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图朝鲜,再图东北,后图中原,这是日本自唐代以来便以深刻在骨子里的战略企图。
1884年底,日本扶持、资助的朝鲜开化党发动政变,意图脱离清朝而自立,此时帮朝鲜督练新兵的袁世凯,以一己之力,排除众议,力挽狂澜,仅用2个小时就把事情搞定了。
蝴蝶效应一:袁世凯上位
事后,日本向清政府参奏了一本,说袁世凯干涉朝鲜内政,违反了国际准则,还是李鸿章力保了袁世凯。
同时,中日还签署了一项条约,主要内容便是:“以后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这便为之后的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了伏笔。
不久袁世凯的《朝鲜大局论》横空出世,向朝鲜王公贵族阐述了朝鲜依中国的六大好处和背中国的四大害处。
李鸿章还给袁世凯有过十六字评语: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
1885年,袁世凯被朝廷任命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此时年仅26岁的袁世凯一跃成为了朝廷的三品大员。
一晃就到了1894年,东林党起义,中国在朝鲜的请求之下,决定出兵镇压并通知了日本,日本便同时向朝鲜出兵。
不曾想东林党一群乌合之众,听说中日两国出兵之后,自知无力抵抗,便做鸟兽散得无影无踪,于是大清准备撤兵,可是日本却不打算错过这次机会,不打算走了。
此时慈禧正在一心筹备六十大寿,无心与日本再起争端,整个朝廷的主战派都处于劣势,在朝鲜的袁世凯大感形势不妙,便决定开溜,于是向李鸿章请了病假,1894年7月回国调养。至此,袁世凯在朝鲜待了十二年,此时袁世凯也已经三十五岁。
回到北京的袁世凯,在结拜兄弟徐世昌的出谋划策下,出新书《练兵要则十三条》,搞宣传,一时成为红人,成功拿下朝廷操练新军的练兵统帅。从此新建陆军便成为了袁世凯的立足之本。徐世昌、王世珍、段祺瑞、冯国璋便成为了之后袁世凯团队的核心成员。
戊戌变法中,袁世凯被逼问下,被动打的小报告,不仅保住了小名,还使袁世凯得到了慈禧太后的信任。
此时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袁世凯及其新军被朝廷调往山东平乱,在袁世凯的强力政策之下,义和团运动开始大规模向京津地区转移,由此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袁世凯练兵的天津小站,成为了八国联军的必经之路上,而袁世凯此时正在山东当巡抚评论,则完美的避开了八国联军,同时又因支持“东南互保”既获得了山东人民的支持,还获得了西方列强的好感。
1901年,李鸿章死后,袁世凯接任,被慈禧任命成为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真正走上了大清的权利核心。
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及袁世凯留下的北洋军政府,给日本侵华的企图制造了不少的麻烦。
蝴蝶效应二:日俄交恶
日本对朝鲜、东北觊觎已久,俄国又何尝不是呢?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辽东半岛,赔款2亿两白银,李鸿章回国后,便找到俄国,俄国人以在东北修一条一路的为条件,协助大清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了辽东半岛。
从此,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开始交恶。
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
蝴蝶效应三:北洋崛起
甲午战败,可以说是大清灭亡的比较直接的原因,而大清灭亡的主角,孙中山和袁世凯,都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开始崛起。
清帝退位后,袁世凯的北洋军开始把控政府,是为北洋政府。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在山东发起对德国驻军的攻击,意图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一举侵入中华腹地,为全面占领中国打下基础。
此时,袁世凯意欲称帝,需要获得各国的支持,日本秘密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作为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条件,并逼迫袁世凯,称若不同意,将会向中国战。袁世凯故意把二十一内容透露出去,引发了大量民众的反日游行抗议以及其他列强的干预,最终,袁世凯和日本在民国四年(1915年)签订了阉割版的二十一条《民四条约》。
1919年巴黎和会上,由于日本方面坚持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在北洋政府的相关人员的助推之下,由此引发了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拒签合约,粉碎了日本占领中国山东的图谋。
1915和1919两次大规模的反日游行示威活动的背后都有北洋政府的推波助澜,目的自然是为了向列强展示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意见,好在国际谈判中更有利于中国的利益。
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彻底觉醒了。
蝴蝶效应三:俄国变天
1905年的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战争最后阶段,俄国国内爆发了工人罢工和黑海舰队的部分海军的起义,此后罢工工人在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高喊“打到沙皇政府”“立宪会议万岁”“全民武装起义万岁”等口号,期间俄罗斯各大主要城市也建立起了工人苏维埃组织,来领导工人运动。此时列宁也准备回国,为无产阶级革命做准备。
沙皇政府对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已经无力镇压,沙皇尼古拉二世,无奈只能选择君主立宪。
1905年的俄国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俄国的君主立宪制,但也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组织经验,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总演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经济崩溃,1917年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成功推翻了沙俄统治,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领导的苏维埃政权。
1919年成立共产党第三国际 — 共产国际,统一领导全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苏俄政府收到了来自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围剿,1920年苏俄终于站稳了脚跟。之后,在原沙俄的领土上陆续成立苏维埃政权,1922年12月30日宣布苏联成立。
1917年俄国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思想迅速传播到了中国,使救国无门的中国革命人找到了救国的新方向,成为了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的重要推动力,五四运动也成为了中国新民主革命的开端。
蝴蝶效应四:中国强援
五四运动之后,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纷纷成立,1921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共产国际的组织下,派出代表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十月革命之后,苏俄政权被空前孤立,国内战争结束后,外交成为了苏俄的头等大事,1922年苏联代表会见北京政府之后又会见了孙中山派来的代表,此后,苏联一方面与北京的北洋政府建交,同时又支持南方的孙中山领导中国革命。
苏联支持中国革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为了让中国有能力帮助苏联抵抗来自日本方面的压力。
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势力单薄,人手只有几百人,而孙中山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其领导的国民党也有数千人,苏联方面便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军官培养到军事援助,苏联成为了中国革命强大的外援,1923-1916年,苏联援助步枪支,子弹五千万发,机枪约一千挺,还有大炮、飞机、坦克,财政一千万卢布。黄埔军校在1924-1927国共合作期间共向国共两党培养了近万名各级军事人才,从1924-1919年共培养了32万名各级军官。红军中前后有3000名黄埔毕业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再次向国民党提供军事援助。
蝴蝶效应五:西安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退出东北,日本不费一枪一单就拿下东北,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是张学良处境尴尬,到处不受待见,所以,张学良急需证明自己不是汉奸,于是便有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打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
蝴蝶效应六:中流砥柱
随着抗日战争不断发展,拿着美苏军事援助的国民党军队一路败退,很快便丢掉了大半个中国,若不是共产党部队在敌后开辟第二战场,恐怕国民党早就全军覆没了。
共产党部队通过不断开辟的敌后根据,由抗战初期的几万人发展到抗战后期的一百多万人,在敌后战场牵扯住了百万日军,大大减轻了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的压力。成为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和中流砥柱。
1945年8月,随着两颗原子弹的爆炸,早已无力支撑却还在期待奇迹的日本,终于陷入了彻底的绝望,选择了无条件投降。
蝴蝶效应七:汪洋大海
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使得广大的日占区成为了国民党军队的真空地带,终于在美国空军的帮助下,迅速向几座大城市投放兵力,力图避免沦为共产党的地方。
只不过这些兵力和城市据点,在共产党军队的汪洋大海面前,只不过是一座座孤岛而已,国民党早已大势已去。
总结:
从1884年年底日本干涉朝鲜内政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整整60年,一个甲子就是一个轮回。
60年间,日本从踏出国门到缩回日本本土,看似回到了起点,但却给亚洲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巨大灾难。
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东北,引发了袁世凯的崛起和苏俄的建立,袁世凯和苏俄共同促成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成为了中国新民主革命和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五四运动与苏俄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苏联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合作与发展,虽然后来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选择了中国革命两条不一样的线路,但在抗日问题上又组成了统一战线。最终打碎了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计划,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中国贡献。
左传上说:“君以此兴,必以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