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保底什么意思(保底10万是什么意思)

影视市场其实早就是一片红海,至少70—80%的项目是亏损的。但是头部影视剧的暴富效应很吸引眼球。


《你好,李焕英》的制作成本只有8000万,但票房高达50亿+,其中的利润显而易见。


正是这种”以小博大“的极端案例,使得衍生成本不断增加。8000万制作成本的《你好,李焕英》宣发成本至少2亿,实际可能还不止。

有位电影行业资深人士透露,要想进入春节这个最热门的档期,宣发费用2亿只是起步价。

只有掏出了这么多的钱,在机场、车站、购物中心以及各大网站能够看到铺天盖地的电影广告,院线才肯给你排片。


因为你投放了这么多的广告,自己已经制造了一定的流量热度,春节期间大部分观众来影院必然会选择话题性强的影片。这样就保证了影厅的高上座率,影院的利益能够达到最大化。


除了宣发成本,还有对赌保底成本。有的影视公司其实没什么制作能力,说白了就是一家影视投资公司。这些影视投资公司看见”以小博大“的暴富效应后,也想插一杠子。


不过蛋糕就这么大,人家多年形成的圈子未必就会带你玩,于是就孤注一掷报出高价保底发行。

你也报高价,我也报高价,当价格抬高到片方难以拒绝的时候,干脆就把风险转移给了你,自己先拿一部分钱落袋为安。

也有一些在电影发行领域深耕多年的老牌企业,自认为有很丰富的资源,也会对一些影片保底发行。例如业内流传万达10亿保底《一步之遥》,最后票房才5亿多。


由此可以看出,电影产业有一条清晰的产业链:演员导演等主创人员旱涝保收,制作公司赚些劳务费,投资公司豪赌。

当然这三个环节也经常交织在一起,例如演员导演也会将部分片酬算作投资,或者成为影视公司股东;制作公司与投资公司的界限也不是很清晰,有的公司既制作具体的影视产品,也会参与保底发行。


但一部电影想要卖出高票房,最底层的逻辑还是电影”质量“本身!


由于影视剧是一次性消费,买票入场后发现货不对板不能退款,因此主创人员的名气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考量指标。所以在影视投资方干脆孤注一掷,花大价钱请大牌明星主演。


不过看电影毕竟要掏真金白银,观众们被大量的烂片洗礼后,也锻炼出一定的甄别能力,请流量明星在电影这个行业越来越走不通了。


但电视剧不同,不需要观众再掏钱买票。视频网站会员也要花钱,但与动辄上百元一场的电影票相比,还不是那么”肉疼“。


与电影相比,电视剧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主要是由几大视频网站与电视台出资购买。


内地有几千家电视台,但电视台并不是纯粹的商业机构,不可能通过市场化竞争优胜劣汰、兼并重组形成垄断。


各大网站与电视台在采购电视剧时,最大的考虑因素就是收视率。只有收视率高了,广告费才会更高,会员才能卖得更多。有时候多个买家同时争一部剧,价钱就被抬上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剧本身的话题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就给了流量明星议价空间。


但是过高的购剧成本,使得许多电视台也扛不住了,真正具有购买能力的也就三大视频网站与四五家头部电视台。


因此目前购剧方的议价能力开始增强,《若你安好便是晴天》就没能卖出预期的价格,剧方自己搞了个APP对外卖会员。


编剧、导演、制片等幕后人员也要负上一些责任。真正的好作品还是要依靠好故事吸引人的。编导制人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不能依次取得观众的信任,只能把吸引眼球的任务交给流量明星。


不过相比明星,培养一名优秀的编剧、导演,周期长很多,资本未必就有这个耐心。


前几年影视公司上市造成的财富效应,也催生了流量明星的需求量。打造一个爆款,就能让股价翻几倍,大股东就能套现走人。


北京文化之前曾经押中《战狼2》、《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等爆款,但业绩却不敢恭维。该公司去年预亏7.7亿,2019亏损23亿。


押中这么多爆款,为什么还是巨亏?只能说这家公司赌性很强!根据幸存者偏差,赌赢了的爆款会拿出来大吹特吹,赌输了就默不作声。


《倩女幽魂》给郑爽开出1.6亿片酬,就是其中的一次豪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