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摩托车领先中国多少年(中国摩托车落后日本多少年)

日本摩托车制造业的开端,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初期,在二战以后才真正形成规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摩托车发展达到了高峰期,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等品牌在摩托车市场崛起。

1959年,日本便开始了摩托车的海外出口。到了1961年,本田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公司。7年后,本田公司更是凭借一款CB750一举攻破英国制造商筑起的大型摩托车市场壁垒。于此,进入日本摩托车时代。

经过30几年的发展,日本工业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摩托车工业,并且为每一级细分市场提供了合适配置的摩托车。

虽然中国在20世纪末也一跃成为世界摩托车生产大国,居于国际贸易端首位长达十几年。但是国际市场中中国摩托车并没有形成品牌,甚至今天还被印度及越南等国家超越。而国内行业为首的仍然是日本合资企业。

“中国造”在设计、装配工艺、核心技术等各方面与日系品牌相比较,差距甚远。就比如,在30年前本田就可生产六缸金翼,但是目前国内自主研发的四缸车都没有。

甚至有人称中国摩托车落后了日本制造30年以上。

但是主要的差异点在什么地方?这可以从几个方面讲起:

第一、行车质量。在摩托车的行车质量这一方面,噪音、平顺性、震动等问题与发动机、车架刚性设计、变速箱匹配等极为相关,各方面都关乎产品的高技术含量研发,比如说摩托车在转速时普遍会存在的发动机共振问题,并非仅是给发动机加一个平衡轴就能够解决,其所涉及的技术更为精湛。

这需要从设计层面进行不断迭代升级,日本摩托车在这方面优势明显。但是对于国内摩托车企业而言,研发是一项难题,而且涉及开发成本。国内摩托车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少有产品迭代方面的持续性投入,因而才出现技术端与日本品牌相比较滞后严重。

第二、工业设计。日本摩托车品牌在工业设计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家族化设计语言,极具风格,即使是落地海外市场,也会针对落地国家的特点进行本土化设计,从而匹配当地的地理特征及消费市场需求。

但是中国摩托车品牌普遍仍然在延用逆向研发,寻找外观专利的纰漏进行仿制,原创设计类的品牌极少。虽然早期日本也是经历过仿制模仿阶段,但是与国内摩托车企业不同的是日本企业通过引进模仿只是一种学习过程,其后日本品牌便建立了自我研发体系,进行了自主创新,最终站在了产业顶端。

第三、配套体系。摩托车零配件的质量与整车的产品质量息息相关,这也是作为工业产品的摩托车的一大特性。而在日本的制造业中,零配件配套体系十分成熟。

一方面是政府会对制造业予以保护性政策,并且制造业可获得银行大量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大型企业会着重生产,反而将部分核心部件加工研发工作放给小企业,而日本企业在零部件供应链持股机制上十分灵活。整个运营机制保证了配套企业的稳定发展,这也促进了日本在核心技术上的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

反观国内摩托车配套体系,企业普遍缺乏政策保护,同时存在银行贷款困难等问题。再加上限摩、禁摩等现状存在,我国摩托车多数企业在这种稳定系数较低的环境中首要考虑的是企业生存问题,并建立了各种多元化投资思路,比如房地产等。纵然行业前期盈利丰沛,但对摩托车的产品研发方面却难以做资金投入。

第四、管理机制。日本制造业的成熟度以及员工职业发展、保障体系十分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保证摩托车产线的质量效率。而在质量检验上,虽然国内摩托车企业的品质检验制度体系已经建立,但是缺乏落地执行力度。

同时,国内摩托车行业生产规范缺失,甚至存在海外出口由多个摩托车零配件厂拿货到了买方国家,零配件之间由于细微差距组装不成整车的事件。

中国摩托车与日本品牌的差距的存在是事实,但并非是难以企及,这需要积极的工业政策以及为配套的企业进行技术和资金投入。

前路漫漫,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