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是什么意思(当代霍金是什么意思)

中国有过自己的霍金,但是逐渐被遗忘了。他就是——高士其。

黑暗中有一支蜡烛,片刻的光芒也能温暖我的一生。

我曾经写了一篇介绍转基因知识的科普文章,我在文章中写道:任何一个人可以提供转基因有安全不确定的确凿证据,我奖励其人民币100万元。有一位读者在留言区感慨说:“又想起了那位高士其爷爷了。转基因到底怎么样,我们老百姓都不懂,没有人给我们说个清楚。如果高士其爷爷还在的话,相信他一定会把转基因问题说个明白。”

想必这位读者是看过高士其先生的著作的,所以很是怀念这位中国科普界的先驱。现在年轻人不怎么爱读书,知晓这位老先生可歌可泣事迹的人已经不多了,毕竟高老爷子在1988年就去世了,离开我们已经32年了。虽然他离开我们很久,但是他的作品还在科学爱好者手里流传着,我们今天再翻阅他的作品,依然能带给自己无比的感动。在当年,身残却志坚,用毕生心血为人民群众写科学文艺的高士其,他在中国曾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被称誉为“中国的保尔”,每年各地寄给他的信件,“装满了几十个麻袋”。可以说,他的传奇事迹,一点不亚于在世界科普界享有盛誉的《时间简史》作者霍金博士,甚至更有过之。

高士其老先生

高士其首先是一位老革命。1905年出生的高士其,原名叫做高仕錤,后来改为高士其这个笔名。按照他的说法,之所以改名字,是为了“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不要做官,不为金钱,他的理想是服务劳苦大众,为全人类解放做贡献。于是在1937年11月25日,历经千辛万苦的他辗转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高士其是第一个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留美科学家,又是一位在国内已很有名气的科学小品作家,因此他受到了毛、周、朱、陈等领导人的大力欢迎。1938年2月,高士奇与其他20多位究科学的青年发起成立了延安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团体:"边区国防科学社"。它的宗旨是:一面研究与发展国防科学,一面增进大众的科学常识,以增强抗战的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1939年1月,高士其同志光荣的加入我党。可见,高士其是一位极其渴望光明,身体力行参加过革命事业的老前辈。

高士其还是一位身残志坚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原本是健康之躯,他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1925年夏,他赴美留学,最终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1927年,在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攻读细菌学的高士其,在一次在研究脑炎病毒的实验中,不幸被感染了病毒,从此留下了终生不治的残疾,但他还是坚持读完了博士学位。高士其在抵达延安之后,他的健康就已经岌岌可危,出现了半瘫。解放后,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说话和行动都十分困难,连睁眼、合眼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他没有向命运低头,依然以坚毅的勇气奋斗在创作一线,完成了100多万字的优质科普作品。

高士其和陪伴他的金爱娣

许国泰曾经在1982年采访过这位平易又奇伟的作家,被其深深的感动。当时,高士其同志已经77岁高龄,但是依然坚持为孩子们创作。在许国泰写进高士其家里的客厅时,正看见高士其聚精会神的写文章。只见高老先生先是凝思静思了一会儿,像一个建筑工人刷油漆一样,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划下一些歪歪斜斜的线。他的动作很缓慢,慢到了极点,而且仿佛使出了全身的力气。窗外的阳光挤进来,洒在高士其的额头上,可以看见他的额头上浮现出一层细细的汗珠。许国泰悄悄的上前去观摩,只见纸上的字似乎是一个歪歪斜斜的“上”字,后面跟着一个字还没有写完,可以猜出来是一个“海”字,但是只写了一半。啪嗒一声,笔从高老爷子的手里跌落,掉在了木地板上。许国泰赶紧从地上捡起笔,重新插入了他的指缝。高士其又接着写下去,一会儿,他的口水又流了出来,湿了衣襟,保姆连忙走过来帮他轻轻擦去。

霍金有高科技装备的辅助

就是一句话,十几个字,高士其就耗费了巨大的体力,浑身几乎湿透了。有时候,一整个上午才能完成一二百多个字。在这样艰辛的创作环境下,他硬是为中国的读者奉献出上百万字的脍炙人口的作品。要知道,自1940年之后,他就已经口腔功能丧失,不能正常的开口说话,也不能提笔写字了。前苏联的“钢铁”保尔柯察金,最起码还能开口说话,有秘书专门负责记载他的话再整理成文字。而生活在科技发达的大英帝国的霍金博士,有一套高科技的电子语音合成器系统帮助其发声。在写作的艰辛程度上,什么高科技辅助技术都没有的高士其是要超过后面二者的。

有时候,高士其想要表达什么,就只能“嗯嗯——喔喔”地讲几句,他的这些特殊的语音,只有他的助手高仰之能够听懂一点,然后记载下来,整理后给高士其过目。高士其再予以一点一点的修改。你可曾想象,那文笔优美的《土壤妈妈》《一天的故事》《细菌漫话》,这些优美的科学作品,居然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仅仅在1949年到1965年,高士其就发表了60几万字的科学小品和论文,还翻译、出版了12部科普文集!这些成果的背后,有多少高老先生的心血付出啊!

高士其的作品《细菌漫话》

就是这样的一个在创作上无比艰难的老者,在治学上却无比的严谨。他的作品,他都要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遍又一遍做审阅、修正,包括标点符号都要检查好几遍。有时候,他还要助手给编辑部打电话:“请编辑部的同志允许我再改几个字吧,那篇文章还有一点点需要修正。。。。。。”

高士其离开我们已经32年了,他的作品丝毫并没有过时,依然是那么的生动、活泼,给很多读者启迪和快乐。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在他的伟大精神的感召下,很多看过他作品的少年自小喜欢上了科学,成长起来后为国家奉献。我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这位可敬的老人,这位科普界的灵魂人物,我只知道,他值得所有人的敬意。可能在我们之中某些人来看,高士其先生的人生是多么的不幸,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美好和有意义的。因为他不曾屈服于命运,没有辜负生命的每一分钟。


作者:怀疑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