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壬癸水什么颜色(北方壬癸水什么意思)


阳下村,本名“阳霞”,位于云霄县城东南郊1.2公里的小平原上,村际清溪穿绕,田畴连片。村落整体平面为长方形略呈椭圆,坐北向南,其东、西横距约1.6公里,南、北纵距约0.88公里,隶属于云霄县莆美镇。村庄南隅即连贯县城的“绥阳大道”东段,呈现城乡融合、栋宇毗连的鼎新景象。阳下村域(建筑占地)面积为1.4平方公里,而村外田畴的东北面连接向北村,东南郊又与佳兜村隔溪相望;村南的绥阳东路之南,与中柱村接壤。村境水陆交通便捷,尤其陆路交通更胜一筹:村南即绥阳大道东段(属县道)横贯而过,村北亦有村道连通县城;村中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主要通衢,其余巷道纵横交错,通达于全村五大社区(福社)的民宅栋宇及祠庙之间。


政区沿革

云霄地方于西汉之初属“南越国”辖境,东汉末“三国”之时是“孙吴”属地,两晋时期划隶于义安郡(后为潮州府),并在云霄地方设置“绥安县”治所于火田。唐代“建漳”之后,始属福建省管辖,隶属漳浦县。宋代云霄境域称漳浦县安仁乡浦东里(明·万历《漳州府志》)。及元代,改称漳浦县安仁乡修竹里。明初云霄地方大部分属漳浦县六都辖区,时阳霞(今作阳下)划入六都三图;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年)设置平和县以后,阳霞成了“平和县云霄镇阳霞保”。因而清嘉庆三年(1798年)设立“漳州府云霄抚民厅”(简称云霄厅)之前,阳霞长期隶属于平和县。直至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置立云霄县时,阳霞乃属本县“阳山乡”。新中国成立之初,此处称为“云霄县阳霞乡”;1958年以后曾划入“红旗公社”;1965年起,始归莆美公社辖区,称“阳下大队”;1987年以后,称为云霄县莆美乡阳下村,1993年莆美乡改为镇,村名至今依然为“阳下”。

古人对一个地区、村社的命名,实则多有其深刻的内涵典故。但今人为图书写方便,随意取近音改名,殊不知似此以往,将让后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譬如:“阳下”的原名是“阳霞”,由来久远,颇富内涵。因为该村位于臣岳(大臣山)之阳(南面),地处秀水环绕的平旷沃野,四时有霞光焕彩,景色绚丽,所以取“名山之阳,丹霞呈祥”之本义。此“阳霞”成为村社名称,始于宋代,迄今已有千余年的悠远岁月,从未易称,但却被改字。


姓氏源流

元代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有开漳先贤之一——昭德将军方子重(字伯虞,原籍河南固始)的第二十五世孙方国礼,从海澄碧浦(今属龙海东泗)偕10多位农友,返徙先祖开漳建郡故地,从事垦植农耕;方国礼择址阳霞古村,建家定居,生息衍后,奕代相承,枝荣叶茂,人丁日众。其所传后裔,统称“云阳方氏”,尊方国礼为“云阳方氏开基始祖”。至明代初期,阳霞村及周邻的村庄,已然多为方氏族属衍居之地,少有他姓杂处。

从明至清的数百年间,云阳方氏族属不断展播海内外各地,其中各房各系,根俱在阳霞,而且世代昭穆分明,皆建有各支系的宗祠祖厝达20余座于阳霞村中,这便是云阳方氏祖厝群缘何集中保存在阳霞村的原因。

云阳方氏展播于云霄县境内58个村社街区,县境内方氏总人口已迩6万人,全部是方国礼的嫡传裔脉,目前已衍传至第二十九世,而辈份最高者尚有第十八世,所以云阳方氏有“七百年开基,十二世同堂”的美誉;这也体现出闽南地区社会人口繁衍,同宗辈份与年龄无可同步的自然生态。从明朝至晚清数百年间,云阳方氏为求学、从事航海营运与渔业生产,或是辟地垦殖,陆续有人渡海至台湾、澎湖、金门乃至东南亚各地定居谋生,传衍后代,现仅台湾一省就有方氏数万之众。因而云阳方氏与台湾的关系至深,两地宗亲时有互访;尤其是台海解冻以来,更为频繁,情谊堪谓历久弥深。

概而叙之,自云阳方氏第二世方惟珍、方惟贤之后的各房系裔胄,仅列至第十世,就已衍成296个支系,而第十世之后更是丁兴财旺,且有不少族人于明、清乃至近代,从云霄先后展播至漳浦、东山、诏安、南安、福安、福州和广东海峰、陆峰、惠来、普宁及广西柳城、新疆昌吉州等地;而历代以来徙居台湾乃至日本和欧美各地的云阳方氏,更是不在少数,已然欣见云裔茂兴,俊贤辈出;情连海宇,孝思永继。


基础设施

阳下村历史悠远,千百年来全村民众的宅居多在城堡之中。星移物换,社会鼎革,村民的生活质量与居住条件亦逐渐改善,除了城堡中历代维修居住至今的众多传统土木结构建筑物外,近现代以来,于城堡内外又建成了甚多新式居宅和楼房。已使村域扩展,面貌增新。尤其目前阳下村两委事事以民生为本,高度注重文化教育,不但新建了高标准的校园,而且设立了奖学、助学基金,并于村中修建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农贸市场,还将全村内外的大小通道,均浇筑成敞坦整洁的水泥路面,且沿途装配照明路灯,受到当地和兄弟乡镇的村社干部及群众的普遍赞誉。


文物古迹

阳下村落形成历史悠久,肇起于宋代。及元代,方氏族人又筑起护村的城堡,故当时称为“阳霞堡”。堡内原有的环保设施较为科学,辟有壕沟、水圳与池塘,为排洪清污起到相应的作用。阳下全村迄今仍保存较多的传统建筑物,且以宗祠、庙宇和民宅为主,其中多数为土木结构的单檐“悬山式”或“硬山式”屋顶,还有部分墙壁为“三合土”夯筑、木石混用的2~3层楼房,如厚港的“翰林楼”、南门的“协恭门”大门楼、桥头的“朝天楼”(遗址)等。村内分为五个社区(福社),且皆分别立有“福德公庙”(土地公祠)。祠宇与民宅,亦多数取南北座向,惟其均略有偏离子午经度。现简叙部分较具代表性的古建筑实体或遗址,冀可略呈概貌。


阳霞城堡

阳霞城堡 兴建于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年),由云阳方氏第五世、第六世子孙协力筑造。城基用粗犷条石垒砌,上夯以“三合土”(壳灰、溪砂、粘土混合)城墙,高度约5~6米不等,原城墙顶端俱筑城垛;城外的东、北、西三面紧沿阳霞港之绕流走向,惟城堡南面为平旷田畴,故城外约五米处则沿着城基的走向挖成护城堑濠,用以蓄水与护城(今此护城濠已淤填成道路、民宅和农贸市场)。城堡四面辟有大小城门共八个:南大门“协恭”,北大门“拱辰”,东大门“若华”,西大门“韶镛”;这四大城门各于其左侧20米处辟一小门,称“水门”。这四大城门均为石拱券形筑成,其南大门为全村的礼仪之门,历来但凡村里迎宾送客、婚丧礼庆、迎神赛会,仪仗队伍均需通过此门。这“协恭门”上筑有城楼,拱门之上用彩瓷片粘塑一避邪瑞图“狮首啣宝剑”;城楼其内祀有中国春秋时期的晋国贤臣介子推神像,俗称“烈圣尊王”、“开山尊王”或“大伯爷公”。因而此城门两侧朝外的墙壁上,镶有石雕巨幅对联曰“受封王以锡爵,巍巍然英灵不朽;忘禄位而归山,焕焕乎奕世长存。”

孝思堂

孝思堂 云阳方氏开基始祖祠“方氏家庙”,堂号“孝思堂”。肇基于明洪武年间,扩建于明正德(1506~1524年)时期,迄今已逾600年历史;址在阳霞村中央社,为三进两院土木结构建筑群体,包括前庭、祖堂、太始祖昭德将军祠、云霞书院、碑廊、怀德亭、旷埕、照壁、泮池、鼓楼顶、内花园等,总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

而500多年前主持扩建是祠的规划者,乃云阳方氏第八世明经教授方亷(字公炎)。他于主持扩修祖祠的同时,还主笔修纂了第一部《云阳方氏族谱》,功德无量,合族敬仰。当时扩建竣成的家庙“孝思堂”神龛之上,崇祀云阳方氏开基始祖方国礼至第六世等六代祖考祖妣灵牌。

其隔巷左邻,筑有“云霞书院”,内祀儒家“至圣先师”孔夫子神像;迨清嘉庆二十年,云霄厅同知薛凝度,为该书院亲题匾书“斯文永昌”,至今依然。而祀祖主堂后院中轴线上,建有单檐歇山式土木结构的“伯虞公祠”,大殿中崇奉“大唐开漳方氏太始祖、昭德将军伯虞公”(方子重)暨夫人的大型木雕神像,内悬“方山世胄”、“河南世泽”等金漆木雕匾额;其左侧建有碑廊与“怀德亭”。家庙前埕南面立有雕塑“麒麟献瑞”图案的照壁;照壁之前有“聚秀池”(泮池)。这几座建筑主体总面积约1800平方米(如孝思堂454平方米、云霞书院183平方米、伯虞公祠120平方米,而且不含其余配套建筑与通巷用地面积,如旷埕、内园与泮池等项的面积)。1988年再次兴工依旧基模重修,历时三年,总耗资金230多万元(其中台湾宗亲捐助近百万元人民币)。

修葺一新的“云阳方氏家庙孝思堂”建筑群体,均依旧制采用传统的土木结构修造,堂上的柱、栋、梁、枋、拱、斗、架、檁等雕饰与彩绘工艺甚是精美,风格典雅古朴,明晰大方,是一处规模宏敞并荟萃着闽南明清古建筑艺术精品的古建筑群,颇具观赏与研究价值。它与本村的方氏支祠致爱堂、咸正堂等古建筑,于2013年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一并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俗馆

民俗馆的前身叫“翰林第”,以传承农耕文化、展示生活风貌为主线,分为物质生活民俗展区、社会生活民俗展区、精神生活民俗展区,通过静态陈列展示过去人们生产劳作器具、家庭生活工具、休闲娱乐方式、传统礼俗形式,多维度展示阳下村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富有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现代化的行为习惯取代了原有的生活方式,许多传统的民俗物件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民俗物件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气息,凝结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也是烙印着历史车轮的足迹。

为弘扬传统文化,保存乡村记忆,增进村民对家乡的文化认同,调动起富而思进的积极性。阳下村党支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利用村里闲置的古厝资源,拾起农耕时代生活的点点滴滴,搜集整理民俗物件,着力打造集历史文物、古民俗物等为一体的民俗展览馆,让村民睹物思贤、睹物思远,留住乡愁记忆,激发奋斗激情,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家风馆

近年来,阳下村党支部以“党建红”为底色,找准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与培育时代新人的衔接点,充分挖掘传统孝道、廉洁自律的人文底蕴,致力打造祖训家规、孝廉人物、优良家风等元素与传统村落相结合的家风馆,并依托家风馆广泛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活动,以家风带民风,通过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倡导崇孝尚廉、孝老爱亲的良好风尚,让家风馆成为精神文明和家风家教建设的新窗口。馆内同时设立道德讲堂,由村里老党员带头宣讲移风易俗,反对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等不良习俗,发扬“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先进理念,以正确导向和行为示范带动群众转观念、破旧俗、立新风,让文明新风引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华庙

华庙 位于云霄县城东南郊的阳下、中柱两村毗连的田畴间,即今绥阳东路中段南侧,背倚将军山,面朝半径岭。庙坐西北向东南,由云阳方氏第七世方仁骥率长子方公炎、次子方静炎,偕方仁骥之兄方仁规,及堂弟方仁洁等族众,协力兴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历代屡有重修。2001年8月2日,被云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华庙系祀奉唐开国元勋夫人、“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祖母“魏妈”,暨开漳圣王陈元光父子及其主要将佐神像的祠庙。据考,此庙肇建者系陈元光部将、义叔父方子重的后裔,为报祖上开漳功德,慎选此莲花宝地而兴建。庙二进一殿一天井,两侧厢房,前辟旷埕、照壁,占地面积2046平方米。大殿面阔3间,进深3间,七檩前后廊歇山式屋顶。此庙于明末及民初,曾经多次维修,并增镌楹联多对,正门额悬匾“云霄华庙”,落款“孙文”,并钤朱文篆印一方,系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亲题。大殿右壁竖新旧碑刻7方,有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华庙捐银修路碑记》、《新建石路碑记》等。华庙始建年代久远,此庙历阅沧桑,几经兴废。迨嘉庆十二年重修时,增设佛堂一列;嘉庆十八年再修庙旁大道,立石碑详载捐资者芳名;清光绪五年(1879年)又历经一次大整修;1996年再次维修与扩建,使庙貌更为古博华丽。

观音亭

观音亭 始建于明代,正殿祀奉“观音大士”;偏殿奉祀“炎帝神农”、“福德正神”、“林太史公” 等雕像。据传,此佛殿中所奉祀的“观音大士”木雕古像,乃阳下村中央厚港社的方氏先辈,于明代中叶,因经营海运业,偶从天津返航途中的海上捞获,遂供奉于船内神龛上,后带回阳下村家中奉祀。因“佛祖屡显灵异,普祐乡民,香火日盛,族人乃筹资择地建造观音佛亭”,数百年来香火鼎盛。《云霄县文物志·六·寺亭宫庙》篇中载:“阳霞观音亭,在莆美乡(镇)阳下村中,建于明,清道光间(1821~1850年)重修”。木石结构,其前墙窗、壁、柱、梁等,均以花岗石雕琢而成,有透雕螭龙、浮雕麒麟、莲花翠鸟等图案,皆栩栩如生,还有亭柱乃石质精雕盘龙戏珠,工艺精美,内悬木刻横匾“精明应妙”。经鉴定,此佛殿主祀的佛像,系宋代文物,其雕像乃佛教观音菩萨众多“法相”之中的一种,造型有别于常见的观音像,当地知情的民众历来尊称此佛像为“泗州观音”、“泗州大士”,通称“观世音菩萨”等名。惟泗州大士的特殊形象,迨清代以后,各地逐渐少见。故云霄阳下观音亭所祀的“泗州观音”像,实属迄今较为罕见的佛教文物之一,弥足珍贵。此庙的香火,于清嘉庆年间,云阳方氏“二房三”派下方霭、方允等族人从新林村迁移台湾定居之前,特至祖地阳下观音亭恭迎香火,分灵至台湾诸罗县(后称嘉义县)立庙塑像,馨香礼祀。直至当代,嘉义的方氏宗亲及观音菩萨的信众,曾多次组团至阳下寻根谒祖,瞻仰拜谒其观音祖庭。2008年,阳下观音亭被福建省文化厅公布为“涉台文物”之一。


天后宫

天后宫 阳霞村民自古以来多善于经营水上航运之业,尤其擅长海上营运,因而于明代万历后期,由云阳方氏族人在本村西北区阳霞港南岸,兴建此座专祀海神“天妃妈祖”的庙宇。此庙宇座西南向东北,前亭后殿紧连于一中轴线上,总建筑面积为80余平方米。其前亭以“前四后二” 6支石质廊柱承贯木梁拱架,上为单檐歇山式屋顶;主殿为重檐歇山式木石结构,木质抬梁穿斗式拱架,结构精巧而稳重,雕梁画栋,彩瓷艺塑,脊端再饰以龙凤呈祥图形;尤其是神殿主体建筑别具特色,为“三山式重檐穿脊”木作梁架,造型博雅,展现其“小基模大格局”的建筑风貌。清康熙年间,此庙易名为“阳霞天后宫”;迨乾隆时期,阳下方氏族人重修此庙,摹刻一帧乾隆御笔所书的“海不扬波”木匾,悬挂于殿前望梁上,且于神龛上方高悬挂“天上圣母”金漆木匾。2002年,阳下天后宫再次作整体修葺,其貌焕然一新,又重塑“天后”圣像,使妈祖香火长延,昭示着阳下村航海营运之传统,与信众祈求海神永远庇祐护航的诉求。


民俗节庆

云霄各村的民俗活动大同小异,如正月的开漳圣王巡安、办大碗或是元宵的点花灯等等,而说到阳霞村的民俗,不得不说的就是他们的端午节的民俗了。


端午节民俗

每年的端午节,阳下村及其周边的佳兜、向北、中柱等村,均是“云阳方氏”聚居之地,而阳下作为祖宗肇祥之地,古传礼节尤隆。自古以来每于端午节前后,必举办典雅而隆重的多种活动,如“荐鼓呼龙”、“拍蒲船”、“献江”、“祭屈原”、“龙舟会”、“请酒礼”和“赛龙舟”等等,有诸多典型例俗。

村内曾有民谣传唱:“艾草如旗招吉庆,禾枞似剑斩妖邪;千秋圣贤神如在,万古感念司徒爷。”意在纪念先贤,树立正气,又祈望避邪穰灾,长享康乐。阳霞村龙舟会活动中,首先须用酒浇洒船首,撒果子、粽子、饼角入江的祭献风俗,而且江边常备有多瓮美酒与香茗,一任观船或划船者饮用。阳下村各社区所用的旗帜乃至船桨、锣鼓,其装饰亦均有定式:全村以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为福社,各备五种颜色的旗帜及龙船、画桨,一社一色,整肃鲜明。如东方属甲乙木,色青;西方属庚辛金,色白;南方属丙丁火,色红;北方属壬癸水,色黑;中央属戊己土,色黄。各方的旗、鼓、桨分别以其旗帜为本色,各船所绘图案皆别具一格,各有千秋,在举行“龙舟赛”时,更显其五彩缤纷,古雅雄壮。而今,阳霞龙舟竞赛已发展成为一项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体育活动,每值端午节之日起,必连续举办多天,村社之间互邀举行友谊赛。


来源: 漫步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