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场首支“同股不同权”股票小米将在今日(6月25日)启动公开招股。根据港交所最新招股书显示,小米香港IPO全球发售股份数目21.8亿股,定价区间为每股17港元-22港元,对应的估值是550亿美元到700亿美元;股票代码1810。如果按发行中间价19.5港元/股,小米这次将净募集275.6亿港元,预计在港交所的上市时间为7月9日。
据小米招股书文件显示,小米计划将30%的IPO募集资金用于研发及开发智能手机、电视、笔记本电脑、人工智能音响等核心产品;30%用于扩大投资及加强生活消费品与移动互联网产服务(包括人工智能)等主要行业的生态链;30%用于全球扩展;10%用作一般营运用途。
据文件显示,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小米营业收入分别为668亿元、1000.7亿元和1146.25亿元,利润分别产生亏损76亿元、利润4.916亿元及亏损439亿元,而按照非国际财务准则2016年和2017年则分别盈利18.96亿元和53.62亿元。
而对于外界关注的小米在上市之前的98亿元股权激励,小米联合创始人、总裁林斌表示:“这次的股权激励其实是在雷总完全不知情的前提下,我们几个董事开会,在会议里面大家一致赞成通过,做出的决定。
林斌称,董事会对董事长、CEO在上市前的股权激励,这在过去很多全球化公司、新经济公司上市的时候都是惯例,小米不是第一家,应该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此前证监会披露,在今年4月,经董事会提议,小米公司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向雷军控制的Smart Mobile Holdings Limited发行约6400万股B类普通股作为股权激励,确认98.3亿元股份支付费用,在上市前发出。
小米估值是否偏贵?
毫无疑问,估值是小米上市绕不开的核心问题。自从小米启动赴港上市以来,争议最大的莫过于估值,出现了多个版本,根本原因在于小米自我定位引发巨大分歧,究竟应该按照硬件企业,还是按照互联网企业来进行定价。
在此前6月21日的IPO路演中,雷军就表示,小米的估值应为腾讯×苹果。有解读认为,雷军的意思可能是想表达,小米估值的模型应该是苹果和腾讯结合——前者硬件,后者互联网。
而在6月23日,雷军在发布会上称,小米是一个新物种,是全球罕见的既能做硬件,也能做电商,也能做互联网的全能型企业。当然对于雷军给出的全能型定位,有人的表示赞同,也有的人表示质疑。
据了解,有投资者从财务角度分析称,目前小米的EBIT(税息前)利润率大约在10%左右,如果乐观估计,就是按今年一季度的增速推算全年,EBIT接近200亿港元,EV/EBIT按15倍计算,都不到400亿美元的估值。相比之下,苹果的EV/EBIT大约只有13倍,就算增长率更高,再给一些溢价,目前估值还是偏贵。
当然也有看好的投资者表示,因为概念比较新,还是会很容易受到投资者的追捧的,所以小米很可能会出现超额认购。
当然,小米估值贵不贵,市值是否存在一定泡沫,市场最后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2018年可谓“独角兽”元年
2018年堪称A股和港股的“独角兽”元年,为吸引新经济企业上市,港交所实施了香港市场近25年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机制改革,A股也陆续出台多项措施吸引新经济企业。小米集团即将赴港上市,A股中药明康德、工业富联、宁德时代等“独角兽”也都已实现上市。
然而他们的股价正经受二级市场的考验。其中,短短7个交易日,工业富联最新股价距离最高价跌幅超过29%;宁德时代在经历8个涨停后于6月22日开板,当日跌幅为5.66%;更早前上市的药明康德近期跌幅达25%。
在港股市场,近期“独角兽”企业纷纷遭遇破发窘境。平安好医生、众安在线、易鑫集团、阅文集团、雷蛇等,都曾获得很高的超额认购倍数,但上市后股价不尽如人意。目前,阅文集团距离股价最高时缩水20%,众安在线距离股价最高时缩水超44%,雷蛇距离股价距离最高时缩水近60%。
有分析人士指出,这实际上展现了投资者追捧“独角兽”企业的另一面,“独角兽”标签并非股价的“灵丹妙药”。需要清楚地意识到,“独角兽”企业未来可能面临诸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