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什么莫测(变什么莫测四字词语)

人类最初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之后逐渐发展两大类,一类叫拼音文字(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等),另一类叫非拼音文字(汉字和水书)。

拼音文字是线形的,给你一个字母,你看不出任何意义,只有当一串字母像一条线那样组合起来,才产生意义。然而,作为方块文字的汉字则不同,每个字都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举个例子,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文字的信息熵的比较如下:法文3.98比特,西班牙文4.01比特,英文4.03比特,俄文4.35比特,中文9.65比特。由此可见,拼音文字的信息熵小,差别不大,而汉字的信息量最大。


(151)变



字形演变:



本义溯源:

最早出现的“變(变)”字,由上部的三个“糸”和下部的“攴”组成。我们知道攴的意思是手持枝条击打,那么三个糸又代表什么呢?

糸(mì)初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像一束丝,本义也是细丝:

我们在第94期时解读过“樂(乐)”,上面两个糸组成一个“丝”,中间有一个大拇指(白)在拨弄,下面一个“木”,整体表示在木制乐器上绑着丝线,这是最古老原始乐器的直接描摹(如琴、瑟),古人以此表示音乐。因此,糸或丝可以解读为琴弦。


二十五弦瑟

由此可知,“變”上部的三个糸表示多根琴弦,加上下面的攴,表示手指在不同的琴弦间移动并拨弄。众所周知,要弹奏出一首好听的乐曲,必须要在不同的琴弦以及同根琴弦不同部位间来来回回,一定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一直单调地拨弄同一根琴弦的同一个位置,那是弹棉花,不是演奏音乐了。

由弹琴时手指在琴弦间不断移动位置,来引出变化的概念。睡虎地秦简中,“變”字从丝从言从又,即是将古文中间的糸换成了言(也有写作音),表示琴弦发出的声音;下部的又就是手的象形,表示用手拨弄:

此后,小篆“變”从丝从言从攴:

小篆“變”


隶变时,“變”从丝从言从又:

隶书“變”


楷书将言的上横拉长,盖住丝:

楷书“變”


俗体楷书“变”来自于草书字形,后来成为简体字标准字:

楷书“变”


综上所述,“变”字本义:由弹琴时手指在琴弦间不断移动位置,来引出变化的概念。



衍生含义:



名篇欣赏:

(英)雪莱

(杨熙龄译)


我们好像那遮掩住夜半月亮的云朵,

不停地奔驰、发光、颤动,

把黑夜装饰得光彩斑斓,

但夜幕遮闭,云块永远失踪。


又像那被遗忘的琴,那走了调的琴弦

随着风儿吹动,发出种种声响;

你在它衰老的身躯上弹一回,

发出的音调总与上回的两样。


我们安息,但一场梦会断送了睡眠,

我们起身,一个杂念会破坏一天的情绪;

我们感受、想象或思考,欢笑或啼哭,

忽而工愁,忽而又抛却忧虑;


都是一样!因为无论欢欣或悲伤,

都不会长久地羁留;

人的昨天总是和他的明天两样;

除了变,一切都不能长久。


其他汉字解释:

乐 、 和 、 白 、 成 、 东 、 南 、 西 、 北 、 江 、 河 、 湖 、 海 、 金 、 元 、 虎 、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