力等。

一旦开始,这就注定是个整合资源的重资产赛道。

04 一场锚定餐桌的工业革命

预制菜大兴其道,就像是一场锚定国人餐桌的工业化革命。可与连锁化餐饮追求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不同,中餐面临着难以标准化的现实。

不同的地理、气候、习俗和特产,造就了极具地方风味的菜肴及相应的烹饪方式。

离开特殊时期特殊情况,预制菜想要在中国人的餐桌发起工业革命,还得解构中国的饮食文化。

鼓吹和投资预制菜,投资机构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餐饮行业向来现金流充足,引入资本在大部分时间是非必要选项。即便疫情期间,餐饮品牌主动谋求与资本的合作也并不多见。

但这个刚需产业,又是非常不错的投资项目。发展预制菜,资本就打开了与餐饮行业联姻的豁口。

期待预制菜不是昙花一现,好好利用资本的力量,不遗余力地为我们的餐桌贡献力量。

*注:文中配图源自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