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连苇 2021年第173篇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曾历经9999次失败。有人问他:“你是否还打算尝试第一万次失败?”爱迪生答道:“我从未失败,我只是找到了另外一些无法制造出灯泡的方法。”
对待“失败”,或者叫“结果”的态度,是人与人的重大差别之一。
有的人找到了目标,就一定要实现。不管中间经历了多少磨难,不管费尽多少周折,最终一定要抵达自己梦想中的样子。
可以确定的是,任何人实现目标的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数月、数年甚至半辈子的磨难,但是有的人可以坚持下来,不达目的不罢休,有的人失败一次就退缩,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进而给自己设定另外的目标,遇到一点儿困难又退缩,一次次重复这个过程,目标换了无数个,没一个能坚定完成的。
是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别导致的吗?不是,前面9999次的失败谁都不能幸免,只是有人坚持了到第一万次,而更多人在第一次失败后就放弃了。
发明创造也好,打工也好,创业也好,做什么事都好,人只要活着,就要遇到困境,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遇到磨难并不断突破的过程。
《激发无限潜能》这本书中用“结果”代表“失败”,因为作者认为“失败”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失败”就是一次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结果”,但是凡是“失败”,必有所获,就像爱迪生觉得那只是一个不适合制造灯泡的方法一样,不好的结果只是让我们排除掉那种无法实现梦想的方法而已。
所有的事实表明,之所以有人取得了好的结果,有的人未能如愿,最重要的原因是前者永不放弃地尝试,直到结果让自己满意为止,而后者一次不如意就放弃寻找另外的路径,似乎实现目标不是重要的,做事时让自己舒服才是最重要的。
两者的差别在于信念的坚定程度,有些人可以接受暂时的失败,但最终一定要成功,活着就是追求成功,而有的人也想追求成功,但是在追求的路上会放弃自己。
有的人遇到不好的结果就把它当成前进的动力,有的人遇到不好的结果就自甘堕落,忘了自己之前设定的目标。
一定要成功的信念与内驱力有异曲同工之处,拥有内驱力的人,也是不能接受失败的人,至于成功路上那些暂时不好的结果,只是为了向他们表明“此路不通”,让他们避开歧途,走上更接近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