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寻是什么意思(寻是什么意思-)

寻流溯源读书法

寻流溯源读书法,古今学者都非常重视。刘鳃在《文心雕龙》中说,读书“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是说,只要沿着流脉去探讨大河的源头,即使文义幽深,也一定会弄明白的。

古代学者阎若璩读《尚书》时,发现有些篇章 不似原作,于是,他沿波溯源,多方考究,最后证实《尚书>中有二十五篇是东晋人梅赜的伪作,澄清了千年疑案,轰动了清初史学界。现代史学家王利器读《颜氏家训》时,发现不少歧义和许多难以解释的语句,便一一查对,终于找到出处,弄清真义。

1930年秋,谭其骧到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当研究生。第二年秋,他选读了顾颉刚教授讲授的《尚书研究》一课,觉得顾先生讲义中所列举的十三州,不是西汉的制度,便向顾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又查阅了《汉书》、《后汉书》、《晋书》等有关篇章,给顾先生写了一封信。后来,顾颉刚教授给他回了一封六七千字的长信,赞成谭的三点看法,不同意的也是三点。师生之间连续往返写了四封信,顾教授把四封信并在一起,写了一个附记,印发给全班同学。顾额刚先生说,现在“不但汉武帝的十三州弄清楚了,就是王莽的十二州也弄清楚了,连带把虞舜的十二州也弄清楚了”。

这正如现代史专家潘吉星所说的:“读书,科学研究,决不能偷懒,对任何有价值的材料,每条都应该追踪不放,查到原著,决不能满足于第二手材料。”

运用这种读书方法,首先要寻“流”,善于在读书时抓住书中的疑点,哪怕是一丝踪迹、一条线索也不轻易放过。

有了第一步,还要查找大量古籍和外文资料,反复进行核对、考证。要有一种“不达源头”誓不罢休的毅力。

寻流溯源还要注意抓住重要的问题,切不能钻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