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梁雅 张琦
大凡昼伏夜出的动物外形都会给人以瘆人的感觉,如蛇、蝙蝠以及某些爬虫,或许是因为人们不经常见到它们,才感到可怕。
蝙蝠,在鲁西南地区俗称“面面乎的”或“燕面乎的”。在儿时的记忆中每到夏天的晚上,大人们在外边乘凉,小孩子们也拉一张苇席,躺在上面,边听大人们拉家常,边看天上的星星。天上不时还有飞来飞去的“小鸟”,翅膀忽闪忽闪的,也看不清楚形状。一开始以为是燕子,但大人们说那不是燕子,是“面面乎的”,也就是蝙蝠,燕子晚上都进窝睡觉去了,这是蝙蝠在天上寻找食物,吃飞虫。
由于蝙蝠是昼伏夜出的动物,白天几乎见不到它,所以小时候也不知道蝙蝠长的是什么样子,偶尔有一只蝙蝠误入到了房子里面,因为煤油灯昏暗,也看不清其形状,况且还害怕扑倒自己身上,就赶紧拿个扫帚或者长竿子把它赶走。那时候大人们说蝙蝠是老鼠偷吃了盐罐子的盐变成的,所以就想像蝙蝠就是带翅膀的老鼠模样。
现在知道蝙蝠不可能是老鼠吃了盐变成的,但小时候却信以为真,每天晚上都把盐罐子盖得好好的,生怕被老鼠偷吃了,小时候盐也是紧缺的物资。小孩子好奇心强,那时候心里计划着要逮住一只老鼠,拴上绳子,喂它点盐,看看它能不能变成蝙蝠。但那时候胆子小,也害怕老鼠,这个计划一直没有实施。
第一次真正见到蝙蝠形状的年龄我记不清了,只是模糊的记得那时候我在生产队的牛棚前面玩耍,是傍晚时分,忽然看见地上有一只小“老鼠”,趴在地上不能动弹。正常情况下老鼠见了人会立马逃窜,但我用小树枝去戳这只“老鼠”,它只是挪挪地方,也不飞走,我还以为是小“老鼠”生病了。正好有大人路过,我便告诉大人说这里有一只快死的老鼠,大人看了一眼说,那不是老鼠,是一只“面面乎的”,说完便走开了。
我又仔细观察了一阵子,头和老鼠几乎一样,用小树枝戳戳它还真有翅膀,原来蝙蝠长的就是这个形状啊。天快黑了,但它为什么不飞走呢?我一直认为这只蝙蝠确实是生病了无法飞走,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蝙蝠落地以后就飞不起来了,因为蝙蝠不会像鸟类一样扑棱翅膀,它是靠滑翔飞行的,必须借助一定的高度才能起飞。
记忆中第一次真正见到蝙蝠的年纪是模糊的,应该还没有到上学的年龄,但是第一次见到蝙蝠的画面却还历历在目,虽然已经过去了四十余年。人类对第一次的记忆总是那么深刻,无论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如第一次学会自行车、第一次喝醉的感觉、第一次遭人羞辱、第一次吃到一种美味等等,特别是儿时的第一次的记忆,无论过去多久,都会久久不忘。
蝙蝠虽然模样难看,还听说过吸血蝙蝠,但小时候对它也没有太差的印象。因为经常听大人们说蝙蝠可以吃害虫,对人类有益,特别是在上学之后,课文上说蝙蝠视力很差,听觉异常发达,还能进行回声定位,人类根据蝙蝠的这一生理特点发明了雷达,并装在飞机上来保证飞行安全。
古人认为蝙蝠是吉祥的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的“蝠”和福字谐音,所以蝙蝠一直是福气、长寿、吉祥和幸福的象征,这也许是古人的一种化丑为美的一种愿望吧。可是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就是新冠肺炎,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蝙蝠的看法。有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是因为有人吃了蝙蝠而被感染的,蝙蝠可能是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的源头,弄得人们谈“蝠”色变,纷纷谴责吃蝙蝠的人。把蝙蝠当做美食,抛开味道如何不说,单就蝙蝠的模样,吃掉它得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啊。
其实蝙蝠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可以说人类与蝙蝠打交道大了几千年,在一些传统的建筑、物品上都有蝙蝠的图案。有一味中药叫夜明砂,具有清肝明目,散瘀消积的功效,就是蝙蝠的干燥粪便。老祖宗使用蝙蝠粪便治病,小时候有大胆的孩子捉到一只蝙蝠,会用双手扯开蝙蝠的翅膀吓唬人,这些行为都一直没有造成传染性疾病等疫情传播,当然也没有把蝙蝠当做美味。
或许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什么东西该吃,什么东西不该吃,都是有定数的。人类为什么驯化野生动物,我想除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家养动物比野生动物更加安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野生动物,包括蝙蝠,携带很多未知的病毒,为了人类的生存和未来,请禁止食用野生动物。
我本来是农村居民,现在在城市生活好多年,也有好多年没有经历过农村老家的夜晚了,也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看到蝙蝠在夜空中飞来飞去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