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米等于多少公里(280米等于几公里)

今天(6月16日)起,和田至若羌铁路(以下简称和若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和若铁路开通运营后,形成了世界首个沙漠铁路环线——长达2712公里的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环线。

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年有7个月是风季,火车在沙漠中运行,风沙是最大的威胁。为了抵御风沙侵袭,和若铁路在风沙区域修建了“过沙桥”,让风沙从桥下穿过。为了从根本上防风固沙,铁路沿线还进行了大量的治沙工程,并应用了智能灌溉技术,确保植被成活率。

6月16日起,和若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国铁集团供图

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线完成“最后一块拼图”

和若铁路西起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东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全长825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全线共设和田、玉泉镇、民丰、若羌等22座车站。

和若铁路开通运营,策勒县群众欢迎第一趟旅客列车开进策勒站。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供图

今天上午10时53分,随着满载乘客的5818次列车从新疆和田站驶出,和若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和若铁路开通运营后,铁路部门将安排开行旅客列车2列,沿线群众乘旅客列车可直达若羌、库尔勒、乌鲁木齐等地,和田至若羌、库尔勒、乌鲁木齐最快分别11小时26分、17小时50分、24小时23分可达。同时,作为便捷的物流通道,和若铁路还将安排开行货物列车8列,沿线的棉花、核桃、红枣、矿产等可通过铁路直通运达内地。

随着和若铁路的开通运营,中国也完成了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线的“最后一块拼图”。

据铁路部门介绍,和若铁路与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若羌至库尔勒段、南疆铁路库尔勒至喀什段、喀什至和田段共同构成长达2712公里的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环线,这也是世界首个沙漠铁路环线。

该环线途经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5个地州,覆盖南疆地区上千万各族群众。这一铁路的建成通车,结束了和田地区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等地不通火车的历史,进一步完善了新疆铁路网结构,便利沿线各族人民群众出行和货物运输。

和若铁路民丰站。国铁集团供图

亮点一:风沙区域内“以桥代路”,修建“过沙桥”

和若铁路地处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有534公里分布在风沙区域,占线路总长65%,是一条典型的沙漠铁路。

全长825公里的和若铁路,全线风沙段落分布长达534.8公里,受风沙影响的段落长达409.2公里。在这样的环境中修建铁路,堪称人类铁路建造史上的奇迹。

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年有7个月是风季,火车在沙漠中运行,风沙是最大的威胁,一旦沙子上了道,进入道床就会形成板结,行车安全没有保证,甚至可能会出现沙子把钢轨埋住的情况,火车就无法正常通行。

铁路部门通过前期的勘察分析发现,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性强,据测算,低矮的沙丘每年平均移动20米,容易掩埋线路。其中,依木拉克特大桥所经地段呈东北向分布,属于流动性和半固定沙漠地貌,靠近大面积流动沙丘。线路处于风口位置,在大风的作用下,全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沙尘天。

针对部分区段风沙大、沙丘动态迁移容易掩埋线路的问题,在风沙特别严重的地段,建设者们采取“以桥代路”的方案,即修建“过沙桥”,让风沙从桥下穿过。全线这样的“过沙桥”共5座,长度接近50公里,其中最长的一座达18.6公里,大幅降低了沿线风沙对线路的威胁。

在风沙区域,和若铁路通过修建“过沙桥”降低风沙对线路的威胁。国铁集团供图

在沙漠中修建铁路,水资源的缺乏也是必须要克服的难题之一。针对沿线施工及混凝土养护严重缺水的实际,和若铁路上的434座桥墩采用墩身预制拼装技术,提前在工厂完成预制构件加工,再到现场进行拼装,就像搭积木一样拼装成完整的桥梁,有效克服缺水对建设进度的影响。

和若铁路作为单线装配式桥墩科研及推广的“先行者”,在全国铁路建设中是第一次,开展了多项工艺试验,形成了成套的工艺工法,为后续铁路干线推广铁路预制装配式技术提供了设计和施工经验。

亮点二:沿线修建草方格5000万平方米,种植耐旱植物1300万株

除了修建“过沙桥”克服风沙影响外,和若铁路工程还从打造生态屏障入手防风固沙。

据国铁集团介绍,按照“沙漠修铁路,治沙要先行”的建设理念,和若铁路在建设中就同步推进风沙防护工程,共修建草方格5000万平方米,绵延近260公里。同时,种植梭梭、红柳、沙棘等灌木和乔木1300万株,形成防沙护路的绿色屏障。

芦苇沙障、芦苇方格和耐旱植物,被称为防沙“三件套”。针对铁路周边地理环境特殊的实际,建设者采用了“外阻内固、外高内低”的防沙模式,在铁路两侧由外向内依次设置芦苇沙障、芦苇方格,再种上乔木、灌木组成的植被条带,防护宽度110米至400余米不等。在植株未长大前,外侧用1.5米高的立式沙障阻挡流沙,内侧靠近铁路设置0.3米高、总面积达5000万平方米的芦苇方格固沙,形成挡沙、固沙立体式防沙体系。

在阻沙障与草方格之间,种植了易于在沙漠生长的柽柳、梭梭等灌木和胡杨等乔木共1300万株,林带覆盖面积超过11万亩。随着风沙侵蚀,几年后沙障、方格将慢慢失效,长大的植株就会发挥防沙作用,外侧高大的乔木能降低风速、拦截来沙,靠近铁路的灌木则固定流沙。经此设计,梯次型防沙体系便可层层拦截风沙。

亮点三:应用智能灌溉系统,解决沙漠植物缺水问题

作为一条沙漠铁路,如何保障并提高植物的成活率,使其真正起到防风固沙的效果,同样是铁路部门要面对的难题。

和若铁路应用了智能化农业灌溉系统,这套系统共计打井131口,最大深度280米,覆盖面积达11.35万亩,成功解决了沙漠中植物生长缺水问题。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通过手机就可以控制和监测灌溉情况。在远离滴灌区域的地方,操作员可以快速完成“开”“关”工作,查看灌溉时间,并做到每个分区灌溉均匀。这样的方式,在保证植物需水量的同时实现节约用水,也免去了维护人员的长途奔波,节省了人力成本。

据了解,和若铁路全线工程防沙与植物防沙区域达285.7公里,是国内首次在沙漠铁路工程中采用自动化智能控制滴灌管网系统,真正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让防护带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在大漠戈壁中织起了一道绿色屏障。和若铁路成为我国首条风沙防护与工程建设同步实施的铁路,也是我国首条采取植物防沙与工程防沙措施相结合的铁路。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