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12月26日电(通讯员 张文娟 杨洪于)12月26日,笔者站在山东莒县峤山镇大石头片区的高山上,远望37.408公里的扶贫环山路,蜿蜒的山路像是巨龙盘旋在峤山镇的东部山区。这条道路覆盖21个行政村,其中有19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受益人口1.6万人。这条扶贫环山路,就像是一条串起了沿线无数珍珠的项链,戴在了峤山镇上。
开通山区路,要筑造民心路
彩票公益金项目采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田间生产路建设同步进行的方案,聚力解决该地区用水难、行路难问题。项目实施后,传统农业方面,粮食亩均可增产8%,区内增产粮食约65万公斤;林果业方面,以全市林水会战为契机,在项目区大力发展林果业。真正以扶贫路为主线,带动区域脱贫发展!
峤山镇北涧村老党员穆京发高兴地说:“以前俺村只有一条土路,村民进出很不方便,庄稼地里缺水,全凭靠天吃饭。今年彩票公益金项目,为村里修了路建起塘坝,俺们庄户人家受益太大了,今年我家种了一亩大姜一亩芋头,收入25000余元,比去年收入提高了5000元,俺这心里甜的很。”
周家坪村村民周大叔说:“我那地种着麦子来,刚开始还不舍得,后来村支书跟我说国家拿出千万元来给我们山区修路,我当时就表态,修路是好事,只要能修起路来,这点庄稼算什么。”
以前大石头片区穷在产业,困在山路,难在缺水,这次打通了环山路,并修建扬水站3座、蓄水池5座、塘坝29座,极大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这条道路联系着百姓生活,是一条民心路、幸福路。
开通山区路,要找准致富路
特色产业是以区域特色资源禀赋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通过自主创新,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力量是区域脱贫的有效方式。
梁其东,徐家村驻村“第一书记”,在入村调研时,发现村里有很多妇女烙煎饼的手艺非常好,且地瓜加工烙出的煎饼口感好,他当时就思考,如果能通过电商平台卖往全国各地,将会有效帮助贫困户增收。
2016年,他从省财政争取到特色产业扶贫资金20万元,用于地瓜加工产业项目,成立地瓜深加工合作社。从2016年11月底,合作社开始生产地瓜煎饼,市场销售火爆,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储存的地瓜很快加工销售一空。2017年,合作社未雨绸缪,利用村里闲置的姜窖,在冬天来临之际,提前收购储存地瓜4万斤,同时开发出玉米、小米面煎饼等新产品,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
村民穆振菊是徐家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煎饼合作社成员,闲暇时间她会到合作社烙煎饼。谈到烙煎饼,她高兴地说:“这样我既能照顾家庭,又不耽误地里的农活,不出村就能赚钱。”
目前徐家村地瓜合作社一天能加工2000多斤地瓜,生产400斤煎饼,日产值3200多元,解决了村内32人的就业。小煎饼做出了大市场,让山沟的地瓜深加工成为了村民脱贫增收的好项目。
开通山区路,要抓好党建路
无论是扶贫环山路群众征地工作以及项目建设、监督工作,还是在一村一品、一山一品的产业发展上,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于支部发力。包村干部、“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合力构筑坚强支部班子,凝聚党建力量,众人一心,为带领群众早日脱贫致富谋路子,是莒县峤山镇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
“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是莒县峤山镇抓党建促脱贫的有效经验。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统领作用,引导农民合作社帮带贫困户“抱团”创市场,实现合作社发展、贫困户增收,让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在南涧村,贫困户林庆礼讲道,“党支部给我们建了跟着党支部走,致富才能有思路,也更有信心!”
“往年打下谷子,就愁着咋卖出去,如今支部给我们建起扶贫合作社,俺种了一亩来地,产了六百多斤谷子,六块钱一斤,都收走了呢”不仅如此,据南涧村贫困户李本旺介绍,合作社吸纳该村贫困户入股,采取股权量化的分红模式,每人领取分红744元/年。
在扶贫环山路上,农村党支部这一神经末梢被激活了,群众的热切响应,村党支部的积极作为得以体现。党支部建在村里,保证了党最有效的凝聚起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