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则溢什么盈亏(满则溢 盈则亏)

过满即溢,过刚则折。《菜根谭》

东西过满,就会溢出来;过于坚硬,就会折断。

原句是: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生活在幸福美好的环境中,就像在容器中盛了满满的水,千万不能再增加一点点儿的数量;生活在危险紧迫的环境中,就像受力时即将折断的树木,千万不能再施加一点点儿的压力。

物极必反的自然之理,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利欲熏心的人,他们对名利贪得无厌,常陷入欲望的深渊中不能自拔,甚至由于自身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做出一些有悖公理、违法乱纪的事情,如同《桃花扇》中所言“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楼塌了”,到头来只能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

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句话还有另外的意思,即“杯满则溢,倒掉即空”。禅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苦心之人向一位禅师请教如何能化解悲伤。老禅师只说:“施主请用茶。”然后端起茶壶为此人倒茶。他很专注地往茶杯里倒茶,直到茶溢出茶杯,他还没有停手的意思。被烫的人只好扔掉杯子不解地看着禅师,禅师双手合十说:“茶杯中的水满了仍往里倒,当然会流出来烫到自己。这就好像我们的心,装了太多的悲伤终究会伤到自己,不如将它像茶水那样倒掉。”这是物极必反之理的一种化用,有智慧者方能体会其中深味。

生活在幸福美满的环境中,就像已经装满了水的水缸,千万不能再增加一滴,因为一旦增加之后水就会立刻流出来。生活在危险紧迫的环境中,就像快要折断的树木,千万不能再施加一点力,否则树木就会立刻折断的危险。

大家都知道“满招损,谦受益”的谚语,意思是劝世人凡事都要适可而止,因为人的欲望永远不知满足,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就由于不知满足也就永远生活在痛苦之中,所以只有知道满足的人才会得到人生的乐趣,“知足者常乐”就是指此而言。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凡事不急流勇退,等到穷途末路就悔不当初了。俗语说“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人如果能明白这个盈亏循环的道理,就应该好自为之,才不至于招致失败。

人在感情冲动的时候,便忘掉了理智的存在,对于判断事物就免不了发生错误,因此必须以冷静的态度来处理,才可以中正不偏。

要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想。用了这许多的“冷”字,不外是冷静的去用眼、用耳、用情、用心。冷静的反面是热情,热情并不是坏事,但如果没有冷静相对,那热情一激动,就要坏事了。

冷静好比是水,热情好比是人,以冷静制住热情,水火既济,可以利民而益物,建功而立业。反过来若是热情冲动,弥漫了理智,就是火水未济,水与火皆不能当其位,结果是两败俱伤。在人事上来说,是既不通情又不达理的。

人们讨厌贪得无厌的人,一个对个人物欲情欲无休止追求的人谈不上有什么好品德,谈不上会对人们有什么贡献。对于贪图者而言,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由于个人欲望永不知足也就永远生活在痛苦中,终会水满由溢,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凡事总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可人们很难明白这个盈亏循环的道理。不过学业上就不能浅尝辄止,还真要有点贪图精神,要事怀若谷,越是渴求越说明求知心切。和生活上的贪求正好相对.学业上下要提心过满,生活上应当防止溢止,这个人才可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

月满则亏,月亏则满,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古人由此悟出:过分的要受到制裁,而不足的要受到补益,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规律。所以智者都教导人要谦卑退让、舍财不贪。老子把这一个规律运用得淋漓尽致。他提出“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并把处柔守慈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这都是从观察自然规律提出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地道变盈而流谦”,改变盈满的是充实谦虚的。例如,同样在大地上注水,水自然流向潮湿、低洼的地方。再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能容纳百川,就在于它谦卑处下。在《老子》中也说,“上善若水”。水善于利益万物,为万物带来好处,但是却从来没有从万物那里要求回报;真正是与人无争,与世无求。而且水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一般人都是喜欢高高在上,但是水却不同,它处在众人所不愿意处的、所厌恶的卑下的地方,“故几于道”,所以它和道就相近了。因为,道在低处,一个人只有谦卑处下,才能够与道相应。

《尚书》中说:“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能够得圣贤为师的君主可以称王天下,而自以为是的人则没有前途。因为对贤德之士以尊师之礼来恭敬,就是把贤人尊奉为师,说明自己有谦虚的态度。这些贤人愿意指正他的过失,协助他处理朝政,所以才使他能够建立王道政治。反之,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的人就会灭亡,其原因就是自高自大。

“满招损”,首先是使自己的德行受到损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人一旦傲慢,就不能够明明德,这是最大的损失;其次,一旦人骄满,就会轻视他人,从而与人产生对立,让人心里不舒服,别人因此就会找他的麻烦,也使自己做事受到阻碍;最后,因为自满而产生漫不经心的态度,还会招致失败,做事不能顺利圆满。

“骄兵必败”的典故出自《国语》:在周襄王二十四年,秦国带领军队去攻打郑国。当秦军经过周天子所管辖的京畿北门时,恰好被王孙满看到。于是他对周襄王说,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打败仗,并会受到上天的罪罚。周天子一听,惊讶地问,你怎么看到秦国的军队路过,就能够断言他们一定会打败仗?王孙满说,因为他们经过周天子所在的地方,是应该要行礼的,这叫尊重天子。可是他们的军队经过的时候,只是把头盔摘下来了,却没有脱下身上的甲。走了几步路之后,就马上又跳上了车。而且有300辆战车的士兵都是这样以应付的态度来行礼的,可见军队中大部分士兵对周天子都很傲慢。

王孙满接着说,秦国的军队轻狂又骄傲。一旦轻狂,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不会深谋远虑,做好万全准备。而且一旦轻狂就不会慎重,傲慢则会无礼。无礼,做什么事都会随随便便。因为整个军队既不慎重,又随随便便,可是又要去打仗。打仗的时候要进入很危险的地方,以这样的态度去应战,绝对必败无疑。

王孙满观察入微,而且因为熟读圣贤书,能够见微知著。果然秦国去攻打郑国没有打成,军队回来,到了晋国的边界时,被晋国打得落花流水,三位大将都被捉走。这就是“满招损”的实例。这个故事提醒人要时时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谦虚还是骄满,带给自己的是吉还是凶、是福还是祸。


在《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在瞻仰鲁桓公的庙时,看到庙中有一个攲器,即一个很容易倾斜易覆的器皿。孔子就向守庙的人问,这是什么器具?守庙的人回答说:这可能就是叫作“宥坐”的器物了。孔子说:我听说过“宥坐”这种器具有一个特点,里面空的时候就倾斜,装水适中时就端正,装满水时就倾覆了。贤明的君主以此来警诫自己,所以放置在座位旁边,叫“宥坐”。他回头对学生们说,我们试着往里面装水看一看。结果他们把水灌进器皿,达到容器一半的时候,这个容器就直立起来;当器皿装满了水,容器就倾倒了。孔子看了之后,感叹地说,万物之中,哪有一个东西是满而不覆的呢?

中国古人有很多观人的方法。观察一个人有没有德行,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他是否谦虚。如果一个人功成名就之后,不能自谦尊人,反而傲慢无礼、自视甚高,那么他的事业就会很快败落。《孝经》中讲:“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鬼谷子》中有一句经典的话“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讲的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便会向反方向发展,坏事情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成为好事情。这句话让我们知道如何去看待人生。

说起人生,不少人应该会感觉到很迷茫,整天不知道为什么而拼搏,也会因为拼搏放弃了自己年少时的梦想,也许只有那些年过五十知天命的人才会有所体验吧!


这个道理在现代来说,不少人会感觉很懵,因为在现代这个物质的社会中,思想的存在很多人已经很难察觉了,但思想又在无形之中指导着人们。《鬼谷子》中的这句话讲出了人生发展的规律,用规律去指导人生。

其实人生就是在该干什么的年纪干什么,而不是去违反规律,要记住,该来的总会来的,不该来的是不会降临你的头顶的。《易经》的核心就是一阴一阳,根本就是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即使你身陷逆境,无所谓现在的困境而不能自拔,这样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糟,来时坦然,去时淡然不失为大智慧。

古人的智慧在《吕氏春秋》有十二个字十分重要:“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把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形容的淋淋尽致,,世间万物循环复往,盛极必衰、衰而必昌是不变的道理。虽都知道否极泰来这四个字,可真正的含义还需仔细讲一下,人类的瑰宝是有无数古人智慧来对抗逆境,只是现在讲的人少,各位只知道词而不能理解其义,造成瑰宝智慧不能受用,自暴自弃,岂不哀哉?


自助者天助之。为人,需入心,即表针常走、山河常转。不论你现在有多少艰辛,生活如何困难,也不能放弃,不可丧失生活信念;恰恰需要自助、努力和不辞劳苦的奋斗。“自助”就是不放弃努力;“天”就是机遇和成功的好运。只有自助,天才可助之。不知否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