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里产能转让什么意思(工厂产能是什么意思)

众所周知,因为销售火爆,比亚迪DM-i车型的排队交车时间需要长达数月,然而在今年“两会”上,汽车产能过剩被人大代表们多次提及,显然“产能过剩”已经严重到一定程度。


一边是排队等车,一边是产能过剩,车市正在经历怎样的冰火两重天?



据乘联会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乘用车产能合计4089万辆,产能利用率为52.47%。虽然比2020年的48.45%提高4%,但仍然有近一半的产能被闲置,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的区间。


另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次统计的乘用车企业中,有销量的共计86家,这些企业合计产能为3703.8万辆,这也意味着其他无销量的企业有385万辆产能是完全闲置的,这类情况可能属于那些倒闭了但又没完全倒下的车企,例如华晨、众泰、川汽野马之流。


图片来源:乘联会


而且仔细一看会发现,车企对这些产能的利用程度,头部效应明显。


此次统计的86家有销量的企业中,大于60万辆的企业共计16家,而这些企业合计销量达1661.06万辆,占总销量的77.42%;合计产能2039万辆、占总产能的近50%,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1.03%,处于合理区间。


销量大于20万辆的22家企业,合计销量占总销量88.86%,给其他64家企业留下的市场份额只有不到13%;有29家企业的销量少于1万辆,这些企业的产能占了总数的13%,而销量只占总数的0.46%,平均产能利用率只有2.02%。



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肥的肥死,瘦的瘦死”。毫无疑问,该现象的背后与近年来汽车产业的竞争、转型有莫大的关系。


举几例子。2021年之前,广汽丰田在南沙拥有三条整车生产线,年设计产能为60万辆。不过,2020年广汽丰田全年却生产出了76万辆新车,产能利用率高达127%,说明生产线处于超负荷运作之中。从数据来看,2021年有11家车企的产能利用率高于100%,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图片来源:乘联会


另一边厢,神龙汽车在国内共有四个生产基地,规划年产总产能超过100万辆,远超广汽丰田。但考虑到2021年神龙汽车总批发销量仅有10.05万辆,这意味着神龙汽车近90%的产能均为闲置状态。从数据来看,像神龙这样产能利用率不足20%的车企就有36家以上。


在产能分配不均的背景下,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闲置的产能转让给有需求的车企,一方面能提升转让方的产能利用率,降低成本,一方面购买方只需通过简单的改建,就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增加产能。



上述提到的神龙汽车就有类似的举动。有消息指出,神龙汽车的武汉工厂、成都工厂将对第三方开放,通过盘活闲置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以降低成本,而购买方则来自东风本田,后者将利用该工厂提高电动汽车产能。


去年,北京现代将位于北京顺义的第一工厂转卖给了理想汽车。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理想汽车将把该工厂改建为纯电动车智能制造工厂,改扩建总面积达27万平方米,沿用率达60%,最大化盘活了现有存量厂房资源。



今年2月8日,有消息称,在拿下汉腾、汉龙等众泰系的生产基地之后,临沂众泰汽车基地也在近期被长城汽车收购,届时长城汽车总产能将超过300万辆/年。


扩建才是主旋律


但事实上,并非所有车企都愿意通过接盘的方式增加产能。乘联会数据显示,已经具备生产资质的企业还有1046万辆在建产能将陆续建成投产。


以上述提到的广汽丰田为例。2021年7月25日,广汽丰田新能源车产能扩建项目一期在广州市南沙区正式投产,预计释放产能20万台/年,而二期项目预计在2022年建成,同样为20万台/年,扩充之后广汽丰田的产能将达到100万台/年。



当然了,对产能最为渴望的还得数一众新能源车企。得益于2021年新能源市场红利,有4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超过100%,以致于目前在建产能,大部分是用来生产新能源汽车。


首当其冲的是特斯拉。有消息指,特斯拉计划最早于下月在上海开设一家新工厂,将产能成倍提升,以满足中国市场和出口市场对特斯拉汽车日益增长的需求。一旦新工厂全面投入运营,特斯拉扩建后的上海工厂每年能够生产多达200万辆。



一汽奥迪方面,股东双方共同投资了209亿元打造的新能源工厂将于4月开工。该项目占地面积246万平米,规划年产能15万辆,建成后将生产三款纯电动新能源车型。



另外,去年广汽埃安取得了12万辆的销售成绩,超过了工厂10万辆的计划产能,扩产迫在眉睫。今年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二期已经顺利投产,年产能将在原有10万辆的基础上,扩充至20万辆。



而作为新入局的玩家,小米汽车并没有像媒体预测的那样,并购宝沃在北京的工厂。根据规划,小米汽车将在北京分两期新建累计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2024年首车将下线并实现量产。


上述车企不考虑买“二手工厂”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遵循“就近原则”,广汽丰田大部分供应链、配套都在广州,它是不可能到北京买现代的工厂,所以大部分车企都会选择在大本营附近扩建,这样做的成本反而更低。而小米是纯属有钱任性,更倾向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产业园。



不过话说回来,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的紧缺。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销售332.6万辆,而新能源乘用车的专用产能已经有569.5万辆,产能利用率是58.4%,并没有比大盘(52%)高多少。


这说明,哪怕是新能源行业,头部效应也是很明显的,例如北汽新能源就有大量的产能闲置。



动力电池也疯狂


再换个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能迅速扩展,意味着背后动力电池的配套也“水涨船高”。从数据来看,动力电池厂的扩建毫不逊色于主机厂,甚至更火爆。


以比亚迪为例,截止2021年底,弗迪电池在全国已经有16家动力电池工厂投产或在建设(至少还有3家在谈),比自家汽车生产基地还多一倍。


资料显示,2021年,总体规划产能为135GWh,其中可利用产能80GWh。而去到2023年,规划产能超400GWh,可利用产能超过330GWh。



这是什么概念?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约155GWh,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300GWh。换句话说,2023年福迪电池的产能可以覆盖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的装机量。


这是非常可怕的数据,要知道在弗迪电池之上还有宁德时代、LG、松下等巨头,他们的现有产能或在建产能都不会比弗迪电池少。



在新能源汽车的带动下,动力电池企业为了抢占市场、抢占先机可以理解,但供给端如此疯狂扩张,已经大大超过对应的需求量。若干年后经过一轮洗牌,必然会留下一堆闲置产能,就像现在汽车产能过剩一样。


这是不是有点违背了当初“碳中和”的初衷呢?但我们似乎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毕竟市场的事情就得交给市场自己去调节。


对于汽车产能过剩,大家有什么好办法或者想法,可以在评论里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