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为什么被拆了(为什么有巴铁)


面对日本《日经亚洲评论》的提问,巴基斯坦外长库雷希颇有些无奈。

“巴基斯坦为何疏远美国并进入中国阵营?”

库雷希顿了一下,还是反问道:“为什么美国不来巴基斯坦投资?”

库雷希的意思明了:巴基斯坦需要投资和技术,但美国不给,中国给了。

这也引出了美国的地缘悖论——曾投下75亿美元血本拉拢“巴铁”,但在对巴基斯坦的投资上,一毛不拔。

时间追溯到2011年,彼时,还是副总统的拜登,带着经济、军事和情报领域的一篮子援助方案,跑去了巴基斯坦,开启了“新丝绸之路”经济计划的先声。

援助金额为5年共75亿美元,花大钱分化中巴关系。

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面会奥巴马,坦言“希望在经济上靠自己,不准备做一个永远的被援助国。”

但援助来了、经济计划来了,投资,始终没有来。

援助与投资之别,暗含哪些地缘与经济深意?“巴铁”的痛诉背后,又是怎样的大国博弈呢?

一切从“新丝绸之路”计划说起。



“新丝绸之路”计划始于2011年7月,由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提出。

这项战略计划是美国对中亚国家的重塑,力图建立统一的经济体、西化的政治体,但绝对中心是阿富汗——控制住阿富汗才是核心战略目标。

巴基斯坦是“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关键点,分化中巴、阻击中国、稳固中亚。基于此,美国豪掷75亿美元援助,但“新丝绸之路”许诺的投资,却迟迟不来。

原因何在?

第一、“吃醋”的印度——第三方阻碍美国投资

美国只援助不投资,少不了印度的从中作梗。

作为巴基斯坦的死敌,印度敌视任何惠及巴基斯坦的战略计划,对中巴经济走廊如此,对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也是如此。

中亚—南亚能源共同市场的建立,是美国的算盘,但这算盘打响了,将造成印度的孤立。

因为能源大网将把巴基斯坦从南亚拖出来,融入中亚,印度在南亚的霸权,也就名存实亡。

且美国与巴基斯坦走近,带给印度强烈的不安全感。自己大哥跟自己宿敌走到一块儿,怎能放心呢?

第二、美国的战略——巴基斯坦是阿富汗的“嫁衣”

“新丝绸之路”经济计划试图在中亚打造一个开放、透明、高效的贸易和转口体系,进而保证中亚的经济繁荣和主权稳定。

中亚稳定的核心在哪儿?不是巴基斯坦,而是阿富汗!

说白了,美国给巴基斯坦的好处,不过是为了保住阿富汗的“民主果实”。增加阿富汗财政收入、稳定阿富汗局势,才是美国撒钱巴基斯坦的目的。

换句话说,巴基斯坦在美国的战略布局是个工具国,不过是给阿富汗制作的一件“嫁衣”。

阿富汗才是美国战略的绝对中心。阿富汗尚且一片狼藉,美国又怎会花大功夫去培育巴基斯坦的工业能力?



第三、意识形态的冲突——经济为名的颜色革命

以经济倒逼意识形态切换,挤压中俄在中亚的战略空间,也是美国中亚布局的基本考虑。

这使得美国的中亚经济计划,带着强烈的意识形态烙印。说白了,美国是希望借助贸易和投资、规则和制度、互动和培训,在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中亚国家,制造一大批兼具经济和政治背景的自由主义者,以期发动新一轮颜色革命。

故而,美国标榜让渡小主权换取大主权,一方面按照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强推统一经贸合作标准,另一方面向各国兜售其主观描绘的经济共荣前景。

但这经济诱饵,显然无法消弭意识形态冲突,更重要的,它在一开始就埋下了彼此互不信任的种子。不信任巴基斯坦,又怎会进行长远的经济投资?

第四、资本的抗拒——美国资本拒绝远赴中亚

经济战略,需要资本伙伴。

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等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金融组织,是美国所依赖的资本力量。

但这些资本,却对奔赴巴基斯坦毫无兴趣,甚至设立苛刻标准软拒绝投资。

原因显而易见:投资巴基斯坦能赚多少钱?地缘环境动荡、基础设施落后、部落文化盛行……理性的投资者可以判断得出,以巴基斯坦的营商环境来说,投资巴基斯坦,多半是要亏本的。

资本寻求增殖,而不考虑地缘博弈,地缘战略目标不足以说服资本掏出真金白银。


说到底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拉拢,并不在乎巴基斯坦工业化进程,巴基斯坦不过是用以阻碍中国的棋子,投资的成本太高、援助和威胁更上算。

美国“大中亚”政策之父斯塔尔说得更透彻:

我们要做的,是警惕中国在完成“一带”建设,以及之后转而南下再主导南部经济走廊,进而造成中国对欧亚大陆东西向经贸活动形成“胜者全得”式的垄断。

通俗的话说:美国的本意就不是帮巴基斯坦,而是“恶心”中国。