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风云是什么(财报风云是什么意思)



福特断腕,通用裁员,大众“挥泪斩马谡”……在汽车诞生后的第132个年头,原本没有什么特殊纪念意义的2018年,却意外地被赋予了太多“科幻色彩”。

以我们最熟知的中国车市为例,在经历了十余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却在今年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双面人生”。左手边是“新四化”为龙头的百年一遇的产业机遇,车企们争先恐后将新品推向舞台,轮番轰炸以求提振士气,甚至不久前还创造了一天之内上市六款新车的神迹,蔚为大观。

右手边则是如鹞鹰俯冲一般高速下跌的销量数据,虽不至于惨不忍睹,但财报上那些明晃晃的财务赤字还是不解风情地将“美梦者”从天堂打到了凡间。对于早已习惯了步步登高的汽车人来说,这一份业绩单折射出了他们从未体验过的焦虑与无奈。



而作为全球最主要的汽车市场之一,中国车市的寒潮也有如冲击波一般迅速辐射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虽然原因不尽相同,但“低迷”却仿佛成为了车企们的主旋律。随着2018年的时间轴即将走向终点,各车企也在近日公布了第三季度的经营状况。在种种非利好因素的影响下,TA们的表现究竟如何呢?

1. 大众汽车集团:高开低走,短线下滑



作为欧洲汽车工业的支柱,大众汽车集团原本在年初拿到了不错的一手“好牌”。

如果将观察周期放大到整个2018年前三季度,大众汽车取得的业绩甚至可以用“完美”来形容。其中,营收同比增长2.7%至1,745.77亿欧元,营业利润同比微增0.6%至133.06亿欧元,即便利润率从7.8%下降为7.6%,但考虑到研发以及运营成本出现了同比微增的情况,得此成绩自然不足为奇。



然而,在这种正常表象的背后,却隐藏着令人不得不担忧的隐患。今年第三季度,大众营业收入同比微增0.9%至552亿欧元,但营业利润同比下降18.6%至35.11亿欧元,利润率由7.9%降低为6.4%。实际上,公司的常规业务盈利能力已经大幅下降,而这也绝不仅仅是研发经费微增0.6%所导致的。

在大众看来,第三季度中的不利因素有很多,其中应对柴油门丑闻在预期当中,不过德国检方彻查柴油门力度之大却显然在意料之外。此外,遇冷的中国车市、以中美贸易战为主要关注点的全球贸易争端同样为年初“高开”的大众汽车埋下了隐患,但即便如此,在跌宕起伏的一年之中,中国车市却依然是大众汽车集团不可替代的“利润奶牛”。



事实上,中国市场虽然在今年陷入了低谷,但这股“杀气逼人”的寒潮却并未真正侵袭到合资品牌的领地之中。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合资公司为大众提供了33.30亿欧元利润,同比微增0.8%。具体算来,大众接近于每天在中国赚走1亿元利润。

但随着车市寒冬的继续扩散,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前景也愈发迷茫。除了自主品牌疯狂“蚕食”合资车低价位市场之外,大众“重金押宝”的SUV之年也不凑巧地遭遇了该细分市场的滑铁卢。以当前情况看来,若想让公司整体在第四季度继续保持逆势增长,单单凭借中国市场的鼎力相助,恐怕真的难以“独善其身”。

2. FCA:单骑救主,力保“城门”



在已故老帅马尔乔内的带领下,FCA在近些年的销售业绩始终“四平八稳”,但若纵观全局的话,这一份看似体面的数据单中却也并非无懈可击。



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FCA)公布的其2018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显示,得益于新款Jeep牧马人、Cherokee以及RAM 1500 pickup等车型销量的增加,FCA销售额上涨9%至287.71亿欧元,高于预期;调整后息税前利润同比上涨13%至19.95亿欧元;但因解决美国柴油排放纠纷支出约7亿美元,其净利润同比下跌38%至5.64亿欧元。

抛去外因不谈,不难想象,推动FCA业绩增长的主力依然是北美板块。第三季度,FCA在北美地区的营业利润率创下历史新高,从去年的8.0%上升至10.2%,这主要得益于公司转而销售更多卡车以及SUV产品继续发挥优势。但在Jeep、道奇等正统美国品牌的故土之外,却依旧难挽颓势。



其中,欧洲地区业务主要受到更严格的排放测试(WLTP)的影响,而亚洲地区同样遭遇惨痛,净收入同比下跌26%至5.82亿欧元,调整后息税前利润为-9600万欧元。



鉴于第三季度的业绩表现,FCA确认了2018年经营指导方针——将2018年净现金收入预期从30亿欧元降至15至20亿欧元。可见,虽未经受全盘崩塌的直接打击,但FCA深入骨髓的顽疾至今依旧找不到彻底治愈的办法,长此以往,恐怕今后的盈利预期下调的结局依旧不可避免。

3、捷豹路虎:四面楚歌,触底欲反弹



受欧洲柴油汽车需求低迷以及英国退欧等因素影响,捷豹路虎几乎受到了全方位的重大打击。

在为数不多的全线溃败的车企中,捷豹路虎不幸占据了一席。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7-9月),捷豹路虎全球业务共亏损1.01亿英镑,其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率下降130个基点至9.9%。同时,捷豹轿车和路虎SUV全球零售销量下降13.2%至130,000辆。



为此,母公司塔塔汽车已经决定,计划在未来18个月内削减成本,并改善捷豹路虎现金流使其达到25亿英镑。此外,捷豹路虎还计划在未来几年推出几款新车型,包括捷豹I-Pace和新款路虎揽胜和卫士,并将在2020年前推出所有车型的混合动力或电动版本。



而为了进一步压缩运营与生产成本,捷豹路虎已经减少了其英国两家工厂的生产天数。可以说,捷豹路虎的“自我救赎”已经全面启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外界的无形压力以及贸易风云的千变万化,依旧为这家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太多“不确定因素”。

4.福特汽车:壮士断腕,身不由己



如果说“身在曹营”的FCA依然能凭借着对故土的留恋,在全球车市中领跑大盘,那么始终根植于北美的福特汽车显然是遇到了什么不可阻挡的“魔咒”。



至少从财报上看,深谙美国汽车市场的福特不仅没有占据任何主场之利,反而在其他海外市场中同样失去了“主角光环”。

业绩不佳令福特第三季度净利润下降37%至9.91亿美元,利润率则为4.4%,较上年同期下滑1.9%。鉴于这种情况,福特不再支持今年春天制定的到2020年全球营运利润率从2017年的6.1%升至8%的目标。下调目标归因于关税相关成本以及海外市场业绩意外下降。



▲福特全球CEO韩恺特(Jim Hackett)

更可叹的是,由于经营状况不佳,福特汽车将“全球大裁员”这一项目提上了日程,并计划明年第二季度完成。据了解,目前福特汽车公司在全球有大约20万名员工,预计此次面临裁员风险的员工将为7万左右,这显然并非福特所愿,但却依旧要不得已而为之。

而除了裁员之外,福特采取的另一举措同样与中国市场有关。除了加快在华本土生产,还将中国市场与北美市场并列成为公司的两大核心市场,如此背水一战,可谓惊天动地。

5.通用汽车:未雨绸缪,挥泪“割袍”



老对手福特身陷泥淖,这对于与其血拼了百年的通用汽车而言,自然是百感交集,悲喜交加。喜的是2018年的双雄对决终于品尝到了胜利果实,悲的是,似福特这样的兵败或许也预示着自己的未来。

但不论如何,从通用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看来,总归是值得庆贺的。



虽然美国和中国市场的销量有所下滑,但是在全新全尺寸皮卡和跨界车的推动下,通用汽车第三季度调整后息税前利润上涨25%至32亿美元,净利润达25亿美元。并且其第三季度的业绩已经连续14个季度超出华尔街的预测,如果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今年有望达到或超过2018年的年度预期上限。

尤其是在中国,通用汽车俨然成为了异军突起的一支铁骑。据统计,通用第三季度的投资收益达到了历史同期最高水平,雪佛兰、凯迪拉克两大品牌双双创造了新高,这与其对中国豪华汽车市场的精准预判必然密不可分。

然而就在本应“痛饮庆功酒”的同时,通用却意外下达了“逐客令”,准备快马加鞭挥刀裁员。

就在11月1日上午,通用汽车向北美约1.8万名拥有12年或以上工作经验的领薪员工发出自愿离职要约以帮助削减成本。此次裁员人数大概占到通用北美员工数量的36%。而据分析师指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令通用汽车面临无比巨大的市场环境压力的根本原因,其中的“始作俑者”则是钢铁资源。



在今年在美国钢铁贸易保护措施的系列打击下,中国对美国钢材出口量大幅下降。显而易见,令通用汽车“断臂求生”的罪魁祸首,正是“自己人”特朗普发动的中美贸易战所致。在这种“惶惶不得终日”的巨大压力之下,通用汽车现身说法,演绎了什么叫做“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6、本田汽车:笑看风云,逆境称雄



在丰田汽车财报尚未公布之际,本田诠释了另一个成语,名叫“事半功倍”。因为在这种“哀鸿遍野”的残酷环境中,本田这份过于“诡异”的成绩单简直太“不讲理”了。



在本田汽车发布的2018第二财季(7.1-9.30)财务报告中显示,本田第二财季营业利润同比激增40%至2144亿日元(18.9亿美元)。其中,更有利可图的“销售组合”和激进的成本削减措施抵消了外汇损失,成为了该公司力挽狂澜的主要原因之一。

具体来讲,本田保持了全年销量预期不变,但调整了产品结构,预计本财年全球销量将微增1.7%至529万辆,其中日本地区销量将增加5000辆,而颓势明显的欧洲地区销量将减少5000辆。

尽管同期其全球销量同比下降3.6%,税前利润依然为2830亿日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7%;而在今年7至9月份,公司净收入达2107亿日元(18.5亿美元),实现了21%的同比增幅;同时,销售额同比微增1.7%至3.84万亿日元(337.8亿美元)。



此外,跌宕起伏的中国市场不敢说是“功高盖主”,但持续稳定的利润输出依旧是成就这份佳绩时不可或缺的力量。或许,对于危机四伏的欧美汽车市场而言,远隔重洋的亚洲车市已经算得上“风平浪静”了。



跌跌不休的盈利,伴随着汽车行业转型的“东风”,让这个漫长的冬夜倍感寒冷。我们尚不知在未来的日子里,车市寒流将何时散去,国际贸易竞争格局将如何转变,但2018留在每个汽车人心中的烙印,已注定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