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可以问什么问题(发布会可以问什么问题吗)

孔子有位聪颖好学的弟子叫宰我,他习惯白天睡大觉,被孔子笑评为“朽木不可雕”;可就这个“朽木”,还常会拿一些刁钻问题来难为老师。

《论语·雍也》篇第二十六章,就记述了这么个故事: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有一天,宰我和孔子一起春游,走到一口井边,他突发奇想:

老师主张不遗余力推行仁道,仁者爱人,仁者救人于危难。假如仁者听见有人说仁者落井,看他怎样回答。

于是就问:“有人告诉仁者说,有一个仁者掉到这井里了,您觉得井上的仁者该跳下去吗?”

宰我的设想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假如你说不跳下井去,不相信别人的说法,就是见死不救,就有辱仁德,不能自圆其说。假如跳井救人,就有被愚弄的可能,被傻子嘲笑为傻瓜。

宰我的问题是陷仁者于不义:跳下去,为愚蠢;不跳下去,就妄称仁德。

孔子回答他的问题非常智慧,仅用“五招”就破解了宰我的刁钻问题。

识破“陷阱”

宰我的问题“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宰我只巧妙地问“井中落入仁者”是否跳下去,这就故意给孔子的回答设计了一个“陷阱”:你说跳下去,说明无智;你说不跳,说明你不是真正的仁,不能自圆其说,有损自己的英名。

孔子第一招就是识破了宰我的小聪明和对自己推行仁道的疑惑,这就表现了孔子的智慧!

揣摩用意

假设别人说“井有仁焉”,言外之意是有的人说:“仁者可能遭遇不幸、不测”;“仁者”“其从之也”,言外之意是,仁者跳下去一定也与前者一样命运堪忧。

孔子揣摩宰我设计这个问题的用意是:请教老师,有的人说:施仁政的人难免遇到艰难、挫折与灾祸,那么其他仁者是否应继续前赴后继追求仁道。

虚晃反击

孔子识破提问“陷阱”和揣摩用意之后,并不急于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先反问“何为其然也?”为什么会有这样做的想法呢?”

孔子在宰我的面前,反问虚晃一枪,既给他一个下马威,又给自己进一步思考留下更多时间和空间,还可进一步确认提问者的真实意图。

跳出话语

紧接着,孔子想:宰我你耍小聪明,问我“仁者”是否跟随“仁者”“跳井”,我偏不提“仁者”而告诉你“君子”遇到类似问题如何处理;你问是否“跳”,我偏说是否“救”;这样跳出你的话语体系,既守住仁德,又让你知道智慧的魅力。

优秀新闻发言人的鼻祖,真应该是孔子!

孔子的典范回答:“我们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君子可以救人,但绝不能让自己陷入井中;君子施仁过程是智慧的灵动,并以保护好自己和他人为前提条件。

正告刁钻

新闻发布会,要力争让刁钻的提问者长记性。孔子庄严宣告: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君子可能被正当的理由和善良的谎言欺骗,但绝不允许被小人愚弄!

后来的宰我,也深知谨言慎行的必要性。

回答刁钻问题,首先看德行,其次靠智慧,另外就是虚心向贤者学习。

宰我,儒者语言科优秀生,“孔门十哲”之一,还有“十三贤”之一的美誉,背负“朽木污名”,未影响其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