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最多坐多少人(摩托车最多坐几人)

说到打工人最喜欢的节假日,国庆当然是首选了,别的不说,七天长假怎么也能让人休息个够了,而且金秋十月,天气凉爽,出门游玩也是绝佳的选择,当然,不喜欢跟着人山人海奔走的朋友更喜欢自己待在家里,再怎么说还有国庆阅兵可以看,方阵礼炮也是非常赏心悦目的,而看到领队的摩托车队时,我们不禁想起另外一个钟爱在阅兵典礼上表演摩托的国家,那就是印度,他们的摩托车一辆可以载58人表演,在整个世界都是非常少见的技术。



战场上的摩托车


摩托车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很常见,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比起汽车和公交,它有着小巧灵活的特点,要是遇上早晚高峰,大一点的车都要被堵着不能动,只有摩托完全不受影响,只要有一点空就能轻灵转身,畅通无阻,所以很多人为了节省时间,都喜欢在这个时候打摩的,跟方方正正的汽车比起来,摩托车好像有点不入流,但它能做的汽车也确实做不了。



这一点不仅在我们的马路上成立,甚至在战场上也是一样的,它的机动性让它成为了军队非常关键的一种车型,所以一般都会成立一个专门的摩托车队,经过针对性的训练之后,士兵可以用摩托车完成通信、运输和作战等任务,尤其是技巧熟练的特种兵最能够发挥出它的最大优势,二战的时候,德国就在著名的闪电战中用上了这种技巧。



一般的重型卡车和小汽车主要的作用还是限制在运输方面,而摩托车却可以轻松地穿过各种复杂的地势,速度又快,目标又小,不容易被敌人发现,常常可以出其不意地向对方发起攻击。所以不管怎么说,它也算得上是战争的功臣,因此会出现在阅兵式当中也不奇怪了,可能是因为车身小,不太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所以特意设计了一些表演,来加深人们的印象。



不过跟印度花里胡哨的设计相比,中国阅兵式当中的摩托车要朴素很多,一般就是跟随大队伍亮个相就行了,印度人则花了很多心思在表演方式上,比如应该要几辆,怎么排,怎么站,如果不是本地人第一次见的话,肯定忍不住要笑出声来的,因为乍一看上去就像街头超载的摩托一样,叠在上面的人摇摇晃晃,好像下一秒就会摔下来。



这个被称为叠罗汉方队的表演是印度阅兵的经典节目,说是摩托车表演,其实跟杂技也差不多了在,从有这个节目开始,车上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好想要挑战谁的载人数量最高一样,名为皇家菲尔德的车队曾经以54个人的数字创下了记录,并且连续多年蝉联,但是很快这个数字就变成了58。



为何钟爱摩托表演?


那印度这个国家为什么对这种摩托车表演如此钟爱呢?其实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背后都有它的历史原因,摩托车表演当然也不例外,它的渊源要追溯到殖民年代。在英国统治的时代,宗主国的文化在很长的时间里持续地向印度本土侵入,范围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这种侵入在印度独立之后依然存在着,并且开始以本土特有的风格开始发展,这里就包括阅兵仪式上的摩托车表演。



我们也很容易能够联想到为什么英国会有这一传统,因为摩托车也在他们的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通讯这方面,跟德国比,这种应用还要更早,应该是从一战期间就开始了,为了纪念这种车做出的贡献,英国军队专门成立了摩托车车队,用一些比较吸人眼球的表演方式来使其加入到阅兵仪式当中,印度的叠罗汉也是从他们这里学去的,除了这之外,还有很多难度更高的花样,看上去跟时下流行的机车特技表演也差不多了,总之就是非常精彩,而这些也都在殖民期间慢慢渗入到了印度的阅兵文化当中。



不过非要说的话,印度人更喜欢的还是叠罗汉,也许因为难度稍微小一点,而且也更呼应他们自己的市井文化,在很多印度电影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在喧闹拥挤的街头,汽车想要经过是十分艰难的,除了摩肩接踵的人群阻挡之外,浩浩汤汤的摩托车队也是一大阻碍,而且你还不敢催促他们,因为危险系数实在太高了,毕竟一辆摩托车上坐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有时候甚至能够达到五六个,几乎一家人都聚齐了。



这还不算完,在车身或者这些人的身上,可能还拿着这样那样的东西,摇摇晃晃地在地上走着,旁边看着的人简直心惊胆战,生怕一个不小心,这一车的人和货就被什么东西掀翻了,这种场景跟印度混乱的交通和基建条件有关,即便是家里有汽车的人也不喜欢开出来,因为很容易就被堵着走不了了,所以才有了这种24小时都能看到的露天叠罗汉表演,跟阅兵式的表演瞬间就呼应起来了。



结语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文化实在是叫他们忍俊不禁,就连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曾经被叠罗汉的表演逗得笑出声,不过印度人自己倒是非常乐在其中,也算是只此一家的文化风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