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欧 万塔(里欧万塔70万亿是真的吗)

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最后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

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花1块钱买对方的苹果,最后每人手里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和一块钱,但外人来看,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两笔交易,价值2块。

这个例子可能不是很合适,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问题——西方国家牵头搞出来的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本身就存在一定偏颇。受体制差异的影响,许多国家往往会被低估,其中就包括我们熟悉的苏联。



这一点从数据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以1975年为例,那年美国GDP高达16889亿美元,苏联却只有6859亿——表面上看起来势均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其中一个生产总值只有对方的40.6%,连一半都不到。于是坊间就有这样一种看法:即便是在最巅峰时期,苏联也被大大高估了。在西方的游戏规则下如此,然而实际上,西方国家更偏重于自由市场下“流动”的资金,而苏联则更喜欢拿钱置办各种玩意儿,上到坦克飞机导弹,下到各种工厂流水线,把本身没价值的票子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心里才算踏实。

基于这种判断,专家认为,全盛时期的苏联,真实的国民生产总值应至少达到美国的69%;而经过长达数十年的积累,到苏联时代末期,社会里流动的账面财富仅存无几,但其家底依旧殷实,如果把各种形式的国家财产统统折现成美元,那么这个数字应该在40万亿左右。别看这个数字夸张得有些扯淡,但不妨看看隔壁美国:从1983年到1991年,短短9年内的GDP总和就超过了这个数字;苏联再穷,全国百姓撸起袖子干了70多年攒出这些家底,应该不算过分吧?



然而如今再看,如今的俄罗斯几乎完全走出了苏联的阴影,经济也西方化了多年,其GDP反而更惨了,连美国的1/10都不到,跟咱中国一个发达点的省相当;近年来,账面实力强悍的俄罗斯军队也陷入了“修修补补又三年”的尴尬局面,这些足够说明一个问题——如今的俄罗斯是真穷了。那么,苏联人民几代人努力攒下的那笔惊人的财富去哪了呢?这要从1988年发生的一件事说起。

那一年中旬,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的改革接连受挫,那些老派大佬根本不买他的账。工作不顺利,老戈很糟心,脑门上的世界地图就更突兀了。无奈之下,他只能尝试横向突围,把希望寄托在经济改革上。不久,当局宣布废除苏联坚持多年的固定汇率制,实行双重汇率制。



其实,几种不同的汇率制并不能说哪一种更好,而是“更合适”,应当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很明显,戈尔巴乔夫的这手操作是在铺路——他想学习西方实现金融自由化,打开苏联市场的同时激活国家经济。或许他的思路没错,但凡事讲个度。这就好比把一个人困在黑暗中许多年,突然有一天让他直视太阳,这非但不会让他感到自由,反而极有可能弄瞎眼睛。苏联就是犯了这样一个要命的错误。

本来,苏联的大小金融机构、从业者和各路专家在自由市场领域的经验就十分有限,新政策落实的一刹那,外国资本便如洪水般涌入,大小外资银行遍地开花。对苏联百姓而言,这些外资银行就跟天堂差不多:过去,苏联银行的工作人员就是在工作,你有啥需求他们就办啥事,多的一个字都懒得说;现在,从踏进外国银行的那一刻开始,里面的漂亮妹子就摆出标志性的迷人微笑,把你请到舒服的软沙发上,主动端来咖啡。不仅如此,这儿的利息还比本国银行要高——在苏联民众的角度来看,“顾客就是上帝”,这话看来还真不是吹牛皮。



本来苏联就不设防,几乎陷入任人宰割的尴尬境地,当局还忍不住要再助攻一波。原来,戈尔巴乔夫还担心自家国民对新政策不感兴趣,特意拿出一部分国有资产,对这笔资产进行估价后平分。最终,每一名苏联公民分到了当时价值在10~15万卢布的证券化财产。这个数字听起来不算小,况且当时卢布尚未完全崩盘,估计价值约为4万美元,百姓应该高兴才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所谓“证券化财产”并不是真金实银,不能当钱花;计划经济了那么久,苏联百姓哪懂得这些?因此,民众充其量只是享有所有权,这笔资产的最终解释权还是归当局所有。

在这种情况下,正常人肯定急着想办法折点现,反正也是白来的,能换一个钱算一个。开在苏联各处的西方金融机构便投其所好,以极低的价格收购这些证券。在苏联尚未解体时,西方国家就依靠这种手段,以小博大套取了大量苏联国家财富,民众毫不知情地当起了“卖国贼”;到了叶利钦时代,政府如法炮制,不料西方国家一面微笑,一面偷偷拿起了屠刀。



苏联一解体,综合国力出现断崖式暴跌,对美英等国的压迫也大大降低。于是国际社会开始出现这样一种观点:“卢布需要被重新定价。”在政治的操控下,各路媒体、权威机构和专家纷纷唱衰过去的苏联,正如咱们之前所说,以GDP为标准衡量出来的苏联看起来远没有“鼓吹”得那么强大,卢布也就没那么值钱;“相当一部分苏联国有企业根本没有自生能力,债券也被严重高估”——反正苏联已经没了,“事实”还不是任由胜利者摆布?

总而言之,这股风刮得人心惶惶,乐于收购证券的金融机构也理所应当地开始压价。越是如此,俄罗斯民众就越急着变现,如此的恶性循环加快了俄罗斯卢布的崩盘,同时也方便了西方国家从中窃取利益。苏联刚解体那会儿,每个公民分到的资产,换成钱仍能支撑小半年的小康生活;然而仅不到1年后,其购买力就仅相当于一套稍微好点的西装了。



对那些操控着时局的大人物和机构而言,金融不过就是一场数字游戏。很显然,在做空卢布的过程中,西方国家赚了个盆满钵满。这笔钱究竟有多少,这一点至今仍众说纷纭。但是在苏联解体那会儿出现了一个名叫里欧·万塔的人物,此君表面上看是美国政府官员,其实就是个给大人物做脏活的角色。按照他的说法,仅1990年某一轮行动,万塔就从苏联腐败官员手中窃走了约1400亿美元的财富。

最终,西方国家只花了几百亿美元,便从这个昔日超级大国身上捋走的羊毛足有28万亿美元,按照全盛时期苏联的GDP来衡量,创造这笔财富也需要花费至少小10年的时间了。这还没算那些监守自盗的特权阶层,也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寡头”,他们对祖国财富的贪婪恐怕比敌人都差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