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焕(张焕纶)

人民剧社人物:张焕

张焕(1917—2002),1917年10月 生于山西省孝义县下堡村。从小读书,1937年12月 参加革命,1946年12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初期,在孝义县牺盟会和动委会工作,曾任该县第四区农会秘书和区政府助理员、汾阳县游击中队指导员和县司法科长; 1940年调兴县抗战学院民运队学习; 1941年调晋绥行署教育处整理庙产教育基金工作团任副团长;1942年秋调晋绥第二军分区大众剧社任副社长(该社后改为“二中剧社”) ; 1945年冬调左云晋绥第五军分区“长城剧社”任社长(该社后改为“绥蒙军区文工团”及“晋绥军区人民剧社”)。建国后,历任太原市戏曲工作委员会任副主任,太原市文化局局长、山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等职,1983年离休。1992年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张宝魁 张焕 王易风

张焕同志从小热爱文艺,上中学时, 就开始学唱梆子戏。常看戏并跟着唱机学唱“盖天红”、“毛毛旦”、 \"丁果仙\"等名演员的唱段。1941年在晋绥行署工作期间,由于他喜爱文艺,还曾到“七月剧社”搭唱过《花子拾金》等戏,在该戏中,他学唱“毛毛旦”的《捡柴》等唱段,学的活灵活现,因而颇受广大观众的赞赏。也正因为他热爱文艺、且在艺术上很有才能,因此,1942年 秋组织上把他调到了剧社担负了领导工作。他刻苦努力、不断进取,且全身心地投入了党的文艺事业。这使他不仅成为一个精通业务、知才善用、在文艺战线上很有组织才能的好领导,而且也使他成为一个在文艺领域内多才多艺、无所不能的艺术家。在剧社工作期间,他曾,上演过的古装传统戏有:《 反徐州》中的牛角老旦;《空城计》中的孔明;《哭灵堂》中的刘备;《翠屏山》的潘老公和酒保;《千古恨》中的岳飞;《三打祝家庄》等。他曾上演过的革命现代戏有:《新村风云》中的地主张旺贤;《 美人计》中的地主,《王德锁减租》中的“赵剥皮”,“《 周氏弟兄》中的周父;《 放下你的鞭杆》中的领班等。每一个角色都刻划得既深刻又准确。特别是他表演的花母“牛角老旦”、“潘老公” 、“老五”以及几个现代戏中的“地主”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1948年带领人剧社“二梅兰”雷补枝,筱玉磬等在兴县为中央领导演出《打金枝》,受到好评,给中央领导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不仅是位好演员,同时也是一位颇有才华的好导演。在剧社上演过的许多革命现代戏和新编历史戏,绝大部分都是由他导演的。全国解放后,他还为以丁果仙、牛桂英为首的晋剧团导演过《柳荫记》、《小女婿》、《屈原》、《火烧绵山》等大型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这些戏在太原市上演后,都曾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位好编剧,经他手整理、改编过的剧本有:《打金枝》、《芦花》、《八件衣》、《河泊娶妇》、《战太平》、《陈铁茂报仇》等。我省第一部拍成电影搬上银幕的优秀传统戏《打金枝》、就是经他和寒声等同志合作整理、改编而成的。此外,他除当演员、导演、编剧外、在文场他能弹三弦、拉二股弦;在武场拍铙钹、敲马锣、打鼓板,无所不能、无所不会。他还能写会画,剧社许多戏中的舞台布景都是经他的手制作和彩画的。他还有一门特殊技能是编唱《大鼓书》。在战争年代,为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他曾编写了不少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和党的政策的新“鼓词”,如《告农民书》、《抗旱备荒》、《歌唱战斗英雄赵纪绿、邓朝贵》等。每当正戏演出前,他总要穿一个大褂,搬一个大鼓,手执拍板和鼓锤,走到幕前,为广大观众唱一段“新鼓词”。由于鼓词编得好,且又善表演,台下听众总是聚精会神地听,每唱完一段,即掌声不断。剧社的同志们都说:我们的老社长是“百事通、满台转”。从领导工作而言,在剧社工作期间,由于他精通业务,门门在行,且经验丰富,并深知艺术发展的规律和演职人员的心理状态。因此,不管是业务建设,还是思想工作,他都做的得心应手。使剧社在改造大批旧艺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他为人正直、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且乐观风趣,他始终和大家打成-一片。他关心同志们的疾苦和大家在艺术,上的成长。为了不断提高青年人的文化素质,他利用整训期间,亲自组织青年人学文化、学古文,并亲自为青年人讲课。遇到在艺术上不认真、不求上进的同志,他总是耐心地给以教导;一但看到同志们有所进步,又总是及时地给以热情的鼓励。为了培养晋剧艺术的接班人,他和市里的领导同志,创办了太原市戏剧学校,聘请晋剧大师丁果仙担任了校长并把原人民剧社的贾英、李玉馨、郭德玉、刘顺年、李毓俊,谢子龙等同志一并调到戏校,通过他和戏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从而为我省培养出了田桂兰、郭彩萍、武忠、高翠英等一大批优秀演员和尖子人才。在培养晋剧接班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山西省晋剧院写的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