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股是什么(音叉的叉股是什么)

我们在学习书法或者研习古人书法的时候,总会碰到几个名词:屋漏痕、锥画沙、折叉股、印印泥,很多人一看到这几个词,脑瓜仁儿都疼,越看越琢磨越糊涂:到底啥意思啊?其实,这几个词并不纯是字面之意,它表达的是书法所传达出来的某种境界。

一、屋漏痕是一种自然之美

用来形容书法用笔效果的“屋漏痕”最早见于唐人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破屋漏雨在墙面留下的痕迹,比喻笔墨在纸上的运行,凝重而自然。意思是作书要自然变化,不要刻意造作。作书实践中,中锋浓墨行笔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这是一个书法术语。比喻用笔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故名。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

这是一个 对竖画艺术效果的绝妙比喻。屋漏,雨水顺墙下流,不会一泻而下,必将顺凹凸不平的墙面蜿蜒下注,形成极为顿挫有力的痕迹。书法的竖画,就应当追求这样的艺术效果。这个比喻是颜真卿琢磨出来的。

二、锥画沙是一种率意之美

锥画沙,即用锥子在沙滩上书画。大凡作书之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用上好纸张作书,往往拘谨;而拿片旧纸随意涂抹,多率意自然,有奇趣。书法上的锥画沙,既有从效果上说的,也有从技法上说的。从效果上说,是说用锥子在沙中划过,划痕两边有突起的沙,其大意与屋漏痕差不多,也是讲的要中锋行笔;还有的认为,锥画沙是指感觉,划沙时明显感到沙砾的阻力,这就不但要中锋行笔,而且要逆锋行笔了。从技法上说,就是只用笔锋,不用笔肚,小字用小笔,大字用大笔。只用笔锋,比较容易做到中锋行笔,从形态上来看,也与锥画沙最象。

这个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以锥子划沙,起止无迹,具有“藏锋”的效果,而两侧沙子匀整凸起,痕迹中正,形似“中锋”,故用锥画沙以比喻书迹的圆浑。唐代褚遂良《论书》称:“用笔当如锥画沙”。宋代黄庭坚称:“如锥画沙……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相传褚遂良曾将此法传于陆彦远。《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载:“(陆彦远)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

三、折叉股是一种力度之美

叉股应为带叉的金属器具的分支,如钢叉、铁钗都有叉股。折叉股,即折断叉股,或折断了的叉股,分别比作书写的状态或书法线条的观感效果。折叉股线条光润圆畅;挺秀刚健,给人以秀媚匀净的美感。笔毫在平移时,突然在一点上作方向的改变,形成一个折角,折角的顶端称为折点,这种运笔方式称为折笔。折笔时侧锋甚至偏锋现象在行草书中时有出现,这是顺势率然直下的结果。若要使原来的中锋笔画在折点后继续保持中锋,必须换锋\"暗过\"。朱和羹《临池心解》说,转折须暗过,方知折叉股之妙。

“折钗股”的出典:

马宗霍<书林记事>载:“相传鲁公与怀素同学草书于邬兵曹(彤),或问曰:张长史见公孙大娘舞剑器得低昂回翔之状,兵曹有之乎?怀素以古钗脚(折钗股)为对。鲁公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捉公手曰:老贼得之矣!”

折钗股,书法上对转折的笔划,要求笔毫平铺而笔锋圆劲,如钗股弯折仍体圆理顺,因以为喻。

折钗股,是对转折处用笔要求及艺术效果的形象比喻。指笔画在转折时笔毫平铺,锋正圆而不扭曲,如钗股一样,虽经弯曲而其体仍圆。在书法的用笔效果上,“折钗股”所提出的要求大致有如下三点:一指书法用笔在转折处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是中锋浑圆;二是行笔时笔锋虽经转折,却要一气贯穿,毫无滞碍;三是写出的线条形质,要遒劲有力。

宋代姜夔在《续书谱·用笔》中说:“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

清代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折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

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钗原系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后被借以形容转折的笔画,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

四、印印泥是一种方式之美

“印印泥”,这里所说的“印泥”不是今天我们所用的印泥,它是古代一种类似今天火漆的紫泥,在紫泥上面加盖印章,即遗留至今的封泥。前人用“印印泥”来形容用笔,旨在说明藏锋与用力深入之意,同时还暗含不走样的意思,以形容下笔既稳且准。观当今石开先生的书法作品,就会产生“如印印泥”的这种感受。这可能于他长期从事篆刻,以笔为刀、以刀作笔的技艺修养有关。

书法术语印印泥:是借印章印入胶泥之中呈现的状态来说明用筆,其情形与锥画沙相似,故常与锥画沙连用。但印印泥除说明用笔功夫深入有力而外,还含有既稳且准之意。

米芾《吴江舟中诗》欣赏

米芾《吴江舟中诗》全卷横559.8厘米,纵31.3厘米。原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约翰·克劳弗德藏,现寄赠与梅多鲍利坦美术馆。

《吴江舟中诗》原为朱邦彦所书,凡四十四行,五言古诗,描述在吴江江上逆风行舟,雇请许多船工来牵拉。因为太吃力,船工\"百金尚嫌贱\",后来添了工钱,终於\"一曳如风车\",但船工们\"叫嗷如临战\",可见与大自然搏战的艰辛。

此帖为米芾晚年力作,既有中年书风的痛快淋漓,又有晚年老道的清古从容,枯笔疏行,欹侧随意。

《吴江舟中诗》局部细节

《吴江舟中诗》全帖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