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沙龙是什么(玲珑沙龙还有吗)

摘要: 社区即UGC,用户来产生内容。因此社区有着很强大的生产力,然而未知的人群是非常难控制的,噪音非常大,可能会出现很多垃圾信息的地方,所以需要从产品和运营两个角度进行引导,这是内容社区最大的挑战。

初次跟人提起“玲珑”时,困困总是说,“我占了历史的便宜。”

她的这句话并不是没有由来的。在1930年的上海,恰恰有这么一本也叫做“玲珑”的杂志,这个《玲珑》是个目标用户明确的垂直媒介——城市高受教育阶层女性;一问一答也显出PGC与UGC的结合;谈论的问题既具有实用性,也反映了一种社会风潮。而这一切和80年后出现的“玲珑沙龙”,所传递的精神几乎一模一样。

于困困曾是著名的媒体人,曾经供职于《三联生活周刊》《GQ智族》以及《纽约时报》中文网。2015年伊始,她宣布“也要创业了”。最终诞生的是一个名字叫做“玲珑沙龙”的女性兴趣移动社区。

在困困的构想中,这是一个垂直于一二线城市的22至32岁之间独立女性的社区产品,这群人可能刚刚毕业,正在享受着生活的乐趣,没有触碰到职场天花板,也没有被家庭束缚......总之“秀外慧中+社交”是她们的特点,而这些用户在困困眼里,还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形容——“雅痞”。

受过不错的教育,又有着自己的个性,这群中产女青年,在一定的兴趣之下围绕着沙龙主题进行沟通、交流,产生摩擦,产生价值。这是困困心中,玲珑沙龙的最佳状态。

从微信到App, 从0到1的冷启动

社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UGC,由用户来产生内容。当然,这样的方式,有优势有劣势。

优势是随着用户量的增大,你会拥有很大的生产力,类似有很大的撰稿人团队。而运营所需要扮演的角色即大编辑这样一个角色,策划这些人群,引导他们,让他们进入一个一个的主题团队。

最大的挑战是,未知的人群是一个非常难控制的、噪音非常大、可能会出现很多垃圾信息的地方,所以需要从产品和运营两个角度进行引导,这是内容社区最大的挑战。

2015年1月初,玲珑沙龙(以下简称“玲珑”)的微信公众号开通了,困困说,从微信号运营的第一天,她其实就并没有把这个当作媒体性质的产品来运营。而是在微信这样一个非常封闭的环境中来实验互动性,把用微信号来尝试做社区,并尝试在微信中一点一点探索出运营的经验来。

如何从0到1,这是所有内容社区面临的问题。可能你会刻意注入一些种子用户,可能运营的同学会换马甲进行内容生产和互动,这些在困困看来都是合理的行为。

困困告诉钛媒体,在早期,刚刚和用户见面的时候,尤其是用户对你的认知还非常弱的时候,内部运营的强干预就变的非常重要。“你就像一个大编辑一样,对于话题和人需要有非常强的敏感性。所以我们会根据当下的热点,按照对标用户的兴趣范围和对标用户喜欢的语气来策划一些沙龙。”

玲珑沙龙运营的早期,内容通常是按照PGC+UGC的方式来进行。通过平台方去策划一些带有名人、营销性质的沙龙,来引导用户在微信上进行回复。不过,相比App的直接互动而言,微信公众号的社区实验确实更加繁琐一些。

玲珑的运营人员告诉我们,早期在微信上采用的方式是,将这个沙龙的预告发出来,来征集用户感兴趣的一些问题,用户在后台进行回复之后,平台来进行收集和整理问题。信息经过了沙龙主人、平台、用户三个介质的传递,而其实平台是完全可以不用出现的。

6月24日,酝酿了半年的玲珑APP终于上线了,PGC+UGC的方式让他们发现,运营其实不仅带有编辑的策划感,一部分是用户真实需求的体现,另一部分又是对用户需求的一个补给和满足。

“App的的互动比微信好太多,可以让用户更加直接的玩起来。”困困感叹道,“在App中只要拥有邀请码的用户都可以发起沙龙,提问问题,也可以在沙龙里直接回复,这个互动是非常直接的,但是在微信上互动你是向未知的后台发出问题,并且问题双方人和人之间是不可见的。”

除了产品上的互动性设计之外,为了信息传递效率的提高,玲珑还采用了类似用户投票的方式,用“赞”和“呵呵”,来影响沙龙回答抵达沙龙主人的效率。当某一个沙龙问题非常多,但是沙龙主人没有精力解决所有问题,用户之间相互帮助他做了一次筛选,赞的比较多的沙龙回复,就可以比较靠前的被看到。

当然,这样的互动方式的设置在微信微信号平台或媒体化的产品中没有办法达成的。困困用颇具媒体化的语言表达到:“用户和用户之间打破了媒介,是C2C的概念,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信息的消费者直接进行沟通,然后,是他们之间会有一些相互的制约和影响,会形成社交关系,或者对对方有一些了解,或者激起你的好奇心或厌恶感。”

玲珑沙龙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先让社区启动起来。

如何做好一个内容社区

社区是一群人凑在一起,把这群人捆绑在一起不可见的空气,就是调性。不管是什么样的组织形态,不管你的创业项目有多么新颖,但是形式都是很容易被覆盖的,而不可复制的东西恰恰是人群和调性。

相对于女性社区来说,可能会更加注重调性,她们特殊的情感导致对于事物更加感性,对于气氛和人与人之间感情等比较软性的东西会更加在乎。

对于内容社区最大的挑战,在于当用户有了更多的沟通和发帖的权限之后,他们如何能够相对的在一个范围内,守规矩的尊重社区规则和调性来完成众包的协作的事情,也就是说社区如何来维护自己的调性和秩序?

说起调性,我们可能会觉得是一个逼格略高的词语,但在困困看来,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调性,如豆瓣,如知乎。女性内衣电商氧气的创始人曾接受钛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为了维护自己社区的调性,她们一直都没有大量的去做宣传引进更多的用户。

而玲珑在这点上,也不例外。

很明显,玲珑沙龙到现在仍然采取的是邀请码制,困困坦然的告诉我们,邀请码制是帮助整个社区来切中一部分有内容生产能力的人的小小手段,通过设置一定的门槛,来定标和切取自己的目标用户:拥有邀请码的人可以分享给自己的朋友,而这些人也通常是具有生产内容能力的目标用户。

但同时,困困向我们解释到这个功能并不阻碍没有内容生产能力的用户来进行浏览,没有邀请码的用户仍然可以进行浏览和转发分享。

值得一提的是,知乎正也是用这样的方法来建立自己的调性的,但这个过程曾经长达两年。困困说,我们并不会那么久,但是这个机制在短期内仍然会存在,当社区上面的那层气氛形成时,邀请码自然会去掉。

除了设立严格的准入门槛之外,产品的设计和运营的引导,对于社区调性的形成也尤其重要。

玲珑的沙龙形式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尽情问我」、「一起聊聊」和「不服来辩」,这三种形式正是针对不同能力的人群来进行的场景设置。比如,“尽情问我”就是意见领袖的沙龙形式 具有非常强针对性和暗示性,可以来引导用户怎样进行玩,当越来越多的用户有了模仿效应,那么就会有助于形成社区调性。

这也是早期运营担负的PGC的部分,在困困看来,一个内容社区的塑造者,不是运营团队,也不是创始人,而是最早期的内容创造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种子用户。

玲珑沙龙的运营人员告诉我们,她们早期会找来一些拥有影响力和生产能力的种子用户,进行专栏化的操作,固定的发布某一类型的话题,从而可以进行一定的话题引导和形象树立。用这种方式来把意见领袖激活,帮助树立个人品牌和获得更多粉丝。

此外,对于外部用户自主发起的沙龙,会进行检测和评级,优质的沙龙会进行推荐和热门展示;对于初次尝试的用户,内部的运营人员会在评论或沙龙里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帮助他们修订,使他们变成更加优质的内容和沙龙。

“早期运营的任务还是比较重的。”困困说道。

内容社区从来都是慢生意

内容社区各不相同,但却也都有着相似的地方。玲珑沙龙一出生,就被冠上了“女版”知乎的称呼。

困困有些气又有些想笑,她有些无奈的说道,所有的内容社区都在做着一件相似的事情,即信息的组织方式,但是大家采用的具有方式不同。首先知乎是问答,但是玲珑是问答,不仅限于问答,还有讨论,是一种信息的众包。其次,二者讨论的话题边界,差距非常大,知乎更加偏向于科技、互联网,男性气质更重,玲珑更注重兴趣和生活方式,是一个女性气质的社区。

更有趣的是,玲珑上不仅有人发起沙龙“玲珑是女版的知乎么?”,还有知乎的创始人周源来提问“玲珑好玩吗?为什么?”。困困在沙龙底下回复,知乎是玲珑的老师,也是玲珑创立的信心来源——有趣、认真的人在中国互联网上可以聚集,并改变大家的沟通交流方式。

是的,内容社区似乎总是相似的,知乎可能会教给玲珑一些运营经验,但也意味着它可能会面临和知乎一样的问题。

前媒体人的光环给困困的创业带来了不少的注意力,她承认至少在人脉资源上,她邀请过来的用户大多都是具有内容生产能力的意见领袖,但对于社区来说,这并不够。

“用户像一个金字塔一样,我的人脉并没有多少,但是每个人无形中会辐射到他的人群,然后再继续辐射下去。此外,我们并未放弃去别的地方去发现有内容生产力的人。大中小V都会有一定的辐射力量,像滚雪球一样。”困困对钛媒体表示,社区从来都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产品,所以用户的扩张也不是那么着急。

当然,慢公司也有可能意味着慢生意,慢变现,豆瓣和知乎的故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但女性社区的好处永远在于,她们有着很强的消费能力。困困说,电商化并不是之后变现的主要方式,但是会为了用户体验去做一些看上去很像电商的功能。比如在沙龙中出现一些产品,用户就会产生购买需求,因此,后面可能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让社区用户的体验更加完整。

在采访的最后我问困困,你心目中玲珑沙龙最理想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带着媒体人惯有的思维,她回答到:“刚才描述的那些理想用户(22—32岁的中产阶级雅痞女性),在文娱、时尚一定的边界内聚集在这里,小小的摩擦并进行信息的交流,让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自由的沟通。”

这群困困心目中理想的用户有趣吗?至少我发现了一些确实很酷的女孩。(文章首发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