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钟的一们三刻指的是多少分钟?
什么是一时三刻?
在中国古代,时间是十分粗略的,没有可以精确计时的器具,时间的划分都是以日月星辰的变化为依据的。而一时三刻则是古代人民常说的一个时间点,通常用来指代时间的过程中。那么一时三刻则是指时间的一部分,分别是一个时辰和三刻钟。一个时辰,即二十四小时分为十二个部分,每个部分为两个小时,那么一时则是两个小时的一半,也就是一小时;三刻则是一个时辰的三分之一,即四十分钟。所以,一时三刻在古代指的是一个小时四十分钟的意思。一时三刻的起源
据说,一时三刻这个词语最早来源于北魏时期的精进寺。精进寺的僧侣在念经的时候,需要按照时间进行配合,称之为击鼓点诵法。由于古代没有钟表,当时使用的是敲鼓来划分时间,所以需要一个时间标准。这个时间标准就是一时三刻。当敲响第一声钟声时,意味着到了一个时辰时间的开始;三刻则表示时辰已过去了三分之一。于是,一时三刻这个词语便被广泛使用。不过,也有人觉得一时三刻出自《周易》中的“时可共享,三人为分”之意,不过并无证据可信。一时三刻的应用
古代一时三刻的划分可以应用于各种场合,如官方公文、小说、诗歌等。在官方公文中,一时三刻被用于表示时间的进程。比如“上廷藩一时三刻到”,意思是皇帝派遣的使者,一个小时四十分钟后会到达驻地。在小说中,一时三刻则被经常用于描述情节的推进,比如“他又跑了一二十步,回头一看,只见那草丛里露出一股人影,他知道已经追上来了。紧接着,后面传来了一声低喝,一时三刻便到了。” ,古代一时三刻是指一个小时四十分钟,这个时间是从北魏精进寺的敲鼓点诵法中产生的。此后,一时三刻被广泛用于各种场合,成为古代划分时间的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