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买出租车的多少钱(个人买出租车要多少钱)

国内传统出租车的起源,那要从民国时期说起。1903年出租车正式进入中国,而真正开始飞速发展起来,则是在十来年之后。在繁华都市上海,出租车已经发展成为外商、外国友人出行的重要工具。

当时出租汽车由于收费昂贵,顾客稀少,但是出租车公司很多,不过数量都不多,要知道一辆全新的福特车在当时上海要一万两千块大洋,而上海市长的月薪不到两百块大洋,当然灰色收入就另计了。

事实上,当时大多数出租车公司无力购买新车,只买二手车,即便是二手车,也要两千块大洋。祥生公司的创始人周详生嗅到契机最开始做出租车生意,但资金有限,只能先贷款买了一辆车做起抛岗生意(就是违规地在马路边停车揽客,按现在的说法应该是黑车)。

出租车在当时规定只能通过电话预约,此外警方还规定乘客到了几处候客点乘车,如当时上海的礼查饭店、华懋饭店、跑马厅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不过这种黑车的市场还是存在的。

刚开始的出租车核心竞争力在于服务,例如他们有这样的规定,即使乘客半夜叫车,也要及时派车上门(这是因为出租车行业的推动,已经可以上门乘车了),决不能让乘客等待时间过长,还可应乘客要求提前叫醒他。如果乘客上门叫车,汽车必须立即出发,不得耽搁。无论何时何地,驾驶员要下车为顾客打开车门,帮年老体弱者安放行李,服务员亲切自然,动作迅速。即使对比如今的专车服务,可能也不及当年的这般服务吧!

民国坐一次出租车多少钱?

据《上海轶事大观》记载:当时乘坐一小时出租汽车,大概四到五个大元,这在当时是什么消费水平呢?当时工厂里的熟练技工(相当如今的高级白领)平均月薪三十块大洋,也就说他们坐6个小时的车就能把一个月工资花完。放在现代,就算一般白领坐6小时飞机也不一定能工资花光吧!

所以在当时,一般市民是坐不起出租车的,所以出租车成为一种富贵、奢侈的象征,一些富家小姐即使自家有黄包车(这个在当时像是有私家车),出门也要叫个出租车坐,毫无疑问,出租车司机此时成为了香饽饽,如果平民女孩能嫁个出租车司机,那也相当于嫁了个铁饭碗了。

当时出租车也有份子钱吗?

早在出租车之前,黄包车就已经要向公司交份子钱了。出租车同样也是要交份子钱的,公司出租车办牌照要交牌照费,同时每季度要交税。

1932年杭州出租车每辆牌照费是2元,每季税费15元到30元不等,这些是公司交的,而对于司机来说,有些公司规定每天须上缴营业收入的五成给公司,这个类似于UBER此类专车公司,不过Uber只是收一点手续费,不过更多的车行则可能是只给司机发工资,收入全归公司所有,类似现如今的某专车公司。

民国都是些什么出租车?

1908年9月,上海街头出现了5辆凯迪拉克汽车,汽车的颜色是黑色的,拥有全封闭式的车身,由美国商人投资的环球供应公司百货商场购置,从事汽车客运业务,对外称汽车出租部,凯迪拉克的这几部车是出现在中国最早的出租车,此后福特的T/A型车、和雪佛兰的车型逐渐进入中国,不过车型还是比较单一的!

1908 福特T型车

1928 福特A型车

新中国成立后,出租车变化如何?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出租车行业有所衰落,公交车和自行车逐渐多起来,全国出租车行业实行公私合营,70年代初,北京和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各类外事活动增多,出租汽车又在大街上出现。

不过街头跑得最多的是公交车和自行车。那个年代,乘坐出租车也是一种炫富的表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出租车更多是被用来专门负责接待来穗的外国元首与高级官员、参加交易会的外商、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等等,需要外汇券才能乘坐。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外国人到中国只能用外币兑换“外汇券”,并到特殊的地点,如友谊商店,购买当时人民币无法购买的紧缺商品,同时出租车也包含在其中,直到文革后,这种外汇卷在慢慢被淘汰,出租车行业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红旗轿车出租车

改革开放后出租车有哪些大改变?

70年代初,乘坐出租车似乎又回到了20世纪初,定点候车,但不需要打电话预定。司机完成接载任务后,需要回到原地等待下一次出车指示,这种方式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被打破。

民营出租车公司的出现大大改善了出租车少、费用昂贵的现象。那时北京、深圳提出了“一招手能停5辆出租车”的奋斗目标,不过在现在看来,似乎也不能实现。

当时,大量私企的加入,大大增加出租车行业的竞争,使得乘坐出租车费用大大降低了,想当出租车司机,有两种选择,一种加入个人出“份子钱”,但车辆归公司所有;一种是个人向公司交少量管理费,但需要自己购买出租车的公司,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第一种显然成为首选,也发展了起来,同时也埋下了如今传统出租车与专车矛盾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