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0点截止什么意思(5月12日24点前截止什么意思)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王成栋

今年1月至5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0个共建重大项目中有151个已经实现开工。同期,重大项目累计完成年度投资836.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5.6%。

在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之下,川渝两省市在重大项目建设上为何仍然能跑出“加速度”?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夯基筑垒到整体成势的关键之年,这些项目又将如何改写川渝两省市的发展轨迹?日前,川观新闻记者走访了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试图透过数据解读今年前五个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密码。

必须快

新任务、新形势下,两省市必须牵住重大项目“牛鼻子”

“既是任务要求,又是做好当下工作所需,更是赋能未来的谋划。”谈到为何要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时,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此言非虚。从任务上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第三个年头,正从夯基筑垒到整体成势,面临着“年年有新变化”的新要求。从两省市自身来看,面临超预期因素前提下,抓项目促投资这个稳增长的“牛鼻子”作用更加凸显。而着眼未来,两省市必须要实施一批事关长远发展大计的重大产业与科技创新项目。

这些设想,体现在重大项目的门类和年度资金安排结构上。

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的160个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835亿元,主要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项目、现代产业体系项目、科技创新项目和巴蜀文化、生态、公共服务项目四类。

其中,只有40个项目的基础设施领域是投资的“主战场”——年度计划投资额约800亿元,占全年计划投资总量的四成以上。截至5月底,已开工38个、完成投资329.5亿元,同样占已完成投资量的四成左右。未开工项目中,成渝中线高铁正办理初步设计前置要件,成达万高铁成都至达州段初设方案已获批,均有望在四季度前开工。

在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汤继强看来,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先行官”的作用,但其绝大部分属于“平地起高楼”,前期投入较大也在情理之中。

从数量上看,现代产业体系项目最多,达72个,目前已开工68个。其中,重庆西部电子电路产业园、成都新都区航空零部件制造基地等34个项目已完成年度投资50%以上。

“现代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达捷注意到,今年的重大项目包括锂电产业、电动汽车产业等,均是发展潜力大、牵引力强的“朝阳产业”。

事关未来发展赛道的,还有以西部科学城建设为重点的科技创新中心项目。至5月底,规划实施的年度30个重大项目已全部开工。

动手早

准备工作“跑在前”,去年9月便已着手筹备项目开工事宜

6月26日,经过接连奋战,渝昆高铁川渝段泸州境内首座隧道——长山坳隧道顺利贯通,比计划工期提前了近两个月。

工程早完工,是前期准备工作“跑在前面”的结果。早在去年9月,长山坳隧道的2022年度项目要素保障方案便已全部拟定。最终,原计划今年2月实施的二标段项目提前至元旦前后动工。

动手早的,不只是长山坳隧道。

早在去年三季度,川渝两省市便已初步梳理出2022年度共建160个重大项目清单,并逐个梳理项目开工建设难点、堵点,分别研究解决方案。

2月8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2年重大项目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给出160个共建重大项目清单和年度1835亿元计划投资金额。清单公布时间,为近三年来最早。

早,并不是容易实现的目标。今年是川渝双方共建重大项目数量最多、领域最广和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无论是要素保障难度,还是协调对接复杂程度,堪称前所未有。

但是,凭借准备工作“跑在前面”,川渝两省市成功实现了重大项目建设的“抢跑”。

以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常见的资金问题为例。去年9月,四川便已联合重庆同步准备重大项目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今年2月,2022年四川省政府首批377亿元专项债券在北京发行完毕,时间为近年来最早。

“经过过去两年多的探索,川渝两省市在工作机制上已实现无缝对接。”省发展改革委重大项目处相关负责人透露,在共建重大项目的资金筹措、用地和用能保障、项目进度安排等方面,川渝两省市均在极短时间内达成一致性意见,“前期对接充分,所以最后拍板的时候一遍过。”

抓手实

逗硬考核“指挥棒”、完善护航机制,助推项目建设“加速跑”

“起步就是冲刺,不快不行。”说到加快建设施工的动力,达州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苏先鹏坦言,当地加快推进年度重大项目建设的背后是压力。

压力首先来自于考核。今年开始,四川和重庆同步实施对年度共建重大项目的“周调度、月通报、年考核”,明确对建设进度滞后单位和责任人予以约谈或考核扣分。

考核不止于此。省发展改革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项目推进处处长王勇介绍,早在今年年初,川渝两省市便将160个重大项目分别纳入各自年度重点项目,通过省(市)领导联系制、“红黑榜”等方式,倒逼项目早开工、快建设、快投产和快达产。

除了高悬的考核利剑,不断完善的护航机制也是项目加快实施的另一大因素。

“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题,今年年初四川又拿出了硬举措。”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今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四川省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给出支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手续、加强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加强重大项目用能保障、积极拓宽项目融资渠道等“政策红包”。

“红包”有多大?

“省了很多流程,很多项目得以提前开工。”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强言介绍,《政策》中提到的“纳入本级及以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范围的政府投资项目,可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对部分项目建立绿色通道”,让不少重大水利工程大大缩短了前期准备时长。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