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时代指的是什么(什么叫10时代)

商业财富,短期靠机遇,中期靠趋势,长期靠人品!小财富靠能力和资源,大财富靠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商业1.0时代的思维——利润差价

这个时代大概是从改革开放开始一直持续到2002年

这个时候“产品”相对短缺,劳动力充沛又廉价、资源的开发效率较低、人们的需求也很粗放。

这时各种物质产品被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然后去努力满足人们的需求。因为社会需要产品去填充至各个角落!

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就很重要!

负责“生产”的就是各种工厂,负责“流通”的就是各种经销商、批发商、实体店、各种商家等等。

这个时候只要胆子大,懂得到处跑,懂得买卖赚差价,是人都可以赚钱,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这时候整个中国社会来说,生产的东西是不够卖的,专业说法叫做供不应求。

所以供不应求的状况决定了整个市场是“卖方市场”基本是你生产啥客户买啥,你有啥客户买啥。

这个阶段赚钱的核心关键词是:差价。

工厂赚取的是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差价,商家赚取的是产品从“原产地”到“目的地”的差价。

这样发展,大大的促进了商品的流通,维系了商业繁荣,支撑起经济发展的同时,很多老板也给自己创造了财富!

既然是“差价型”思维,商人比拼的就是消息的灵通性,差价的本质说白了就是信息差!

像温州人就从做小生意开始,在全国各地不断来往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各地的产品价格行情;

因此他们迅速在全国各地渗透,成了中国第一批经济弄潮儿,后面他们合伙炒房这些的就不

其中一部分人不再满足赚差价,他们开始从家庭作坊做起,自己生产各种产品,(以轻工业、快消品为主)

慢慢就发展成了工厂,

工厂再形成工厂群、然后就是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链,中国制造业就是这么干起来了。

这个时候经济发展的载体就是咱们的实体店,市场也是我们卖方市场!

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什么时候呢?

一直持续到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兴起。

商业2.0时代的思维——单品海量

载体:传统互联网

市场:第三方市场

为什么这么说

02年大家都知道,发生了非典。

阿里巴巴是1999年成立的,03年淘宝成立!

为什么给大家说这几个时间呢

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的时候,主要是服务企业,没有服务C端客户,一直处于亏本

后来2002年发生非典,很多人不敢出去,可是又想买东西,怎么办。

这个时候就开始利用互联网开始网购了,然后培养了很多人的网购习惯。

从2003年开始,中国就在逐渐进入电子商务时代。此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依然没有变,但是“消费”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对于商业来说,各种第三方平台将所有的产品(包括价格、质量)在你面前呈现的一览无余。

它彻底撕裂了“人为”和“区域”制造的差价信息

再加上交易的信息化和物流快递的发展,商品流通的更快了。

这个时候,租用门面的实体商家的解决方式就是,写着“甩卖”、“清仓”,“全场特价”,打折打到骨折

于是,一大批单纯靠“信息不对称”来赚取差价的商家也顺其自然的被淘汰了。

因为您的成本比不过互联网,那个时候还有流量红利加持

由于电子商务不受现实空间限制,所以很容易产生边际效应(即:产品销量越大成本越低)

所以很适合“单品海量”的产品,网店们最喜欢的就是“爆款”产品,小米手机、褚橙等等也是当时成功的代表。

买卖的是网店和客户,为什么前面说的市场是第三方市场呢

“谁主导市场,谁就在分钱”,这也是个铁律

所以,在电子商务时代,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最赚钱的是第三方平台。

阿里巴巴和京东,值多少钱大家可以查一下!

开网店的同学们不仅需要研究各种第三方平台的运营规则,还得花钱买广告位和流量,才能引来消费者。

(网店培训也是财富风波哦)

加上“网店”越来越多,而第三方平台的展示位置有限,于是广告费越来越高(性价比也越来越低)。

再加上此时商品都是大同小异的,消费者比价太容易,导致价格战越来越激烈。

“网店”只有不断的促销、刷单才能产生交易量,所以“网店”的成本不断攀升。

现在要开一个网店,没有几百上千万根本玩不起来

而此时,“实体店”由于生意萧条,房租也在不断降低……

于是“网店”成本在不断攀升,“实体店”成本在不断下降,两者最终达到了统一水平。

(房租不降低的,老板只有关门倒闭)

线上的价格战都打爆了,线下实体店如果成本还降不下来,只能倒闭。

但“网店”还有个劣势:太容易比价了

所以“网店”终有一天让商家无利可图,很多干脆烧钱赚吆喝

此时还有一个变化在发生:由于产品一直还在加速生产,已经由“短缺”步入了“饱和”阶段。

当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必然开始挑三拣四,这也就意味着一种微妙的变化又将发生了!

导致很多实体老板不能再继续单纯的靠买卖赚差价赚钱了,很多商家因此倒闭

然而互联网在缩减信息差的同时,信息高度透明,也给了消费者很多比价的空间

(我双11买个笔记本就差不多把电商平台都查了一遍)

再加上流量红利的丧失,现在电商的成本基本和实体不相上下,我们今天也说,此时还有一个变化在发生

由于产品一直还在加速生产,已经由“短缺”步入了“饱和”阶段,当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必然开始挑三拣四

以前是要吃饱,现在是要吃好

以前是穿暖,现在是要穿出个性

像我们买衣服都喜欢有个性的,也害怕撞衫,这也就意味着一种微妙的变化又将发生了!

商业3.0时代的思维——以人为本

这个时候价格上不能在降低了,只能让产品增值,这个时候市场已经不是商家和第三方平台说了算

市场变成了由消费者主导的买方市场,这个时候才真的体现客户是上帝!

随着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多,现在产品已经出现“过剩”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件很可怕的事。

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无论是什么产品,都急于出手,反正你不卖有人卖,你不做有人做!

我之前一个做童装批发的客户,以前一年就赚几百万,现在做批发,一年上千万的营业额,净利润几十万!

更重要的是现在还在减少,这就是产能过剩的原因!

所以这个阶段一定有很大传统工厂要倒闭,政府也在大力提倡“供给侧改革”和“淘汰落后产能”

但是大家不要忽略了,此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那就是大家的消费水平也在升级

也就是说传统大工厂机械师方式生产的产品,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

以前人们的需求是如何更加快捷的找到产品,买到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而如今产品已经足够丰富、足够多,而且都在打折促销

人们的需求升级成了如何找到“好产品”,或者说是找到属于自己的产品!

这就是眼下的状态,这种情况下,产品增值就是两个方式

第一:工匠精神打造产品。将产品的某种功能做到极致,越来越聚焦、越来越专注,就服务特定人群,引领行业的不断细分。

第二:定制化服务。给消费者量体裁衣,走个性化生产路线,今后的产品不再是一整齐划一的一刀切模式

以上两个方向会导致市场的分化,所谓市场分化就是说:市场“大一统”的时代正在结束。

今后的产品很难再有统一的标准,这一群消费者喜欢的“产品”跟另一群消费者喜欢的“产品”是完全不同的

而由于商业的细分,商家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的情况将越来越少了,都属于“闷声发大财”型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商业重心已经转移到消费者这一端,“第三方市场”主导的市场正在变成“买方市场”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圈自己的消费者,最好的切入点就是需求,一切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

以前是先做产品,再去找消费者,今后是先找消费者,再去定做产品,这完全是倒施逆行的逻辑!

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可能吧,你这个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现在是已经有这样的平台出现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索,这儿就不给别人打广告了

现在我们发现,商业的核心从做“产品”切换成了聚“群众”

而按照“谁主导市场,谁就在分钱”的定律,此时消费者将大大受益,并且有权分得产品利润的一杯羹

进而言之,谁拥有聚合消费者的能力,谁就掌控了未来商业

所以,最好的时代即将到来了

当然,如果既不懂搭建平台,也不愿意匠人精神打造产品的老板,最后只有一条路。

回家种地

狄更斯之前有句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万丈高楼平地起,现在就先落实到实处,思考如何构建庞大的会员基数,搭建属于自己的会员平台

不然就容易出现下面的情况:

江西余干美团被曝霸王条款,平台提22%的点,导致商家没有利润可言,有时候单少还亏本!.

靠别人的平台,只要客户一断,你完全没有反抗力!

所以,给大家分享这么多,只想表达一件事儿,会员平台模式已经到来,没有自己的客户基数,没有自己的会员平台,你就没有竞争力

因为就目前来说,大家的产品服务都是差不多的

知道现状,咱们就该思考落实到实处,落实到细节操作上,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