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笔下的“闰土”令人印象深刻,
从年少时充满生机活力的小英雄形象,
一个“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的白衣胜雪纯净如洗的少年,
变成“头顶破毡帽,身着极薄棉衣,灰黄圆脸,皱纹很深,眼睛肿得通红”的“仆奴”。
他“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态度恭敬起来,觉得苦又形容不出来的淳朴又贫苦的“普通人”。
从叫“迅哥儿”到叫“老爷”,似乎是丢了那“纯真”,“懂事”起来,
无非是被封建礼仪所束缚,被封建等级观念荼毒。
文章中对闰土的各种描绘,侧面上突出了对闰土这一人物的变化和对比。
年少的“无知,不懂事”实则是纯真、单纯的象征,
如今的“神情麻木,寡言少语”实则是丢失了最原始美好的天真自然的表现;
“欢喜和凄凉”则能反映出闰土内心最为自然的变化,
“期盼见到‘我’,又因封建等级关系而害怕与‘我’相见”,内心复杂而畏畏缩缩。
总而言之,作者以‘我’的身份,表达出自身的情感:
对年少时的天真玩伴受封建所压迫,最终成长为一个‘不同世界’的人所感叹与同情;
又将“闰土”作为生活于压迫下的淳朴善良的贫苦人民的象征,为其寄予同情;
既是对当下时代现实的写照,又宣泄了不满,企图用此唤醒当下人民的“灵魂”。
藉由《故乡》中对每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反映农民的悲惨生活;
深刻指出受封建传统影响下,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没有被解开;
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人与人变得冷漠与隔阂,
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新时代的强烈愿景。
可以说,正是有当时一个又一个像鲁迅先生一般,敢于站出来的人,我们或才有今天。
又是一年七月七日,牢记历史,奋发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