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正解局
从刘强东说起
城市给予眼界
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
先看学习资源,由于城市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学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举个简单例子: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后面我们分别简称上交、西交。
上交、西交其实是一家。1956年时,因大局需要,交通大学开始从上海徐家汇搬迁到西安。最后,除了造船系、起重运输机械系以及小部分专业方向没有搬迁外,大部分都搬到西安。再后来,就成为完全两所不同的高校:上交、西交。
也正因为,大部分都搬到了西安,所以,西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实力都在上交之上。下面是一份1997年的大学排行(不一定完全科学,但能说明问题):
但时至今日,各类大学排行满天飞,但上交不光逆袭西交,而且基本在大陆高校能排在前5,西交虽然还是大陆最顶级的高校联盟C9成员,但排行榜排名则已经在10名甚至15名之后了。
再拿官方1990年代推出,并且是到现在为止唯一的一份大学综合排名来看,大学排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了大学合并因素,谁都要承认,这种逆转,城市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到今天,这种学术资源分布集中趋势已经十分明显。有学者还进行了量化:
城市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水平
(刘宁宁:我国城市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水平及空间格局探析)
有些科研中用到的实验仪器只有少数城市的大学或者研究机构有,如果在研究中要用只能到这些城市去,类似情况在科研中十分常见:
当然,在同一个城市,如果要考研、考博,与心仪的导师混个脸熟的概率也会大得多。去蹭课、听讲座也会更方便。比如,你在上海碰见一名中科院院士的概率比在河南要高六七倍。
城市决定了个人能获得的财富上限
谈钱,显得俗,但大部分人最终是要找工作、就业,赚钱糊口养家。这点在城市上的差异更明显,也更值得大部分人重视。
首先,越是大城市,能提供的实习、兼职岗位越多。如果你是学金融,那么最好的实习岗位只能去北京、上海,或者再算上深圳。如果学IT,去北京、杭州、深圳肯定没错。学传媒,同样北京、上海、广州有着最好的实习资源。
而且早在10多年前,在上海外企实习,每天实习工资都能开到100多块。
这种实习、兼职经历不仅带来收入增加,还积累起难得的工作经验,在求职中领先一步。
再者,在哪儿上大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在哪儿就业。
来源:马丽萍、潘昆峰:留还是流?
——高校毕业生就业地选择与生源地、院校地关系的实证研究
这意味着,在哪儿上学,决定着你日后工资多少,赚钱多少。
比如,你在北京、上海找个月工资超过10000的工作,是很平常的,但在哈尔滨你找个同样的工作可能只能拿到6000多。
更重要的是,一个城市决定了能提供一个行业最好岗位的情况。
同样是在互联网行业,你在北京、上海、深圳能轻轻松松找到一个年薪二三十万的工作。但你在很多省找到一个有名气的互联网公司都很难。同样,回到一个小城市,哪怕你学的是最热门的金融,可能也只能去坐柜台或者做信贷员;如果你学了人工智能,那可能只能去当网管,或者去修电脑。
2019年春招平均薪资
除去买房压力,其实,大城市因为人口聚集,基础设施更好,衣食住行的相对成本反而更低。
最终,城市决定了一个城市所有人所能获得财富的上限。网上流传的3000万以上房产成交量城市排名,也印证了这个道理。
回到刘强东。
他第一次坐火车,到了省城南京。
第一次上大学,到了首都北京。
第一次坐飞机,则是去了中国经济中心上海,见投资人。
城市对人生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上大学能让我们以最低成本融入一个城市。所以,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切莫忽视这个因素。
如果要给一点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那么,一家之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教育资源丰富,同时还是中国最好的城市;南京、西安、武汉,拥有北上之外最多的大学,经济发展可圈可点;杭州、重庆、天津、深圳、厦门、合肥、长沙,要么在教育资源,要么在城市发展上,都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